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主题

道家学说与现代艺术设计

2 / 2031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38

主题

71

帖子

1万

积分

潮汐

Rank: 6Rank: 6

积分
11141
发表时间 2007-10-21 17:35 |阅读模式


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庄”。老子是道家的宗师,又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主;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到了唐朝,因为李世民要和老子攀本家祖宗,就大力提倡道教,《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到了唐玄宗时,《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成了道教的必读经文。《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庄子》一书也不过三十三篇,有人说,它们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庄,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庄来了。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足鼎立之一足的道家哲学,对艺术设计有没有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道家哲学对艺术设计的深刻影响。

● 老庄哲学思想成了“包豪斯”的必修课

我们知道,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是迄今为止,最受推崇和肯定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典范。全世界对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和艺术教育方法都赞不绝口,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师和艺术设计教育家经常提到包豪斯的理论和方法。虽然两起三落的包豪斯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仍然不厌其烦地进行着深入的研究,总想从中找寻到对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和艺术教育,有某种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当然,这是一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艺术的态度,因为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时,就提出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观点。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

包豪斯的创办者兼校长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在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在格罗庇乌斯最早聘任的形式大师中,有一个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在他的《包豪斯》一书中,对约翰·伊顿作了这样的评价:“尽管他肯定不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他有一些奇异的信仰,是一位异常明智的教师,也是圣人和吹牛大王的古怪混合体。据他后来的同事罗塔·施赖尔(LOTHAR SCHREYER)说,伊顿心理很有数,在艺术教育领域里,他的见解是具有国际意义的事件。” 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课程。这个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解放出来。这个建议被格罗庇乌斯采纳,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先学习六个月的初步课程,此后才能获准去作坊做进一步修习。伊顿独立负责这个初步课程,对选录修课的学生负有很大的责任,因而也就对包豪斯本身负有很大的责任。

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约翰·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经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类的话。要求学生在做专业训练之前,先要磨练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辅助手段是躯体拉伸、呼吸控制、沉思冥想。约翰·伊顿要求学生学习画中国山水画,让学生画山、画水、画树,要求学生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观察与诠释世界。上人体绘画课时,约翰·伊顿也大胆引进老庄的哲学思想,他不要求解剖学意义上的准确无误,而要求学生独出心裁地发掘与诠释模特摆出来的各种姿势。约翰·伊顿还经常引用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理论。伊顿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者、倾向理性结构者、倾向真实再现者三种类型,分别加以不同的指导。这明显源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

● 老庄哲学思想能够给艺术设计以巨大启发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对道家的学说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说老庄哲学无所不包,这并非把老庄的哲学与东方的神秘学扯到一块。老庄讲顺应自然,这是老庄最大的“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这个道理。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这是易学“阴阳消长”的基本观念,也正是道家的基本哲学思想。应用这个哲学思想,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果讲阴阳太抽象,太“玄学”,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自然界。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走到中午,也就是“如日中天”,最圆、最热的时候,但是再走,就是“夕阳西下”,再下去,就是“月淡星稀”。月亮也是这样,初七、初八左右是上弦月,然后是十五月满,接下去是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所以古人讲“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把这种自然现象说得明明白白。

拿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一下艺术与设计上的“主义”之争,流派之争,就可以很清楚地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现代主义反古典主义,由繁琐装饰到无装饰,最后把艺术推到裸体和空白。古典主义建筑艺术一直充斥着隐喻、典故和神话传说,建造者刻意追求石头的象征意义,在墙面上刻下神话中的人物、繁琐的花纹,还要加上金碧辉煌的装饰物。现代主义对此深恶痛绝,他们反对装饰的口号是:少就是多。革命者剥夺了建筑身上漂亮的衣服,让它们裸露出身体,它的皮肤或光滑或粗糙,但这是本真的,在他们看来应该赞美。因此,存在主义大师阿伯特·加缪参观伊夫·克莱因在伊丽丝·克莱尔画廊的实验装置展览后,写下了一句日后传诵一时的名言:“唯其空空,最富力量。”事实上,这种极端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如果我们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找到一个比较适中的方法,那不是使两者都达到理想的解决了吗?这不是折中主义,是一种老庄式的“法天地,法自然”。格罗庇乌斯在包豪斯就一再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其实也是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被西方许多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认为是“最大的人本思想”和“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筑空间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人、建筑与环境,也就是古人经常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要有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排共列,而人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人道”,人文的精神最为浓厚,人道的价值最被看重。《易经·系辞》上有“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人类因天地间种种现象变化所做的因应与开创,就叫做“参赞”。这是人类的伟大,所以老子将人和天地并举,称为“天、地、人”三才。老子说,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主要,最关键性的,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宇宙中何以人能与“道大、天大、地大”同列为四大之一呢?这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能够 “参赞天地之化育”,克服自然界对人存在的不利因素,用技术的、艺术的等等手段,于天地间上演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

