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 2010-2-18 03:33
|阅读模式
在各家论坛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题:“为什么要修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神佛的存在形式?”“命是否有贵贱?”“因果既是道?”。。。这些所探讨的话题代表了一部分修道者的困惑,同时也代表着千百年来修道者的共同的向往,到底修行的至高境界是怎样的?真到了那样的境界我们自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而宋末元初的道家内丹家李道纯将南北二派丹法兼收并取,并融合了佛家禅宗的心性之学,又吸收理学家对“中和”的论述,独创丹道中派,主张先性后命,“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最后达到“性命双全,形神俱妙”,形成了以“守中”为核心的丹道修炼学说体系,在丹法上强调“守中”,认为“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仔细。”著有《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其门人又集其言论成《清庵莹蟾子语录》。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佛家的中观学派,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龙树哲学的中心论题是“空”。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盘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盘。
为什么儒道释三家都提出“中”这个观点?何又为“中”呢?佛家中观派认为: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儒家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实,不管哪种说法,都让人有些迷茫,古之圣人用他们认为最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中“的含义,当然是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迁,人类生活得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人和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必然有差距,这就带来了我们对于古人所描述的“中”的认知上的差异!
太素认为,其实古之圣人所描述的“中”,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和谐”,这个“和谐”是指一种非常完美的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甚至是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如果真正的能够做到“和谐”,那就是大同社会!真到了大同社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所有的修行法门自然消失,但实际上大同社会只是人类的假想,要想实现恐怕不太可能!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的本性!我们修行也就是要去除掉这些不好的行为,从而达到“和谐”。真正的“和谐”并不是只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同样存在,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包容,相依相存,缺一不可,道家的太极图就很好的描述了这样一种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周流不息!从个人来讲,如果一个人身体达到了“和谐”,那他就不会生病,中医认为人生病是因为体内阴阳失调所致!身体阴阳的“和谐”是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只有心性通达,明心见性之人身体才会“和谐”!进而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家庭,因为你的摄持力足够大!家庭的“和谐”是你道力增长的推进剂,家庭的力量远远大于你个人的力量,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将是你最好的助缘!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这样,那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环境当中,你不想成道都困难!就像佛家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带业之人只要往生极乐,在那个环境里,你不想成佛都不可能!
佛家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往生以后才能够去得了的,而且还不一定去的成!太素是不愿意等了!所以决定要在今生就解决这个问题!太素写了诸多文章,反反复复的和各位道友探讨要活在当下,要知己,要明白自己的本心,喋喋不休让自己都觉得烦!呵呵!真正明心见性之人,还是一样的要吃饭穿衣,与常人没有两样,也不会头上长出角来!但是,他们的生活是淡定的,自然而快乐的,他们就生活在极乐世界!明白此道理幷证到的人越多,则力量就越大,明白了“和谐”的内涵,随后的路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家庭和事业都要照顾的面面俱到,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人间大同社会就有实现的希望,我辈没有实现,还有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尽矣!修道其实就是这样没事找事!这样,我们的一生岂不是过的很快乐!
2010年2月5日太素写于清音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