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时间 2023-10-12 15:02
行由品第一
01、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①时(1)一切时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
时逗号大师至宝林……时,大家朗读经典要记得,这里非常有意识时已是一句分,不可含糊觉知。时,大师至宝林…外译佛经通常都有定格起始:如我是闻,一时佛在……心经没这个定格……坛经不从之前固有的定格起始,不从“一时”,只唯单纯一「时」开始,所以我们的彩蛋将从如此浓烈的中国特色单一文言文字「时」打开。
时,之间一个清晰的停顿……即一时时合,而不用去合时:合时时,时即见,时合时,时乃性。
音乐视频:那一世(降央卓玛)(略)……就用这个见性来听这首歌,将会产生心一境性可以体认自性(受用),假若一时难以到达心一境性,可内调心性作练习,这就是我们修习坐禅与禅定中的目的,可能未来再参考定慧四与坐禅五两品,因为有助于明心见性。
合时时,时即见,时合时,时乃性:就用这个方法进入静心,即本经所示导的如来清净定(如来清净禅),可以另外选择自已喜爱并适宜心情的音乐,颂钵疗愈或其它声闻法也要有这样一个向度,为未来的智者生产所预留,明心见性开悟从来给予有准备的智人(仁者)。
合时时,时是见,时合时,时乃性:这个过程之中内调得对,你就已体验了色界天修法第三禅离喜妙乐地与第四禅离念清净地,有灵热修持经验的人可能产生心轮或其它内体空间的灵热,这处不论你是否拥有相应、相当的资粮道。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就用这个方法(作方便,般若智)进入静心(法),去做。乃及于一切呼吸修持法,可以决择采用这个方法,就是佛法,置于意识(法体)(65)中求得见性(78):合时时,时即见,时合时,时乃性。
②时(2)方块禅
时,大师至宝林
时,有一客买柴
时……我们用“方块”字为最形象的叫法,即采用诸如长短横竖点撇捺勾互相结合造就(造字),还有后来演化而出的各种标点符号,如作分小句间隙停顿的逗号,这样总共合成了现在我们日用的汉语言,我们要赞美汉语言其中蕴含着博大的中国文化智慧,可以这样讲法:啊,智慧方块。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蕲,识字吗?六祖不认识字,或许在六祖眼里只有看起来象方块的一样东西,或因为六祖早初依赖从山里砍柴然后到市集换银子养活自身与老母,所以会不会看到文字同如一块块的小木柴,看到句子呢?或同如斩断的木段或木头排放在一起,那看到汉人书法的草书形式与野草的样子有什么差别呢?
听说六祖不识字,大师怎么可能不识字?或许认识的字比较少吧?是不是?开始我也有着与一些人同样的假想,有没有?从学理上说,因为使用自已的心识分别起造心思(鬼墙、南墙),这样指谓为:妄想心分别,所生的想法可以用“虚情假意”来形容,学理名字称为心缘相。
硬知识,这里有三种相:文字相、语言相、心缘相,其中语言相也可以叫为言说相,更有广泛的意义,因为口说耳听目看身体行动的话可能加上如绘声绘色的种种表情或行为形状,我们都知道吵架、打架什么情境,或主角或副角或围观的群众,种种心情鸡动,可以用此三种相来概而表达吃瓜的心意识境界。
时……既是方块形象亦可以作为书法艺术,也是有义的文字,也是有用的语言,可作材料或可作工具,说相声也可以养家糊口或成为艺术家收徒授艺。
蕲……认识不?有学?无学?不认识将问谁?学不?不学?蕲,一种香草,也是百姓之一,即引用到姓氏,经文中是引用为地的命名,即蕲州。蕲通义祈,祈求的意思,所以读音同祈,还有别义为:没有封疆界限……所以汉语文字的字与词大概有一而多义(一人多名,名无实义)、别有异义(别名交叉,人名不实)、多而同义(多名同人,实无虚名)的情况,用佛学学理硬知识约说:不一不异、非一非异、非一非多,等等……
