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主题

(转帖)易道:中华文化的精神主干

3 / 2374

尚未签到

30

主题

159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8716
发表时间 2008-3-27 01:35 |阅读模式

                 作者——张其成

内容摘要:《易经》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唯一一部典籍,《易传》是先秦儒道等各家思想的汇总,“易学”是汉以后儒道各家思想的主要载体。《周易》“经”、“传”、“学”三阶段标志中华文化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 “经”、“传”、“学”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易道”。“易道”分为三个层面:本体理念层面,?思维方式层面,价值理念层面,均通贯了儒家和道家乃至中国佛家的思想精髓,因此“易道”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易道;周易;文化主干;儒家;道家

   在人类轴心期时代,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那就是《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一本书是为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那就是《周易》。

   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用源头的那一泓清泉,聚成奔涌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易经》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而且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旋律和中华文化的聚焦点 !

   《易经》、《易传》、“易学”不仅是“易文化”形成的三阶段,也是中华文化进程的三部曲,是中华文明进行曲中的三个乐章。它标志着中华文化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易学史就是一部中华精神文化发生、发展史。

   我认为《易经》、《易传》、“易学”构成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而“易学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易道”。

   “易道”是宇宙生命的本体理念与生成结构,是开物成务、彰往察来、弥纶三才的大规律、大法则,是天人同构、时空合一、中正和合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易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易道”正是通贯儒家、道家的中华大道,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围绕什么是“中华文化的主干”问题,目前有三派观点,一是“儒家主干”说,二是“道家主干”说,三是“儒道互补”说,我是赞成“儒道互补”说的,但要进一步找出“互补”的交点,我认为儒道互补的交点就是“易学”,就是“易之道”,因此我提出“易道主干”说。

   我认为,“易道”对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无论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还是以易图为框架建构各学科的理论体系,都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往往或援易为说,或援以入易,从而都或多或少地与“易”建立了一种亲缘的关系。因而从“易学”入手,从“易道”入手,探讨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探讨中国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思想来源、理论特征,就成为必要而且可能。

一、卦爻象:中华文化的“基因” ?

   卦爻象不仅是《易经》的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所谓“基因”,本指生物遗传信息的负担者,是 DNA片断。生物遗传过程是通过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的。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流传和发展也必然要由“文化基因”来决定。我认为“卦爻”符号无论是“形上”意义还是“形下”结构,都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来源于卦爻符号,因为卦爻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初民的原始观念,中华文化可以说就是通过对卦爻的逐层解读形成与发展的。不管从形下层面还是从形上层面看,以“卦爻”作为中华文化基因都是合适的。从形下层面看,卦爻是有形的符号;从形上层面看,卦爻以及对卦爻的解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

(一)神秘的卦爻符号

   《周易》是神秘的,《周易》的符号更加神秘 !?

   如果说《易经》、《易传》、“易学”是中华文明进行曲的三个乐章,那么《易经》符号就是构成这三个乐章的基本音符。有人说,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只不过是有形的物质之谜,而《易经》符号则是无形的精神之谜。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多少能人贤士都在试图破译这个诱人的“谜”。?

   德国杰出数学家莱布尼茨 (G.W.Leibniz)发现六十四卦符号竟然与二进制原理完全吻合;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 (N . H.D.Bohr)发现太极图(“阴阳符号”)竟是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并协原理的形象说明,并最终选定太极图作为他的族徽图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J.Needdham)终生选择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对易经符号用于炼丹术倾注极大兴趣;?

   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 (F.Capra)认为卦象符号具有通过变化产生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现代物理中的S矩阵理论最为接近……?

   在国外学者不温不火地破译易符号时,中国人坐不住了,中国文化的奥秘岂能让位给外国人去破译 ?于是乎不管是研究哲学的,还是研究科学的,多少人纷纷把精力投向这些符号,各种“破译”的“谜底”随即纷至沓来——?

   卦爻是男女生殖器的符示;?

   卦爻是太阳、月亮的象征;?

   卦爻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遗传密码;?

   六十四卦蕴含二进制之理,是电子计算机之母;?

   八卦排列规律就是化学元素周期律;?

   八卦可以预测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每种“破译”一出,就有轰动一时的新闻效应,或称之为“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或称之为“终于解开中国文化史的千古之谜”。 是耶 ?非耶? 我想,如果不从这些符号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上、不从中国思想文化特定背景上进行考察,那么就没有资格对易符号说三道四,当然也没有资格对以上种种“破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卦爻是儒道两家的符号源头

   卦爻符号作为“不确定域”的“文本”,为儒、道两家,象数、义理两派,不断地解读和重构。或以《易》为先导和工具,借《易》阐释各自的思想理念,以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或以《易》为理论归宿,将各种新知新见导入易学,使易学的外延不断扩展,以至于形成“无所不包”的奇异文化现象。?

