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二十八层天细解(楞严经)

4 / 12915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98
发表时间 2019-7-19 09:22 |阅读模式 |帖子模式
0127.jpg
二十八层天细解


1、欲界:四天王天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宣化上人浅释
阿难,有些世间人要修道,但又不知道怎样求证常住真性,不生不灭法,又舍不得妻妾的恩爱。

不过他遵守五戒,于邪淫方面,身既不犯,心亦不想。心不想就不会奔流纵逸,爱水澄清,心地自然光明。所以命终之后,就可以上生天界,和日月做邻居,位于须弥山腰,这一类叫做四天王天,为帝释外臣,保护忉利天的安全。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离人间有四万二千由旬之远,身长七十五丈,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合计九百万岁。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解》王治平居士

心不流动,故心常澄清,常不纵逸,故心常莹净。澄清莹净,故心光遍照,邻于日月。

网络
天龙八部多为此天所摄。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人寿为五百岁(以本天时间为标准)。50*365*500=9125000年;身长半里;天衣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东方持国天王 管理二部:干达婆【寻香神歌神】毗舍阇【啖精气鬼】
南方增长天王 管理二部:鸠盘茶【瓮形鬼】魇魅鬼
西方广目天王 管理二部: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管理二部:夜叉【男鬼】罗刹【女鬼】


2、欲界:忉利天

经文: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宣化上人浅释:对于自己的正式妻子或丈夫,淫爱已十分微薄,情欲亦十分清淡。虽然于清净独居时,还未能完全清净无欲念。这人命终后就能超日月之光明,生须弥山之顶,好(彭措:号)地居天,和人间不接触,这叫做忉利天,即三十三天。

距离人间六百七十二万里,身长一百五十丈,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合人间三千六百万年。

王治平居士:于自已妻室,淫爱心很微薄,平时净心不纯,时有念起,禅思不得全味。

网络:玉皇大帝所在;佛陀在此天为母讲地藏经。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人寿为千岁,100*365*1000=36500000年;身长一里;天衣六铢;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

3、欲界:须焰摩天

经文: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宣化上人浅释:若在夫妻相会时,只是逢场作兴,事过之后,毫无回忆怀念。于人世间,动少静多。于独居时,内心已得全清。

这个人命终之后,就生在虚空之中,安住在一片光明云中。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处。这些人自身能放光明,互相照耀,故常在光明中,没有黑暗,只以莲花开合来分昼夜,这叫做须焰摩天。

也就是空居天(彭措:相对于地居天),因为离开须弥山,距离人间有一千二百八十万里,身长二百廿五尺,寿命一万万四千四百万岁,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三百年。男女相爱,只是执手以示爱,而不行淫。

王治平居士:逢欲暂交,事前全无预念,事后也不复追想。

网络:夜摩天也叫做须焰摩天,这个地区的名称应当是须焰摩天。称夜摩天,须焰摩天的天主叫夜摩。

人间二百年,为夜摩天一昼夜;夜摩天人寿为二千岁;
200*365*2000=146000000年

身长一里半;天衣三铢;才抱成淫,俱起染心,暂时相抱,热恼便息,唯一起染,虽受抱乐,而不成淫,若俱无染心,虽相执抱,如亲相敬爱,而无过失。


4、欲界:兜率陀天

经文: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宣化上人浅释:若人时常都在清净中,已完全无淫念,有时遇有应行之欲触,还未能违拒,犹有顺从之念。这等人命终之后,即上升最精微处,不和下界人天相接触,乃至世界坏灭的时候,火、水、风三大灾难不能波及,这一类叫做兜率天。

这天分内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内院有大摩尼殿,是弥勒菩萨所住。弥勒菩萨常在内外两院说法,教化众生。该天距离人间有二千五百六十万里,身长三百丈,寿命五万万七千六百万岁。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四百年。男女相爱,只是一笑。

三灾是: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刮三禅天。要做天人就要少欲知足,但天人终非究竟处,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如果天天谈情说爱,那就往死路走!我们为何业障这样重?就是因为情欲心重,如不觉悟,再跟情跑,不仅死路,还要趋向畜生地狱路上呢!

王治平居士:此天逢欲亦无交心,故一切时常在静中,如有相应之触来相逼迫,也不能拒绝。

兜率陀天分为内外二院,外院对下杂染说来就是精,内院对外说来就是微。

兜率陀天一翻“知足”,言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又翻“喜足”,言此天得少意欲为喜,更不求余为足。

网络:弥勒菩萨现居此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400*365*4000=584000000年。身长二里;天衣一铢半。执手热恼便息。


5、欲界:化乐天

经文: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玉体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宣化上人浅释:本来已完全没有欲心,但为继承家业,只得勉强从事。但于玉体横陈时,味同嚼蜡,全无乐趣。这些人命终后,就生在乐变化天。

距离人间有五千一百廿万里,身长三百七十五丈,寿命廿三万万零四百岁,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乐具,都能随愿变化满足自己受用。男女相爱,只是熟视而已。

王治平居士:我并无欲心,只是为了应付你而行欲事。(兜率陀天有相应之触来,犹不能违拒,可见其犹觉有味。此天则觉味同嚼腊,已完全无味)

“化乐” 就是说:乐其自变化之五欲境。

网络: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昼夜;化乐天人寿为八千岁;
800*365*8000= 2336000000年
身长二里半;天衣一铢;唯相向笑,便除热恼。


6、欲界:他化自在天

经文: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宣化上人浅释:没有世俗的男女心念,厌恶淫欲不净,故虽有夫妻名分,但于行事时,不只索然无味,而且心不在焉,神游境外,了然超脱。这些人命终之后,就能超越一切化无化境,凡五欲乐具,不需要自己变化,都由其他天界所变现,而自己得以自在受用。

这天界叫做他化自在天,距离人间有一万万零二百四十万里,身长四百五十丈,寿命九十二万万一千六百万岁。此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一千六百年,男女相爱,只用眼一看便满足。

王治平居士:厌弃世间淫欲,只是暂行男女婚配之事(统前五因而论,初则有交而正,次则有交而微,三则有交而暂,四则行事有味,五则行事无味。)

虽随顺世间,有男女婚配,而于行欲之事,相交之情,一并决绝,故说了然超越。

《瑜伽师地论》说“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所摄。”可知魔天别是一类,只能说是为他化自在天所摄,而不能说即他化自在天。

经文: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如上面所说六欲天,在身方面似乎离开了爱欲,但在心方面,还有少许爱念,尚未完全清净,所以就叫做欲界众生。

楞严经对于淫欲果报,分析得十分详细透彻,欲心重而兼犯禁戒,当然即堕阿鼻地狱,轻者逐渐高升。这六欲天亦因静多动少,清心寡欲,欲心渐渐轻,生天层层高。要完全绝欲才能证无漏四禅天。淫欲为生死根本,不断淫欲,想升天界犹不可能,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想修三摩地,想出生死苦海,必须先过此关。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如此六天,形虽然出动,然而心迹还在相交〈注一〉,从此以上〈注二〉,名为欲界〈注三〉。

