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瑜伽行派]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体恒法师)

3 / 5251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发表时间 2017-9-9 19:57 |阅读模式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体恒 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一)
佛法是一门生命实践的学问,其对人生本质规律的把握之准确、对人的生命过程与运转的洞察之详细,任何世间其它宗教、学派、思想与理论皆不能相比,即便当今世界一流的心理学家与最先进的心理探测技术,目前尚无法达到佛教心理学所探究的深度与广度[1]。《法句经》说:“诸法心先导,心主心造作”,人的生命由精神与肉体两者结合而来,犹如引擎是汽车的动力与主导,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动力与主导,掌握了精神生命就能掌握肉体生命,掌握了自己的身心,人生的面貌就大不相同。

所以,了解与掌握自己的身心世界,无论对于安顿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对于提升我们的佛法修学,都至关重要。佛教心理学,以佛教唯识学瑜伽学派)最为系统深入;唯识学中,以五位百法最为基础;五位百法的相关论著中,以《大乘百法明门论》最为简洁明了。因此,欲知唯识,百法入门;欲知百法,《大乘百法明门论》入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缘由。

正文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本论的作者、译者、论名含义与相关注疏。


[1] 本人曾于2005年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全美心理学协会会长David教授到中国佛学院为本科学生做学术讲座,据其亲口所讲,现代心理学对人的精神活动的探究程度,远不及佛教唯识学深广,他们正在尝试各种方式,努力更加接近佛教心理学理论的最高巅峰。不过,目标遥遥无期。

一、关于作者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是古代印度的著名佛教论师世亲(Vasubandhu,370-450)菩萨[1],他是西元前四至五世纪人,又作天亲,瑜伽(宗)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Gandhāra)富娄沙富罗城,是国师婆罗门?尸迦的第二个儿子。他与哥哥无著(Asa?ga)菩萨一起,在萨婆多部(有部)僧团中出家。但是,后来无著在大乘僧团学习,他则进入了小乘经量部研修,并立志改善有部教义,后来到迦湿弥罗国(Ka?mīra)[2]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并宣讲该论。他最初不信仰大乘佛教 ,抨击大乘为非佛所说。后经哥哥无著菩萨方便开示,觉悟了大乘妙理,开始信奉弘扬。他的一生,勤于弘法,著作丰富,与无著一起,奠定了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的基础。其重要著述有《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四十多种,《大乘百法明门论》也是其中之一。

[1]古代印度佛教名为世亲的有三个人:其中,第一个世亲,音译婆薮槃豆,即《付法藏因缘传》中的第二十一代祖师。罗阅城人,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无子,父母乃祷佛塔求子。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后一月果产一子,即尊者。年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后继阇夜多衣钵,宣通经藏,广化众生。(见《付法藏因缘传》卷六、《景德传灯录》卷二 )第二个世亲,是说一切有部的论师,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然又倾向经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帙底也礼遇。第三名世亲,方是本论的作者。此为应注意的地方,切可相与混淆。

[2]迦湿弥罗,汉称罽宾,位于西北印度的犍陀罗东北方向,即今天亚洲大陆中、印、巴三国交界的克什米尔一带。建国于西元前二千四百年左右,历经四十七代国王统治后,阿育王派遣僧团于此弘法。犍陀罗王迦腻色迦曾在此召集五百比丘编纂《大毗婆沙论》,到中国译经的此国僧人有僧伽提婆、僧伽跋澄、佛陀耶舍、求那跋摩、佛陀多罗等。玄奘于630年西游迦湿弥罗,僧从僧称法师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其时,此处有伽蓝三百余所,灵塔、造像不计其数。西元十二、三世纪后,迦湿弥罗沦入伊斯兰教统治之下,佛教信仰逐渐消亡。

最新关注的会员朋友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7-9-9 19:59
二、关于译者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译者为唐代著名西行求法僧玄奘大师(600-664),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一月十七日在长安弘法院译出。

玄奘大师俗姓陈,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少时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剃度,他听经即能复述,分析详尽,大众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到成都学习各种经论,数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在成都受比丘具足戒,然后沿江东下,讲学弘法。贞观元年到长安,钻研《俱舍》、《摄论》、《涅槃》等经论。玄奘很想修学《瑜伽师地论》并解决一些当时佛学界的疑难思想问题,于是前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到达瓜州,独自一人冒险过五烽,度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遣使者陪他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可汗信件又过西域十国,越大雪山,到达北印度境内。

