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婆婆媳妇掉水先救谁:知识关联(20230510)

17 / 2940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2-2 00:56 |阅读模式
6.jpg

六祖坛经专供群
六祖坛经统一标准法本
团结出版社印次
2021年9月第6次印刷
32.jpg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2 01:00
摘自坛经五分法身香
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摘自坛经般若品第二

我者彼心本空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如来藏)

婆婆彼所不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不空如来藏)

媳妇彼空不空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空不空如来藏)


摘自坛经忏悔品第六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不识无影迹,枉受九阴屈)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契解(1)
无我义者,光明,法体,即总净心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不善心,烦恼障,不在内,无有边畔(无嫉妒心,亦无方圆大小(无险曲心,亦非青黄赤白(无吾我心,无名、无色业识障,不在外,亦无上下长短(无诳妄心,亦无嗔无喜(无轻人心,无是无非(无慢他心,无善无恶(无邪见心,无有头尾(无贡高心,无形、无相业报障,不在中间)。

契解(2)
婆婆义者,性空:善知识,世界虚空出入法界,体性),能含万物色像(眼,出入世界,法。日月星宿(耳),山河大地(鼻)、泉源溪涧(舌)、草木丛林(身)、恶人善人(意)、恶法善法(第七识,末那识)、天堂地狱(第八识,阿赖耶)、一切大海(第九识,无垢识,佛身,性身)、须弥诸山(第十识,离垢识,开佛知见)、总在空中(法体,禅,。世人性空、法性,缘起性空,,亦复如是。

契解(3)
媳妇义者,心空: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心,,万法在诸人性中(意)。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离住前染,离住后断,心如虚空(离念境界)之为大(离一切境界,二边三际断,万境自如如,常断两不取,无动亦无静,清净至无余,丈夫,佛心宗通,法体,故约摩诃。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什么名字?

如来家(正真般若、果体佛用,一花开五叶,一真一切真)
)无我、无,果、境,空、体,上智,道、心、八,正真
婆婆)影、形,道、行,中、相、直心、义、法、通、平直
媳妇)迹、相,根、果,假、用,下根,器、身、五,真正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者(金刚经)

我者妙姓,离迷离觉(不动不静),行于真正
婆婆:除真除妄,定、禅,外离相,无著(
住染住断
媳妇:即妄即真,慧、定,内不乱,无忆(
分别前尘
婆婆坐:如来清净坐,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离住禅寂
媳妇禅:如来清净禅,不取不舍、不染不杂,离生想禅

婆婆流通:不动周圆,说法通,姓空
媳妇通流:周遍法界,自心通,空姓

婆婆不说话,媳妇怎么办?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识自本心(含生)见自本(含识)
丈夫天人师
(旁生)(含生)自心(含识)见性,皆成佛道

五漏身
一漏不能为身主
二漏不能为家主
三漏不能为人主
四漏不能为物主
五漏不能为圣主
名女人五漏之体

第八识、阿赖耶、如来藏
后院、同框、如来家文殊院、无框
乌龟王八:背觉合尘,俱生法执、俱生我执
龟毛:执取识住相住染分别法执,,鱼
兔角:执取藏住法住断分别我执,,鳖
蚊子:名字相,妄想取执相续,
蚂蚁:观察义,分别取执相续,

一念无明:乌龟王八蛋、王八龟孙子,见思二惑

财色名食睡世出世间破五漏,吾我心)
漏财、坏事、败名、破身、无知
名、相、觉想、正智、如如(楞伽五法)
境界智相(应报化、身法身、觉(佛身,

大唯识
第九识(本不拟名,无垢识,不增不减)
第十识(本不拟名,离垢识,不垢不净)
此处设名为密议作密即属不共修法

不共修法(共同不共修法)
般若品第二: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付嘱品第十: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真假动静偈)

