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时间 2019-7-19 09:28
25. 无色界:空处(四空天1)
经文: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宣化上人浅释:这是无色界四空天。若在色界天,修习舍定之时,舍定成就了,厌弃有色,愿意灭色归空,讨厌色身,诸多障碍,于是修习空观,灭色归空,不但身空,连住处亦空,这一类叫空处天。寿二万大劫,因已消形入空,故无身形长短。
王治平居士:(译文)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舍厌之心,依此心成就广果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虽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其奈未尽形累,故觉身为碍,故销碍入空,前于色究竟天中,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唯觉有身为碍,只须仍依前分析此身,以至于无,此时身界俱空,唯觉虚空无边,为识所依(彭措:灭身依空),此即厌色依空,这样一类天,就名为空处。
26. 无色界:识处(四空天2)
经文: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宣化上人浅释:诸碍既消,不但灭身依空,连所依之空亦无,唯依于识,即第八阿赖耶识,亦叫藏识,此识含藏生灭与不生灭,为染净所依。第七末那识,内依此识现执法,外托六识缘尘而执我。今色空既灭,末那无境可托,故外缘半分粗相之我执已灭,内缘半分八识微细之法执尚存,这一类叫做识处定。寿四万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诸碍既已销亡〈注一〉,唯有空存,现在缘空无边,令心散漫,乃作意欲忘,久而定成,并前无碍之空,亦复俱灭,唯有阿赖耶识存在。此时六识已灭〈注二〉,唯有末那〈注三〉半分微细〈注四〉,此时色空俱灭,唯有识心无边。此即所谓厌空依识而成定,这样一类,就名为识处。
注一 色究竟天已销界碍,空处又销身碍,故说诸碍皆已销亡。
注二 六识托尘似有,离尘实无,现既色空俱亡,六识无托,故与之俱灭。
注三 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为体,唯有依阿赖耶识,方能保全,现在所说之末那,乃是阿赖耶识所保全之末那。
注四 末那识外缘六尘,形相粗显,内缘八识,行相微细,现在六识既灭,则外缘之半分粗显者已灭,所留唯内缘八识之半分微细部分,这就是识定。这是以末那为能缘心,以阿赖耶为所缘境。
27. 无色界:无所有处(四空天3)
经文: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宣化上人浅释:空和色都消灭,连半分微细的末那识,亦被高深的定力伏住,不起现行,单独留下一个阿赖耶识。这识是无分别的,故只觉十方寂然不动,空无所有,连身心世界,都无可住之处,这一类叫无所有处。外道昧此为冥谛。这天寿命六万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空色俱亡〈注一〉,识心都灭〈注二〉,十方寂然,迥无所往〈注三〉,这样一类,就名无所有处〈注四〉。
注一 空处亡色,识处亡空。故空色俱亡。(彭措:就空而言,外没有色境;就识而言,内没有空见)
注二 不唯六识及末那粗分不行,并末那之细分,亦复俱灭,因前天唯留末那之分,现复厌其恒审思量,作意欲灭之,久而定成,思量都尽,唯有赖耶独存,但赖耶无有分别,唯觉十方寂然,此去不知是何境界?
注三 这就是老庄所说的混成一气,印度外道所执的冥谛,都是此境。
注四 到此色亡,空亡,未那识亦亡,唯存阿赖耶识无分别性,故无所有。
28.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天4)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宣化上人浅释:(一)八识亦名藏识,即如来藏性,原是寂然不动,但行者如欲以定力,深入穷究把它扫尽。怎能穷尽?即以定力压它使不起现行;现行虽不起,而识性犹存,故说若存不存,若尽非尽,这一类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二)以前有一修行人在水边修定,将要入定时,鱼在水里跳跃,激动水声,使他不能入定。他就生起一嗔念说:“真讨厌!如果我有神通,便变做一支飞狸,来把你们食光。”鱼似懂其意,不敢再来打扰,他终于修成功,生至非非想处天。但天福享尽,终堕落为飞狸,专食鱼类。及至释迦佛出世,为他说法指点其错,他才明白,再生人身出家修道,终成阿罗汉果。所以修道千万不可有嗔恨心,有嗔恨心就要受果报。
