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根本佛法] 五乘、四乘、三乘、二乘、佛乘

7 / 4042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发表时间 2016-8-21 04:11 |阅读模式
五乘教法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
人以三皈五戒,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导师)、真理)、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天乘
上品十善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四种禅定无色界天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声闻乘
四谛法门,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圣谛苦、集、灭、道,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只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

缘觉乘
十二因缘法门,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世间一切法皆为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的。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

菩萨乘
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涅槃彼岸。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五乘佛法
佛教把达到一定的果位叫“”。五乘佛法是根据修行的五大类根性建立的五层台阶,标示着修行所能达到的五种果位

其中,乘“五戒”法,生于人间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叫“声闻乘”;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的,叫“缘觉乘”;乘“六度、四摄”法而达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萨乘”。根据修行者所处境界的不同,可分为世间法出世法

人乘,主要修习三皈依五戒十善,心思昏昧的人就让他学人乘
天乘,能够达到少欲知足的境界,在充满诱惑的人世间保持淡定从容。
声闻乘,是遵循佛陀声闻之教。声闻部主要遵循佛教经典,据经断见思惑,可以修行到罗汉果
缘觉乘,在声闻乘的基础上,自己悟道,通过见思习来提高自己的认识,证到辟支佛。证辟支佛即独觉
菩萨乘,就是可以自行化他,证成佛果,能够推行六度万行普度大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世法,是放弃了世间所有因缘而追求超脱生死境界之法。它表明了佛教通过自修而修他,通过自度而度他,通过自利而利他的追求。

最新关注的会员朋友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1 04:16
佛教五乘佛法

壹·五乘佛法的意义

  ,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法门。

  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六道的依据修善则有升天、为人的福报作恶则有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途的忧患,但终究还是沈沦于生死苦海中。佛陀为了愍念众生,依众生根器的种种差异而权设不同的方便法门,目的仍希望归于大乘佛道。

  有一类众生因为耽着世间欲乐,不了解世间尘劳之苦而希求人天福报,因此佛陀开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佛教的出世间法

  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在于化导人类由人乘直趣佛道太虚大师曾提出「人成即佛成」的独到见地,表明出世圣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善法的正常道上,所以佛陀才特立「五乘佛法」。

贰·五乘佛法的内容

  人乘,以三皈五戒为乘,出三途四趣而生人道;天乘,以上品十善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涅盘而成阿罗汉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涅盘而成辟支佛菩萨乘,以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超三界二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的彼岸。在这些法当中,「四谛缘起」法门,是三乘共法总纲。离了「四谛缘起」法门,也就没有解脱道──出世佛法可说。

  一、人乘──三皈五戒

  三皈依,是指皈投依靠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三宝,藉着三

  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能远离一切的怖畏,而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所以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要是不侵犯的意思。

  不杀生,是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随便侵犯他人的生命,大家的生命就能自由,得到保障。不偷盗,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财富就能安全。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信用不饮酒,是不吃刺激的东西,伤害自己的健康智能,转而伤害别人。自由、不侵犯的意思。所以持戒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如果一个人能够奉持五戒,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能奉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社会、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记载:「人」有三事胜诸天:人能勇猛修诸梵行,精进不怠胜于天;人能记忆过去所作所说的事,不会忘失记忆比天殊胜;人能修持净戒胜于天。所以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净土,因为人间是最适宜修学佛法的国土,因此佛陀开示人乘佛法,让众生有切身的体证

  二、天乘──十善业道

  十善业也称十善戒,依《华严经·十地品》所说,十善业道为菩萨戒。从《阿含经》以来,十善业是主要的德行,是五戒的再延伸,再扩大。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三业;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等四业;意业修持不贪、不瞋、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

  不杀生而能放生,自然长寿;不偷盗而行布施,自然能发财;不邪淫而洁身自好,家庭自然和谐;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而能诚实,名誉、信用自然良好;不饮酒、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自然会健康;不贪取而喜舍,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关怀;不瞋恚而行慈悲,自然能拥有无限的欢喜;不邪见而广修智能,自然能解脱自在。

  因此,《大智度论》说:修持十善道,则摄一切戒。有了十善戒法来规范身心,自然能得诸禅定而生天乘,所谓由戒生定,就是这个道理。

  得生天道四事福乐
  1.身高端严: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九十丈,相好庄严。
  2.寿命长久:四天王天寿长五百岁,合人间的九百万岁。
  3.欲乐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种种欲乐胜于人间。
  4.禅定微妙:享受四禅八定的微妙禅乐。


  但是,天人虽然享有四种福乐,一旦福尽命终时,则五衰相现:
  1.衣服污垢。
  2.头顶花冠枯萎。
  3.身体发臭。
  4.腋下流汗。
  5.不乐本座。

  因此,天乘仍然不是最究竟的解脱之道。

  在佛法中,十善业是一切佛法的依止处。《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三、声闻乘──四谛法门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是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弟子,也就是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次第证得四沙门果,以期入于「灰身灭智」的无余涅盘行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的四谛教法。

  四圣谛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是大小二乘共学、应学的基本法门,是三乘共通的根本佛法,唯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所以叫做四圣谛