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缘起性空
体性(缘起性空)、性体(性空缘起)
假名起缘(世界)、甚深缘起(法界)
非因缘性,非自然性(无师智、自然智)
无主宰性,非唯一性(大种性、大如来)
大唯识见、大中观见(大般若、般若禅)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四一切、四无量)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2 01:28
摘自坛经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摘自坛经决疑品第三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第五识),眼耳鼻舌是门(前四识)。外有五门(前五识),内有意门(内意)心是地,性是王(内性)。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见),邪心是海水(邪思),烦恼是波浪(邪语),毒害是恶龙(邪业),虚妄是鬼神(邪命),尘劳是鱼鳖(邪方便),贪嗔是地狱(邪念),愚痴是畜生(邪定)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2 01:28
整理出从唯识学

五蕴(心经)
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

涅槃(心经)
不生不灭无生老病死无我法

刹那
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生灭


一念二相
生、灭
一念三相
生、住、灭
一念四相
生、住、异、灭
世界四相
成、住、坏、空
世业四相
成、就、败、空
物身四相
生、老、病、死
一念五分
生、长、住、异、灭

四种无明
生相无明
住相无明
异相无明
灭相无明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入不二,佛法)
变易生死(入无二,佛性)

无情谓生灭
有情谓生死

整理出从金刚经
金刚四相
我相(生相无明)
人相(住相无明)
众生相(异相无明)
寿者相(灭相无明)


整理出从大乘中观学说
八边八无(龙树菩萨)
、不(生死,世界,假名缘起)
、不(涅槃,法界,甚深缘起)

记授:生灭、常断、一异、来去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观)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假观)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中观)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中观空性见)


甚深般若,遍观三界
同虚空相,一无所有
名生死始,法相如是(涅槃经)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2 01:28
整理出从大乘百法明门论

择法(出从五位百法,标红色者)
心法前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
遍行五者:作意、触、、想、思
别境五者:欲、胜解、定、慧
善十一者:不放逸
随烦恼者:掉举、昏沉
不定四者:悔、眠、寻、伺
色法十一五门,五境、法处所摄色
不相应行:名身句身文身、次第、方、时、数
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真如
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

七觉支分:念进喜定舍

四一切(法界、世界)
一切性(无量寿、一切人)
一切地(无量义、一切事)
一切时(无量光、一切行)
一切俱(无量身、一切处)


三境四句(唐玄奘偈)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不随心(相分)
独影唯从见(见分)
带质通情本(自证分)

性种等随应(证自证分,一切智智)

四种意识(不出三境)
五俱意识
独散意识
梦中独头
定中独头


仅限参考阅读,佛学大辞典:唯识宗将第六意识的功用分为两类,一者五俱意识,二者不俱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一、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同时俱起,且缘同一对境的意识。二、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者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亦称为独头意识。法相宗所谓八识中,第六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意识等四种之别,其中之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因不与前五识俱起,乃独起而泛缘十八界,故称独头意识。

仅限参考阅读,宗镜录:四种意识,不出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性境者,谓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识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识不与五识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以无境可对,是名独影境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一、定中独头意识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二、散位独头意识谓意识不缘五尘之境,但散乱遍计诸法,或缘空华水月等诸色相,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法,此非定中,又非梦境,是名散位独头意识……三、梦中独头意识谓不对诸尘,而于梦中见种种境界,此亦心王性境变现而有诸相,是名梦中独头意识……四、明了意识谓意识依五根与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好恶长短,悉皆现前,是名明了意识。

四种意识(续,广超法师,手打新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二章:心法(1)


  ┏眼识━┓
  ┃耳识 ┃
  ┃鼻识 ┿━━━前五识┓
 八┃舌识 ┃      ┃
  ┃身识━┛      ┃了别境识━━┓
 识┝意识━━━━━第六识┛      ┃转 识
  ┝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根本识


  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大乘经典《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一切法皆是心所造。因为心有很多不同的功能,若特别区分,那就有不同种类的心。在不同的经典里对不同功能的心有不同的定义,主要可略分为三:心、意、识。有时心、意、识可合称为心,又称为心王,即能够知道外境的心。其他部派说共有六种心王,唯识宗却说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心王。