注一:如此六天,初则离于邪动,次则正动而微,三则动少静多,四则出动,〈以一切时静故。〉形虽出动,未免心交,〈从他应触来时,不能违拒,即是有味。即可见其心尚交。〉至第五味同嚼腊,第六了然超出,才心交都无,还未能无迹,故第五犹有欲境,到第六权同世间行事,宛然有欲迹,故犹有相交之迹存在。

注三:依天台宗的说法“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天;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细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以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若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惟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

解:《楞严正脉引偈》说‘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盍相抱执手,俱属形动,而分轻重之异。至于兜率之笑,虽形出乎动,而未能无心,若后二天,但惟目视,虽无交心,而犹似有迹,故合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此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睡。

三欲俱忘,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已离粗重身心矣。’

网络:魔王居此天。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人寿为一万六千岁;身长三里;天衣半铢;相视成淫。

1600*365*16000= 9344000000年
最新关注的会员朋友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7-19 09:24
7、色界:梵众天(初禅三天1)

经文: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宣化上人浅释:前边所讲六欲天虽是离欲,但还未能完全离尽,故叫做欲界。现在讲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二十八天。虽已完全离欲染,但尚有色质,故叫色界。生到色界的天人,纯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全是男相,没有女人。

阿难!世间一切修行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以致错乱修习,不修禅那,不得首楞严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但以世间的静虑为因心,不犯淫行。无论行住坐卧,心中皆不会起淫念。因此,心身清净,爱染不生,不再留住欲界。这些人临命终时,就会应念生于天界,身为梵侣。梵即清净,离欲清净。这一类叫做梵众天(王治平居士:已超出欲界,身为梵世庶民。),身长四十里,寿命二十小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不借禅那〈注一〉之力,无有智慧,但能依事相修行,严持禁戒。因为依执持之力,不行淫欲,还不能无心。

〈注一〉禅那意为静虑,即由静而虑之义。


8、色界:梵辅天(初禅三天2)

经文: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宣化上人浅释:欲界的淫习既然除尽,离欲的清净心就能显现,对于梵生的仪式戒律,都能乐于遵守,随顺不犯,身心轻安,具梵天之德。这一类人就可以生到梵辅天上(王治平居士:为梵天之辅臣。),身长八十里,寿四十小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欲界淫习既得伏除,离欲净心,已得现前,不假执持之力,自合梵世律仪,无须勉强,自能随顺爱乐,此人应时成就梵行〈注一〉

注一:清净之行。即是梵行,成就此行,即合梵德。


9、色界:大梵天(初禅三天3)

经文: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宣化上人浅释:由于修身而能摄心,身心如一,妙德圆满,威仪不缺。不但禁戒清净,还得明悟。既然福德圆满,有威可畏,有仪可敬,这个人就能统领梵众,为大梵王。这一类叫大梵天,身长一百二十里,寿命六十小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身心都得到妙圆〈注一〉,无论行住坐卧,威仪都具足无缺,不但禁戒清净,且能明悟了知〈注二〉,故此人应时即能统率梵众〈注三〉,为大梵天王。如此一类,即名为大梵天。

注一:爱乐随顺,身心无所拘限,故称妙圆。
注二  知持,知犯,知开,知遮,故为明悟了知。
注三  因为明悟了知,自能处断重轻,昭示赏罚,故能统天众而为大梵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藏传佛教辞典】初禅天之上层。体态美好,所有善根、威德等皆大于其下二重梵天,故名大梵。

经文: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三种天都称作胜流,因其身胜、乐胜、能胜下界的各趣的众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虽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净,已不为欲界诸烦恼所摇动,这叫做初禅天。于九地中,是离生喜乐地,即离开欲界诸恶趣,而得清净喜乐。但是因为仍有觉观之火,故到劫尽时,仍不免为劫火所烧。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三类胜流〈注一〉,一切苦恼所不能逼〈注二〉,虽然不算正修的真三摩地,然而于持戒的清净心中,欲界的诸漏,不能牵动,这就名为初禅〈注三〉。

注一  这三类天人,同具身胜,乐胜,超于下界,故名为胜流。
注二  下界的粗重极苦,都已远离,故一切苦恼都不能逼。
注三  初禅定具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离生喜乐地。因为他离下界等种种不善之法,生初禅等诸善法故。


10、色界:少光天(二禅三天1)

经文: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其次是梵天(这里指大梵天),因统理梵天天人,化他功深,自行更加纯净,具足戒定慧,故能圆满梵生,心如止水,湛寂则生光,不过心光尚弱,还未能遍照,故叫少光天。身长一百六十里,寿命二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久久化他之功愈深,自己的梵行也更纯,净心的力量更为坚固,禅定之力也更强。寂然不动,而湛然澄清。声心内外皎洁而光耀。这样一类天人,名为少光天。

【藏传佛教辞典】二禅天之下层。生于此中诸天,威光小于自地上二天处,故名少光。


11、色界:无量光天(二禅三天2)

经文: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宣化上人浅释:定功渐深,身光与心光,光光相照,照耀无尽,映到小千十方世界,遍地变成琉璃之色,这一类叫无量光天。身长三百二十里,寿命四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定力更为增长,身光与心光,展转相然,映十方界〈注一〉,遍成琉璃,身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样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光天〈注二〉。

注一:此处所说十方界,是指一小千世界而言,因二禅上覆一小千世界故。
注二:此为对前天而言,前天光明,此天能量;而此天光明,前天不能量故。

【佛学大辞典】(界名)色界第二静虑三天中之一。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


12、色界:光音天(二禅三天3)

经文: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宣化上人浅释:吸取执持前天之无量光明,继续进修,到定力更深,光更圆满,就以光明为教体,以光音作佛事,教化众生,令心清净,所有光明,都能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叫光音天。身长六百四十里,寿命八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吸持〈注一〉圆满光明,以成就教体〈注二〉,依于圆光,发宣化理,自然成教,无作无为,所以应用无尽。这样一类,就名为光音天。

注一:受教者,吸取法义;施教者,执持音声。
注二:如维摩诘经说‘或有佛国,以光明而作佛事。’可以例此。

又古德引经论多说二禅以上,无语言法。然法华经也说‘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可知古德所说无语言法者,但无舌辩之语言,语言由于光发,如后文圆光成音即是。

【佛学常见辞汇】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说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从光音天来的。

经文: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三天又胜于初禅,以初禅乍离欲苦,成恐复堕,故有忧愁挂虑,须时时提高觉观,修持禅定。现在二禅已离欲渐远,没有恐惧心,亦无一切忧虑,虽不是依不生灭为本修因,而修正定,但于清净梵行,已伏心中粗漏,叫做二禅。