  苦谛,说明人生世间的特性是苦。是以智能观察,知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彻悟到贪瞋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能,灭除一切苦迫,所证得的清净涅盘境地;道谛,是对治烦恼,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三学八正道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是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因果,灭是道的结果,道是灭的原因。《遗教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集,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佛陀证道后,曾三转四谛法轮,第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自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对五比丘所说的四谛法门,演绎开来,就是佛教。

  四、缘觉乘──十二缘起

  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从断惑证真而言,与声闻是一样的。但两者主要的不同是缘觉乘不由他觉」,是无师自悟的;是远离人事,远离愦闹,独来独往的。缘觉乘因为出于没有佛陀出世,或者没有佛法的时代,所以又称为独觉;又因为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因此称为缘觉缘觉圣者始观无明乃至老死的流转现象,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的还灭真谛。由此因缘生灭,而悟非生非灭的道理,因此称为缘觉乘。这一类圣者,就名为辟支佛。证得辟支佛果声闻乘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合称为「二乘」。

  一切法皆是缘起法缘起法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支缘起,又称为十二因缘

  五、菩萨乘──六度万行

  菩萨乘,又称佛乘。以悲智法门为,运载众生,超越三界生死,达到涅盘彼岸为目的。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盘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六度,全称为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的意思。波罗蜜要具备几个条件:1.菩提心相应,2.住大悲心,3.以般若无所得智能为摄导,4.须回向一切众生,自利利他,为法为人,能合乎这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行,才能到达彼岸。六波罗蜜的内容是:

  1.布施度:有财施(物质布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去除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2.持戒度:持守戒律,不作恶而修清净行,并常自反省,能对治身口意的恶业,使身心清凉。以此来成熟众生,建立正法,名为持戒度。
  3.忍辱度:忍耐迫害苦痛,能对治瞋恚,使心安住。不能忍辱,瞋心一起,便失慈悲心,而不成大乘菩萨。
  4.精进度:实践其它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5.禅定度:修习禅定,能对治散乱心,使心安定。
  6.般若度:能对治愚痴,开真实的智能,把握生命的真谛。「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布施等五度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智能)摄导的力量。所以布施等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般若为方便而修。

  菩萨发心修学大乘法门──摄受正法,不出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大乘的异名。《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能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因此可知,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含摄六波罗蜜中。

参·五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我们学佛要能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五乘佛法调合起来,就是人间佛教。譬如,今天要到台北,台北是学佛的最终目标(代表一个净土),现在坐火车出发,经过台南、台中、新竹,在台南可以不靠站停车,乃至台中、新竹都不靠站停车,而直接开往台北(成佛的目标);但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一定要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如何实践五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1.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
  2.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
  3.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
  4.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
  5.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

  受持五戒十善,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践六度四摄菩萨道,明白因缘果报的甚深道理,勤修禅净融和的中道,就是统摄五乘人间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1 04:18
四乘

佛教术语,谓能运载众生到达果地之四种教法。有数种说法:(一)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一乘佛乘声闻乘合愚法、回心二种而成。此系南朝光宅寺法云所倡,隋代天台智顗信行、唐代法藏等,亦皆主张此说,乃于三乘之外,别立一佛乘,以三乘为方便权教,一乘真实之教,自古以来为三论宗法相宗所论议。(二)指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乘人天乘指佛陀最初为提谓、波利二人所说之五戒。又三乘中之声闻缘觉二乘,就回心而言,与愚法小乘有别。(三)指大乘、中乘、小乘、人天乘。上记三种分类皆出于华严五教章卷一。(四)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天乘。于胜鬘经摄受章所举之四种重担四种宝藏譬喻中,皆将人、天二乘合而为一,成为此四乘。(五)指声闻乘、缘觉乘、人乘、天乘窥基之法华玄赞卷四依胜鬘经摄受章之说,成立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五乘,今删除菩萨乘,则成四乘。(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二、摄大乘论释卷九、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卷一)(参见五乘

四乘大意

佛之一字,尚属假名,况四乘乎。然世尊大悲救世,方便度生,因众生之根器有浅深,故假设种种言教法门以为之用,因时制直,随机设施,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轻剂重剂,因人而殊,故有羊鹿三车之譬,化城宝所之喻,其苦心孤诣,诚足輘轹万古者也。

凡所谓者,皆相对者也。相对之为物,随时空而贸迁,羌无实体,故世尊说法,随说随破,其始曾试为众生说真如法身妙理,玄奥幽微,众皆散去,於是改说小乘法门,信者始集,迨其徒修小乘已熟,耽着禅味,独善其身,佛乃诃之曰:「此非究竟,未离生死,应修中乘」,於是其徒乃改修中乘,达於我法皆空之境,而佛又诃之曰:「此仍非究竟,无始习气未除,仍有生死,应修大乘」,於是其徒乃改修大乘之法,根机成熟,佛乃直示以最上乘法,壑然开悟,洞彻本心,无生无灭,不变不异,圆满现成,不假雕斲,始知非心非佛非物,了无一法可得,所谓法门者,无非空谈,所谓四乘者,尽是戏论,於是乃信佛所云「不说一字不答一字」,非故弄玄虚也,兹将四乘境界略述如下: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是出胎之後,六根触於六尘,「」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是取着喜欣之事,「」是「」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後,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六根中乘一念无明大乘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後不为四乘所缚。

