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时间 2019-9-23 09:05
随经说解
此分相继前经分庄严净土分第十,菩萨行于布施度究竟趣入福慧双运,透过经本,我们能以第二回观得福德布施功德较量(全经概约有八回),于此一窥佛法身法报化三身之微密意趣,深入了解无为相法(无为法),如来正教菩萨法,于中间未修法(利事利乐利生利行),当奉无为相法为菩萨行法并缘行(入地)实现实见于行(行将证成圆满佛法),接继后经分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于行境、对境、证境,则所当入地地菩萨,至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结法并结经名。
未根熟菩萨于此分得入四禅八定二禅天定生喜乐,前以离住事大事小为初禅天离生喜乐,二乘(小乘)菩萨则能入于无色定之空一切处定。根熟菩萨于此则内凡发生并能入于无色定之识一切处定。地地以上菩萨超于八地,趣入经后续分离相寂灭分第十四证成佛法道理,保任一品无明,候补佛位(此段为提供一些分证道理,无学、新学可以略过)。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数、一恒河(1)
这里列出全经中具有的我们眼睛所能够看到的、思想所能够达到的物质形身(物身,比如通常说的物质世界)和意识境界(化境、化身,法境,比如通常说的思想世界)的所有对象(相、法相),人物对象和时间对象以后列出,借由这些对象,提示我们于内在的、外在的所见所思之惑(见惑、思惑、沙尘惑),然后于本经所见悟到的佛法进入佛法(佛、佛身、觉行圆满)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
东方虚空、南西北方虚空、四维上下虚空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七宝聚、须弥山王
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数、一恒河
世界、微尘、微尘众
可以这样观察或观想,恒河与沙的因缘,七宝与七宝聚的因缘,七宝聚与须弥山王的因缘,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与世界的因缘,世界与微尘众的因缘,三千大千世界与世界的因缘,三千大千世界与诸微尘的因缘,三千大千世界与微尘众的因缘,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与虚空的因缘,三千大千世界与虚空的因缘,最后,恒河沙数与微尘众的因缘,一恒河与须弥山王的因缘,山、河、沙三者因缘,沙与虚空的因缘。
下面观想一个例子
依眼前世界,天地之间,诸山无量无数,中有最宏伟高大入于天际,名须弥山王,诸河无数,名恒河者,其沙无数,复有无数等恒河沙数七宝遍满东南西北四方国土,复有如是等须弥山王七宝聚七宝,充满东南西北虚空,名世界。如是世界中诸七宝聚等无量微尘众,映射无边七宝光,周遍四维上下虚空无边,如是满等恒河沙数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三千大千世界,名恒河(系,因缘)。
以观察或观想,继后续分说解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数、一恒河(2)
恒河,汉译有好几难记名字,梵文天城体,发源于喜玛拉雅山南边,川流贯穿印度,成为印度的圣河、母亲河,入海口处为孟加拉国海湾,河段名为梅克纳河。就如中国黄河母亲河、潮州韩江母亲河一样受于崇敬,就如最美母亲河,这样的精神形成思想(应化生,相应生)。恒河很多传说,曾经一位天神美女降于恒河洗澡,所以恒河也称为天女圣河。恒河区域的人文生活(文明、文化)围绕着恒河,所以恒河称为恒河文明(即四大古国文明的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印度教或往时佛教,恒河是印度所有宗教文化的形象象征,到恒河沐浴,能洗净一个人生生世世的罪业,带回恒河沙给没能亲自到恒河的家人眷属或朋友,能净化一生的罪业和心灵,无论如何,都是令人向善(善男子善女人)的文化或方法,深植于人们的内心(识田、心识、一心),亦复如是种种(心因,因地),经曰(正信净有分第六):已于(过去)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慧根等等,即依止六门根本(一佛诸佛)所有诸佛所种善根,如是等无数恒河沙(种识)于一心地,印度宗教文化称为沙门,入于沙门就是修行的行者。