   儒家立足于“乾”卦,既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借以阐发乾尊坤卑的伦理等级观念。不关注《易》的占卜之术,而关注《易》的治世之用。将《易》看成是改过迁善的大智慧,是弥纶天地人三才的大“道”。儒家之理可以“乾、坤”二卦总其大要。?

   道家立足于“坤”卦,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阴、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以“易”为出世之用。或许正是《归藏易》思想的继承者。道教立足于“坎离”二卦,以坎离为铅汞,借易卦以论作丹之理,又可用以说明“负阴抱阳”之天道。?

   易学符号又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共同依据的本体。“易学”的一大特点正是:“象数”是体,“义理”是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两派的区别只在于:象数派偏向于对卦爻符号作阴阳吉凶、修道养生、宇宙人文的解读,多赋予卦爻符号以宇宙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意义;义理派偏向于对卦爻符号作阴阳刚柔、性命道德、人事伦理的解读,多赋予卦爻符号以伦理学、管理学的意义。?

   而以邵雍、周敦颐、朱熹为代表的综合派,则将易学象数符号重建为既用来探求宇宙万物本原和生成变化规律,又用来阐发道德性命之理、纲常伦理之本——天道与人道共通的理论模式。?

   我在《易道主干》一书中通过对易学卦爻符号的历史来源、流传演变进行梳理,得出以下结论:易学符号——卦爻既不是来源于某种单一的物象,也不是用来表征某种单一的物象。这就是说:现代人对易学符号的有关“破译”基本上都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易学符号来源于对宇宙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抽象综合与逻辑归纳,又被用来模拟、说明万事万物——宇宙生命的本原、生成、变化、结构以及人的道德伦理、自我修炼……易学符号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总体的、普遍的、同一的结构运动规律。?

   卦爻是中国人建构宇宙生命动态结构、运动变化统一规律的符号模型。这也正是为什么现代的一些发明、发现都可用卦爻进行比附的根本原因。卦爻好比一个空的套子,它不仅可以填入特定的内涵,而且有着可伸展的、不稳定的外延。这就使它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可解读性。事实上中国人就是利用它来建构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的。?

   历代对卦爻的解读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最高范畴,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最高范畴,以义理论象数。就象数学派而言,发明了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解易图式。这些易图与易符到底是什么关系 ??

   我坚持认为:易符作为“易道”的载体与图示,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本体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易学符号和图式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传统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代表或基础。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传统科学有不同的特点,西方科学以“公理论”为特征,中国科学以“模型论”为特征,这种“模型”就是以易符与易图为代表的“模型”。?

   我相信:在中国文化主干——“易道”的整合与升华中,易符与易图将为打通古老文明与现代科学的通道,为探索宇宙生命的理论模式——统一“方程式”或“连续场”提供一种方法论的启迪,进而为实现中西文化的大融合、为人类未来的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159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8716
 楼主| 发表时间 2008-3-27 01:36
二、《易传》:儒道互补、百家会通的典范

(一)先秦儒道各家思想的汇总

   《易传》是先秦儒道等各家思想的汇总,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就其精华而言则在于提出了一个以卦爻象为形式、以阴阳学说为内核的理论系统,建构了一个涵括天地人三极之道即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生命现象普遍规律的哲学框架。

? 传统认为《易传》是儒家的著作,甚至认为是孔子所作;近年来有学者对《易传》是儒家著作的观点提出异议,甚至提出《易传》是道家作品的观点(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

   我认为《易传》是吸收儒、道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是战国及其以前各派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易传》既宣扬了儒家的伦理观、政治观,又宣扬了道家的天道观、宇宙观。

   《易传》人道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特征: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保合太和”的中庸思想,“神道设教”的教化主张,明德慎罚的德治思想,立“仁义”的伦理思想,“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易传》天道宇宙思想主要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特征:“无思无为”本体意识,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念,太极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型,对立统一的“化生”原则,“生生”不息的生成序列,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原始反终”的变化规律……

   《易传》不仅吸收了儒道各家的学术思想,而且吸收了儒道各家的哲学范畴,如“太极”、“气”、“阴阳”、“五行”、“时”、“位”、“中”、“和”等等。

(二)《易传》思维模式的特征和意义

   《周易》思维模式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筮法象数关系为形式,将阴阳对立、统一转换为哲学内容;经过《易传》的改造,《周易》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形式与内容、象数与义理的奇妙结合,是《周易》思维模式的特征所在。