玄奘大师由迦毕试国进入北印度,经几十国,到那烂陀寺,参谒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多年。在游历诸国之后,他在那烂陀寺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又著《会宗论》三千颂。接着又应戒日王请求,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摧破正量部异说。在曲女城的辩经大会上,玄奘大师折服群雄,获得“大乘天”尊称,名贯五印。贞观十九年正月返回长安,太宗留住长安弘福寺译经,是年五月译《菩萨藏》,第二年撰《大唐西域记》,贞观二十二年译《瑜伽师地论》,显庆五年译《大般若经》。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圆寂。

因为梵文造诣精深,文义贯练,玄奘大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译师之一,所译经论,内容精确,文字优美,开辟了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玄奘大师门人很多,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称为玄门四神足。其中,以窥基(632-682)最为优秀,十七岁出家,常侍大师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领会最深,他的著作《成唯识论述记》是后世研修唯识学的圭臬。他发扬师说,建立了唐代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慈恩宗”。窥基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解》是《大乘百法明门论》最重要的注疏之一。


三、 本论的异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有多个不同的称呼,如《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等,全论共五百余字。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唯识论典中简约而精深的一部纲要性典籍,既适合作为瑜伽学派的入门典籍,又方便于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修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弥勒菩萨讲、无著菩萨记的《瑜伽师地论》是对宇宙人生做出的深刻分析,但是内容长达百卷,十分繁琐。为使学修者能够概括认识唯识的核心教理,并能于生活中随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世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中精练、摘录了法相一百种,汇集成《大乘百法明门论》,这就是本论形成的因缘。


四、本论的各种注疏
历史以来,出现了多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不同注解性著作,如:
窥基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解》,
普光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疏》,
宗性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巴蜀书社,
李英武《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


以上著作,皆可在本论的学习中作为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7-9-9 20:05
五、论名解题
大乘(Mahāyā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等,是小乘(Hīnayāna)的相反词。乘(Yāna),指交通工具,指能将众生从烦恼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就称为大乘。大小乘的区别在于,小乘仅视释迦佛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大乘进一步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小乘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大乘是自利利他,两面兼顾的菩萨道。

百法”,是诸法的分类方法之一,指一百种世间现象人生的精神状态。《俱舍论》立五位七十五法,《瑜伽师地论》将一切法分类为五位百法,此处是两者的简缩版。“百法”所述并无实体,只是分位假立,方便慧解


微信图片_20170909201004.jpg

本论形成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个体生命的色法)、心、心所法)与外部世界五尘、不相应法)的构成关系;并由此了知人生和生命是条件合和因缘聚会,没有独立永存的“实我”与支配宇宙人生的“主宰我”,从而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明门”,由五位百法,归入“二无我”的境界,此法为进入无我智慧的光明门(途)径,故称“明门”。

”,梵语?āstra,或Abhidharma,为“论藏”的略称。经、律、论的“三藏”之一。音译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等,意译对法,即明示教法的意思。历代祖师、大德将经典中佛陀所说的要义加以分类、整理,或阐述、解说,而写出的著作,称为“论”,如《大智度论》就是为解释《大品般若经》而作。汉译大藏经中有158部论典。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一)课语
百法的可实践性非常强,以百法来理解、指导人生与生活,生命品质一定会有一个快速的、高度的提升。所以,期待我们能一边理解文字意义,一边在现实的生活中去落实它。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效果。因此,不在于学习的速度有多快,也不在于学了多少佛法,关键在于是否落实。这个最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7-9-9 20:4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二)

正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释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就是标示本论的总纲,即中心思想、核心宗旨。所谓“一切法无我”,就是说无论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中都没有实在的“人我”与“法我”可得。这里之所以要以“如世尊言”开头,就是表示世亲菩萨造作本论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本着佛陀教法的精神、宗旨而来,一切言语都是有来源、有依据的,是可信的。如窥基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说:“‘如世尊言’,原为佛说,乃论主推尊法有所自。‘一切法’等者,总标百法及二无我,以为宗旨,乃一论之纲领也。”