一、略说心、意、识
  1、心
  为集起的意思。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此心能够收集我们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果报。

  2、意
  为思量的意思。即思虑度量,思虑是心造作反应,度量即心审查测度境界。

  3、识
  为了别的意思。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对外境的第一念知觉,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法,大小乘都说心有三种不同作用,本论说有八种识分为三种类:

  1、心━━第八阿赖耶识。
  2、意━━第七末那识。
  3、识━━前六识,即第一眼识、第二耳识、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刹那生灭能够知道外境的心,聚集在一起活动,称为识蕴;识蕴包括心、意、识,中的识,它总括八种心王。

  本论的心王排列顺序是眼识排第一,但为了使大家更加容易了解,我不依其顺序解说,先讲解意识。


二、第六意识
  依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意识。意识就是念念生灭,能知内心法尘境界的心。意识不但配合前五识同时活动而知道现前的境,还能独立活动而思惟过去与未来的法。

  法尘━━意识所知境
  所谓法尘是过去的的经验所记忆的种种心念━━事物的各种名称、相貌等等,法尘不属于物质,纯粹是过去的记忆在当前意识的境界显现。比如你曾经看过电脑,内心有此记忆,再度见到时,法尘就知道那是电脑。法尘是我们过去意业中的种种记录,现在一念念地重新生起,形成现前一念念的意识境,即心所生出来的法,意识能知道它。比如我们内心默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这些念是法尘━━心所生法,能够知道这些念的心是意识。其实,意识能知所有心所的活动而被念心所记忆下来,换句话说,当前所有心所都属于法尘。


  一般人往往把心念当成能知的心,其实那是心所知的法尘;法尘是意识所知的内心世界,凡夫总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念要相当细微,才能区别意识与法尘。比如当我们很入神地看书时,可能听不到外面的声响,那是意识不随耳识同步作用;当意识转移到耳识观察时,意识才分别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比如走路时,我们知道脚底板踩到的是软或是硬的东西吗?知道,但是当时你有想它吗?没有。所以能够知觉的心和所想的念头是两回事。又比如修净土宗的人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分别心都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这是意识一念念生起的法尘,意识与法尘(意识之境)同步念念生灭不已。心散乱时无法分别意识与法尘;心比较冷静、专心一致时,就能够觉知它们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念佛时,妄念纷飞,佛号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些人能对念阿弥陀佛的每个念头(法尘)清楚分明,就是意识能够念念分明清楚地知道阿、弥、陀、佛这四个念。阿弥陀佛的念是法尘,它是意识所知境,所以是意识知道法尘在念佛号(意识的念心所回忆法尘刚刚编织的佛号)。不只是眼、耳、鼻等等所知道的才是境界,心中过去记忆的事物━━法尘被意识所知,即法尘里的佛号是意识所知的境界。

三、前五识的了别

  1、眼识
  依眼根以色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眼识。眼识与色尘(眼识了别之境)━━光线同步地生灭。

  2、耳识
  依耳根以声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耳识。耳识与声尘(耳识了别之境)━━声音同步地生灭。

  3、鼻识
  依鼻根以香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鼻识。鼻识与香尘(鼻识了别之境)━━气味同步地生灭。

  4、舌识
  依舌根以味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舌识。舌识与味尘(舌识了别之境)━━味道同步地生灭。

  5、身识
  依身根以触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称为身识。身“阿”识与触尘(身识了别之境)同步地生灭。

  前五识生起会有什么效应呢?
  《瑜伽师地论》说有六种:一者唯了别自境所缘(比如眼识只知色境不知声境);二者唯了别自相(只知颜色及形状不知是何物);三者唯了别现在(眼识无法看过去与未来);四者唯一刹那(触境当时)了别;五者随意识(五俱意识分别)转,随善染(造作业)转,随发业(生起其他相应心所)转;六者能取爱非爱(得将来根、识、境)果。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2 01:59
四种意识(续,广超法师,手打新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二章:心法
(2)