   卦爻系统 (形式)和文字系统(内容)都是思维借助于人所创设的符号进而“外化”于物质载体的表现,是两种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两者有不同的功能侧重点,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它的形式结构包括筮法与卦爻两部分。筮法模式结构是用数学编造起来的,是事物潜在运动的模式。它用“大衍之数”的推衍,策数(蓍草的根数)的奇偶 变化,模拟天地的推演、时间的发展、阴阳规律的变化。卦爻模式结构是由卦画构造起来的,是事物呈现运动的模式,反映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其中八卦模式用来模拟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分类,六十四卦模式用来模拟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八卦模式是“知来”,六十四卦模式是“藏往”。?六十四卦模式是《周易》的最主要模式。它以“六爻”与“六位”关系为基础,以时、位、中、比、应、承、乘为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时间、空间、条件“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方法。?

   《周易》思维模式的文字内容包括经文和传文。经文以占筮之术为主要内容,其中含有某种逻辑推衍与理性分析因素。《易传》则将卦爻形式由神学启示录变为客观世界图式。 —— 质的飞跃 !伟大的转变!?

   《周易》是从现实构造出模式,然后再通过模式认识现实,其认识过程是从主体到主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思维逻辑和概括能力上说,它通过筮法和卦爻模式把客观世界条理化、系统化了。《易传》利用《周易》框架结构提出的这种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 —— 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是《周易》的精髓所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

三、 “易道”:通贯儒道的中华大道 ?

(一)易道广大

   《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是就“易道”的外延而说的,并没有涉及“易道”的内涵。“易道”的外延是极广大的,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几乎都与“易道”有关系,几乎都可以被“易道”的外延所包含。

   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的外延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它的内涵就趋于无穷小。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真的“无所不包”,那么它的内涵就等于零了。事实上“易道”的外延不可能“无所不包”,只是十分“广大”,因而“易道”的内涵就显得十分“狭小”。?

   这“至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它对几千年中华文化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在未来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是中国文化研究中最重要〖HK〗的课题之一。

   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质是由该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偏向、价值系统决定的。“易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偏向和价值系统,“易道”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核。?

   从《易经》的巫术文化到《易传》的人文文化,以及“易学”的各家解读,易学名家名著数以千计,虽然他们各自有一套“易道”观,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使我们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易道”作一番梳理和总结,它对于我们把握自己民族的根本精神、把握自己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而实现文化的转型和提升,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探讨“天人之道” --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征,这一点与西方哲学以探讨世界本原为特征大异其趣。中国哲学可以表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载《汉书.司马迁传》)天人问题,即“道”的问题(包括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则以思维与存在问题为基本问题,以对此问题的不同认识--思维第一性还是存在第一性划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两大阵营。而中国哲学则根本不存在这两大阵营,在中国哲学中“物心”是合一的,“天人”是合一的,天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中国哲学的研究应尽快跨出“唯物”、“唯心”的误区。?

   中国哲学的这一传统正是由“易学”开创的。如果说《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前奏,《易传》是中国哲学的开篇,那么“易学”就是中国哲学的主调,“易道”则是各时代学术思想的代称,子学、经学、玄学、理学、朴学 --可以说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易》的解说而建构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它们的思想理论核心就是“易道”。?

(二)“易道”三层面?

   “易道”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精邃的部分,“易道”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归纳。

? 1?本体理念层面。这是“易道”对宇宙生命本原、本质以及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基本观念。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宇宙生命的本体论、生成论、结构说。因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借《周易》论述宇宙生命的本体问题、生成问题、结构问题,因而“易道”本体理念实际上涵括了古代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本体观。?

   2?思维方式层面。思维方式是一定的人群对外界信息进行反映、处理的方式、方法,是人脑在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考时所表现出来的样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易道”思维方式,有学者称之为“周易逻辑”。(周继旨:《周易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载张其成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易道”思维方式可以包容儒家、道家思维方式,它以不同于先秦墨辩逻辑的特性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3?价值理念层面。价值理念体现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终极追求、理想境界,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理念的差别。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虽然有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易道”价值观正代表了各家共同具备的也是各家最本质的价值理念。?

   “易道”三层面是一个有机体,它们之间只是观察角度、侧重点的不同,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本体理念、思维理念、价值理念共同构成“易道”的基本内涵。

(三)易贯儒道?

   目前,中国学术界有一场关于“中华文化主干”的争论,一派主张中华文化的主干是儒家,一派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是道家,还有一派主张“儒道互补”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主干。我们认为,无论是“儒家主干”是,还是“道家主干”说,都是片面的,我们赞同“儒道互补”说。然而儒、道互补的交点在哪里 ?找到这个交点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儒家、道家思想的交点就在“易道”上。因此,只有“易家”--“易道”才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易”统贯儒家、道家。《周易》被历史上儒、道两家所共尊,又为当代儒、道两派所共“抢”,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易”的三阶段看,《易经》是先秦儒家 (孔孟)、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导源;《易传》是先秦儒家、道家(以及阴阳家、兵家、法家、墨家)的汇通总结;秦汉以后“易学”是当时儒家、道家以及儒教、道教的依托和代表。?