于九地中,叫定生喜乐地。虽然火灾不能侵,但心有喜水,故仍难免要受水灾。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三类胜流〈注一〉,一切忧悬〈注二〉所不能逼,虽然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注三〉,然而在清净心中,粗漏已伏〈注四〉,名为二禅〈注五〉。

注一:不惟胜于欲界,兼复胜于初禅。
注二:初禅初离欲界之苦,恐其复坠,故忧愁悬挂,时时以觉观拒之。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之心已息,故一切忧悬所不能逼。
注三:虽至无觉无观之境,依然属于有漏,故仍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
注四:初禅中爱,虽不能断,而于二禅清净心中,无所由起,故说已伏。
注五:此时虽已超初禅,但未及三禅,故名为二禅,二禅具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定生喜乐。此定胜于初禅,因初禅有觉有观,带忧悬之喜乐,而二禅无觉无观,纯内净之喜乐。


13、色界:少净天(三禅三天1)

经文: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二禅之光音天,光明圆满,以光明成就音声,来做教体,发出音声,显出妙理。现在三禅天是依妙理,发出成为更精进妙行,亦已舍去喜心,得到净乐,恬然安静,似乎得到寂灭乐之境界,但这只是初伏第六意识,非真正寂灭,这一类叫做少净天。身长一千二百八十里,寿命十六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样的天人,圆满光明,成就音声,披发音声显露化理(网络:事物变化之理。)而成妙用。发成精行〈注一〉,通于寂灭〈注二〉之乐,如此一类,名为少净天〈注三〉。

注一:初禅离动现静,二禅依静现动,虽依静现动,未免违静,故发行犹粗,至此天定力转深,动不违静,故说发成精行。
注二:至此动静双亡,是为寂灭,寂灭之乐,妙胜于前,因初入此境,故说为通。
注三:寂灭名净,以境纯故,境量初通名少,又对前而言名静,对后而言名少。

【佛学常见辞汇】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14、色界:无量净天(三禅三天2)

经文: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宣化上人浅释:少净天虽近于寂灭乐,但未忘净境,我执犹存,再进一步,定力转深,净境亦空,以空来引净,净同于虚空,虚空无边,故净境亦无边,这时身心轻安如太虚空无挂无碍,成寂灭乐,这一类就叫无量净天。身长二千五百六十里,寿命三十二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前天虽通寂灭,但以静境未亡,尚为静之所限,现在到了此天,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此时净空现前,以空引净,净与空发,等太虚而为量,故引发无际,自觉现前身心,如太虚之一尘,无累无拘,自觉无限轻安,成寂灭乐,如此一类,名无量净天〈注〉。

注:无量净即以净境无际言之。又前天净境,此天能量,此天净境,前天无能量故。

【佛学大辞典】(界名)色界第三静虑三天中之第二。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此净转胜,是难限故,名无量净天。”

15、色界:遍净天(三禅三天3)

经文: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宣化上人浅释:无量净天之净境只遍及于身心,再进一步,定力更深,这时正报之身心,和依报之世界,混成一体,打成一片,皆得虚寂圆满清净,纯净之德成就,有漏之乐无穷,就以为是清净家乡,真实归托之地,而不知道只是有漏,如是一类,叫做遍净天。身长五千零二十里,寿命六十四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前天虽净德无际,而依报和正报犹未尽亡,既有身心世界,净虽无量,而未极圆遍,至此定力转深,身心世界,泯同一体,荡然无杂,故一切圆净。纯净之德,既已圆遍,故说成就。至此有漏之乐已极,自觉殊胜可托,趣住不拾故归寂灭乐〈注一〉。这样一类天人,名为遍净〈注二〉天。

注一:虽殊胜之乐已极,然仍属有漏。
注二:初则始通得路(彭措:通),次则入门(彭措:成),至此净德圆遍,如升堂入室(彭措:归),故名遍净。

解:按《楞严经指掌说》 ‘问:欲界六天,按三摩文中,颇似道场严戒。按禅那文中,颇似二渐刳性。自入色界以来,历谈至此,按三摩中,颇似道场定慧。按禅那中,颇似历位深修,况涅槃亦翻寂灭,而结尽亦曰寂灭现前,何此之寂灭,与彼胜劣天渊?请示深故,以防错修。答:善哉问也,愚正欲言,按前佛示三摩文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是知正修之人,必先发菩提心,依真三昧,用不生灭心。如巧金师,欲祀上帝,依善好炉锤,用金作器,初作即贵,作成更为尊器,结尽所谓寂灭现前,涅槃所以翻为寂灭是也,今前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是不发菩提心也。又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是不依真三昧也。况生天之因,始于纯想,是不以不生灭心,而用生灭心也。如拙庖人,欲饱田夫,以破漏釜竈,用砂作饭,初作原非饭本,尘劫只名热砂。初禅所谓明悟,三禅中所谓寂灭是也,识此深故,自无错修。问:前途既错,如何改修?答: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若从广果,上历不还,超空穷空,二皆不失正果,则向修不无少益。若无想穷空不归,迷漏便入轮转,则以往俱系徒劳。

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问,此之世界身心,一切圆净,与我空法空何别?答,二空因悟而证,二净因想而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辨。’

【佛学常见辞汇】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佛学大辞典】长阿含云:“遍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

经文: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只是苦恼不逼,不得随顺。二禅忧虑不逼,五识已伏,只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不起现行作用,故得大随顺,身心安然,自在不动,受无量乐。虽非真得正修实证之三摩地,但清净心中,已安乐无苦,欢喜毕具,于九地中属第四离喜妙乐地。离开初、二禅之喜,而得三禅之妙乐,但出入息尚存,故劫坏时虽水灾不能侵,但还难免风灾。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三类胜流〈注一〉,具大随顺〈注二〉,身心都得至安隐〈注三〉,得无量乐〈注四〉,在安隐心中〈注五〉,欢喜毕具〈注六〉,名为三禅〈注七〉。

注一  又胜于前三天。
注二  始通净境为随顺,如得路无乖违。次则安隐,如入门无险难。三则已圆得乐,,如升堂入室,常受用。又光音天发行未精,为小随顺,至此天始为大随顺。
注三  少净天初通寂灭,身虽已安,心犹未隐,得乐名为无量,并不是真无量,因为乐犹可量。
注四  至此天名遍净,乐始不能量。
注五  安隐心即三禅心,初禅二禅,离忆增胜,故为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为安隐心。又初禅离欲界苦恼故喜,二禅离初禅忧悬故喜,至于三禅于前二喜俱无,惟见其乐,故为安隐。
注六  安隐心中,亦有其自谕之欢,莫状之喜,非人所能知,故称为欢喜毕具。
注七  三禅具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离喜妙乐地,以离前二禅对苦,对忧粗相易见之浮喜,得第三禅自安自隐细相难知之妙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7-19 09:26
16、色界:福生天(四禅九天1)