   ┏五俱意识
   ┃
 意识┃
   ┗不俱意识┏五后意识
        ┗独头意识┏定中
             ┃独散
             ┗梦中


四、五俱意识的了别
  现在让我以眼识为例,解释眼、耳、鼻、舌、身识的作用。

  眼识是念念生灭的心识,它能够知道色境(色尘),就是光线的色彩、亮度及形状,眼识依眼根缘色境之意是:眼识依眼睛生起,象树根能长出树木般,所以眼睛被称为眼识之根━━眼根。即能看的心(眼识)要依靠眼睛,才能够对色境(光线)发生知觉,于是我们知道色境。当眼睛接触色境时,心知道色境的第一念,就是眼识。

  眼识与意识所知的差别:眼识只知道颜色的形象而已,它不分别颜色所表示的事物。比如眼睛看到一朵黄菊花,眼识只知道形色,不分别它们是菊花还是叶子。即当眼睛接触色境,在第一念时,眼识了别菊花的形与色,同时意识也了别(法尘里)形色的记忆,在了别过后,意识才分别此形色是菊花,菊花是法尘的记忆。即在第一念时眼识与意识只知道形色,称为眼识与意识同时同境了别形色。此时的意识称为眼俱意识。眼俱意识了别法尘和眼识了别色尘是同时发生的,下一念的意识分别法尘已是眼识触色境后的事。


  我问你们:我身上穿的袈裟是什么颜色?你们就想起橙色。但是我还没问时,你们有想它吗?没有。当时是眼识只了别但不分别那是袈裟,下一念意识也没继续法尘里的橙色记忆。等到我提问时,你的意识就用法尘里的记忆去比较过去眼俱意识所知,如此你现在还能分别眼俱意识所了别是橙黄色的袈裟,所以说每一刹那的眼俱意识只了别光的形色,必须靠意识中的法尘的相续念帮助,事后意识才能分别眼识所知形色为何物。


  眼识只知道现前的颜色,不知道过去的形色,这称为眼识只知现量境。比如现在灯亮着,眼识知道物体的形色;灯一关,没有了光明的形色━━色尘,眼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眼识随灯光灭而灭,你就看不到刚才的形色,所以说每一刹那的眼识只能看到现前一刹那的形色,眼识无法看过去或未来的形色。唯有意识才能(回忆而)分别形色里有所见到的事物,然而一般人却以为眼识分别物体。刚才我们说过眼识接触色尘━━色境,意识接触法尘━━心境,色尘与法尘是发生在不相同的境界里,它们是怎样连贯起来的呢?唯识宗说:眼识在知道(了别)外境时,眼俱意识也同时生起;耳识在知道外境时,耳俱意识也同时生起……即前五识在知道外境时,意识也都在同时生起。

五、第六意识的活动有二类
  意识和前五识不同点:意识非但能和前五识同时俱起,又能帮助其产生认识作用,即前五识中有一识知道外境时,意识便同时俱起,此类意识称为五俱意识。不但如此,有时意识还能离开前五识单独作用,如梦中、思惟中、定中的独头意识。

  意识可分为五俱意识及独头意识二种:

  (一)五俱意识
  五俱意识是与前五识同时、同境而生起的意识,其中有眼俱意识、耳俱意识、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比如眼识生起时,意识里的眼俱意识同时生起,与眼识同(类)境;如:眼识接触色境━━菊花,同时眼俱意识接触的意境━━了别法尘里的菊花。

  与眼识同时作用的意识,称为眼俱意识;与耳识同时作用的意识,称为耳俱意识……还有鼻俱意识、舌俱意识、身俱意识。

  所以,五俱意识的作用也只是了别。

  (二)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唯是意识单独的活动,其中有:


  ①定中意识
  在禅定中生起的意识,其所对应的定境有五禅支等(法尘)。

  ②梦中意识
  在梦中生起的意识,梦境的内容有今生及过去生的回忆及幻想(法尘)。

  ③独散意识
  与前五识无关的意识,比如看东西时心不在焉地东想西想,其境是所回忆及幻想(法尘)。


六、前六识认知事物的过程
  五俱意识只知道现在的法尘,以红色为例:当眼睛看到红色时,眼识所了别红色,不是意识所了别的红色,即眼识虽知道但不思维红色与其他有别,这叫做眼识依眼根了别现量色尘之红色。同时眼俱意识了别法尘,知道那是红色。从眼识了别到意识分别有三个步骤:先由眼识了别色尘中的红色,同时眼俱意识了别法尘里的红色,之后独头意识分别相续的法尘。

  ①眼识了别
  眼识了别色尘━━红色,色尘的红色只有眼识知道,意识无法知道色尘。

  ②眼俱意识了别
  眼识了别的同时,眼俱意识依意根生起,了别法尘中的红色。此时的眼俱意识与眼识同时、同境生起,就好象汽车的引擎牵引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同时走动。所谓“同境”是指色尘的红色与法尘的红色,即红色是同类境,然而,法尘中的红色记忆非眼识之境,色尘中的红色光线非意识之境。

  ③独头意识分别
  眼俱意识了别后,相关的法尘继续生起,独头意识继续了别法尘。相续的法尘(已过去的记忆)靠念心所串联成语言思惟的“分别念”,意识的慧心所知道分别念的内容,最后胜解心所加以确定,这就是所谓意识的分别。其实独头意识及五俱意识都是意识,只是在不同的作用下分别称呼而已。

  当眼识看(了别)红色的门时,眼识不认为那是门,如果法尘中没有红色与门的记忆,那么,意识就没有门的概念。反之,它就知晓那是红色的门。如果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物,法尘中没有记忆,此时有如夏虫语冰,不知是什么东西。反之,就会东想西想:那个东西叫做什么、是好或坏、漂亮与否等,种种念头随之而起。

  什么是红色的法尘?比如你们闭上眼睛,观想前面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是想到,不是看到,这就是法尘中的红色。当眼睛看红色时,法尘所记忆的红色和眼识了别红色同时、同境生起。我们以为意识能知道色境中的红色。其实意识根本不知道色尘,只能知道红色的法尘,而我们以为意识知道外境的红色。

七、现量的了别与比量的分别
  在五俱意识意识生起之后,独头意识继续分别一连串的意念━━法尘,它分别此红色表示的是什么东西,此分别是比量,非现量。

  意识缘外境的推度有二种:
  一者现量:不加推理比较,直觉境界的自相。
  二者比量:由比较对照而推理,认识出来的事物。

  比如我问袈裟是什么颜色,你一想起它是橙色时,就是根据过去所见,推理比较而知之,称为比量。当我还没问起时,你们看着我,也看到橙色袈裟,当时你没有比较,称为现量。

  现量是我们接触境的第一念知觉,此时有两种现量,一是眼识现量知道色尘中的橙色袈裟,另一是意识现量知道法尘中的橙色袈裟。

  比量是我们接触境后的无数法尘组成的分别念,比如意识知道法尘中的橙色袈裟,过后意识通过法尘中所记忆的知识比较而知道关于橙色袈裟的性质和各种事件。

  所以心认识外境的知觉是多重的过程。

  意识的作用很强大,它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尘。眼识只知道现前的颜色,即现前的光线射到眼睛。譬如眼识现在看到袈裟,但是,一旦关了灯,刚才的颜色经已经过去,就看不到了。所以说眼睛只知道颜色,不知道颜色中所表示的是什么?耳朵只知道声音,不知道声音里所表示的是什么?……即是前五识能了别外境,意识作分别。能够知道颜色、声音里所表示的事物的是意识。

  意识的分别主要是靠三个心所,念心所一念念回忆法尘编织出来的故事。胜解心所确定所念内容,而慧心所抉择要对那些内容反应。比如心想:“我要吃饭”、“那是白板”等是法尘所记忆过去的事。意识里的法尘也能够想到明天上班、几点起床、去搭巴士等未来的事物,这是眼睛无法办到的。你一睡醒来,甚至现在坐在这里,意识一直在作用。它能涉及三世,普缘一切过去、未来、现在的诸法。可见其作用范围之大,作用力之强,使我们生活在意识中,不清楚眼识的作用,也不清楚耳识的作用……即不清楚前五识的作用。所以眼睛能够知道外境,而眼根接触外境的一刹那的心(第一念)却不知道,而落入意识中去知道外境。

