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松林古寺)空谷幽兰——终南山的修行人

30 / 14211
累计签到:3 天
连续签到:1 天

150

主题

303

帖子

16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63
发表时间 2012-8-8 15:29 |阅读模式
(编按:以下是转载自西园论坛的部分关于终南山修行人的照片,他们甘于淡泊的精神令人仰慕,但建议读者不要因此去终南山当地静修者的茅棚旅游访问,以免打搅修行人的清修,成人之美善莫大焉!)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

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本书数十幅插图片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作者简介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人。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红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此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编辑推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目录

作者序
译者序
第一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仙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多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译后记
  
在读到《空谷幽兰》之前,终南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是武打片中的虚幻场景。
  

当然,我知道它仍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但这种存在和不存在有什么区别呢?太多的地方,都已被太多的人、太多的远远可以闻见的俗气改造得面目全非。我的一个朋友如是形容他参观过的名胜:来到那些地方,好象蛇已经遁隐,只留下一堆蜕下的蛇皮。
  

——直到翻开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
  

这个曾在台湾出家当过两年沙弥的大胡子美国人,用他的眼睛和脚步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
  

四个月后,我去了终南山,也拜访了一些住山的修行者。包括两位比尔·波特在书中采访过的人,其中一位已有八十多岁,他们都对这个特别的老外印象深刻。
  

我无意记述终南之行,因为短短一周的寻访是肤浅而表面的,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希望为人所知。
  

我曾在途中偶遇一位气质超然的比丘尼,独自住山八年。当我想为她照张相片时,她微笑地看着我:“呵,照相,我们又何时不在相中呢?”让我无言以对。

  
  

今天,在电脑中看到一年前的那些照片,想起这些远离浮躁世间的深山修行人。仅仅说是心向往之,实在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慨。
  

贴一部分,与论坛各位同修分享。


  
  
一位来自东北的比丘尼的茅蓬
  

我去的时候,她正在屋里制作土炕,这是度过终南山漫长冬季的必要保障。
  

我们就站在这个门口谈了许久。


  
  

这位比丘尼住山不过一年,她的茅蓬是以前的住山者留下的。
  

她觉得,有这样的屋顶遮蔽风雨已经足够。

  
  

有些住山者,仅以石洞蔽身

  

  这也是一处闭关洞

看见这道形同虚设的柴扉时,我想起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层层铁门。
  
有个从国外回来的孩子看见那么多铁门时,惊呼为妖怪的家。因为童话书中的妖怪,都住在带铁门的房子里。
  
什么时候,我们才不必有那么多防备呢?

  
  

住山者的炉灶和土炕

  
  

这里住在一个喇嘛,我前去拜访时,他正在为时三个月的止语期中。

  
 

从外部观察,这间依洞窟而建的茅蓬充满画意。

  
  

这是它的正面。屋内除了一盘窄窄的土炕外,一无所有。
  

我去的前一年有对母子来此打佛七,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干枯的松毛就是他们的被褥。

  
  

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也是一处闭关者的茅蓬。这间茅蓬,已经是用砖砌的了。

长期的住山者们,大多住上了类似的瓦房。

  

住山修行的尼众们更为艰难,她们还需要相对坚固的墙和门来保障安全。

  

这是我在终南山见到的最美的茅蓬。
  

事实上,在比尔·波特的书中,也是这样记述了他的所见。
  

这里所住的尼师,七十年代在此落发出家,一住至今。
  

她的师父慧远,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圆寂。
  

她告诉我,师父在的时候,这里只有两间小茅屋,四周种满鲜花,宛如净土。
  

瓦房是近年才逐步盖起来的,垒墙的土坯,是她去远处的西山坳一筐筐背来的。
  

门帘中,是这处茅蓬的大殿,异常整洁。

  
  

这里只住着两位尼众,但每天都准时敲钟上殿,日日如此。

  
  

灵塔中的慧远法师,住山三十余年,异常精进,日诵《法华》七部,是终南山著名的“法华行者”。她的弟子说,诵一部都需要不少时间。师父不仅能背,且熟到极至。此外,她还严持戒律、念佛不辍。
  