四乘十地

佛教术语,据大乘同性经卷下载,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等四乘各有十地,总称四乘十地。

(一)声闻乘十地:(1)受三归地,指初受三归戒之位。(2)信地,指信根成就之位。(3)信法地,指信四谛理之位。(4)内凡夫地,指修五停心观等位。(5)学信戒地,指三学成就之位。(6)八人地,指见道之位。(7)须陀洹地,指预流果之位。(8)斯陀含地,指一来果之位。(9)阿那含地,即不还果。(10)阿罗汉地,即无学果。

(二)缘觉(辟支佛)乘十地:(1)昔行具足地,指修戒行之位。(2)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指修十二因缘观法之位。(3)觉了四圣谛地,指修四谛观之位。(4)甚深利智地,指生甚深无相智之位。(5)八圣道地,指修八圣道之位。(6)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指觉了此三法界之位。(7)证寂灭地,指见道之位。(8)六通地,指得六神通之位。(9)彻秘密地,指证无学果之位。(10)习气渐薄地,指断除习气之至渐次微薄之位。

(三)菩萨乘十地:(1)欢喜地,谓菩萨既修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除见惑,证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欢喜,菩萨于此位成就布施波罗蜜。(2)离垢地,即成就戒波罗蜜,断除修惑,涤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3)发光地,即成就忍辱波罗蜜,断除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4)焰慧地,即成就精进波罗蜜,断除修惑,使慧性炽盛。(5)极难胜地,即成就禅定波罗蜜,断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合而相应。(6)现前地,即成就慧波罗蜜,断除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别。(7)远行地,即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除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此位即修成第二阿僧祇劫之行。(8)不动地,即成就愿波罗蜜,断除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9)善慧地,即成就力波罗蜜,断除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说法。(10)法云地,即成就智波罗蜜,亦断除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能出清净之众水。

(四)佛乘十地:(1)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谓断除细习气,于诸法得自在。(2)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谓能自在转正法轮而开显深义。(3)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谓能自在开说三乘差别之法。(4)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谓能自在说八万法以降伏四魔。(5)火轮威藏明德地,谓能自在摧伏邪法恶行。(6)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谓能自在示现六神通以显示无常事。(7)广胜法界藏明界地,谓能自在为诸菩萨显示菩提。(8)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谓能自在为诸菩萨授记别。(9)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谓能自在为诸菩萨示现善方便。(10)毗卢遮那智海藏地,谓能自在为诸菩萨说法。(证契大乘经卷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十住心论卷五、五教章通路记卷六)(参见:十地

四乘观智

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乘人观十二因缘之智,即下智观、中智观、上智观、上上智观四种。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师子吼菩萨品)云︰‘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智顗法华玄义》卷三(上)依四教之意解释此四乘观智
(1)谓三藏教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人,皆以析空之智观思议生灭之十二因缘,然其析空之智浅弱,因此以三人中最劣之声闻标之,名下智观
(2)通教亦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人,同以体空之智观思议不生不灭之十二因缘。然其体空之智虽较三藏教巧,但较后者之别教拙。因此以三人中之第二位缘觉标之,名中智观
(3)别教独有菩萨,以隔历次第观不思议生灭之十二因缘,其隔历次第之智虽不如后者圆教,但较前之藏通二教为上,因此以三人中最后之菩萨标之,名上智观
(4)于圆教,菩萨以圆融不次第之智观不思议不生不灭的十二因缘。此圆融不次第之智最胜无比,故以果上之佛标之,名上上智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2 12:02
大小二乘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小乘大乘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一乘三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三者即大乘三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涅盘经中说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为小乘。其余诸经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舍成实为小乘。律宗以上为大乘。若依诸家之教判。则天台之三藏经,华严之愚法小乘教,法相之初时有教,天台之通教以上,华严之始教以上,法相之第二时空教以上。皆为大乘。问曰四阿含经中。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妙法莲华经法华宗旨)

六度万行菩萨乘俱舍成实之宗中亦有释迦佛弥勒菩萨。何声闻缘觉之为二乘耶?答曰:小乘本位而论之。则本有三乘。见三乘条。然自大乘上论之。则彼小教中说佛菩萨之大乘法。实非对菩萨之机而说菩萨之法。为使二乘信能化之佛。而说佛之自行即菩萨之大法而已。推其意。惟在度二乘。故其所说之佛果。亦无异于二乘之所证,惟与彼等同断见思二惑而脱离三界之生死,依析空观仅证但空偏真之理而已。所不同者。在依长劫之修行,断不染污无知,而自在度一切众生。八十而住世之缘尽,则与彼等同归无余涅盘,而法界中减一有情也。此小乘中所说之大乘佛果也。假说如是浅近之佛果。毕竟为度彼等二乘。故抑就所化之人,总为此二乘(即小乘)也。例如天台之通教,华严之始教。为欲化菩萨兼不愚法回心之二乘,虽说声缘之二乘。其本意为欲度菩萨。且使彼二乘向大。故总称之曰大乘。问曰:小乘教中。虽有菩萨乘。而为二乘之菩萨乘。则从二乘而为小乘教。大乘教中虽有二乘。而为菩萨乘之二乘。则从菩萨而为大乘教。然则大小乘之别。止就所化之人而差别。于教义上,无有深浅。何也?答曰:于教义大有深浅,例如瑜伽杂集论等,说声闻等之教行住果断惑之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是也。又天台以观法判之。凡大乘有独菩萨法。有通三乘法。通三乘法,即天台之通教。独菩萨法,即天台之别圆二教。此中独菩萨法。以中道为观法。通三乘法。以空理为观法观此空理,有析空体空之二。分析诸法而悟空理为析空。知诸法如梦如幻,而体不坏悟其空理,为体空。以此析体二空为大小之区别。小乘之声缘菩均为析空。大乘之声缘菩均为体空。由是可知教义之深浅也。止观三曰:‘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心色。(中略)大者大乘也。智慧深利,修不生不灭体法止观,大人所行,故名大乘中论明即空者,由摩诃衍。摩诃衍即大也。衍中云:欲得声闻当学般若者。元此是菩萨法。大能兼小,傍狭声闻。譬如朱雀门,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防群小由之出入。虽通小人,终是天门。今摩诃衍亦如是。正为菩萨体法入空。虽有小乘,终为大。例如三藏析法,虽有佛菩萨,终是小乘。’