王治平居士:(译文)识性〈注一〉本来不动,以灭定穷研,欲灭本识,识实不灭,唯觉灭定益深,是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彭措:虽第八识不可能被消灭,但外道却错认为可能),犹如患目羞明,以障覆灯,灯实不灭,唯见障外无明,是成非非想之因,识实不灭,而为灭定所障,故如存不存。虽为灭定所障,而识实不灭,故若尽非尽。是成非非想之果,这样一类,就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注二〉。
注一 识性即指赖耶,性者根本义,以赖耶为诸识之本。楞伽经说‘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知空处亡色,识处亡空,略似于境界风息,无所有处。识心都尽,略似于识浪不胜,但以法执俱在,我执暂伏,唯以灭定穷研,如入室避风,似引水观浪,风实不息而浪犹正跃,所以不见本识,唯觉十方寂然,迥无攸往,现在说寂无攸往,正是识性不动之境,藏海常住之源,奈为二执所障,不能荐取,亦唯略似而已。
注二 如障覆灯,障外不见,故作非想,以灭障识,亦复如是,如障微开,灯明微露,故作非非想,灭定稍亏,亦复如是,所谓灭穷识性,不得真灭。
济群法师著《唯识三十论讲记》:《楞伽经》卷一所言:“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藏识”即第八识,“常住”是说它始终处于相似相续的状态,但随着境界的变化,随着业风的力量,随着前七识的活动,藏识的海洋就会波涛汹涌。就像大海一样,东海有风,浪随之而起;南海有风,浪亦随之而起。风大浪也大,风小浪也小。境风越大,内心活动往往就越强烈,反之亦然。
“境界”又有外境和内境之分,当我们处于回忆时,虽未接触外境,但记忆中留存的影像同样影响到内心活动。如果是愉快的回忆,会使我们忍不住会心一笑;如果是痛苦的回忆,又会使我们陷入烦恼之中,可见回忆也是一种境界。前五识皆向外转,必须有外境的参与才能发生作用。惟有意识为内外能转(彭措:能转向内,也能转向外),面对外境能产生作用,不面对外境亦能产生作用;清醒时能产生作用,睡眠时亦能产生作用。
意识的生起是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第八识的活动特点是“恒转如暴流”。经典中,时常以流水比喻心识活动,因为流水不常不断、相似相续(彭措:宏观时,一条河流好似不变;微观时,时时在变),而缘起所呈现的精神状态也具备了这一特点。关于流水的比喻,《楞严经》、《密严经》和《解深密经》中都有大量说明。在《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形容前五识为“大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有产生一浪的因缘出现,就掀起一重浪潮,有产生多浪的因缘出现,就会一浪接着一浪掀起。
虽然海中的波涛时起时灭,但大海却永远存在。在八识中,第八识是作为生命载体在执持色身(彭措:广义色身,包含了无色界众生),一旦发生间断,有情就会变成无情。而第七识一旦发生间断,我们就会由凡夫成为圣贤。所以,第七识和第八识为恒时转,从而构成精神世界的浩瀚大海。阿赖耶识中储藏着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有些潜藏得很深,有些潜藏得较浅;有些经常能得到表现,有些根本没机会得到表现。这也正像大海,当海面波涛汹涌时,海洋深处却往往是平静的。弗洛伊德将意识喻为海洋中的冰山,我们能意识到的,只是显露在外的那一小部分。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妄想纷飞,但相对于藏识海洋而言,仅仅是其中的几片浪花。
【佛学常见辞汇】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宣化上人浅释:这四空处天,前二天是穷境,后二天是穷心,欲令心境俱空,而不了解空的道理。凡夫不知人空,罗汉不知法空,其实心与境本来是空,岂待销灭而后空?
