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时间 2023-2-2 01:28
整理出从大乘百法明门论
择法(出从五位百法,标红色者)
心法:前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
遍行五者: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者: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者:不放逸
随烦恼者:掉举、昏沉
不定四者:悔、眠、寻、伺
色法十一:五门,五境、法处所摄色
不相应行:名身句身文身、次第、方、时、数
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真如
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
七觉支分:念择进喜猗定舍
四一切(法界、世界)
一切性(无量寿、一切人)
一切地(无量义、一切事)
一切时(无量光、一切行)
一切俱(无量身、一切处)
三境四句(唐玄奘偈)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不随心(相分)
独影唯从见(见分)
带质通情本(自证分)
性种等随应(证自证分,一切智智)
四种意识(不出三境)
五俱意识
独散意识
梦中独头
定中独头
仅限参考阅读,佛学大辞典:唯识宗将第六意识的功用分为两类,一者五俱意识,二者不俱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一、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同时俱起,且缘同一对境的意识。二、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者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亦称为独头意识。法相宗所谓八识中,第六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意识等四种之别,其中之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因不与前五识俱起,乃独起而泛缘十八界,故称独头意识。
仅限参考阅读,宗镜录:四种意识,不出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性境者,谓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识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识不与五识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以无境可对,是名独影境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一、定中独头意识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二、散位独头意识谓意识不缘五尘之境,但散乱遍计诸法,或缘空华水月等诸色相,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法,此非定中,又非梦境,是名散位独头意识……三、梦中独头意识谓不对诸尘,而于梦中见种种境界,此亦心王性境变现而有诸相,是名梦中独头意识……四、明了意识谓意识依五根与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好恶长短,悉皆现前,是名明了意识。
四种意识(续,广超法师,手打新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二章:心法(1)
┏眼识━┓
┃耳识 ┃
┃鼻识 ┿━━━前五识┓
八┃舌识 ┃ ┃
┃身识━┛ ┃了别境识━━┓
识┝意识━━━━━第六识┛ ┃转 识
┝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根本识
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大乘经典《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一切法皆是心所造。因为心有很多不同的功能,若特别区分,那就有不同种类的心。在不同的经典里对不同功能的心有不同的定义,主要可略分为三:心、意、识。有时心、意、识可合称为心,又称为心王,即能够知道外境的心。其他部派说共有六种心王,唯识宗却说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心王。
一、略说心、意、识
1、心
为集起的意思。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此心能够收集我们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果报。
2、意
为思量的意思。即思虑度量,思虑是心造作反应,度量即心审查测度境界。
3、识
为了别的意思。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对外境的第一念知觉,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法,大小乘都说心有三种不同作用,本论说有八种识分为三种类:
1、心━━第八阿赖耶识。
2、意━━第七末那识。
3、识━━前六识,即第一眼识、第二耳识、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刹那生灭能够知道外境的心,聚集在一起活动,称为识蕴;识蕴包括心、意、识,中的识,它总括八种心王。
本论的心王排列顺序是眼识排第一,但为了使大家更加容易了解,我不依其顺序解说,先讲解意识。
二、第六意识
依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意识。意识就是念念生灭,能知内心法尘境界的心。意识不但配合前五识同时活动而知道现前的境,还能独立活动而思惟过去与未来的法。
法尘━━意识所知境
所谓法尘是过去的的经验所记忆的种种心念━━事物的各种名称、相貌等等,法尘不属于物质,纯粹是过去的记忆在当前意识的境界显现。比如你曾经看过电脑,内心有此记忆,再度见到时,法尘就知道那是电脑。法尘是我们过去意业中的种种记录,现在一念念地重新生起,形成现前一念念的意识境,即心所生出来的法,意识能知道它。比如我们内心默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这些念是法尘━━心所生法,能够知道这些念的心是意识。其实,意识能知所有心所的活动而被念心所记忆下来,换句话说,当前所有心所都属于法尘。
一般人往往把心念当成能知的心,其实那是心所知的法尘;法尘是意识所知的内心世界,凡夫总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念要相当细微,才能区别意识与法尘。比如当我们很入神地看书时,可能听不到外面的声响,那是意识不随耳识同步作用;当意识转移到耳识观察时,意识才分别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比如走路时,我们知道脚底板踩到的是软或是硬的东西吗?知道,但是当时你有想它吗?没有。所以能够知觉的心和所想的念头是两回事。又比如修净土宗的人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分别心都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这是意识一念念生起的法尘,意识与法尘(意识之境)同步念念生灭不已。心散乱时无法分别意识与法尘;心比较冷静、专心一致时,就能够觉知它们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念佛时,妄念纷飞,佛号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些人能对念阿弥陀佛的每个念头(法尘)清楚分明,就是意识能够念念分明清楚地知道阿、弥、陀、佛这四个念。阿弥陀佛的念是法尘,它是意识所知境,所以是意识知道法尘在念佛号(意识的念心所回忆法尘刚刚编织的佛号)。不只是眼、耳、鼻等等所知道的才是境界,心中过去记忆的事物━━法尘被意识所知,即法尘里的佛号是意识所知的境界。
三、前五识的了别
1、眼识
依眼根以色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眼识。眼识与色尘(眼识了别之境)━━光线同步地生灭。
2、耳识
依耳根以声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耳识。耳识与声尘(耳识了别之境)━━声音同步地生灭。
3、鼻识
依鼻根以香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鼻识。鼻识与香尘(鼻识了别之境)━━气味同步地生灭。
4、舌识
依舌根以味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舌识。舌识与味尘(舌识了别之境)━━味道同步地生灭。
5、身识
依身根以触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身识。身“阿”识与触尘(身识了别之境)同步地生灭。
前五识生起会有什么效应呢?
《瑜伽师地论》说有六种:一者唯了别自境所缘(比如眼识只知色境不知声境);二者唯了别自相(只知颜色及形状不知是何物);三者唯了别现在(眼识无法看过去与未来);四者唯一刹那(触境当时)了别;五者随意识(五俱意识分别)转,随善染(造作业)转,随发业(生起其他相应心所)转;六者能取爱非爱(得将来根、识、境)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