  所以,心王的了别是第一念现量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分别是在了别以后,以比量对外境进一步以名言了解之。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2 01:59
四种意识(续,广超法师,手打新版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第二章:心法
(3)

八、第七末那识
  识蕴中有个第七识念念执着第八识,叫做末那,它念念恒审(无间断地检查)思量,执着阿赖耶识是我,唯识宗把这念念我执心理,称为末那识。

  末那识是凡夫妄起我执的根本,如眼识依眼根一般,末那识依阿赖耶识生起,所以它与阿赖耶识同时在。我们在熟睡无梦时,意识停止了作用,但末那识还是执着阿赖耶识是我。所以论中说“第七识名末那识,恒审思量我执深”,思量即念念造作与观察阿赖耶识,思量能知即观察自心在知,思量所知即作意造作六识。修行者一断末那识的我执烦恼,即刻证阿罗汉果。然而,无我执的末那识还继续,只是此时转为智慧而不名为识,小乘说成根本智,唯识宗说:佛陀、阿罗汉、大菩萨的末那识已无我执,意转为智,成佛时此智最圆满而称为平等性智。三果圣者入灭尽定时,末那识暂时停止而不执我,出此定后,末那识又继续活动而又有我执。因为在证悟之前,末那识是永不间断地思量执著有一个我。

  唯识宗依何理说有末那识?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意根
  小乘部派认为是前一念的意识,但这很不合理,因为前念识已灭,不能作为后念识所依的根,要是那样,前一念的眼识亦可为后一念眼识的根,不必另有眼根了。所以唯识宗说:“由于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故说为意识所依”,梵文 Manas 音译为“末那”,中文译为“意”,第七识带动第六识而现了别之用,即第六识是以意(末那)为根之识,所以称为意识。

  二、我执
  大小乘都认为睡觉、入无想定及灭尽定时没有意识,为何佛不说三者都没有我执,而只说入灭尽定时没有我执?若睡觉及入无想定时虽无意识却还有我执--无意识即有我执,那么执我的应是另一个识━━末那识。至于入灭尽定时意识及末那识都灭了,所以无我执,而睡觉及入无想定时虽灭了意识,但还有末那识,此时,由意识所引起的我执随意识灭了而间断,但由末那识引起的我执还随末那识在活动,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潜意识的我执。


九、第八阿赖耶识
  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因(种子)聚集在一起,称之为阿赖耶识。比如一座山,聚集了很多的沙、石头、树木、树根、树枝和树叶等,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善恶业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赖耶识也称为种子识。

  其实种子就是识,就是潜伏着的业力的别名。唯识宗说:众生的身心以及宇宙,无不由业种子所变现;当因缘成熟时,阿赖耶识里的过去所造业种子会变为果报,即有关的种子会变现成我们的身心,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果报,这变现过程称为“种子现行”。此外,阿赖耶识又是一切业因种子所寄托的地方。就是我们过去已造的业,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业因种子被储藏在阿赖耶识中,这储藏过程是造业时现行的染污心“薰习种子”,即阿赖耶识中相应的种子被熏习后,因缘到时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行成果报。由于阿赖耶识是含藏宇宙一切色心的种子,又能变现有漏、无漏的一切法,因此称为藏识。

  阿赖耶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三种功能。它能够收藏一切业的种子,有如金库之能藏一切财宝,所以它被称为能藏。因为一切业的种子都寄存在阿赖耶识里,所以它也被称为所藏。我们在六道中轮转,就是阿赖耶识中整群业的种子现行的因果变化现象。然而,凡夫听闻阿赖耶识教法后,却执取此识为轮转的主体。阿赖耶识是所有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并非另外有个主体是阿赖耶识。比如很多的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对光线起反射作用而让我们看到,我们就认为天上有云朵。阿赖耶识也是一样,它是很多过去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作用,一连串的因果向前推动,生灭不已,形成了所谓的轮转。所以是众生轮转时执著而成主体━━阿赖耶识,因此又被称为执藏。