十多年前,她预知时至,临终前谆谆嘱咐弟子修行之道,说至夜半,安详坐化。
  

弟子们一无准备,临时去各处寻找火化所需木材。在准备后事的几天中,慧远法师始终端坐着,栩栩如生。
  

火花后,弟子们找到了很多舍利,但因慧远法师临终已吩咐:烧出来不管是有什么没什么,不许拍照,放在一起便是。
  

现装于此塔。

  
  
慧远法师的灵塔旁,是同门慧因法师的灵塔。
  

当年,她们一同离开东北。慧因法师主张去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慧远法师则意在终南山。商量了数月,意见相持不下。
  

某日,慧远法师梦见一童子引领她们来到终南,并现种种祥瑞之相。
  

两人遂结庐终南后山,终身未曾离开。

  
  
当我准备离开慧远法师生前的修行地时,在灶屋墙上发现了这把磨去了一多半的锅铲。
  

她们告诉我,这是慧远法师从东北带到终南山的。
  

这把伴随她几十年住山生涯的锅铲,是法师留下的不多的几件遗物之一。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3 天
连续签到:1 天

150

主题

303

帖子

16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时间 2012-8-8 15:30
 
  
一位尼师来到终南山落发时,种下了这些苹果树。如今,已是硕果累累。
  
告别时,这位寡言的尼师从树上为我摘下三个苹果:这是戒、定、慧。
  

途中,我把其中的两个供养了另一位住山的修行者,自己吃掉了剩下的那个。
  

独自坐在山路上,清甜的苹果和清洌的山风,使我流泪。

  
  
山中盛产的五味子,是住山人的水果和药材。
  

当然,还可以买给进山收购药材的人。住山的人,都得自己养活自己。
  

我问一位住山十多年的比丘:平时都有粮食吃吗?他说:有。
  

我又问他:能吃饱吗?他说:不一定。
  

我再问: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办呢?
  

他哈哈大笑:吃不饱,正好少吃一点。

  
  

一位尼师的修行处。

  
  

暴雨过后,一位师父上房修理漏雨的屋顶。
  

他已经住山十多年了,很多后到的住山者都得到过他的热心帮助。
  

后来,他的妹妹也落发住进了另一位尼师的茅蓬。他们的茅蓬相隔二十分钟的路程。
  

住山的人,必须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我进山时,偶遇照片中的这位师父。因为他的指点,我才没有迷路。
  

几天后,我又在山中见到了他。
  

照片中的那堆僧鞋,就是他那天下山取来的、其他寺院救济的衣物。
  

他正在一一分发给需要的住山者。

  
  

山崖边的闭关房。

  
  
终南山最好的,就是这种石头垒起的房子。
  

听说有位台湾的比丘尼在这里盖过几间石头房子,不知是否就是照片中的这个院落。
  

院墙上晒着被褥,但因为无人带领,我喊了几声也无人出来应门。
  

这里的修行者,一般是不接待外人的。

  

这扇从外边反锁着的戒定门上,写着:坚决拒绝参观,请诸位慈悲,多加原谅。
  

我放下准备叩门的手,在门外深深合十。

  

净业寺山谷中的这间闭关房,还有别致的玻璃移门。

门楣右上方,胡蜂们结了层层迭迭的扇形的窝。
 
  
两位来自藏地的喇嘛也在净业寺的山谷中闭了三年三个月的关。
  

我去之前的几个月,他们才离开。
  

临走前,他们把山谷中的不多的几间房子都写上了美丽的藏文咒语。

  
  

这套闭关房里,住着一位比丘。
  

带我前去的师父喊了三分钟,他才手持念珠出门。
  

他听说我来自苏州,常去西园,便问:安老还好吗?我告诉他:安老(西园已故方丈安上法师)已圆寂多年了。
  

问过这么一句,他便让我自己在门外歇脚,又捏着念珠进屋了。
  

屋外的柿树上,挂着累累的果实,只是尚未成熟。

  
  

已圆寂的慧远法师的旧照。
  

(我不知是否能发表其他人的特写,生怕为他们带来惊扰。)

  
  

慧远法师出家前夕的留影。
  

法师十六岁入寺清修,十九岁正式落发。
  

法师曾发心在如意尞照料老病僧人多年,悲愿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

主题

2

帖子

1131

积分

细流

Rank: 3

积分
1131
发表时间 2012-8-14 03:34

终南山多出神仙,钟魁不正是终南山人吗?