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于小机罗汉之道,为小乘。以对于大机说作佛之道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法华游急下曰:‘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传灯录曰:‘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柳宗元文曰:‘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

一乘三乘
为“交通运载”义,指成佛之教法,佛法乃唯一真理,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为一乘。三乘教法则针对众生之性情能力,分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并各有三种不同果报。“一乘”之语出自“华严经”明难品、“法华经”方便品与“胜鬘经”一乘章。又称佛乘、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喻如海水深广,称为一乘海。又一乘为大乘之最高教义,故佛典中有“一乘极唱”之语。又“法华经”为说明一乘理法之妙典,故有“一乘妙典”之称;其经文称为一乘妙文。据“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大乘庄严经论”卷四等,声闻乘属小乘、下乘;缘觉乘、独觉乘属中乘;菩萨乘属大乘、上乘,故三乘法称为三乘教声闻缘觉等二乘,不信受大乘法,故称愚法二乘;至如回小向大之二乘菩萨,则称不愚法二乘

大乘法中,法相宗区分众生为五性,其中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信受三乘教,不定性菩萨,才能信受一乘教,并得佛果,故采取三乘真实、一乘方便立场天台宗华严宗视一乘为真佛教,故取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立场三论宗以三乘中之菩萨乘真实,二乘为方便天台宗华严宗,则于三乘之外另立佛乘。故法相宗三论宗有“三车家”之称,华严天台以“四车家”之称。所谓三车四车之别,乃据“法华经”譬喻品中说明三乘、一乘之关系而来!此外,华严宗究极教理为“一乘圆教”,称其他宗为“别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2 12:08
一佛乘
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一乘

一乘,意为:物之四数;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法华经》首倡此说。,指车乘,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唐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鷲岭之遗旨。” 唐白居易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我国佛教宗派如华严宗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参见“一乘显性教”。

一乘,又称‘一佛乘’。系与‘三乘’相对的教法。三乘教法谓众生在修习佛法时,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种差别,而一乘教法则谓小乘之声闻、缘觉教法到最后亦终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都将成佛。因为声闻乘缘觉乘的教法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并不是佛陀的本怀。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世的目的,是在引导一切众生终皆成佛。因此,以成佛为最终归趋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这种主张是《法华经》最主要的特色所在。《法华经》:‘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中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并且以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三乘,而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乘。可见该经的主张,显然以为三乘法仅是方便法门,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实之教

关于一乘法的深意,后世天台、华严、唯识、真言等宗,各有独特的主张。兹分述如次:

天台宗的一乘说
天台宗的解释,‘一乘’的‘’,即,即纯一,所以独得‘’之名,因而立‘四一’之说。所谓‘四一’之说,始于光宅法华经义记》,该书卷二解释‘十如’时云:‘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机一,四者是人一。’惟同书卷三以四一解释‘唯以一大事因缘’时,所述则与此稍有不同,其文云:‘明果一,二明人一,三明因一,四明教一。’由此可知,光宅四一说前后不同。对此,天台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六及《法华文句》〈方便品疏〉曾加以破释,并别立教、行、人、理之四一,所根据之〈方便品〉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智顗称‘无二亦无三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为行一;‘但教化菩萨’为人一;‘世间相常住 ’是理一。兹分释如次:

(1)无二亦无三:约教而言,没有通教半满相对的二种教法;约部而言,没有《般若》的兼带大小二乘,所以是无二。又,约教而言,没有藏教所分的三乘法;约部而言,无《方等》中所对的三乘,所以是无三。此为教一
(2)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文句》解释:‘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即‘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文句》认为是教一,而《四教仪》则认为是行一。二者的不同在于《法华文句》以‘但说’为教一,《四教仪》以‘无上道’为行一,即分别就能诠能行各据一义。故有此差别。
(3)但教化菩萨:是说前此一向随顺众生根机而教化三乘,但到了法华时,由于‘开三会一’,一切众生都会归为求无上菩提菩萨。此时仅存菩萨无声闻缘觉,故云人一
(4)世间相常住十界依正差别的事法即是世间相世间相的万法悉皆相即于理,故皆常住,此即诸法实相。虽然以凡夫染碍的迷情来看世间相,必定是隔历非常住,但只要一去隔碍的迷情,就能洞达诸法实相,觉证十界本具、依正融即之圆满妙理。果然如此,则法界万众无不常住,而且既脱吾人迷情的分域,则常住就不是与无常相对的常,而是绝对的‘妙常’。此即为理一由于理一,所以教、行、人也都是

