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主题

[根本佛法] 十二因缘法

11 / 4827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发表时间 2016-8-13 00:32 |阅读模式
人、世、事、物万法,一切都是变幻不定的,生生灭灭,所以名之为“无常”。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们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所依,并非真实,又名之为“无我”。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之为“无常”、“”、“”、“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是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源泉,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开始的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的作用,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而构成名色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第六六根而发生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在心的感觉。第八因受而发生的追求。第九因爱而有的需要。第十因取而有现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命的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无明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说明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与对空间时间的解释。

十二因缘

一、无明:明即智慧光明,无明即是贪欲、慎恨、愚痴等产生的烦恼,也是种种蠢动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即是前生所造的善恶诸业,也就是前世身心的行为
三、: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生为今生的神识
四、名色:即是投生于母腹后形成胎儿的身心状态;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六根
六、:即是出母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对接触六法
七、:即是由接触外境自己所感知的苦乐心境
八、:即是厌苦喜乐而生贪爱财、色、名、食、睡五欲的心理活动
九、: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于贪染诸境而起取着心;
十、: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将要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业种,所感受来生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之身
十二、老死: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将衰老而至死亡

十二因缘,说明了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自前生今生而到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缘回转又可用惑业的三种连锁反应来说明: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之惑的蠢动,所造作了前生的善恶诸业;由于前生的善恶诸业的引导,所以要感受来生的生死之果,这就是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法则。

:过去世的无明,现在世的
:过去的,现在世的
:现在世的名、色、识、六入、触、受,未来世的老死

最新关注的会员朋友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13 01:09
十二因缘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基本教义

主义

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梵sam!ska^ra )、(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入(梵s!ad! -a^yatana )、(梵spars/a )、(梵vedana^ )、(梵tr!s!n!a^ )、(梵upa^da^na )、(梵bhava )、(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缘名色,缘名色六入,缘六入,缘,缘,缘,缘,缘,缘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所成立,故说无常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乃由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复由活动蓄积形成之内容。然活动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名色]),此系主观感受之事。凡夫之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无厌我欲)为外相渴爱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成为我执),故由此染污之活动所薰习,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
(3)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心识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成胎后为。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即接触和合而成。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接触
(7):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即。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身坏命终谓之。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十二因缘法

无明名色名色六入六入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灭,灭即灭,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灭,灭即灭,灭即灭,灭即灭,灭即灭,灭即灭,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有入胎之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没有入胎之,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没有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没有,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13 01:10
教义解释

惧舍论
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

(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
(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
(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
(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世之五果。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如此造业之分位;以上三者,称为现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因果,此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中含摄惑、业,果即是,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唯识论
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有为生、老死,故立一重因果。然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两支系由五支,故二支能引五支所引,此七支亦总称牵引。以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生起;生、老死称所生所引

天台宗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十二因缘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阿毗达磨杂集论
观十二缘起
,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大毗婆沙论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十二因缘十观

1、观有支相续
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涕泗咨嗟为,在五根为,在意地为,忧苦转多为。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十二因缘2、观一心所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行迷惑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共生是无厌足是摄不舍是,彼诸有支生是,有所起名,生熟为,老坏为

十二因缘3、观自业差别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二与识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二与爱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二与取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二与生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能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十二因缘4、观不相舍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十二因缘5、观三道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十二因缘6、观过去、现在、未来
无明缘行
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十二因缘7、观三苦聚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乃至六处行苦苦苦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十二因缘8、观因缘生灭
无明缘行
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十二因缘9、观生灭系缚
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十二因缘10、观无所有尽观
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这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779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378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154
发表时间 2016-8-13 03:21
一切相一切法一切法一切相,赞叹!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3 天
连续签到:1 天

0

主题

108

帖子

7862

积分

江水

如是“行”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7862
发表时间 2016-8-13 20:08 来自手机
法不孤起,一切唯心所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2

主题

83

帖子

4637

积分

河流

Rank: 4Rank: 4

积分
4637
QQ
发表时间 2016-8-13 21: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8

主题

68

帖子

1509

积分

细流

Rank: 3

积分
1509
发表时间 2016-8-13 22:33
心一 发表于 2016-8-13 20:08
法不孤起,一切唯心所现!

心是法否,心依何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779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378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154
发表时间 2016-8-13 23:25 来自手机
千江月 发表于 2016-8-13 22:33
心是法否,心依何起?

无所依,无所住。

无住于心,不住于识。
心即诸法,诸法即魔。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3 天
连续签到:1 天

0

主题

108

帖子

7862

积分

江水

如是“行”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7862
发表时间 2016-8-14 15:56
千江月 发表于 2016-8-13 22:33
心是法否,心依何起?

无所住,空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8

主题

68

帖子

1509

积分

细流

Rank: 3

积分
1509
发表时间 2016-8-15 09:00
心一 发表于 2016-8-14 15:56
无所住,空掉!

菩萨无住生心,空掉?岂不是“断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779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378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154
发表时间 2016-8-15 11:54
千江月 发表于 2016-8-15 09:00
菩萨无住生心,空掉?岂不是“断灭”

断灭灭尽空,你说断灭,所说断灭
你说断灭,即名相戏论,我不说断灭无我故,我说断灭无我故。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6 天
连续签到:1 天

166

主题

397

帖子

2528

积分

超级版主

宝宝佛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28
发表时间 2016-10-27 20:17 来自手机
第一遍
意识触摸瑜伽培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3-29 19:15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