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主题

千古奇书《黄帝内经》乃世界科学之最(转帖)

3 / 2072

尚未签到

30

主题

159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8716
发表时间 2007-5-15 00:40 |阅读模式
  成书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内经》,以巨大的篇幅和十分严谨的科学性,详实而准确的阐述了:气候, 物候,病候发生的成因和各征候表征及诊疗措施,治疗原则等等,都论述的十分清楚,细微,周全,可操作性很强,正如《黄帝内经》所谓:“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间事几乎无所不包。这部绝无仅有的千古奇书,它所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至今仍然神秘莫测,真可谓世界古文明之最。 《黄帝内经》涉及哲学气象,地理,历法,阴阳,五行,社会科学等各个门类。这其中所阐述的许多理论,迄今现代科学仍无法解释,只有少部分医学理论才刚刚被现代西方医学所涉及。如:医学物候学,医学地理学等,但仍有很多理论至今仍是个谜。 由于《黄帝内经》理论的神奇奥妙,加之许多理论现代科学无法解释,所以有人产生一些误解,甚至诋毁,不足为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多的证明《黄帝内经》理论的科学性,正如刚刚被现代西方医学所涉及的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这两个理论观点早在《黄帝内经》时就以提出并指导人类医学研究数千年之久,所以还会有更多的理论在不久的将来被证实,只不过是需要时日而已。 宋人高保衡曾因《黄帝内经》之神奇而感慨:“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 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言外之意,是否在怀疑有什么史前文明社会的存在。这种怀疑不无道理,因为《黄帝内经》的作者及上古之人均崇拜另一种“人”,被他们称之为“上古真人”。宋人高保衡的疑问是根据当时历史的条件和当时的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将人体各结构状况描述的如此精准细微。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但上古之人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解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物候学,医学地理学等一系列学术理论都论述的十分清楚。甚至《黄帝内经》的许多发现,人类现代医学还不能做出解释,比如:人体的经络,穴位。虽然有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人体经络穴位的存在,但对于经络的运行及作用,科学的方法仍不能从根本上做出解释.这就使得一些人发出:《黄帝内经》得授于史前另一个超文明社会的疑问... ...这种疑问仔细分析也不无道理。 为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黄帝内经》这部千古奇书的科学价值,我想就其中所涉及的几个理论的论点,简要的加以探讨和说明: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黄帝内经》有关天文理论的论述,《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所谓:“太虚廖廓...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廖廖数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清楚明白的道出了天体宇宙运行的规律。在它认为:太空是浩瀚无垠的,太阳系是九星悬朗,肯定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说,而且指出金星,木星,土星,火星,水星,月亮,太阳为七曜,它们是周旋的,运动的,并且是除自转外还有一定的轨迹相互旋转,太阳系所构成的“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是对地球本身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地球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飞潜动植的生生化化,生存与繁衍的兴衰变化,甚至地球及地球上的各物种的自然灾害无一不是与“七曜周旋”的活动规律有关。 《黄帝内经*八正神明论》明确指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这里明确指出太阳,月亮对人体的照射,将直接影响到人体气血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变化。而前苏联的医学气候学家们,在1976年才指出:日食会使许多人健康恶化,而日食一结束,这一现象很快就会消失,但他们当时还没有提到月亮的问题。前几天有报导说:英国最近研究发现,月亮的圆与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月亏时到医院就诊人数增多,月圆时相对减少。并且在月亏时司机由于精力不够集中,导置交通事故上升,月圆时相对减少... ...这些被现代科学技术才刚刚证明的问题,在远古时代的《黄帝内经》中早已论及,并且比现代的论述还要精辟。 《黄帝内经》关于太阳系的论述:“九星悬朗”的九大行星说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亮,太阳“七曜周旋”的星球运动说,不但从时间上早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的“星球运动”学说几千年之久,而且从理论上比哥白尼和伽利略更有独到精辟之处,“七曜周旋”所给地球造成的寒暑四季分明,地球生物的生生化化,甚至“七曜周旋”给人类造成的直接影响,当时的哥白尼和伽利略是不得而知的,甚至现代科学对其中许多问题仍是无法解释清楚,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星球运动”说距今也不过几百年之久,而《黄帝内经》的太阳系“九星悬朗”和“七曜周旋”的星球运动理论,早在上古的“三皇五帝”时,就明明白白的写进了《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中。 关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五运”,它主要代表五种气象运动于太空宇宙间,这就是《天元纪大论》所谓的“万物资始,五运终天”。《黄帝内经》“五运终天”的提出,便涉及到天体运行的其它星宿问题,《五运行大论》说:“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这就是说十天干化“五运”是由天体二十八宿星的方位决定的。 二十八宿星的提出,它远远早于古印度古希腊,古埃及和古阿拉伯等许多国家数千年之久,《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二十八宿星的天体位置,并且发现二十八宿的天体位置给“五运终天”提供了依据,在《黄帝内经》看来“五运终天”是五种天体气象,它是运行于宇宙空间的,并且这五种天体气象的“五运之气”对地球是有直接影响作用的,这样的发现至今也是独一无二的,其独到之处不仅时间上远远早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其二十八宿星对地球的影响作用,这个问题恐怕至今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关于中国古代二十八宿星的发现,就连荷兰人薛莱格(1875年星辰考源)和日本前京都帝大校长天文学家新城新藏著(二十八宿之起源说)也不得不惊叹的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之说,并由中国传出,经由中亚细亚传入印度,更传于波斯阿拉伯地区和欧洲等地。 至此,我们清楚的知道“太虚廖廓”“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二十八宿”及二十八宿的方位决定五运的形成等一系列重大发现,无一不是源于中国,更准确的说是源于中国古老文明的〈黄帝内经〉时代,这些重大发现,不仅从时间上早于世界任何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之久,而且宇宙太空星宿对于地球作用的理论,至今现代科学也无法作出完整的解释... ... 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仍在现代科技飞跃的今天绽放出不可磨灭的科学之光!!! ——转自新浪论坛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0

主题

2

帖子

5861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861
发表时间 2007-5-15 22:38
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中医,必然精通伤寒,内经,阴阳五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252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2662
发表时间 2007-5-16 09:49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精华之作,不是具体某人的成就,就像《圣经》是集体智慧一样,不能仅仅盯着里面无法解释的内容,更应该理解已经被证实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159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8716
 楼主| 发表时间 2007-5-16 12:21
《黄帝内经》的医学养生学思想强调以预防为主,体现在无病先防和有病早治两个方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强调,其知道者可尽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内经》多处提及唯真人也,与道合同,故能寿敝天地。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再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3-29 00:06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