经文: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三禅的天人,既离初禅苦恼,二禅忧虑,故苦因已尽,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再进一步定力更深,进入四禅天时,体会乐亦非长久,苦和乐是相对。待福乐享尽,乐极生悲,终归于坏灭。因此能顿时舍离苦乐二心,粗重的烦恼就无从发生,这时便生起清净之福德,叫福生天。

身长一万里,寿命一百二十五大劫。

彭措:证得空性后,尽是缘起性空,没有好坏、苦乐的分别。但是外道不明真相,生搬硬套,以致误解圣境,盲修瞎练,而生此天。

王治平居士:译文  阿难!再说天人,不逼身心〈注一〉,苦因已尽〈注二〉,此时定力转深,觉三禅之乐,不能常住,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此离苦,住乐二心,俱时顿舍,于是粗重相灭,净福性〈注三〉生,此定暂发,故名福生天。

注一  初禅已离苦恼,二禅又离忧悬,故身心不为所逼。
注二  初禅诸漏不动,二禅粗漏已伏,是为苦因已尽。

【佛学常见辞汇】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注三  舍心不动即净福性。

【藏传佛教辞典】四禅天之第二层。生于此中诸天,证得四梵住等最上福泽,故名福生,或称福增。        

【藏传佛教辞典】四梵住,即: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为色界与无色界诸天的住处。-《佛学词典》

成为世间总体性之慈、悲、喜、舍四心。修此四者,能感梵天乐果,大梵亦常住于此四者中,故名四梵住。-《藏汉佛学词典》

【佛学大辞典】(名数)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也,以此为梵天之所住也。(参见:四梵堂)


17、色界:福爱天(四禅九天2)

经文: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宣化上人浅释:定功更深,故苦乐二心都能舍弃圆满,能舍和所舍都能忘掉,这时就能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胜解清净,福慧增长。于无遮止的净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都能遂心满意,得大自在,这叫福爱天。
身长二万里,寿命三百五十大劫。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圆满。

王治平居士:译文  舍心得到圆融〈注一〉,于此圆融舍心,了了分明,使胜解能清净〈注二〉,所感净福,无有遮限,于此无遮福中,无住无著,自能善巧随顺修习,穷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这样一类天人,就名为福爱天〈注三〉。

注一  上离苦乐二心,俱时顿舍,仍有能有所,舍心犹有限碍,至此天舍定益深,能所双忘,舍心始得圆融。
注二  此圆融舍心,了了分明,即是胜解。印持此心,不令能所复萌于念,即为清净。
注三  净福无遮,深可爱乐,故名福爱。

憨山大师《楞严经通议》:问:“此有漏禅,寿命有限,何得穷未来际耶?”

答:此约得定报,寿长远,动经劫数,云“穷未来”,非约报后所论也。又,此善定虽是有漏,而能随顺妙修行者,依第四禅引发此定,熏无漏禅,修愿智无诤边际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起有漏无漏杂修静虑。若凡夫得,更不进修,即许寿命有限;若圣人修,即得尽未来际。通此两向,凡圣同修也。


18、色界:广果天(四禅九天3)

经文: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宣化上人浅释:自此福爱天中就分为二歧路:一为直道,二为曲道。

若于前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则现在定深发光,发无量光,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薰习禅定福慧,使臻于圆满净明,依此修证而住,如是一类,以广大福德,而感胜果,叫广果天。

于九地中,叫做舍念清净地,因舍念清净,没有苦乐二念,故劫坏时,水火风三灾不能侵,身长四万里,寿命五百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  阿难!从此天中有两条歧路:若于前天中的圆融舍心,胜解〈注一〉清净,福德圆满明净。深证舍禅,净福益胜〈注二〉爱乐此福,住于此定。这样一类天人,就名为广果天〈注三〉。

注一  胜解即是智慧光。
注二  按《楞严经指掌》:“问,净福胜前,其相云何?答,前天如宝月离云,初得圆满明净,此天如寒光无际,万方一时俱照,盖前方备体,此则显用也。”
注三  异生善果,以此天为最广,所有功德胜于其下诸天。

【佛学大辞典】(界名)Vṛhatphala,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禅天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称为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


19、色界:无想天(四禅九天4)

经文: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宣化上人浅释:第二是曲道,若于前福爱天,双厌苦乐的心,增修舍定,精研究竟,使舍无可舍,舍心亦舍,身心俱愍,浑成一空,令心如寒灰,意如枯木,冻结第六意识,如夹冰鱼一样(彭措:追求舍的心的第六意识不现行了,形似已死),不能起现行,由于定力维持,形体可以经过五百大劫,不会变坏。

但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故不能发明不生灭的自性。因既然有生灭,果心有成坏,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初半劫还有定力,后半劫则禅定散乱,六识(彭措:第六意识)复起现行,从此无想报尽,仍入轮回,或随地狱。因在舍定时以为已得阿罗汉果,脱离分段生死,出定后才知道生死没有断尽,便毁谤三宝,指如来诳妄说法,就堕落地狱,这一类叫无想天,是外道禅的极果。

王治平居士:(译文)若是于福生天中,俱时顿舍苦乐二心,又于福爱天中,精研舍心〈注一〉,修习舍定,勤勇无问,故相续不断,不欲修证而住。必欲穷究舍心,未来至何边际?〈注二〉即以舍心为涅槃道(彭措;此天的误解),故圆穷舍道,身心俱灭〈注三〉,至于心虑灰凝〈注四〉依定力摄持之故,经五百劫报形不坏,五百劫后,依旧轮转〈注五〉,初半劫坏〈注六〉,后半劫生〈注七〉,这样一类天人,名为无想天〈注八〉。

注一  福爱天于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即是精研舍心。
注二  此即福爱天中穷未来际。
注三  圆穷舍道必先伏五识,以前五识皆属身分,五识既眠,外缘不行,若六识未伏,内心犹动,于是进伏六识,令缘虑不动,终至心虑灰凝。
注四  灰即是灭,凝即是不动,虽说是灰是凝,但只如蛰虫冰鱼一样,不是真断真灭,因为细想犹存,这就是无想之果。
注五  为其以生灭心为因,强制识心,令其灰凝,故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迷失根性,远违圆通,是不知真本而错乱修习,故不能出轮回。
注六  初生此天,宿定暂坏,半劫渐灭想心,宿定始成。
注七  后将报终,现定未失,半劫渐生想心,现定仍坏,虽中经四百九十九劫,只若重睡人,眠熟床枕。
注八  此天只依于舍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故名无想。

经文: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此四胜流即福生、福爱、广果和无想四天,世间一切苦乐境界不能动摇,三灾不能侵害。但是他们初生之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灭,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