所以,我们从事任何活动,譬如我们设计一个房屋,就要考虑怎么让使用者舒适、便捷、安全、满意;设计一件家具,也要充分考虑使用它的人是否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方便地使用。有着良好的使用功能还不算尽善尽美,还要使人的视觉感到美好。南北朝时,宋人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里说:“天下良晨、美景、赏心、乐事,四事难并。”唐朝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说:“四美具,二难并。”可见,想做到以人为本是很难的,但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应该努力争取做到。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外国同行设计的商品为用户想得十分周全,几乎达到极至,其实这就是老庄道家学说的体现。总之,不能忘记把人放在第一位。因为它和天、地、还有老子说的道并列为四大。

既然人的地位有这么重要,这么特殊,老子便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大地,跟大地学习。《易经·坤第二》说:“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着一切,包括我们的罪过,为我们生长着一切,而大地竟无怨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强调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告诫人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今天提倡环境保护,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其实都是老庄几千年前的观点。大地依法于天,这里的“天”,是天文学上的天体之天,它不是抽象的概念。《易经·乾第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宇宙生成了地球,地球养育了我们,人欲效法大地,就应该如《易经·乾第一》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天地的运行转动,永远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绝不偷懒,时时刻刻向前开创,永远生机勃勃,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地依法于天,天则要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归。“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不需要去效法谁,学习谁,只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认为,这是建筑空间与建筑结构之间最明白无误的辩证解释。由建筑材料围起来的空间,是人们使用的有效空间,而墙壁、门窗则是次要的。《庄子》说:“人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建筑可以供我们起居使用,于是就用巨大的投资和许多的材料建造它,但是我们不知道,人们所利用的恰恰是我们没有任何财物投入的那部分空间。这种说法不但对建筑师研究建筑空间很有用,对于所有艺术家和设计师都非常有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代制造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这个中心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辏,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辏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负荷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负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是中心空无一物的小圆孔。它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息,永无止境。“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埴是陶土,可以制作陶器,制作时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随意装载盛满,达到效果。“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门,牖是窗。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这就是“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最后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了解此理,把它用于我们的艺术设计创作,不是使我们更能创作出合乎人性,贴近自然的作品吗?

老庄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建筑的艺术设计、环境的艺术设计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推而广之,对一切现代艺术设计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对老庄哲学百学不厌的原因。

● 老庄哲学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台湾学者南怀谨对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老庄学说是一个思想体系,不是一种技巧秘籍。它不能教我们设计技巧,却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艺术创造。

老庄把天地视为大宇宙,把地球上的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后来东汉科学家张衡又进一步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可见这是一个不断相生相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没有穷尽。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大家,他说:《庄子·天下篇》记载了这样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据此他提出了“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观点。后来中外科学家沿着这条轨道研究下去,取得了突破,有人还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在世界物理学讨论会上,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观点,外国科学家提出把假设存在的物质命名为“毛粒子”。

所以,要想使我们的艺术设计创造生生不息,就必须遵从“顺应自然”的法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生存的空间已经被我们人类糟蹋得不成样子,于是,我们就回头提倡环境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随之在艺术与设计上又派生出环境艺术、可持续设计。事实上,这种种思潮的产生,都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或者说,都可以在老庄的思想中,找到它们的出处。