说不定他也是钟魁之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3 天
连续签到:1 天

150

主题

303

帖子

16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时间 2012-8-14 11:02

  核心提示: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三年来,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到宝鸡龙门洞,一个山谷挨一个山谷走遍,横跨400公里,目的是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纠缠于情爱的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他承认,自己是因为读了美国人比尔·波特的书《空谷幽兰》,诞生了去寻访隐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日前,本报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揭秘终南山传承千余年的修行传统。

  寻隐者不遇

  2008年之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还曾在一家时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他与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帮助他策划出版过一些图书。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书中所写的隐士。“我从南五台开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这对他来说是个教训,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

  “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西北大学的郭老师2009年夏天曾到终南山大峪寻访,但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棚。

  张剑峰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旅游,往往这样的到访者最多。

  “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对山里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好奇。”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敲门需要喊暗号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是最后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

  “我也想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或者圣人,就太完美了。”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

  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决定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但为了采访修行者,他会带录音笔和纸笔。隐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们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去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我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

  “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门者敲门时念“阿弥陀佛”,道教修行者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标志来区分。

  张剑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听说两位比丘尼师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内9年,谁知找到她们居住的山洞时,明明听到门内有动静,但敲门却没有人应声。当时他不懂念暗号,只是坚持敲门,敲门几次后,师徒两人终于开门了。在她们居住的山洞,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

  见到张剑峰,师父说:“你真是幸运,一般来敲门的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通过谈话,他得知,师徒两人在山洞居住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访者。在山洞外,师徒两人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块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张剑峰到访时,她们正在包白菜饺子。

  “我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饺子,她们也很少吃那么丰盛。她们问我从哪里来,拜访过哪些人,讲她们的师父如何修行,谈得比较多的是她们尊崇的修行者,讲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张剑峰回忆道。但他至今不知道那对师徒的法号,不久之后,那对师徒就离开了山洞,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们。

  张剑峰介绍说,这些修行人都很热爱生活,一般会把自己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花,但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揭秘修行者

  终南山是修行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但在华山后山、宝鸡龙门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们随意居住在秦岭中,在做过一些采访之后,张剑峰逐渐掌握了一些知名修行者的信息,三年里,他的行程东西跨度大约400公里,至今已经寻访到600多位隐士,很多人成为他的朋友,对这些修行者的采访,让他诞生了创办一本丹道修证实录类杂志的想法,后来这些采访文章被发表在随后创办的杂志《问道》里。

  2月12日,本报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大峪谷,寻访山中的修行者,他说:“有时候在山里走一天,一个人也找不到,有些隐士住得比较高,看见有人来他们就走了,但十有八九不会落空。”

  台湾作家张德芬、主持人梁冬等名人也曾跟随他到终南山寻访隐士,现在在张剑峰周围,也有一些跟他一样去山中寻访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坚持的并不多。

  山中的隐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么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触到,只有圈子里才知道。”他说。

  2月中旬,终南山中积雪较厚,在踏雪行走4个小时后,记者跟随张剑峰抵达了隐藏在大峪山谷深处的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

  尽管是冬天,沿路仍遇见了一些隐士,黄道长常年在终南草堂居住,几乎不下山,他老家在东北,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在距离终南草堂30分钟山路外,有一位去年11月从衡山来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他并不觉得山中冷,只说:“在这,就是玩呗!收弟子,就看缘分呗!”面对陌生人,他们并不多谈其他。

  “我们从小都知道世上有和尚有道士,但没法接触他们,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山里的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张剑峰说。他上周刚见到一个山中的修行者,这位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

  “他不是一般学者,也不敢立论,他问我认识比尔·波特吗,他要把他的研究成果发给他,看能否翻译成英文。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张剑峰说。

  冬天的终南山里,随时飞雪,黄道长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包了一锅热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萝卜是自己在旁边的菜地种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储这些蔬菜,米面油等物品都是朋友从山下送来的,他们称之为“供养”,记者上山当天,遇到一对给修行者送供养的60岁夫妇,他们提了一壶最好的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几个小时山路。

  “如果没有供养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别人觉得住在山里很可怜。修行者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给一些修行人送供养,送东西给他,是为了满足我的心愿,对他们来说,送不送没什么区别。”张剑峰介绍。