有学?无学?有学呢,学教同时相生,师子同时相生,佛经中讲有学阿罗汉,无学阿罗汉,或概而讲无学无学(阿罗汉),菩萨指受教并依教的学道人所行,或菩萨还有区分小乘与大乘(无我),这里的有无学主要指学习心法,即佛法或佛学,通称为学佛,意为无论人、非人(如牛马羊猫狗猪动物),只要接受佛的教导、说法,称为行佛道,或叫佛教,教外所说的“佛教”是指人类世界范围内众多宗教形式中的佛教,所以有教下说法、教外讲法一点点动名词间的小差别,佛教的教下后来发展成很多宗派,诸宗有学就叫宗下,中国禅宗在佛教教下比较特出,所以“宗下”或“宗门”基本指向禅宗(佛心宗),这是一种约定既定而成吧。
③时(3)一合仨
硬知识:名、色、识……识不识得?什么叫识或识得?就这仨:名色识,三个字,仨多仁里中一短横,可以象仁字一样加个者字叫仁者、仨者,但不给仨带量词。仨者,意思三个不断,但可念三个字各为什么,不断呢,就好象同时存在,学名称为俱依(叁),或许念的时候眼睛只看到一个字,因为另二个字不见了,或看到当前一个字时这个字有象障眼法的作用一样把另二个字给隐身法了。仁字,我们口语所说花生的花生仁,正常来说没有剥开壳之前叫仁,不计数量,所以也用不上量词,如果要计数量,可能遇到剥开壳里面一个子儿都不见,所以未剥开壳之前的“仁”是唯名假立一种代表或同如一个空标签,并无实义,再如虚空的座位,佛位或佛堂都具有这样的假设意义。
我们就用名色识(仨)来代表心识模型,你认识什么东西(物),都可以用这仨代表。眼睛看到黄色,就是心识中有相应的名色识(仨),文字相名黄,或说出那是语言相黄色,闭上眼睛想象我们的国旗,心识中的眼识将认出红色,并且可以看到内心中的国旗庄严形象或飘动着的国旗,这个是心缘相,可能包括想起过去牺牲的革命英雄形象,所以我们所说的内心(或完全空白或种种心缘相)不是心识,心识其实没有光明、没有显现,并与未起作想象之前一样静默,起想象之后,你可以试试移动心缘相,比如一个鸡蛋移动它,变化鸡蛋大小或如鸟蛋小或恐龙蛋巨。
内心呢,学名叫意识境、或心意境、或心境界、或法境、或心识境,有时内心或完全空白,有时内心或引起种种心缘相,并或带起种种觉受,其实睡眠无梦时不合适叫空白,睡眠时作梦就会有梦境(法境),或如叫南轲一梦,为什么不叫东轲西轲北柯而叫南轲(观音)呢?或许约定俗成吧?梦里有什么东西(法尘)从哪里来?找不到北吧?就是从心识出现的,契约为北吧(势至),东呢?没有老虎追赶或恶鬼压床的好梦暂时契约为东吧(释迦),西呢?梦里出现心想成真的快乐好梦暂时契约为西吧(弥陀)。
一般来说,心识“库存”有什么过去记忆才会出现在内心,包括“失忆”首先还是记忆里面的名色识(仨)文字种,文字是有形状,书法还有特别的色彩与明暗亮度等艺术处理效果,眼睛机能可以去发现都为色,无色(文字)呢?现在有色,气味臭,眼睛看不到,归属无色,磨擦呢?触法无色,可以说无色非无,色是从眼识来说的色,因为眼识能认色,在佛学来说,不是眼睛(眼根)认出色,必须俱有根识境(仨)与心识中眼识所属的名色识(仨)识种才或慢慢出现和逐渐识得(因果),所以识有识得(了明或了别)与种识,种识也假名叫种子,因为能够显现一些效果的结果:心缘相,所以把这种眼睛不能见到(无色)的“作用”起名“种子”,就是建立相用的法相,这里就是“种子”,因为能引起心缘相而产生形象,即引起造色过程,就叫“化法”,或化为仪式、仪轨,叫化仪(儒家叫礼),化成文字或口传方式传授,就叫化教。
识种子分类,其实可以在实际环境中自行约定,名字也可以自建适用:眼种,包括种种色(形状、明暗、色彩,俱依),语言种(比如汉语或英语或方言,或数字化语言),语言种相关包括文字种,文字种还有允许种子字(自一字可生多字,多字复可赅摄于一字之意,含有引生、摄持之义),即最有代表性的,比汉语语言种中文文字种的种子字如中字,这些都是佛法中唯识学的应用,在学习般若应用中(即般若智),种种般若中如文字种就是文字般若,即由识转化为妙用(般若智,转识成智)……可以把眼种与语言种合成一起称为“言种”,最近开播的玄幻类型连续剧《西出玉门》的“眼冢”(可能因为审编原因编剧改为言种),既或兼通语言种与眼种。