以修习舍定时,认为是涅槃,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一有所得心,就是有为法,故只得有为(彭措:果。)功用纯熟,不加勉强而能任运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地,故通名四禅天。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四种胜流,一切世间的苦乐境界〈注一〉所不能动,虽然不是无为的真不动地〈注二〉,有所得的心〈注三〉,功用纯熟之后〈注四〉,名为四禅〈注五〉。

注一  这是指欲界以来的诸苦乐境界,欲界苦乐俱粗,初禅二禅,苦乐渐细,都是苦乐相间,到三禅则纯乐无苦,到四禅则乐亦不受,故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注二  不动有四:一是四禅不动,二是小乘不动,三是大乘权教不动,四是一乘实教不动。四禅虽是一切苦乐境所不动,只是如石压草,似冰夹鱼,所以不是无为真不动地。小乘和权教虽是无为,也只是似不动而不是真不动。
注三  四禅的舍定,只是强伏粗识,其不动犹不及小乘,即以此为真实,期其必得,故名有所得。
注四  虽是有为心,功用纯熟后,不假勉强,任运伏识,任运成定,正显其不动之义。
注五  四禅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念。三,清净。四,一心,四禅在九次第定中名舍念清净地,又楞严正脉说‘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

解《楞严经指掌》说‘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杂修静虑?答,为生净居天故,为受现法乐故,为遮思烦恼故。问,以何义故名为净居?答,离欲圣人,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今云不还者,的指三果人住故。’

经文: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在色界天中,复有五种“阿那含天”即不还天,是三界圣人寄居之处。此天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即与生俱来的贪嗔痴慢的微细思惑。这思惑于九地中,各有九品,合共八十一品。三果圣人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不起现行,习气亦除,故说九品习气俱时灭尽。因惑尽苦亡,故欲界已无卜居之处,三禅亦非游乐之地。三禅以下的境界,又不是他们的众同分地,同时他们所修乃是苦乐双亡的舍禅,故只好在色界天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准备断尽其余七十二品思惑,求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王治平居士:(译文)  阿难!四禅天中,除了上述四天之外,另有五不还天〈注一〉于下界中〈注二〉,九品习气〈注三〉,俱时灭尽〈注四〉,苦乐双亡〈注五〉,下无卜居之处〈注六〉,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注七〉。

注一  已生此天,即不复还来欲界受生。
注二  下界即指欲界。
注三  习气即是思惑,与生俱生,难除难灭,故分九品断,断前六品尽,证二果,后三品尽,证三果。共润七番生死,方乃断尽。

【佛学常见辞汇】思惑: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便是八十一品。

注四  七生天上,七返人间,于欲界时,灭尽习气,从此于欲界中,无润生之惑。
注五  初禅二禅,苦乐相间。三禅纯乐,并以俱亡。
注六  七生天上时,色界初三地思惑,先已断尽,故于下地,已无润生之惑,纵拟再生,亦无因可托。故说下无卜居。
注七  既苦乐双亡,进契舍心,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安立虽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应另有别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7-19 09:27
20、色界:无烦天(四禅九天之五净居天1)

经文: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苦乐两灭,苦乐是对立的,既不欣于乐,又不厌于苦,苦乐不交战于胸中,故得清净,心无烦恼,故叫无烦天。身长八万里,寿命一千大劫。

圆瑛法师: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正脉》云: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既苦乐双亡〈即苦乐两灭〉,斗心〈注一〉不交〈注二〉,如此一类天人,名为无烦天〈注三〉,(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下品。)

注一  即能灭之心。
注二  灭苦灭乐,有彼此相胜之意,故称斗心。
注三  熏蒸燥热,故感顿燥,如火被覆,不得发泄之象,如有斗心,则不得发泄,此时既斗心不交,故以无烦名此天。

【藏传佛教辞典】四禅天之第五层,五净居天之一。生于此中诸天,已得殊胜禅定,烦恼所不能苦,故名无烦。


21、色界:无热天(四禅九天之五净居天2)

经文: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宣化上人浅释:机是弓发箭之处,括是箭承弓之尾端,机如心,括如境,现在机括既然独行,即弓箭两离,亦即心境脱节,斗心不交,能研究斗心之心亦灭,故谓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叫做无热天。因为除去一切斗心的热恼。身长十六万里,寿二千大劫。

圆瑛法师: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

汉语字典:括(kuò),〈动〉,(形声。本义:结,扎束)
① 用绳或带子结扎,捆束 [tie]
括,絜也。—《说文》。按,絜者,束也。
如:括囊(结扎袋口) 括发(束发) 括结(结扎 捆缚) 括约肌
② 引申为约束 [restrain]
以礼括其君,使人于善也。—《孔丛子》


王治平居士:(译文)斗心发动为机,收摄不交为括,惟存一念独行,研交〈注一〉无地,如此一类,名为无热天〈注二〉。(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中品。)

注一  一念若存,虽说不交,终有交时,则一念正是相交之处。若更精研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无交,即欲交亦无地。
注二  如炉炭已息,暖气犹存,此时一念独行,研交无地,一念亦了不可得,故名无热。


22、色界:善见天(四禅九天之五净居天3)

经文: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宣化上人浅释:因修禅定,得天眼通,故能观十方世界,朗然澄清,再没有外在的尘境障碍,内心也没有沉垢留滞,这一类叫善见天。身长三十二万里,寿四千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前天已研交无地,定深慧明,至此更发天眼,见十方世界〈注一〉,妙见〈注二〉圆澄〈注三〉,更无尘象〈注四〉,一切沈垢〈注五〉,这一类天人,就名为善见天〈注六〉。(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上品。)

注一  此处指一大千世界。
注二  妙见言天眼胜妙,超过四禅。
注三  圆遍澄凝,用益周而体益净。
注四  尘象即是外境。
注五  沈垢即是内影。这是说外境不能碍其圆,内影不能扰其澄。
注六  用周体净,澄圆无碍,故名善见。

汉语字典:沈(瀋),shěn,<名>
① 汁 [juice]
瀋,汁也。从水,審声。——《说文》
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左传&#8226;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瀋。”
布绞取沈,以和花汁。——《齐民要术》
又如:沈液(汁液)


23. 色界:善现天(四禅九天之五净居天4)

经文: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宣化上人浅释:精妙的见性既已现前,则见体已经清净,见的功能亦已周遍,这样就如陶师捏土为器,铸匠熔金造像,用定慧力,随心所欲,任运成就,神通变化,自在无碍,这一类叫善现天。身长六十四万里,寿八千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前天已妙见圆澄,用周体净,故精妙之见,已至现前,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模金作像,心之所至,手之所到,任运成就,得自在故,这样一类,神足无碍,就名为善现天。(此在杂修五品中属上胜品。)

【佛学常见辞汇】五净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24. 色界:色究竟天(四禅九天之五净居天5)