  从寻访者变成修行者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光看看书,做口头东西不行,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后来发现不行,开始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效果,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父亲以前很不喜欢烧香拜佛的人,觉得是迷信,但现在父母也打坐,吃素食,现在他理解了,从心性上认识了修心才是核心,现在他知道修行人很有学识。”

  张剑峰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的时候,还带着女儿到茅棚居住,吃饭前先感恩做饭的人,吃饭不能说话,以前女儿挑食,而在山里她会吃得干干净净。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我之前的生活,也和大部分人追求的一样,但现在,我所追求的东西,不因大部分人追求其他东西而受到影响,不管社会变化再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觉得幸福。”张剑峰说,“这座山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看到《空谷幽兰》时,我觉得好像在门缝里的一线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里,山是一个符号,是活着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3 天
连续签到:1 天

150

主题

303

帖子

16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时间 2012-8-14 11:05
※ 以下是引用 窟到夜钓无2012-8-14 3:34:00 的发言:

终南山多出神仙,钟魁不正是终南山人吗?

说不定他也是钟魁之后呢

大不相同啦,钟馗是终南山人,而这些修行者基本是“外来人口”。钟馗之前,还有姜子牙、张良、杜顺和尚等等高人名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0

主题

101

帖子

2539

积分

小溪

Rank: 4Rank: 4

积分
2539
QQ
发表时间 2012-8-14 11:28
   终南山是一座名山也是一座仙山,神秘、幽静富有仙气的神山是修行者最为向往的地方,住在深山,在很少人烟的大山中的一处山洞中过着简单、朴素且艰苦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表面艰苦但在修行者心中是甜美的。终南山真美,尤如一处世外桃源!!!           addc673f343f59a855e72337.jpg    
ef164c4645ae030c6a63e5f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

主题

433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56
发表时间 2012-8-14 19:46
我有一位师兄曾在终南山闭关多年,其后依上师所嘱到青普神山闭关至今。他说:终南山的确是修行的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

主题

173

帖子

1万

积分

江水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0244
发表时间 2012-8-15 09:35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赞叹!浊世中的清净修行者!终南山,我心向往的地方!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805 天
连续签到:5 天

331

主题

3414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341
发表时间 2012-8-15 12:35
来一句非经典,哈哈:大隐于网,中隐于书,小隐于家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2-8-16 01:14
郁闷了很久~!既然笔者怕人打扰了“修行人”的清修,为什么还要把他们“卖”出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2-8-16 10:08
※ 以下是引用 潮州呆呆2012-8-15 12:35:00 的发言:
来一句非经典,哈哈:大隐于网,中隐于书,小隐于家

在佛教中,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不爱名,募捐建寺印经都不题真实姓名,代之以“无名氏”。过了些时日,寺院建好了,经书印好了,他便指着功德芳名说:“这个无名氏就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2-8-16 10:25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2-8-16 1:14:00 的发言:
郁闷了很久~!既然笔者怕人打扰了“修行人”的清修,为什么还要把他们“卖”出来呢?

对修行者,有被打扰之失;对熙熙攘攘的名利客,有热恼清凉之得。但愿打酱油的路过客、认真阅读的读者,都能由衷地发出哪怕一念的出尘之志,如此方不辜负这些被“卖”的修行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987 天
连续签到:1 天

48

主题

13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066
QQ
发表时间 2012-8-16 10:41
     有个问题很不解,为什么修行之人一定得到可修行之所修行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心随境转?当然,也不否认境能助于修行。。。
小桥流水商务广告投放宣传合作咨询热线 0768-2521000    18923521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

主题

433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56
发表时间 2012-8-16 11:06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2-8-16 10:08:00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潮州呆呆2012-8-15 12:35:00 的发言:
来一句非经典,哈哈:大隐于网,中隐于书,小隐于家

在佛教中,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不爱命,募捐建寺印经都不题真实姓名,代之以“无名氏”。过了些时日,寺院建好了,经书印好了,他便指着功德芳名说:“这个无名氏就是我。”