关于“一切法无我”的造论精神,确实有其来源,无论初期经典中期经典,还是最后的教诫,佛陀都有相关表述。如《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比丘,应当思惟四法(合为三法印),其中第三法就是一切法无我[1]。《般若经》中,世尊为了让阿难理解大乘人空的道理,说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我[2]。《华严经》中佛陀列举了十种狮子吼,其中之一就是明了一切法无我的大乘究竟空性[3]。《涅槃经》中,如来说比丘应当修习一切法无我,这样就能去除我慢心,由除我慢,进而逐步达到涅槃的境界。[4]


[1]《增壹阿含经》卷23〈31增上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T02, no. 125, p. 668。

[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卷-第400卷)》卷347〈58 嘱累品〉:佛告庆喜“……是菩萨摩诃萨自观一切法无我、无有情、无命者(现存活)、无生者、无养者、无士夫、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意识而生)、无儒童(少年)、无作者、无受者、无知者、无见者,亦教他观一切法无我乃至无见者。由是因缘善根增长,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转者,无有是处。” T06, no. 220, p. 783。

[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33 离世间品〉: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师子吼……知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无命、无福伽罗空无相,愿观一切法净如虚空,是于一切法得无生忍师子吼。T09, no. 278, p. 659。

[4] 《大般涅槃经》卷2〈寿命品 1〉:“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已,则除我慢,离我慢已,便入涅槃。’”CBETA, T12, no. 374, p. 377, b2-5。


正文: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释文:
此处详细列举本论中“一切法无我”的“一切法”具体所指的内容。文中共列出了五类,分别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就是“五位百法”中的“五位”,即“五种”、或“五类”的意思。其中,

1、“心法”为个体生命认识活动的主体和精神主体,即主观的八识

2、“心所有法”是依心法而进行的认识和精神活动,离心法不能展开,故名心所有法。

3、“色法”是指个体生命的身体与外在的客观世界

4、“心不相应行法”是认识主体认识活动在对具体的客观对象世界认识的过程中,通过认识活动和对事物规律把握,总结出的认识结论或得出的认识结果。与前四种皆不同,故名为“不相应行法”。

5、以上四类法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它们的存在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撑(造作),佛陀把这类具有迁流义的事物与现象叫做“有为法”。而在运动和变化的现象背后,还有一些可以把握的规律与本质,这些则不需要条件的支撑,通过深度的思维与认知可以体验、感悟与证得,这是“无为法”。

正文: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释文:
这几句话是对“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列的一个解释与说明。五位分别表示人在认识世界时的:①认识主体,②认识过程和认识活动,③认识的对象(影),④认识后的判断与结果,⑤以智慧分析前面有为法之后所彰显的究竟无为之理。

一切最胜故”,是说人认识世界的主体——八识心王是一切认识活动中最为殊胜的,有情的内在根身世界无情的外在器世界无不是心力所至,如《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1],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核心与主导,最为重要,所以放在第一位讲解,故窥基法师说:“言初心法八种,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有为法中此最胜故,所以先言。”

与此相应故”是说“心所有法”在认识的活动中经常与八识心王相应而生,相对心王而言,它稍次要,所以排在第二位。如窥基法师说:“言与此相应故者,谓此心所与其心王常相应故。望于心王,此即为劣,先胜后劣,所以次明。”

二所现影故”,是说一切事物所显现的影像都是色法,色法不能自己主动生起,要在“心王“与“心所有法”生起活动时,才能显现,所以排在二者之后谈论。如窥基法师说:“所现影故者,即前色法,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变现故。”

三分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此法不属于心法、心所有法的范畴,也不是色法,而是心法、心所有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之后所得出的判断与结论。“心不相应行法”由心法、心所有法与色法的分类差别而来,没有这三者名目,就没有它的存在,所以窥基法师说:“分位差别者,言此不相应行,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别,假立前三是实,此一为假,所以第四明之。”

四所显示故”说的是五位中最后一位的“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没有人为的参与,不假造作的法,此法无上甚深,清净微妙,亘古不变,真实常存,具有唯一性,但是如果不靠事相的“有为法”来显示,就无法知晓、明了,只有在学习了前面的“有为法”之后,才能最后学习“无为法”。所以窥基法师说:“言所显示者,此第五无为之法……谓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事以明,无由彰显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最后明也。”

[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夜摩宫中偈赞品 20〉,CBETA, T10, no. 279, p. 102, a21-23。
微信图片_201709092043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4-26 04:01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