  依唯识宗的讲法,阿赖耶识可分为见分与相分,见分识是能知的前七识(心),相分识是被前七识所知的识(境)。其中前六识把相分识看成是心外之境(非识)的六尘,第七的末那识妄执阿赖耶识为我,并认为此我是一体的识相之境,此境非外故不称为尘境。六尘的本质是识种子所变,因此所变尘境依然是识相,可是六识妄见成尘影,所以唯识宗说尘影非实有。即六尘的种子现行于前五识时,本性是识相,却被前五识妄认成物相之尘境,因为妄认所以说尘境是虚影。

  何理说有阿赖耶识?主要有四点:


  1、佛说入灭尽定时识不离身,是哪个识不离身?因为灭尽定里六识全无,此时并无我执,所以识不离身的识不是末那识,唯识宗说是阿赖耶识。

  2、十二因缘中的“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因为末生六根前不应有六识,所以缘名色的识是另一种心识,此识又指什么呢?唯识宗说是阿赖耶识。

  3、睡觉、昏迷及入无想定时,意识全无所知,心境皆无却有我执,此时是谁执取谁为我?唯识宗说能执的是末那识,它所以执取的是阿赖耶识。

  4、造业的心行及身行是无常的,是什么把今生的业因转到后世成为业果?死时今生的六根六识皆灭了,无法把业因及业习从今生转至下一生,所以六根六识都无法作为业的载体。那么,谁是业的载体呢?南传小乘佛教说是有分识,北传小乘佛教说是无表色,那么,此无表色应当在造业时能形成将来色法和心法的业因,并且持住业因以备将来把业因兑现为业果;而且,无表色若是业因的载体,它从前世到来世都必须存在,此载体必须有熏新业、持旧业、现行的功能,唯识宗说这个业的载体是阿赖耶识。


  由于一切因果现象发生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之间,即一切因果作用是种子与阿赖耶识的“现行”与“熏习”的因果关系,所以说,一切缘起现象就是阿赖耶识的缘起现象。

十、心王总结(之后为新版全新增加,作略)
  (一)唯识宗依经典说有第七第八识
  (二)玄奘法师建立五俱意识
  (三)小乘说只有六识的疑难
    1、六个识不生时还有我执的疑难
    2、死时六根坏而无六识的疑难
    3、末有六识而有识缘名色的疑难
    4、意根界与意识界分不清的疑难
    5、色法和合生心法的疑难
  (四)唯识宗说前六识不从根尘和合变识
  (五)南传佛教所说的有分识类似阿赖耶识

本章结束

另加附件:后院八识图表参考
143632lj5f2n2unj7x2rjh.jpg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3 04:53
四种意识(续
讲习要点札记:天地感动,惊心动魄

心、外境、物、色尘法尘色境法境心境意境、内心境界(作用)
前五识,第六识,前六识(功能,胜义色法)
后五识,五俱意识,二类四种意识(活动)
汽车(种子识)引擎(唯识缘起业力,胜义心法)
前七识(前轮)、后七识(后轮)(过程、轮涅)
前七识两种现量、后七识独头意识比量(过程)
现量的了别与比量的分别(作用)
第七识(生死、凡夫)、第八识(涅槃、如来、佛)

功能(暖)、作用(顶)、活动(忍)、过程(第一法)
转前六识:雷公电母(成所作智、妙观察智)
前后七识:黑白无常(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睡觉、入无想定、(入)灭尽定
睡觉、昏迷、入无想定
睡觉、昏迷、入无心定


五禅支
寻、伺、喜、乐、一心
寻:将心导向及安置于禅相;
伺:保持心持续地注意禅相;
喜:喜欢禅相;
乐:体验禅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心一境性:对禅相的一心专注。