印度属多神多宗教国土,于佛教(五眼神通)看,印度的修行流派,最有代表性如佛教讲的六道外师及其下诸流支派及与所有修行者,等恒河沙数(所有诸诸心,种种善根无数)恒河数(所有流派,种种目标种种追求,种种修行,一切境界)三千大千世界(境界,一佛国土世界),如是所有众生(心及心所生,众生众生,恒河沙数与三千大千世界诸微尘众生)无量无数无边,名一切法,于求法取法者,颠倒行颠倒见,名烦恼智,也称烦恼众生,是诸众生,如诸恒河无数,何况其沙,名一切众生。这是如来教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依教发心愿行,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并告诉实相并无众生得灭度者,后经分还有,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如是别教大乘菩萨法,于诸菩萨性、摩诃萨性(无论于事大小)一切行中,依六度般若证得无为相法至见般若实相,百千万亿般若波罗蜜一切现见,如来应正等觉,即所说般若见与见佛(证成大觉)无二。
恒河沙数与三千大千世界诸微尘众的因缘,六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于此自本见地(性,佛地,见性成佛),五祖传法六祖,从本一根五叶,应达摩西来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数、一恒河(3)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我们以此法句观想,并观自心趣向,然后可以思维经典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若恒河三颗沙,则诸恒河三,是诸恒河沙
一恒河三,一恒河三,一恒河三,则量九
若恒河二颗沙,则诸恒河数二,是诸恒河沙
一恒河二,一恒河二,则量四
若恒河一颗沙,则诸恒数数一,是诸恒河沙
一恒河一,则量一,有一恒河
若无有沙,是名沙。缘名沙想,一念一沙,如是念念相续(是心相续)等诸恒河沙,缘住(因缘法)一念想生(缘生法)如是沙等恒河(流注住)所有念,一恒河念有诸众恒河沙数念,其数不可思量,流经三大阿僧祈劫,等名一念,等名一恒河,等诸恒河无数。如果你不是这样观想,没有关系,可以种种妙观,莫非一念灭尽,那么一念缘起,可观是诸众生差别境界有如诸恒河无数不可思议。
若非有念,有名地。缘地名想,
如是一念一地,等诸众地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水。缘水名想,
如是一念一水,等诸众水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火。缘火名想,
如是一念一火,等诸众火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风。缘风名想,
如是一念一风,等诸众风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土。缘土名想,
如是一念一土,等诸众土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沙。缘沙名想,
如是一念一沙,等诸众沙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山。缘山名想,
如是一念一山,等诸众山无数。
若非有念,有名河。缘河名想,
如是一念一河,等诸众河无数。
沙、河、山,其中见山大者名须弥山,见河大者名恒河。复于诸众土中四分共四天下,复缘名心念生一月,复缘名觉念生一日,如是缘一念想,名一国土。闻未得一念者,欲乐至此一念,名欲界,其中有五种乐相,所谓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缘一念想,乐生一念相续,名欲界天,其中有乐欲众生无数。乐住一念相续,名色界天,其中有乐色众生无数。乐依一念等持,名无色界天,其中有乐无色众生无数,如是周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名一小世界。
或有人观想的与我不一样,我比较简约把这个地图勾画,下次或不一样,就象去年的念头跟今年的念不一样,但这是所谓演法。或有人觉得我与在图书上阅读到的不一样,因为没有三十三天宫(欲界天宫),没有色界天的十八天。我也读过,二十二天、二十三天、二十六天。
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八十多岁,为了找到十七八岁时的初恋情人,上了电视,让电视帮忙找到初恋情人,终于,电视节目让老人家圆了心愿,一个超大半人生的念想,当年老人家参加革命工作时不得不跟初恋情人分手,老人家或有什么愿呢,或把超大半个人生的一个心还给同样是老人家的老阿婆,初恋情人。