这就是天台宗一乘说

华严宗的一乘说
华严宗一乘说颇为复杂,有二种一乘三种一乘五种一乘等种种说法。《华严五教章》卷一:‘然此一乘教义分齐,为二门:(一) 别教,(二)同教。’这种同教别教二种一乘之说,是华严宗一乘说根本。此中,同教一乘有两种,一为‘以一乘为能同,三乘为所同’的向下门同教;二为‘以三乘为能同,一乘为所同’的向上门同教别教则是别异于三乘权教一乘

华严五教章》立别教分相该摄二门,而同教则有分诸乘融本末二门,并广加解释。此中,别教一乘是以该摄门诠其法体,以分相门释别教之名义同教一乘是以分诸乘分显其法体,以融本末释同教之名义。所以,二种一乘虽各立二门,但特别以别教一乘华严本宗

关于一乘的种类,在华严宗典籍中可以觅得下列数种说法:《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论二种一乘,云:
一乘二者:(一)破异明,如法华经破二实灭及涅盘经破无佛性,俱是对权会破,方说一乘。(二)直体显一,如华严经不对二乘,无所破故,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是故初说华严无权可会,终说涅盘会前诸权;是即非尽权无以显实,是俱名一乘。

此外,《华严经探玄记》也曾述及三种一乘:‘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如深密等说。(二)遮三之一,如法华等。(三)表体之一,如华严。’至于五种一乘,《华严五教章》卷一云:‘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云云。(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此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此终教云云。(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约始教。’《华严五教章》卷一在同教之下,曾列举七种一乘之说,文繁兹不赘。如上所述,虽有种种一乘差别,但都可收归于同教别教一乘(即二种一乘)。

以上华严宗天台宗一乘说,都主张一乘真实、三乘方便。此中,天台宗虽许以‘’之名说法华时之前,但绝不许法华时之前用‘一乘’之名,所以天台宗一乘就没有多种差别。而华严宗则不许以‘’字称顿教以前的四教,然而允许将‘一乘’之名用在渐顿诸教,所以一乘就产生多种差别。

又,《法华经》以开会三乘之机为其主眼,《华严经》则是以普贤大机直说一佛乘眼目。所以华严天台两家之间虽有若干不同,但都是以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为其教旨。

唯识宗的一乘说
唯识宗的主张与天台华严不同。此宗认为‘三乘真实、一乘方便’,而每驳斥华严天台一乘说。然而此宗论据,仍然是来自对《法华经》、《涅盘经》等关于一乘的经教。如窥基法华玄赞》卷五,即会通<方便品>‘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文,而认为是在谈十地菩萨古昔之事,以及对不定姓二乘记别。《法华玄赞》卷四(本)曾引《摄大乘论》的十因:‘今此会中,依论,但与二人记别:(一)不定姓,(二)应化者。(中略)非全拨其无定姓。故此一乘密意。’

此外,窥基在《法苑义林章》卷一里,又会通<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之说,其文云:‘依梵本说,经颂应言:无第二、第三三乘独觉为第二、声闻为第三。为引不定任持所余故,方便言无第二第三,非真破也。’

窥基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也会通了《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文,而认为:‘涅盘理性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而《唯识论同学钞》卷一之四也会通了《涅盘经》‘闻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而言四果皆成佛者,弟子不解我意’之文,而谓:‘诸声闻等皆成佛者,不解佛意也。’佛意是对不定姓一机说成佛

由上引诸文,可见唯识宗的看法与天台华严是有差别的。该宗认为华严天台宗一乘说,是佛对不定姓一机的密意方便说,而以为‘五姓各别’才是了义真实之教。因此该宗主张有人可成佛、也有人不会成佛。

真言宗的一乘说
真言宗秘密一乘,而不许显教诸宗为真正的一乘空海吽字义》中即有显教一乘、秘密一乘的名目。对这一问题,《真言本母集》卷三十一有‘一乘实义,限真言事。’一条,以一乘实义独归真言宗,认为一乘不动迷悟诸法,直接印成佛体之义。而十界依正、迷悟诸法,系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故各各体性相用皆具本不生之功德。至于显教诸经虽依真如法性之周遍而建立一乘之名,但并非事理俱密之谈,因此仍属于三乘中之菩萨乘,虽得一乘之名而无其实。而真言教则不然,真妄事理皆法身自体,故不动迷悟即可立一乘之名。因此‘一乘’应为真言教所独有。

要言之,真言宗未破坏五姓之各异,而以同一法身加以统一。此一看法与天台宗等之废除五姓差别而建立一佛性的意义,显然异趣显密二宗对‘一乘’法门的异同,由此可以窥见端倪。