心识有通用唯识学的种识类,眼识(1)、耳识(2)、鼻识(3)、舌识(4)、身识(5)、意识(6)、执识(7,末那识)、藏识(8,阿赖耶识),过去唯识学有建立六种识,现代有的至九种识、十种识,所以,最后呢?以合适当前的智用为依据,并不一定按佛教通用的方式,什么智用呢?老和尚说了脱生死、明心见性、开悟成佛,或学习、学修一种特殊的知识为目的,或象游戏设计、文艺创作,即如尾鱼的小说《司藤》、《西出玉门》,及《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即金庸所有的小说创作,别给我说学佛不可以学多一种赚钱方式,这是想法救世(落妄想分别)太low。
④时(4)叁藐叁
时中
硬知识:名假、法假、受假,亦仨,亦复如是俱依(叁),比如听到或读到“鸡蛋”,这是日常见闻觉知的语言相或文字相,实际并没有一个鸡蛋的东西给你,听到“年轻”,实际并没有相应的身心感受发生,听到“汽水”,实际并没有象喝了打嗝个舒服,就是仨假,这里并不指没有所得,而是有所得同样归属仨假,听到“傻叉”,觉得骂人不好,生起心意或情绪波动,可能的话请求教育部删除词典中的条目,同属仨假,看到有人说六祖不识字引起的种种可能想法,识字的人想或想不起不识字的感觉如何,同属仨假,阅读到“经八月余”,实际并未经历八个月时间,同属仨假,并都契应心缘相……这样,我们可以拟建一个最新言种,假以安立什么名字都可以,比如基于种子字中,暂取中种:
仨有:名、色、识
仨假:名假、法假、受假
仨相:文字相、语言相、心缘相
为这总集九个有学位(九阴)再拟取一个将构成事实观察中的案例学位,如果用文字数字,可以顺取“十”,或“中”,或“明”,或“女”,或“母”,或“男”,或“父”,可视智用情况操作案例学位,与结绳记事一样,这样总合十个有学法位。比如看到实际中的“子”,可以记“母”,什么暗示呢?中种在实际中(缘男或缘父)所生起的观察(中),就象父母照顾孩子一样(中有),就记取“母”,待缘时记取“女”,不相应时(不中)记取“男”,彼彼相映应用(中中)时记取“父”,无相应不相应记取“妃”,起观察之前记“明”,其它情景归无记(或空或叫无记空),如不起观察、观察而不察觉(暗)。
这样让这个最新言种应用起来,实用起来就叫十法界,内核含藏摄用总合共有十个有学法位,复起个阿谁人不易瞎猜透、猜透不咋滴的游戏名字:九阳真经或九天仙女(绝色美女的意思)。
⑤时(5)陆十禅
时,大师至宝林
如我是闻,一时佛在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二六时中,收视返听
如我是闻
作为广为流通的除了坛经、心经的佛经经首开卷语,心经有几十个版本,最流通的心经为唐玄奘版本,此经略了开卷语,心我即心义,再加心经属般若部(直示本体般若心,即自本生起受用:印心),节略开卷语自有其趣(以心传心:转)。除了它所可具的种种俗谛一面,还有真谛(空相)一面,就是示导见性,令经行者返照见性(眼)或返闻闻性(耳)。
坛经呢?不仅仅被美赞为中国人的唯一一部佛经,而是一乘实教,体用一如,自见自性,不假权宜(语言),直指人心,即直示心法自取本心般若,教则不失俗谛之义,时:当时(当体即空),当那是时,或那时,或此时,或此刻,或是时,真谛呢?自是当体空相(缘起性空)。坛经为什么被指标为中国化的佛教,可以通览并观察全经原文,不议神鬼通,不谈色,不论空,并警示真实中切莫取着空见(可用不吃肉作喻,楞伽经),令初学禅法者或得入宗门者免坠空话、大话以及诳语祸福之过色习气,从本自成中国人文化道统的实际真现。
时,大师至宝林
按经契经趣入,大师者,可契称觉为师,即自心本性,宝林者,当契自心般若平等之性,即可符合前面所说俗谛真谛俱依不二法。契法要诀经中本具: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楞伽定)……当然,我们都还在依经典进行学修、研习之中,一时无法达到,则当优先照顾俗谛,真谛(空相)可通契净心之义(自性清净)……契真举例:仁契识,心契法,人契佛,法契道……再如,请师出:成等正觉,或,现等妙觉(菩萨五十地地修法替补佛位)。