经文: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宣化上人浅释:这是色界最高的一天。这天对于一切众生几微的妙理,研究到山穷水尽,能以多念归于一念,能以无漏薰习有漏,穷究一切色法,从色性悟入空性,色依空现,空性即是色性之性。心既薰至由多到少,色亦穷至由粗至微,穷究到身虽尚存,而境已全空,进入虚空之无边际处,尽色界之究竟,这一类叫色究竟天。身长一百二十八万里,寿一万六千大劫。

守培法师:研究色相,至于极微,曰群几。几。即微也;群。即众也。言色相,皆众微合成也。穷色性性者。色本无色。从空幻起。空即色性之性也。

入无边际者。即入空无边处天之边际也。凡所有相。皆有边际。唯空无边际故。又空处边际。即色界之顶。色界之顶。于空处天相连。于是穷色性性。名色究竟天也。

以上五天。总是三果所居。若论断惑。亦有程次。小乘修集谛。断下界九品思。则生无烦天。进断初禅九品思。则生无热天。进断二禅九品思。则生善见天。进断三禅九品思。则生善现天。进断四禅九品思。则生色究竟天。

文句引幽溪,谓此五天,皆由广果天上生:从广果中,杂修五品法。其法先以无漏心,次以有漏心,再起无漏心。二无漏夹一有漏,有无相杂,故名杂修,又名杂熏禅。五品者。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从广果天中修下品者。生无烦天。乃至修上极品者。生色究竟天。

余谓三果非从广果天来。是由下界上生。经明云“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故。”又考无烦天,苦乐两灭。与福生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相应。可知无烦之功。尚在广果之下。何得由广果天生无烦天耶。又有漏无漏。本无二心。有漏心息。即名无漏。无漏心起。即名有漏。彼言先起无漏念。次起有漏念。我不知无漏之念。如何起耶。当知凡有念起。皆成有漏。万无起无漏念者。以有起必有灭。有起有灭。无论善念恶念。总名有漏故。然则所谓夹修者。何耶。三果圣人。从有漏至无漏。有漏未尽。无漏未全。在有漏无漏之间。修行故名杂修也。

王治平居士:译文  究竟群几〈注一〉,穷尽一切色性,至于空性〈注二〉,到于无有边际之处〈注三〉,这样一类,就名为色究竟天,(此天于杂修五品中,应属上极品。)

注一  群几就是群微,初以假想,析三千大千世界为七分,次以七分,分分转析为七,如是展转分析,至于究竟,最后至为微尘,虽至众微,犹有微碍,于是再以七分分之。分至极微,则成邻虚,是为究竟群几。
注二  色相体性,析成邻虚,至此巳尽,若再析邻虚,就只有空性,穷尽色性之后,就只有虚空之性,色本是依空而显现,故虚空之性即是色体之性,至此虽身相未泯,而境界全空。
注三  无边际即空处边际,也即是色界极顶,故以色究竟名之。

按《俱舍论》说‘从此向上,无复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

【三藏法数(明.一如编)】“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 “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经文: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五不还天是色界中最高妙的境界,故前四禅四位天王,不能亲知亲见,只能仰慕他们的高名,因四天王仍属有漏凡夫,凡夫只能伏惑,不能断惑。五不还天是无漏的圣人,已能断惑,故凡圣悬殊,不能亲见,就像现在的世间,旷野深山中,多属圣人道场,为阿罗汉所住持,而凡夫俗子不能知见一样。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五不还天,那些四禅的四位天王〈注一〉,只能钦仰和听闻,而不能知道他们的依正受用,更不能见到他们的胜妙之处〈注二〉。就像如今世间的旷野深山,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之所,世间的粗人,不能见到一样〈注三〉。

注一  初禅大梵天王,二禅光音天王,三禅遍净天王,四禅广果天王,按唯识论说二禅以上,不分王臣,现在通称天王,有三重意义:一为统摄之义,统摄梵众及梵辅故,如大梵天王即是。二为自在之义,于本天中,得自在故,如光音遍净是。三为尊胜之义,于诸天中最尊最胜。如广果天是。一如世间称人王,实有君臣之义,二如菩萨名药王,三如世尊称法王。
注二  只能钦闻,不能知见,这当中有三重道理。一是四禅只能伏惑,而不还却能断惑。二是四禅为有漏,而不还却是无漏。三是凡圣之隔,四禅为凡,不还为圣,彼此悬隔,故只能钦闻,而不能知见。
注三  不还与四禅同以舍心成定,而彼此不能见面就如世间的旷野深山,都是罗汉所居的圣境界一样,世间粗人,不能见面。如入大乘论所说‘宾头卢等十六罗汉,散在诸山海中,’而世人不能见一样。

经文: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十八梵天,都是清净,没有伴侣,没有男女情欲,但有化身的身体,故还未能脱离形骸的牵累,所以叫色界天。

王治平居士:(译文)  阿难!这十八类天人,绝配偶,离情欲,只是形体未尽,还有色质之累。自此以来,名为色界〈注〉。

注  色分为业累色和定果色两种。在色界天中,两种色都有。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定果色:法处所摄色之一,又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谓菩萨入定,所现光明,乃见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光定,则有火光发现。定所引色者,以果从定起,名定所引色。这是依于威德殊胜的定力,而变现的五尘境也。此色通于假实,一者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变之色,为无实用之假色;二者八地以上菩萨,为摄化有情,以威德定力而变之色,则为有实用之色法,能变土砂为金、银、鱼、米等,给众生享用,此即法处所摄之实色。

经文: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宣化上人浅释:复次阿难,从色界之顶,色与空的边际流,其间又有二条歧路。若在色界天,修习舍定之时,发得起无漏的人空智慧,智光圆满,马上就可以超出尘界,断去分段生死,成为阿罗汉。若是不以证得阿罗汉的小果为满足,发心再进一步,修菩萨道,便是回小向大,趋向大乘的大阿罗汉。

圆瑛法师: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回心超出也。

阿难!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初标歧除圣竟。

王治平居士:(译文)再说阿难!从此有顶〈注一〉色边际〈注二〉中,这当中又有两条岐路:一是从福爱天中,生广果天,二是生无想天。在广果天中,又分住与不住(彭措:是否停滞不前),若是作证而住,则报尽仍坠轮回;若不作证,则杂修静虑以入五不还天,在五不还天中,又分为利钝两条路〈注三〉。若于四禅舍心中苦乐双亡,斗心不交〈注四〉,最后出离尘界,离分学生死,成阿罗汉,入菩萨乘,这样一类人,就名为回心大阿罗汉〈注五〉。

注一  色究竟天之顶,名为有顶。
注二  色究竟天之顶,上邻空界,故说为色边际。
注三  若利根者,于五不还天中,无烦天断四禅思惑,从无热天至究竟天,断四空思惑,再从究竟天中,超四空而证阿罗汉果。
注四  无烦天斗心不交,无热天研交无地,即是智慧渐发,善见天妙见圆澄,是智慧始明,善现天陶铸无碍,是慧光始圆,色究竟天穷色性性,是慧光始通,已尽空界三十六思惑,故自此便出离尘界。
注五  回小乘心,向大乘果,但其证迹,仍为罗汉,故以大字别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7-19 09:28
25. 无色界:空处(四空天1)