此外,近代日本佛学界,对一乘思想也曾有热烈的讨论。明治以后,松本文三郎、木村泰贤、宇井伯寿、布施浩岳、胜吕信静、板本幸男、平川彰、横超慧日、野村耀昌等十余位学者,先后都曾提出对《法华经》之一乘思想的独特看法。这些看法,在《法华思想》书中的〈一佛乘的思想〉一文中,作者野村耀昌曾有摘要性的叙述。

一乘印顺法师对一乘的解释
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宗究「」有「」乘,或「」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於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2 13:28
人天乘道

人乘道、天乘道,是为根基最浅的"下士"所设,共同以"增上心"为因,为修行动力。此所谓增上心,指求活得更好、更殊胜的一种在自我塑造与人生目标方面的上进心。缺乏这种上进心,便容易向下堕落,只求低层次的物质生活,沦同畜类。

人乘道、天乘道作为指导思想的共同见地,是深信因果,确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知道人身难得,生命可贵,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决心做个合格的人。天乘道所需的人生反省,还要更为深刻,有希望来生较今生更加幸福长寿的追求。

人乘道的修行,以三皈五戒为主。三皈,为自觉地皈依佛、法、僧三宝,这在佛教中有规定的仪式,在家人只要在一位具足比丘戒的僧人前求受皈依,由此僧证明,自愿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鬼神自愿皈依法(佛法),不皈依外道邪见自愿皈依僧(修行佛道证到贤圣道果的僧),不皈依外道邪众口宣心想,便成为正式佛教徒。受三皈者往往加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予取),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前四戒称"性戒",意为无论受戒与否,违犯者都要受恶报;不饮酒戒名"遮戒",是为防止酒等麻醉剂乱性,以保证前四戒的持守。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恶",自愿以一种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不造恶业。此五戒是佛教中的根本戒。佛在《大乘金刚经论》中说:"此五种业最大最重,有人全持,直成圣道。若全不持,永坠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受五戒至少来世还可以得人身,得人身是学佛成道的根本,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都应受持五戒,或仅受一、二、三、四戒。

人乘道还包括不少过好世俗生活的规诫,《佛说善生经》、《玉耶女经》、《佛说孛经》等,载佛为在家佛弟子所示立身处世的法则,如从事正当的职业、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爱护妻子、和睦家庭、劝诫亲友、如法治国等,相当平易切实

人乘道修行的果,是现前得到"现法乐",生活吉利安祥,命终后直接再生于人中,不失人身

天乘道的共同内容,是"十善业道":不杀生而能仁慈护生,不偷盗而清廉,不邪淫而贞洁,不妄语而实语(说老实话),不两舌而常作和合语,不恶口而作文明礼貌语,不绮语而作有益语,不贪而能布施,不嗔而慈悲祥和,不邪见而正见。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德行布施,尤为天乘道所强调。依此修持,现世成就圆满人格、高尚情操,精神超出凡愚,按其修证品位的高下,命终后可生于欲界诸天。若生色、无色界,尚须修习禅定,按其所成就禅定的深浅,命终后生于相应的天界

人天乘道虽然能得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因缺乏出离三界的追求和看破缘起性空的智慧,佛家认为仅属出世法,不可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但只要行善修德,对自己和社会皆为有益,能保住人天身,加之已行三皈依,与佛法有缘,后世已有了再修佛法、超出生死的保障。人天乘道往往被后世的佛教着述所忽视,实际上,从佛经看,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被强调为一切出世间道共同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2 14:51
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惟贤长老:修行佛法的步骤

简单来说,佛法分为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人天乘就是走人天的道路;解脱乘呢,解脱身心烦恼,走那个出离世间的道路;菩萨乘呢,就要有大悲心大愿心哪!要有出世入世的精神,救苦救难。就这么三个阶段。

一、人天乘是基础
学佛第一步走什么?人天乘的道路,这是基础。其中又有以下内容:

1、皈依三宝
人天乘的道路,首先就要皈依三宝,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皈依佛宝、法宝、僧宝的目的是什么呢?皈依佛宝就是使你走向觉悟的道路,由迷转觉。你原来在迷中嘛,使你能够醒过来,由迷转觉。“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了真理的圣人嘛!皈依法宝呢?就是要你有智慧,由邪转正,走正道。人要走正道啊,不走正道不行的呀!不能走邪道,不能走恶道。因此就要学习法宝,法宝就是有充分的理由、丰富的理论来指导你走这条路,我们要学习理论,学习修行方法。僧宝就是说,僧能代佛宣化,佛不在世,就是由僧宝来继承,宣扬佛法。僧宝,他是以德为主,他要奉行戒律。皈依僧宝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使我们由恶转善,由染转净。不走恶路,要走善路;内心不要污染,要清净,由染转净。这样一来就有很高的道德,提高了理性。皈依三宝就是这个目的,并不是一般人说的给菩萨磕个头,求个什么。不是那个意思。

2、明因识果
皈依以后,就要懂得道理,懂因果的道理。就是前面说的因、缘、果。明因果,就可指导自己的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奉行五戒十善
实际行动上就要修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基本准则。