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来断尽三十六品思惑,便可证得人我空,成为阿罗汉超出三界。如果从此保守不再前进,还是不回心的钝根阿罗汉。利根则能回心向大,少修二十万大劫,即超三界而得成佛。
如果从无想外道天,或从广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处天,来穷究空理,修习有漏禅定,不知回头,迷于有漏之天,错作无为之想,终至八万劫满,无可归托便堕入轮回,随自己的业障,流转六道中,所谓“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王治平居士:(译文) 此等穷空〈注一〉不尽空理〈注二〉,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注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注四〉穷空不归,迷漏无闻〈注五〉,便入轮转。
注一 此总指四空天而言,按楞严正脉说‘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双空。’故总为穷空。
注二 不尽空理,有二重意义,一是不达法空,下文圣道穷者即是。二是我空未极,下文外道穷者即是。
注三 一类始从福爱天分岐,由广果而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四空。由不还天初果即入圣流,现在三果中,因根钝故,在不还天中,唯断四禅残思。现在四空天中,以穷空之力,渐断三十六思,得证我空之理,成阿罗汉。因为他沈空滞寂,不想度生,与前顿超一类相比,故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注四 这是由福爱天分歧,不由广果,便入无想,不是正道之故,所以为外道天,这里又有两条道路:一类是非果计果报尽便入轮回。二类是不自作证,穷空直入空界,因为在无想天中,心虑灰凝,初半劫减,后半劫生,厌离无想,修空界定,直入空处,以至非非想处,作证而住。
注五 困迷于有漏,不知断惑,不闻圣道,不求真证。断证既无,定坏还堕。
经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上面所说的六欲天、四禅天、以及四空天。除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住以外,其余各天,都是凡夫所修得的善业为因,得到善果的酬答,酬答尽了,依旧要堕落轮回。至于各天的天王,都是大乘菩萨,住在正定之中,以游戏神通,寄居于天王之位,来济物利生,成就自己的功德,渐次增进,回向无上菩提之果,而入圣伦。所修者都是楞严大定,妙修行路,故得证涅槃正果。
王治平居士:(译文) 阿难!这些天上,各各天人,都是凡夫各人自己所造业果,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答尽还入轮回。这些天中,各位天王,都是菩萨游于三摩提境中〈注一〉,渐次增进〈注二〉,回向圣伦,所修行路〈注三〉。
注一 这是指四禅天四王,六欲天六王,都是菩萨,已得圆通之后,游戏于三摩提境中。
【释氏要览】:三摩提,《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谓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佛学常见辞汇】: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注二 按干慧地菩萨,寄报于四王天,接引人间众生,于欲令轻,十信位菩萨,寄报五欲天,接引四王天众生,于欲惭离;十住位菩萨,寄报于初禅,为接六欲天众生,于欲永断;十行位菩萨,寄报于二禅,为接初禅众生,令离觉观;十向位菩萨,寄报于三禅,为接二禅众生,令离喜乐;十地菩萨,寄报于四禅,为接三禅众生,令舍妙乐;等觉菩萨,寄报色究章天,为接四禅众生,令离舍定。
即以此接物利生,成就己德。
【佛学大辞典】:干慧地,(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
注三 以此历位增进,行行位位,都不离菩提之心,向菩提之果。
经文: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四种空处天,前二天是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则识也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亦得现前,已无四大质碍之业果色,唯有清净四大之定果色,更无漏天眼方能看见。从此空处始,至非非想处终,依正皆空,所以叫做无色界。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四空天,身心都灭尽〈注一〉,定性现前〈注二〉无业果色〈注三〉从此到终,虽然还有天的名称,而无色可见,故名无色界。
注一 空处灭身,识处犹有心在,至无所有处,乃至非非想处,则并彼所执为自心者,亦复俱灭,其实识性本不可灭,但他们不知,只是识性在定中潜伏下来,自己觉得是灭了。
注二 深定之体现前,能发定果色定中现起,微细身境自在受用。
注三 因业报所感粗显身境,不复更有。
经文: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宣化上人浅释:以上所说这些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于不明白本妙的觉性,本明的真心,原自清净本然,一尘不染,以致从迷积迷,以妄逐妄,妄有三界,复于三界中,随著自己的业力,舍生受生,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的七趣。补特迦罗,译作“数取趣”,即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随业因,而受同类之果。
王治平居士:(译文)这都是不明白妙觉明心〈注一〉,积妄发生〈注二〉,妄有三界〈注三〉,在此中间,以妄为实,取著造业,故妄随七趣补特伽罗而沉溺〈注四〉,各从其类而轮转于生死中。
注一 妙觉明心,即指本觉而言,本无识心分别故为妙,本无色空顽冥故为觉,本无欲尘蒙蔽故为明。
注二 由于本觉妙明心中一念妄动,即成为晦昧,因为不明白此心实相,于是由迷生迷,积妄而生转相和现相,次第而起。
注三 于是从无同异中:妄见同异诸相,三界因此而发生。
注四 补特伽罗意为数取趣,如天报已尽,于中有身,数数取著,趣于余趣,无始以来业种,眠于藏识,次第而发,如修罗业发,则从修罗一类,若人道业发,则从人道一类,乃至若地狱业发,则从地狱一类。
解 按楞严经指掌说‘问,若尔则天福独不可修耶?答,若悟而后修,不复妄随,则天福即圣道之阶梯,如前所谓渐次增进,回向圣伦者是也。若不悟而修,不达妄有,则天乐即苦趣之前导,如前所谓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转者是也。汝正不必问天福之可修与不可修?只须问汝心之能悟与不能悟?观文中曰妄有,曰妄随,曰七趣,曰沉溺,其警惕之意,亦深切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