经文: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宣化上人浅释:这是无色界四空天。若在色界天,修习舍定之时,舍定成就了,厌弃有色,愿意灭色归空,讨厌色身,诸多障碍,于是修习空观,灭色归空,不但身空,连住处亦空,这一类叫空处天。寿二万大劫,因已消形入空,故无身形长短。

王治平居士:(译文)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舍厌之心,依此心成就广果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虽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其奈未尽形累,故觉身为碍,故销碍入空,前于色究竟天中,已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唯觉有身为碍,只须仍依前分析此身,以至于无,此时身界俱空,唯觉虚空无边,为识所依(彭措:灭身依空),此即厌色依空,这样一类天,就名为空处。


26. 无色界:识处(四空天2)

经文: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宣化上人浅释:诸碍既消,不但灭身依空,连所依之空亦无,唯依于识,即第八阿赖耶识,亦叫藏识,此识含藏生灭与不生灭,为染净所依。第七末那识,内依此识现执法,外托六识缘尘而执我。今色空既灭,末那无境可托,故外缘半分粗相之我执已灭,内缘半分八识微细之法执尚存,这一类叫做识处定。寿四万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诸碍既已销亡〈注一〉,唯有空存,现在缘空无边,令心散漫,乃作意欲忘,久而定成,并前无碍之空,亦复俱灭,唯有阿赖耶识存在。此时六识已灭〈注二〉,唯有末那〈注三〉半分微细〈注四〉,此时色空俱灭,唯有识心无边。此即所谓厌空依识而成定,这样一类,就名为识处。

注一  色究竟天已销界碍,空处又销身碍,故说诸碍皆已销亡。
注二  六识托尘似有,离尘实无,现既色空俱亡,六识无托,故与之俱灭。
注三  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为体,唯有依阿赖耶识,方能保全,现在所说之末那,乃是阿赖耶识所保全之末那。
注四  末那识外缘六尘,形相粗显,内缘八识,行相微细,现在六识既灭,则外缘之半分粗显者已灭,所留唯内缘八识之半分微细部分,这就是识定。这是以末那为能缘心,以阿赖耶为所缘境。


27. 无色界:无所有处(四空天3)

经文: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宣化上人浅释:空和色都消灭,连半分微细的末那识,亦被高深的定力伏住,不起现行,单独留下一个阿赖耶识。这识是无分别的,故只觉十方寂然不动,空无所有,连身心世界,都无可住之处,这一类叫无所有处。外道昧此为冥谛。这天寿命六万大劫。

王治平居士:(译文)空色俱亡〈注一〉,识心都灭〈注二〉,十方寂然,迥无所往〈注三〉,这样一类,就名无所有处〈注四〉。

注一  空处亡色,识处亡空。故空色俱亡。(彭措:就空而言,外没有色境;就识而言,内没有空见)
注二  不唯六识及末那粗分不行,并末那之细分,亦复俱灭,因前天唯留末那之分,现复厌其恒审思量,作意欲灭之,久而定成,思量都尽,唯有赖耶独存,但赖耶无有分别,唯觉十方寂然,此去不知是何境界?
注三  这就是老庄所说的混成一气,印度外道所执的冥谛,都是此境。
注四  到此色亡,空亡,未那识亦亡,唯存阿赖耶识无分别性,故无所有。

28.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天4)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宣化上人浅释:(一)八识亦名藏识,即如来藏性,原是寂然不动,但行者如欲以定力,深入穷究把它扫尽。怎能穷尽?即以定力压它使不起现行;现行虽不起,而识性犹存,故说若存不存,若尽非尽,这一类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二)以前有一修行人在水边修定,将要入定时,鱼在水里跳跃,激动水声,使他不能入定。他就生起一嗔念说:“真讨厌!如果我有神通,便变做一支飞狸,来把你们食光。”鱼似懂其意,不敢再来打扰,他终于修成功,生至非非想处天。但天福享尽,终堕落为飞狸,专食鱼类。及至释迦佛出世,为他说法指点其错,他才明白,再生人身出家修道,终成阿罗汉果。所以修道千万不可有嗔恨心,有嗔恨心就要受果报。

王治平居士:(译文)识性〈注一〉本来不动,以灭定穷研,欲灭本识,识实不灭,唯觉灭定益深,是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彭措:虽第八识不可能被消灭,但外道却错认为可能),犹如患目羞明,以障覆灯,灯实不灭,唯见障外无明,是成非非想之因,识实不灭,而为灭定所障,故如存不存。虽为灭定所障,而识实不灭,故若尽非尽。是成非非想之果,这样一类,就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注二〉。

注一  识性即指赖耶,性者根本义,以赖耶为诸识之本。楞伽经说‘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知空处亡色,识处亡空,略似于境界风息,无所有处。识心都尽,略似于识浪不胜,但以法执俱在,我执暂伏,唯以灭定穷研,如入室避风,似引水观浪,风实不息而浪犹正跃,所以不见本识,唯觉十方寂然,迥无攸往,现在说寂无攸往,正是识性不动之境,藏海常住之源,奈为二执所障,不能荐取,亦唯略似而已。

注二  如障覆灯,障外不见,故作非想,以灭障识,亦复如是,如障微开,灯明微露,故作非非想,灭定稍亏,亦复如是,所谓灭穷识性,不得真灭。

济群法师著《唯识三十论讲记》:《楞伽经》卷一所言:“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藏识”即第八识,“常住”是说它始终处于相似相续的状态,但随着境界的变化,随着业风的力量,随着前七识的活动,藏识的海洋就会波涛汹涌。就像大海一样,东海有风,浪随之而起;南海有风,浪亦随之而起。风大浪也大,风小浪也小。境风越大,内心活动往往就越强烈,反之亦然。

“境界”又有外境和内境之分,当我们处于回忆时,虽未接触外境,但记忆中留存的影像同样影响到内心活动。如果是愉快的回忆,会使我们忍不住会心一笑;如果是痛苦的回忆,又会使我们陷入烦恼之中,可见回忆也是一种境界。前五识皆向外转,必须有外境的参与才能发生作用。惟有意识为内外能转(彭措:能转向内,也能转向外),面对外境能产生作用,不面对外境亦能产生作用;清醒时能产生作用,睡眠时亦能产生作用。

意识的生起是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第八识的活动特点是“恒转如暴流”。经典中,时常以流水比喻心识活动,因为流水不常不断、相似相续(彭措:宏观时,一条河流好似不变;微观时,时时在变),而缘起所呈现的精神状态也具备了这一特点。关于流水的比喻,《楞严经》、《密严经》和《解深密经》中都有大量说明。在《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形容前五识为“大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有产生一浪的因缘出现,就掀起一重浪潮,有产生多浪的因缘出现,就会一浪接着一浪掀起。