不杀生,指养成慈悲心,不要杀生命。按佛法因果来讲,你杀他,他将来要杀你呀!而且,这个世界上争斗太多,杀伐多,影响大家的安定,破坏安宁,危害生命,最不好。所以要戒杀生。对于你们在家人,这是首先要求做到的。不能吃素,也可以学着吃花斋;花斋都不能吃,那么你就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呢?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眼睛没有看到,耳朵没有听到,不是专门为我而杀。你实在要吃荤,你买现成的还可以,但是不要去杀,不但自己不要杀,也不要叫他人去杀,不要看到杀很欢喜。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文人学士中,有些宰官都是吃素。唐代的白居易、柳宗元、王维都是吃素的。民国以来,丰子恺、夏丏尊等很多文人都是吃素的。丰子恺有漫画集《护生画集》,提倡戒杀放生,这是好事情哪!大家如果不能吃素,最起码要做到戒杀

不偷盗,别人的东西一分一厘钱都不要拿,包括不要贪污、不要偷盗、不要欺诈等等。不邪淫,在家居士来讲呢,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要乱搞男女关系,不要破坏别人的婚姻和家庭。不妄语,包括四种。第一,不说谎话,对人要真实;第二,不说挑拨离间话引起矛盾;第三,不说粗恶语刺伤别人;第四,不说绮语,就是下流话,下流庸俗。佛教提倡的语言是什么呢?是真实话、正直话、和合话、安慰话。不饮酒,为什么呢?因为酒是乱性的。它是一种遮罪,什么是遮罪杀、盗、淫、妄本身是罪,是性罪。酒本身并不是罪,看你用到哪些方面。比如做药酒,可以调和气血,祛风湿。所以叫遮戒,遮止你,一是叫你不饮;另外你即使要喝呢,就喝药酒,或者适当喝一点调和气血可以,这叫做遮戒。所以这个戒有开遮,最好就是不饮。这个饮酒戒里面还包括含麻醉性的东西,如鸦片烟、白粉哪等等,都不能吃,要禁止。

以上就是这个五戒的内容。你们大家想一想这个多好哇,做个人必须要这样子,这是基本道德。假如做到这点,我们的家庭就和谐,社会就有秩序,国家就稳定,那是肯定了的嘛!为什么说我们国家的建设老是搞不好呀?为什么企业倒闭很多呀?为什么一些团体不能维持啊?那就是个别人贪污、盗窃,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给社会造成很多混乱。假使大家都知道这个五戒的道理并奉行,那该多好哇!那么,家庭也和谐、团体也巩固、社会也稳定,这多好哇!这就是佛教提倡的基本道德

综上所述的三个内容:皈依三宝、明因识果、奉行五戒,就是人天乘的基础。就是说你做个人就要完成人格。因为你这样做,就保持了人格。就像修高楼大厦,要有巩固的地基,有地基才可以修高楼大厦,这一层是很重要的。你人都做不好,你怎样学佛呀?你怎样成佛呀?这是第一步。

二、修解脱乘以净化身心
接下来,就要净化身心,求身心解脱。在佛法来讲,就需要修戒、修定、修慧。以戒、定、慧三学提高自己的修养,消除身心不干净,使身心得到清净,这是解脱道。在佛法来讲,修解脱道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

三、修菩萨乘以救苦救难
菩萨
就是大乘精神大士道,那就是出世入世,以出世精神世间事情。那么这中间要发什么心呢?就要有大智慧,以无我的大智慧发起菩提心,发起救苦救难的大悲心大悲愿。佛教中的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四大菩萨,都是修菩萨行的代表。观音菩萨是大慈悲,文殊菩萨是大智慧,地藏菩萨是大愿力,普贤菩萨是大愿大行悲、智、行、愿就代表菩萨乘。凡是菩萨,受菩萨戒、修菩萨行,离不开这四个字。要有悲心;要有智慧,最高的智慧;要有愿力;要有行动,叫悲、智、愿、行。四者要结合,才能成一个菩萨,才能以出世而入世的精神救苦救难,广度众生,有益于众生,实行大乘菩萨道。能够种这个因,就是成佛的因,结果可以成佛,所以成佛从成就众生中来。

成佛要解决群众的问题,要解决群众的苦难。要有这么个大心,要有这么个大精神,你才能完成佛道。这样,心胸广大、目标远大、目的高尚。以整个世界、整个众生为前提,这些都在自己心中,自己与这些完全相连,打成一片。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在佛教里面讲叫无缘慈同体悲无缘慈就是说我们救苦救难不要分对象,不计较对象叫无缘慈。同体悲是什么呢!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我与众生是一个体,不能分开,叫同体悲。这就是菩萨精神、菩萨的行、菩萨的智慧,所以学佛就是希望人人都学菩萨。

我到韩国、东南亚去,韩国有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就是佛教徒办的。它的标语是什么呢?“愿人人都成菩萨,愿人人都学菩萨”。你们大家想一想,你们人人都学菩萨的话,可以说,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悲心,那么世界上战争不会起来,可以维持永远的和平,那就是人间净土。所以佛教这个学菩萨的目的,就叫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大目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心灵,也要净化世界,这是学菩萨的最高目的,也是学佛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6-8-23 11:24
密乘

佛陀所教导的种种法门,被称为「八万四千之多的法门」,但可被归纳为大、小二乘教法体系。 其中大乘又分为显乘密乘两种修持。显乘修持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之久的时间,来积聚成佛所需具备的福德及智慧资粮;密乘则有即身成佛之殊胜不共方法