   《易经》、《易传》对儒、道的导源与融合,可以从它们的成书年代以及思想内容上得到论证。《易经》是西周前期成书,虽然“人更三圣”未必事实,但“世历三古”倒是可信的。就经文而言,至少经历了上古和中古 (殷末、西周初期)。《易经》反映了上古巫史文化和巫术思想。巫史文化正是一切人文文化的渊源。《易经》的卦爻符号、卦爻辞词语对儒家、道家影响至深,给了后人以想象的方便、发挥的自由。?

   战国成书的《易传》正是这么一部借解《经》而论哲理的书,是儒、道及阴阳家、法家思想观念的大融合。《易传》所表述的人道伦理、天道自然等等将《易经》的神性巫术转变为理性的哲学。《易传》关注义理,集纳百家,其后自汉至清藉《易》抒怀的思想家们,遂有个性与意志的涌动。但毕竟是解《易》,不至于太离谱,自《经》至《传》又到“易学”,逐渐形成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统贯其中者即是“易道”。?

   就秦汉以后的“易学”而言,历代各家各派纷纷按自己的观点解《易》:孟喜、京房注重象数,魏伯阳借鉴黄老,王弼发明老庄。两汉象数派注重卦象天道,魏晋义理派偏于老庄玄学,唐代钦定易学开始兼容儒道——孔颖达《周易正义》汇集汉魏六朝各派注释,既以王弼注“为本”,又“必以仲尼为宗” (《周易正义.序》)。宋明新儒家将《易》理哲理化,借《易》建构各自的体系。北宋五子除程颢外,人人都有解《易》专著。这些易著是他们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周敦颐通过对太极图的解说,建构了儒家宇宙论、人生论体系。邵雍创立先天易学,以此说明天地万物、社会历史的兴衰变化之理。程颐通过阐发《周易》义理,系统论述其社会、政治、人生、伦理哲学,建构了理本论思想体系。张载通过解易,建构了气本论的理学体系。南宋朱熹义理象数并重,通过解《易》完善了理学体系,并成为后世官方哲学。心学一派陆九渊与程颢一样,虽没有解《易》专著,实是运用易理,将《易》、《庸》结合,强调易理与人心不二。湛若水以“易体”为“心之体”,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易”。宋学最后一位经学大师王夫之,其气本论哲学也正出自他的易学修养。

   由上可见,儒家自两汉孟、京建立经学化“象数易学”,直到宋明理学家借《易》建构庞大的理学体系;而道家自严君平融易入道、以弘黄老之学,魏伯阳“参同”易老、以论作丹之理,以后道教门徒也一直在操作平面上演绎着《易》,至宋初陈希夷创图、书解易,不仅对道家继往开来,对新儒家的影响也是此波、彼波荡漾不已。?

   “易”究竟属儒还是属道,确是难以定评。即便是朱熹,也一面将《易》当作理学的理论根据,一面又化名“邹訢”,以道教丹法解《参同契》,其后学俞琰也继承了这种作法。情况变得更复杂。佛教自外域传来,因附上了易理而得以在中国流行并得以中国化。这样,《易》的归属便不仅仅是举个非此即彼的公式所能划清的。其实“易”既非儒又非道、既属儒又属道,“易道”可通贯儒、道,因而担负中华文化主干重任者,就非“易道”莫属了。?

   当前,中国大地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所谓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人的现代化,是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在这个时代关注作为中华文化观念主干的“易道”的转型与提升问题,关注“易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正负面效应的评价与整饬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159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8716
 楼主| 发表时间 2008-3-27 01:39
       儒家立足于“乾”卦,既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借以阐发乾尊坤卑的伦理等级观念。不关注《易》的占卜之术,而关注《易》的治世之用。将《易》看成是改过迁善的大智慧,是弥纶天地人三才的大“道”。儒家之理可以“乾、坤”二卦总其大要。?

   道家立足于“坤”卦,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阴、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以“易”为出世之用。或许正是《归藏易》思想的继承者。道教立足于“坎离”二卦,以坎离为铅汞,借易卦以论作丹之理,又可用以说明“负阴抱阳”之天道。?


很赞同此说法,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30

主题

252

帖子

3万

积分

水气

Rank: 1

积分
32662
发表时间 2008-3-27 16:56

殊途同归,是为正道

研究道学比研究道教更重要,难得有人能把道学和道教本末分得这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3-29 16:28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