我们暂不去谈老庄的学说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的影响,我们只讨论它对艺术的影响。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书法艺术里,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老庄的影子。举草书“狂圣”张旭和怀素为例,在他们那洋洋洒洒、黑白之间的书法艺术里,我们便看到了老庄“会当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重天”,达到了怎样的“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意境;再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为例,在那飘逸自如、丹青寄情的水墨艺术中,我们又会看到老庄“道常无为无不为,天下自正不欲静”,达到了怎样的“乃天”、“乃道”、“乃久”的相合天地。这就是老庄哲学思想对后世艺术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无不从老庄的学说中体味人生的真谛,寻找艺术的神韵。古人论艺术,常常到老庄那里找寻艺术的最高境界。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论画时就说:“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盘剥,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晋人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则志意已抑郁沉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抒发人思哉?”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的绘画名家,有《论画》一书更见其对老庄的研究。唐朝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的画有这样的评价:“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

明朝著名画家沈士充是临摩古画的奇才高手,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沈士充有《仿宋元十四家笔意》一卷传世,这是一幅自五代十国,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国绘画的历史图卷,很得清朝乾隆皇帝的厚爱。其中无不散发着老庄的余味。我们选择其中两段,赏析一下。

仿北宋著名画家李成的《寒林图》。李成是唐朝宗室后裔,出身贵族,有文字才能,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而放意诗酒,寓兴于画。所画山水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而笔势颖脱,墨法精绝,后人称山水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这幅《寒林图》上,空旷的原野,荒寒苦脊的土地,几株老树纠结盘曲,枝枯叶散,好像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通过画家对整个环境的刻画和外在形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顽强和坚韧的精神。当时的文化名人赵宦光看了沈土充仿李成《寒林图》后,长跋赞颂:“山本林泉,畴不心赏,亦不免有夺之之恨。迹在市朝,神游八极,谷候花县,不能无一幅仙山障子。子居乃貌奇峰,集众美,一匹轻绡,千岩竞秀。昔关仝作尽,笔逾简,气逾壮,景弥小而意兴弥深。及门之徒李营邱,营丘之后有沈郎。青出于蓝,且入元矣。”乾隆看了沈士充的仿画和赵宦光的跋,以兴奋的心情作七言律诗一首:“营丘真迹石渠藏,缩本临来翰墨香;茈□有声还泛籁,槎枒无色为经霜。诗情树杪神含淡,秋意吴中目满凉;几度南巡率春日,寒山林究属宦光。”

仿北宋另一位著名画家郭熙的《关山行旅图》。高山雄起,回溪断崖,岩岫巉绝,长松虬枝,驿道艰险,一队行旅,跨越溪涧长桥,沿两山间峡谷,匆匆赶路。透过峡谷,隐约间显现出关城,旗杆高立,雄旗飘扬,一派生机景象。当时的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为此图题长跋:“余家世有笔砚缘,至今群从中能吮毫和墨者,尚不下十余人。独余材质钝,百无一解。惟是山栖有年,烟云丘壑之态,颇能领略一二。展卷而见有得泉石之神者,以为真能尽画之变者也。黄叶连斜,西风古道,恍然如身在此图中。不知为诗中景,景中人,又无论古法云何矣。”乾隆看后题诗:“架空栈道萦纡,问路行人迤逦。试思孰非此哉,太白言之尽矣。”

综上所述,不论是作画的,还是赏画的,也不论文人雅士,还是皇帝贵胄,都以老庄的意境为最高标准。由此看来,老庄对古代艺术家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不独于书画,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看明朝计成的《园治》,几乎就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活学活用。

[SOUND]http://www.fanweiqing.com/music/media/mlff/track01.mp3[/SOUND]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252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2662
发表时间 2007-10-21 19:39
学以致用的经典,我们是捧着金饭碗在讨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252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2662
发表时间 2007-10-23 12:35
老庄哲学思想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能够给艺术设计以巨大启发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对道家的学说下了八个字的评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3-29 18:48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