虽然海中的波涛时起时灭,但大海却永远存在。在八识中,第八识是作为生命载体在执持色身(彭措:广义色身,包含了无色界众生),一旦发生间断,有情就会变成无情。而第七识一旦发生间断,我们就会由凡夫成为圣贤。所以,第七识和第八识为恒时转,从而构成精神世界的浩瀚大海。阿赖耶识中储藏着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有些潜藏得很深,有些潜藏得较浅;有些经常能得到表现,有些根本没机会得到表现。这也正像大海,当海面波涛汹涌时,海洋深处却往往是平静的。弗洛伊德将意识喻为海洋中的冰山,我们能意识到的,只是显露在外的那一小部分。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妄想纷飞,但相对于藏识海洋而言,仅仅是其中的几片浪花。

【佛学常见辞汇】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宣化上人浅释:这四空处天,前二天是穷境,后二天是穷心,欲令心境俱空,而不了解空的道理。凡夫不知人空,罗汉不知法空,其实心与境本来是空,岂待销灭而后空?

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来断尽三十六品思惑,便可证得人我空,成为阿罗汉超出三界。如果从此保守不再前进,还是不回心的钝根阿罗汉。利根则能回心向大,少修二十万大劫,即超三界而得成佛。

如果从无想外道天,或从广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处天,来穷究空理,修习有漏禅定,不知回头,迷于有漏之天,错作无为之想,终至八万劫满,无可归托便堕入轮回,随自己的业障,流转六道中,所谓“饶他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王治平居士:(译文)  此等穷空〈注一〉不尽空理〈注二〉,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注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注四〉穷空不归,迷漏无闻〈注五〉,便入轮转。

注一  此总指四空天而言,按楞严正脉说‘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双空。’故总为穷空。
注二  不尽空理,有二重意义,一是不达法空,下文圣道穷者即是。二是我空未极,下文外道穷者即是。
注三  一类始从福爱天分岐,由广果而入不还,由不还而渐穷四空。由不还天初果即入圣流,现在三果中,因根钝故,在不还天中,唯断四禅残思。现在四空天中,以穷空之力,渐断三十六思,得证我空之理,成阿罗汉。因为他沈空滞寂,不想度生,与前顿超一类相比,故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注四  这是由福爱天分歧,不由广果,便入无想,不是正道之故,所以为外道天,这里又有两条道路:一类是非果计果报尽便入轮回。二类是不自作证,穷空直入空界,因为在无想天中,心虑灰凝,初半劫减,后半劫生,厌离无想,修空界定,直入空处,以至非非想处,作证而住。
注五  困迷于有漏,不知断惑,不闻圣道,不求真证。断证既无,定坏还堕。

经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上面所说的六欲天、四禅天、以及四空天。除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住以外,其余各天,都是凡夫所修得的善业为因,得到善果的酬答,酬答尽了,依旧要堕落轮回。至于各天的天王,都是大乘菩萨,住在正定之中,以游戏神通,寄居于天王之位,来济物利生,成就自己的功德,渐次增进,回向无上菩提之果,而入圣伦。所修者都是楞严大定,妙修行路,故得证涅槃正果。

王治平居士:(译文)  阿难!这些天上,各各天人,都是凡夫各人自己所造业果,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答尽还入轮回。这些天中,各位天王,都是菩萨游于三摩提境中〈注一〉,渐次增进〈注二〉,回向圣伦,所修行路〈注三〉。

注一  这是指四禅天四王,六欲天六王,都是菩萨,已得圆通之后,游戏于三摩提境中。

【释氏要览】:三摩提,《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谓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佛学常见辞汇】: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注二  按干慧地菩萨,寄报于四王天,接引人间众生,于欲令轻,十信位菩萨,寄报五欲天,接引四王天众生,于欲惭离;十住位菩萨,寄报于初禅,为接六欲天众生,于欲永断;十行位菩萨,寄报于二禅,为接初禅众生,令离觉观;十向位菩萨,寄报于三禅,为接二禅众生,令离喜乐;十地菩萨,寄报于四禅,为接三禅众生,令舍妙乐;等觉菩萨,寄报色究章天,为接四禅众生,令离舍定。

即以此接物利生,成就己德。

【佛学大辞典】:干慧地,(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

注三  以此历位增进,行行位位,都不离菩提之心,向菩提之果。

经文: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这四种空处天,前二天是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则识也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亦得现前,已无四大质碍之业果色,唯有清净四大之定果色,更无漏天眼方能看见。从此空处始,至非非想处终,依正皆空,所以叫做无色界。

王治平居士:(译文)阿难!这四空天,身心都灭尽〈注一〉,定性现前〈注二〉无业果色〈注三〉从此到终,虽然还有天的名称,而无色可见,故名无色界。

注一  空处灭身,识处犹有心在,至无所有处,乃至非非想处,则并彼所执为自心者,亦复俱灭,其实识性本不可灭,但他们不知,只是识性在定中潜伏下来,自己觉得是灭了。
注二  深定之体现前,能发定果色定中现起,微细身境自在受用。
注三  因业报所感粗显身境,不复更有。

经文: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宣化上人浅释:以上所说这些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于不明白本妙的觉性,本明的真心,原自清净本然,一尘不染,以致从迷积迷,以妄逐妄,妄有三界,复于三界中,随著自己的业力,舍生受生,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的七趣。补特迦罗,译作“数取趣”,即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随业因,而受同类之果。

王治平居士:(译文)这都是不明白妙觉明心〈注一〉,积妄发生〈注二〉,妄有三界〈注三〉,在此中间,以妄为实,取著造业,故妄随七趣补特伽罗而沉溺〈注四〉,各从其类而轮转于生死中。

注一  妙觉明心,即指本觉而言,本无识心分别故为妙,本无色空顽冥故为觉,本无欲尘蒙蔽故为明。
注二  由于本觉妙明心中一念妄动,即成为晦昧,因为不明白此心实相,于是由迷生迷,积妄而生转相和现相,次第而起。
注三  于是从无同异中:妄见同异诸相,三界因此而发生。
注四  补特伽罗意为数取趣,如天报已尽,于中有身,数数取著,趣于余趣,无始以来业种,眠于藏识,次第而发,如修罗业发,则从修罗一类,若人道业发,则从人道一类,乃至若地狱业发,则从地狱一类。

解  按楞严经指掌说‘问,若尔则天福独不可修耶?答,若悟而后修,不复妄随,则天福即圣道之阶梯,如前所谓渐次增进,回向圣伦者是也。若不悟而修,不达妄有,则天乐即苦趣之前导,如前所谓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转者是也。汝正不必问天福之可修与不可修?只须问汝心之能悟与不能悟?观文中曰妄有,曰妄随,曰七趣,曰沉溺,其警惕之意,亦深切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4-20 04:33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