二六时中,收视返听
二契边或能所(分别事识),六契意或法身(真识),时契识或道体(现识),中契用或妙用或义趣或法流或现行……这样契法,符合“出没(入)即离二边”或“不拘两岸,不滞中流”的见解,应以符合学者自心知识,这是为什么一部心经或金刚经有着不可量计的知解、见解、悟解(无量度门),契理、契机的缘故。
此句出自:二六时中,收视返听,子细揣摩,是何面目……乃为先贤善知识为后来学者示导见性,再如: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旨意契入无我法,即人我法我二分顿断,或能所顿断),契趣可依: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即依据六祖教证,为免未入而落于言证(知解),唯此处二六时中保持正念并精进正道,应该增修般若知识。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自于坛经:汝须自修(自修自佛),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佛道自成)……这已不在学者先求见性的学分之上,而是当下直指人心,即:佛性自现,言下即见。
经文参考: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⑥时(6)筛父禅
我们这样一点一点背记成熟下来,同时可以看到每小段经文当下成为所缘之境,这个观察符合法句:识(认)自本心(记),我们能以本有内在知识读会经文文字,就是能缘,所缘之境与能缘知识是相应、相合的,不是各各分开而为两边,所以六祖上座后称诸众人员为善知识。
善知识,大家在仔细阅读第一小段后都能够观察到意识(6)境界(陆)中有六祖主办道场的景象(六,意识的境相与意根的法界),这个观察符合法句:见(知)自本性(受)。
我们背诵经文,比如第一分段或法本最末分段经文讲什么将讲什么,我们也好奇,阅读与背诵之中,背诵方式的印记下来会比较深刻,因此我们也经历了相当的心行经验,句子与句子有时连不上,我们静心用心再次记读,连接或即突然发生了,那么就这样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修行、学习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情况,就是所说修行或修行境界。
小孩子时记着妈妈骂我、爸爸打我,后来记住是妈妈爱我爸爸教我,是骂是爱呢?是打是照顾呢?小孩子之间也会记着欺负,因为心识(我们的心)会用已有的方式自发显现,一般是不自主的(无阿谁主宰),除非经过相当的锻炼……这种自动化,是习气也因为收集到的已有习性(或叫习惯性)在发生作用,发生作用了就叫习气或习惯……我欺负别人、利用他人也可记作作威作福,也可记为穿衣吃服……但得自己能够了解心识的运作之后才有把握,这就是一般讲的心法,佛经讲的什么神通变化一切都发生在自心之上,什么福报智慧、烦恼生死不外于心法,学习佛法来体验修行须以心法,重要部分称为法聚或法要。
⑦时(7)同时禅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契约: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这就是要先求得见性,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空相),内外不住即是自见本性自在解脱。色类自有道:人人各各有其本事,不表面于自见取他见,更不一一取夺他人之是非善恶过患之见,即是自性不动、不离自性,如是见性(显见)……所以坛经教导小根智但以直心取求见性值得最上一乘:外于皮离皮,内衣空离空……开口谈(先不找急见口业,叫渐顿)论别人是非长短好恶,先世干美容拉皮专业的?前生习气顽固刚强,欲断难断不得行舍,无明生死欲沟难填,但然大善知识者先示导求得自见本心,逮得本性自净自定(叫圆,叫真定)……见性即见道,见实性之后才能起真修的大路,就叫佛道皆自成,即见道位、修道位、正道位……六祖升座从上直下什么人类什么人色皆俱本来,本因觉悟佛道而有诸所显见,当时无迷可悟,见心清净而信,就是本性的自觉:即自性觉。
