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粮、前行、加行、入行、后行 经(心义)
经者:能以之为所依,依循经义契心,兹由心契入心所行,此为持读受用经典之意义所能有。所谓讲经:为经文讲解所说法,解读经文所说名所说义、并得以智用与增上慧流通之要为真实际。
由此讲经须布置顺序以作方便引领,比如以分阶、分位为次第,资粮位、前行位、加行位,前行加位,入行,正行,结行,后行,后加行、未修中间等诸设施由此而有,供简择选用为要。
行(乘义)
当以经典为根本依据,唐宋以来佛教显教流通中著名四大经王之一,所谓《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及《法华经》,而从佛法,即相对具有无有佛教形式或化仪(如所说宗教色彩)来说,即教下(教)教外(禅),所以之为佛教(形式)与佛法所教法(佛陀根本佛法)而有差别,金刚经是唯一少有教下教相之佛经,是佛教三藏十二部中具有脱离法相而显著特征的唯一佛典。即使于“佛法”名,金刚经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据经义所趣,诸上行者所成就(参照资粮相应乘法)
最上乘(如来乘,究竟禅,教下教外,无上正圆正等觉)
大一乘(摩诃萨,三乘行地一行三昧,般若乘,实相印)
菩萨乘(诸菩萨,即声闻行、缘觉行、菩萨行)
接引诸增上乘者,正教菩萨法(菩萨禅)
善男子善女人(善行道 )
持戒修福者(人、天道)
六道五趣道(阿修罗道)
通教诸行、通诸乘、通宗、超宗、一切事法界缘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