|

楼主 |
发表时间 2007-3-29 18:16
(3)三界与禅定相对应的分类——“九地”说
三界是天界个体经过修持所达到的不同境界,也是人类通过禅定的修持所能次第达到的境界,因此,这三界与四禅八定又有一种对应关系。
三界分定、散二地,散地指欲界,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于一境,所以这样命名;色界、无色界为定地,此界众生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初禅即进入无色界,四禅对应无色界十八天,四“空定”又对应无色界四天。于是按禅定境界,将三界分为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对应四地;无色界四空对应四地。
俗界一地——五趣杂居地,又称欲界五趣地。五趣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及地狱。这一地,均为散地,无禅定境界,而且果报苦乐各各不同。
色界四禅、四地——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天);定生喜乐地(色界第二禅天);离喜妙乐地(色界第三禅天);舍念清净地(色界第四禅天)。
无色界四空定、四地——空无边处地(无色界第一天);识无边处地(无色界第二天);无所有处地(无色界第三天);非想非非想处地(无色界第四天)。
为了更直观地表述禅定境界与天的关系,我们换个方式来表述:
初禅三天:指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以上已不食人间烟火,因此没有鼻、舌二识,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识所生起的“喜”、“乐”二受,以及寻伺思惟的能力。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二禅以上只有意识,没有眼、耳、身三识以及寻伺思惟,因此只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禅天只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四禅九天:指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 善现天、色究竟天等。四禅天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
空无边处天:指厌于色身系缚,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所得定地的果报。
识无边处天: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的果报。也就是思维清净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识之相,观照无边的识相,先思惟无边的识相而修加行,复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天:指厌患识无边处,舍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动,到了加行成就时,不但所思惟的“空”没有了,连观无边心识的能观心也没有,因此名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的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因此称为非想;此天尚有细想,因此称非非想。此天位于三界九地的顶上,因此又称有顶天。
六道之中,天界虽然有许多殊胜妙乐,但是天人的福乐,也不是永恒的,一旦福报享尽,还会有“五衰”征相出现,依旧要堕落到六道轮回受苦。同时,天界仍属三界之内,三界仍然难逃成、住、坏、空四大劫难,当世界坏灭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的三种苦难,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无色界也逃避不了此灾,所以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报,但是天界并不是一个最好、最究竟的地方。因此,《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因为三界迷苦的领域有如大海的无边无际,因此三界又称苦界、苦海。一般常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便是劝人出离三界,佛教的解脱就是以出三界为基本目标的。
从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到《瑜伽经》,似乎只涉及到大梵天以下(初禅三天以内)的概念,天人合一,似乎只限于“梵我一如”的层面,与佛教所说的出三界解脱大为不同。但依古印度传统的禅定理念,或从《瑜伽经》的禅定解脱论来看,应当是广涉四禅与四空定的,从理论上说,当然也就涉及三界诸天的概念。所以,以上依据佛教的说法,列出诸禅、诸定与诸天,虽说不全是瑜伽的宇宙观,但对于全面理解《瑜伽经》中的冥想禅定理念,也是有参考借鉴作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