佛所说法,无我者、无人者、无众生者、无寿者,那么佛法又说什么?我说是地图(曼陀罗、坛城),佛法法界地图。有什么用?赵州和尚说,去吃茶。为什么是茶?看我们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就是茶,有人说赵州和尚说生活禅,我说,茶禅。地图究竟有什么用,不取住相的作用,何种种相?五种乐相,比如,恶鬼是什么相,恶鬼把所有的山削平了,叠成最新的须弥山,恒河发源地没有了,那个入海口也不见入海了,那又怎样?比如说,把一切念头都反对了,并树立自已的念头,这样,就有了恶念。畜生呢?比如说,把一切念头都认同了,并当成自已的念头,这样,就有了善念。地狱呢?前念已逝,后念未起,其中……地狱的意思比如堕入,其中,有觉悟的、有堕佛的、没有一个跑掉。不取阿修罗相,为什么?比如说,把心碎成诸众生念。不取人相,为什么?人相,不一念取住,但这是如来别教菩萨法(佛菩萨圣,涅盘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至将证成佛法:无我者、无人者、无众生者、无寿者(涅盘识,涅盘智),为唯菩萨必以随行所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即大乘声闻缘觉阿罗汉(二乘二圣,涅盘见),这是如何阅读地图。证见佛法有什么用?证见之前,依地图入法界(入世),证见即已随出地图(学位),佛法法界地图里面没有一个人,但说众生,众生众生,说一切心与一切法的因缘,即佛说缘起法。若如有人知道三界唯心同时说三界唯心,然后?去吃茶?返照一念。我说,须弥山恒河,是来去坐卧的因缘。
一恒河三,一恒河三,一恒河三,则量九
权为有记,善恶不定,但名善男子善女人,因以用布施,愿不退精进。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恒河、沙、恒河沙、恒河沙数、一恒河(4)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现在来到说本分要点,经中如来教行教义教证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义乃至灭度一切众生义,所谓无量者,若作思量度,如恒河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其中恒河、沙,复作此彼与等,如此对待对等思量,如是念住(住着色身,谓住色),则不能至达无量度(不可思量,不以思量),如是与如来教行教义教证生相违阻,则菩萨行(境、行、果)不能相应(不能得以分证,证成佛法,真佛)。所谓无数者,若作计量度,其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诸恒河沙,计度中复有计度,如是相住(住着诸相,谓取相、住相),则不能至达无数度(不可称量,不以思议),尚多无数,所谓无数,名言无数,是名无数。如是与如来教行教义教证生相违阻,则菩萨行(境、行、果)不能相应。所谓无边者,当离住色离住相,不取法,不取非法,如沙、恒河、等(与等义身),如是与如来教行教义教证生相违阻,则菩萨行(境、行、果)不能相应。于内乘(内学,内行之学,包括小乘戒定慧三学),教以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义,于外乘(外行,出行之学,包括一切善法),教以灭度一切众生义。由无量、无数、无边三者,悉俱共成此三无者,则名一切,得一切智,觉智者,无与等名(实见示现大觉出于刹那,是名无上正等正觉性)。
如此正教,难以思议,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但求行法,获得大乘别教菩萨法所依止者,法如是(依法正理),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复如是般若六度(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则以设事利行(如是法布施入行)利乐利生,故非不思议,乃依止正教法理(所谓能获得无我法者)入于禅定行定,禅定者,静虑义与决定义,依善思维则至清净至通达(至入佛智地)。则诸菩萨摩诃萨于所行当证出灭度烦恼众生实相,如是菩萨行则当则应利益一切众生因(无二因果),于诸事利行入得深广行,至证成道理,成就无上菩提果,实见一切诸佛义及诸佛智之佛法圆满成就。
本分简短,恒沙教喻,于菩萨行,意涵丰富,相应九缘起法中四生身相,沙者念,卵生者,一沙一恒河想,胎生者,如是变有诸恒河,湿生者,如恒河所有沙数恒河数数化,化生者。如是离凡夫分段生死(有住离住,断常二见,轮回生死)入菩萨变易生死,至证甚深缘起法义,出变易生死(共八回福德布施功德较量中我们自观诸菩萨万行中的变易智慧,四禅八定相应地义),而得证究竟入无生无灭地,觉悟一切有情众生共同解脱生死之秘,诸菩萨万行竟注,皆同一菩提密因。
同时相应密宗教相:法身(法性身、自性身、七宝身)、自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随类化身),唯愿发心入行,于依法设事深心利行,利乐利生利益众生(经曰:能生实相),于转诸识净处,则自无为智显(无为相法,别教菩萨,转识成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