密乘佛法介绍
宁玛派对佛法判教的九乘,其中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为显教,其余六乘为密法,或称密乘。一般将整个佛法判为三乘小乘(包括声闻、独觉)、大乘和密乘宁玛派把大乘分为因之乘果之乘二种,因乘显宗果乘密宗密宗包括事部、行事、瑜伽部、玛哈瑜伽部、阿努瑜伽部、阿底瑜伽部六乘)。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佛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清除一切痛苦的根由——烦恼和达到解脱圆满的觉位——涅槃(pán)或菩提。前期的小乘佛法以彻底断除烦恼的办法来达成涅槃解脱,后期的大乘佛法则对烦恼是否一定要用断除的方法才能达到解脱有新的看法。认为烦恼的本性与菩提并无差别,二者区别只在“”和“”之间,那么,如果将烦恼转为菩提岂不是比“断”更好吗?因此就有转识成智即心是佛的见解,而且更进一步说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因此,产生了果之乘密乘法


密乘优越之处
密乘同显宗比较,有许多优越之处:首先成佛迅速。可以说在其时间上讲是速成法,在目的上讲是究竟法。如果通过学习显宗的办法来破除无明烦恼,断尽轮回锁链,脱离苦海世界证得涅槃佛果,须经历极其无数之劫即不可胜数的历程,须持续长时间的煎熬。而如果修持密法,达到成佛的目标不需要经历如此长久的时光,可即生即世,甚至即身即世便会证得佛果涅槃解脱。其次,密宗没有末法时代。因为密宗是即身或即生成佛,即使在充满恐怖的末法时代,也有果可证。正如兴教大师所言:“悉地不拣时,信修之时,即是正法。”再次,密宗还有见闻蒙益、利益现世的好处,密宗以“当相即道”、“即相而真”,所谓“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可见世间法无碍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密教是不舍作现世利益的事情。

密乘不同之处
密乘不同显宗三乘,人皆可学。而是只有具备了密乘根器的少数人才能学。宁玛派认为:“所谓密咒即从轮回之意识和烦恼之火宅中解救出来故,或谓于诸非根器者密藏不宣如理所行即能成就。”意思是说以性空智慧和大悲方便的结合中将大乐智慧,从心中生起,执相诸寻思中救度出来,此事须深藏不宣秘密进行才能成就。因此,学习密乘者需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宁玛派对学习密乘者的三个条件是:能进入迅速证果之道的利根者已授灌顶成熟身心者善护一切根本支分誓言者。因此,对于那些“利根器”者,果乘更能优于因乘

密乘主要特点
修学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师三宝发菩提心。因为人生无常,苦、空、无我,尤其是六道轮回,更为痛苦!如果想要了脱生死痛苦,得到究竟安乐,非先皈依上师、三宝不可。不皈依上师、三宝,则不能得闻显密佛法,有了听闻佛法的机会,而不自思维修学,则永久不能得到成就。所以想要速得成就佛道,一定要先皈依上师三宝发菩提心如果只有皈依上师、三宝,不发大菩提心光修福慧二种资粮,也不能得到成就。因为成佛必须要有福慧具足,所以佛陀称为“福慧两足尊”。

秘密法云:“未六二资粮福慧)而求成佛,是欲煮沙出油,倘资粮如芥子芝麻,则积几许当得几许;如一奶取酥,虽多少不同,终必有得。发心广大,则圆满无缺”。龙树菩萨云:“福慧二资粮具足,则成二身,再通达空性,则证法身!”学密宗除了注重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之外,更重于上师。只一点,应该特别注意!因为修学密宗的人,必须要听从上师的指导,供养上师。但其中最到的供养,就是身、口、意的供养。你把你的罪业身供养上师,换成了佛的法身,你就不能再去做杀、盗、淫的罪业;口供养上师之后,换成圣人的清净口音,你的口也不能再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罪业;你的意(心)供养上师以后,你的心便换成本尊大菩提心,不能再有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罪业心。要把你的身、口、意三业,变为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这样就是学密行者身、口、意,与本尊身口意合一(无二),你就是佛(本尊),本尊就是你,你既是佛(本尊),还能造出身三、口四、意三十恶业吗?上师有这么大的恩德,所以弟子必须要身、口、意都听从上师的指导。

密乘修学注意点
专修密宗者,又重于自认有罪,自知惭愧。因为罪障能够障碍学佛的菩提路。学密宗的人,必须要时时持镜自照,如果与三门身、口、意清净相合,再加上精进修持,很快就可以得到即身成就。如果发现自己有点罪业,便应当时时忏悔对治,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阿底峡尊者云:“第一善知识,能自呵斥过患者是。第一口诀,能自观过患是。第一良友,能照见罪障之心是。第一行持心与法相合。”

宗喀巴大师云:“人生无常,一切皆苦,求菩提道,非从皈依发心不为功。”因此,西藏根桑泽程仁波车(佛爷)所著“密宗法义精要”这本书的内容,从“人身难得、念死无常、观六道痛苦,乃至依止善知识,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等都有详细说明,真是一本稀有难得的法宝,可以说是初学佛法的导师,也是修学密宗准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4-20 18:47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