这个无名氏虽然有些不尽人意,这样的人我认为他喜欢名,佛教界就该给他名。因他仍是施主,因为他出资助印佛经捐建寺院使佛法仍然昌盛。有大福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2-8-16 11:41
※ 以下是引用 轻鸟2012-8-16 10:41:00 的发言:
     有个问题很不解,为什么修行之人一定得到可修行之所修行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心随境转?当然,也不否认境能助于修行。。。

一个小火苗,你只要轻轻吹一口气,就足以令它熄灭;一个火堆,风越大,火势就越旺。道理是一样的。初学的人,就像一个小火苗一样,必须保护起来,选择远离喧嚣的适宜的处所,为这火苗遮风避雨,滋养定慧的力量。

如果有人说他自己是在世俗中修行、红尘中成就,那你只要仔细观察他,看他对世间的欲望有没有比常人轻一点,贪、瞋、痴有没有比常人少一点,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撒谎。有没有真正做到这样的人?有,但绝对不是泛泛之辈都可以做到的——狮子跳得过的山崖,驴子、兔子想效法,那只有摔死的份。市井中这干人等,100%是金玉其外的名利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987 天
连续签到:1 天

48

主题

13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066
QQ
发表时间 2012-8-16 11:50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2-8-16 11:41:00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轻鸟2012-8-16 10:41:00 的发言:
     有个问题很不解,为什么修行之人一定得到可修行之所修行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心随境转?当然,也不否认境能助于修行。。。

一个小火苗,你只要轻轻吹一口气,就足以令它熄灭;一个火堆,风越大,火势就越旺。道理是一样的。初学的人,就像一个小火苗一样,必须保护起来,选择远离喧嚣的适宜的处所,为这火苗遮风避雨,滋养定慧的力量。

如果有人说他自己是在世俗中修行、红尘中成就,那你只要仔细观察他,看他对世间的欲望有没有比常人轻一点,贪、瞋、痴有没有比常人少一点,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撒谎。有没有真正做到这样的人?有,但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就可以做到的。市井中这干人等,100%是金玉其外的名利客。



           已解,谢谢!
小桥流水商务广告投放宣传合作咨询热线 0768-2521000    18923521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805 天
连续签到:5 天

331

主题

3414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341
发表时间 2012-8-16 12:07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2-8-16 10:08:00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潮州呆呆2012-8-15 12:35:00 的发言:
来一句非经典,哈哈:大隐于网,中隐于书,小隐于家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佛教中,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不爱命,募捐建寺印经都不题真实姓名,代之以“无名氏”。过了些时日,寺院建好了,经书印好了,他便指着功德芳名说:“这个无名氏就是我。”

这可也太笨了吧…可以说:“这个无名氏就是妙慧,不要告诉别人是俺说的!”…
然后,很多别人就会知道啦…

若欲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俺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啦!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2-8-16 12:21
※ 以下是引用 方先生2012-8-16 11:06:00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2-8-16 10:08:00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潮州呆呆2012-8-15 12:35:00 的发言:
来一句非经典,哈哈:大隐于网,中隐于书,小隐于家

在佛教中,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不爱名,募捐建寺印经都不题真实姓名,代之以“无名氏”。过了些时日,寺院建好了,经书印好了,他便指着功德芳名说:“这个无名氏就是我。”

这个无名氏虽然有些不尽人意,这样的人我认为他喜欢名,佛教界就该给他名。因他仍是施主,因为他出资助印佛经捐建寺院使佛法仍然昌盛。有大福报~




无名,不一定是不爱名,而是希望获得真名与(淡泊名利的)清名双丰收——雷锋叔叔深得个中三昧,做好事不留名,仅仅是记在日记本上。隐,不一定是修行,可以是形式,可以是时尚,可以是“终南捷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2-8-16 12:38
※ 以下是引用 潮州呆呆2012-8-16 12:07:00 的发言:

若欲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俺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啦!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人不知的事,没少发生过;己不知的事,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805 天
连续签到:5 天

331

主题

3414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341
发表时间 2012-8-16 15:28
※ 以下是引用 方先生2012-8-16 11:06:00 的发言:
这个无名氏虽然有些不尽人意,这样的人我认为他喜欢名,佛教界就该给他名。因他仍是施主,因为他出资助印佛经捐建寺院使佛法仍然昌盛。有大福报~


人意在哪里?一念接一念…之所以“方先生”…既然喜欢“方先生”,大家当然随喜啦!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4-29 16:22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