我们将逐渐以顿契法入用于自身佛法体用,经言欲取最上见性:思量即不中用……迷人渐修(相上污染欲不断),悟人顿契(净性求自见自性)。同时(等妙觉):见性佛佛无边(不落两边)同一体。
⑧时(8)肆乘禅
愿闻法要
法要,就是如何用心的方法或窍诀,成佛是这意义,愿闻,就是乐意用心来听说佛法。佛道的意思呢?坛经的一乘实教是自佛自成,一乘实教是相对于不同差别教理而安置的名义别称,六祖说,汝莫问我,我不教你,自修自佛(顿修),自佛自成(自性自如)。
通识之下的佛陀时教,所谓教下,由于根基殊异(叁根:上中下)而渐次开设大乘教法,即三乘(叁)渐教:声闻乘(鹿)、缘觉乘(羊)、菩萨乘(牛),所以大乘是佛乘(大白牛)。这也是坛经所示的相应四乘(四种圣贤之位: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菩萨圣人、佛),乘数虽同,用处(权宜)不同,这样坛经的四乘非是通识的名义,而为顿教名义假立: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并以不假文字仨假归实(初中善后扬),去假唯实一字不立,名最上乘(最上大乘禅,坛经别名),所以六祖开示法无四乘的说法:但用名言无实性,顿了成佛,就是随立随破(打除,对治愚痴,打破无明):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别有权宜的见解也不错: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其中喻法,就是顿契明心(妄识:错认真心),先明心(虚妄习性)扫障再取见性成佛。
法华经是三乘教法的成佛经典,三乘(叁)为权教(权宜方便),当机成熟即弃二三(前二乘也叫小乘法),谓不可得。最相应坛经的四乘说法有禅宗祖庭经典楞伽经,即同是上等根性的顿教传承,经中名言假立四乘:凡夫禅(相应:见闻转诵是小乘,声闻乘)、观察了义禅(悟法解义是中乘,缘觉乘)、攀缘真如禅(依法修行是大乘,菩萨乘)、诸如来禅(一乘实教,佛乘)。
之诸名言假立故,所以六祖开示无尽藏妙尼(机缘品第七):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不识字就神奇了:小和尚问叫什么名字,石头跳出来回答说无名无字,小和尚问颜色叫什么名字,颜色羞答答语:我姓白名色…要记得孙悟空从哪里生出来的?有时需要一些方便权宜来喻示以法,如经文开示:牦牛爱尾……现以四乘妙趣参契(相合:可为亲人眷属好友证见佛法)修观:
时(佛,来成佛),大师至宝林(佛地、佛刹),韶州(相合:见闻转诵是小乘,声闻乘,凡夫禅,声闻圣人)韦刺史(相合:悟法解义是中乘,缘觉乘,观察了义禅,独觉圣人)与官僚入山(相合:依法修行是大乘,菩萨乘,攀缘真如禅,菩萨圣人),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相合:一乘实教,无我无人,无量无边,诸如来禅,佛)。师升座次(道场),刺史、官僚三十余人(道用),儒宗学士三十余人(有学道),僧尼、道俗一千余人(有学无学道),同时作礼(证无学道,本自清净),愿闻法要(一乘甚深法界,随种种人类普现,三世人人同时成佛道)(证无修道,本自具足)。
般若无相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