难点记要
一、法尘不是物质(乃于心境)
二、外境非外(唯识无外境)
三、非识者,离开现量之外境推度皆非识(不真)
四、阿赖耶识之非我、非一(非唯一)


所:俱生法执: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物像与物)
能:俱生我执: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学分:什么为一切阿赖耶?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3 09:53
三细六粗(1)
蚂蚁无明不觉生三细内扰
蚊子境界为缘长六粗外缘


静乎树欲静而风不止动乎
动乎子欲养而亲不待静乎


外缘内扰
外迷著相,内迷著空

九尾野狐狸
三细(头)
业相(野)、转相(狐)、现相(狸、猗觉支、禅)
六粗(尾)
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系苦相


何获动静双离,觅得真不动者,于第一义不动
1.jpeg

摘自坛经付嘱品第十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2.jpeg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3 09:53
三细六粗(2、更多参考)
3_e62dda7005d5b6b8496034d47720e3f9.jpeg

5_3f54e19f70bcab6693189bc1edb6ef40.jpeg

4_0cc70c09f89839fcf4c4c5fadf70246f.jpeg
20230207.jpg
6_bdc81d6c61d25eb05d69135ecd92d789.jpg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4 09:07
整理出从楞严经圆瑛法师版本)

凡夫、外道、小乘、权宗
吾有一物,无头无尾
无名无字,无背无面


凡夫:不识物(心迷外见)
外道:不识心(外著法相)
小乘:身外有物(以少为足)
权宗:内物有身(以权作实)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四者皆吾我自心众生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舍识用根之诤与七大缘起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根大、识大
谓根大者,见性而说,为名见大,因识转而言: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智大
谓智大者,正用即佛用,邪用即众生用(邪方便)

吾身非四大,见性方便语!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4 09:15
三细六粗(3)
佛教法相加护(慧障,定障,慧解脱,俱解脱)
竖三世佛、华严三圣、西方三圣、横三世佛
三细
1、业相  (不善心,燃灯佛、阿弥陀佛
2、转相  (嫉妒心,
释迦佛、势至菩萨
3、现相  (谄曲心,
弥勒佛、观音菩萨

六粗
4、智相  (吾我心,释迦文佛
5、相续相 (诳妄心,
文殊菩萨
6、执取相 (轻人心,
普贤菩萨
7、计名字相(慢他心,
观音菩萨、
释迦佛
8、起业相 (邪见心,
势至菩萨、
药师佛
9、系苦相 (贡高心,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
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能净即
释迦,平直即弥陀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2-7 17:26
唯识四分
般若无形相:成所作智同圆境(5)相分
智慧心即是:妙观察智见非功(6)见分
若作如是解:平等性智心无病(7)自证分
即名般若智:大圆镜智性清净(8)证自证分

北南东西(5678):喜舍、慈悲、释迦、弥陀

唯识三分唯识四分在于渐教与顿教之间关联,渐顿与超顿、超圆顿,则如生圆次第(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教法。

凡夫、外道、小乘、权教:对面(北,境、5)不识(法执,我法)观世音(南、6),颠七(7,文殊)倒八(8、心,普贤)(我执、我见)真身(性身,法身,释迦,无我法)…落个鬼(暗行不见道)撞南墙(北砌)的影子(虚妄思想心)…瞎猫(相生心成)碰着死耗子(离相乃佛),能所双灭无二智(有为生灭门、真如还灭门,漏尽通)。

四禅八定
兀兀不修善:离生喜乐、观音道场、空无边处定、虚空无为
腾腾不造恶:定生喜乐、地藏道场、识无边处定、择灭无为
寂寂断见闻:离喜妙乐、文殊道场、无所有处定、非择灭无为
荡荡心无著:舍念清净、普贤道场、非想非非想处定、不动无为

心一境性,不离自身(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无忆无住灭尽定对境明心(了了)
不取不舍智圆满见性无心(分明)


唯识中观看双修
成一切相即心(慧,光)
离一切相即佛(定,灯)

心生一切相(体,全身印,用,自证分,显三身,大乘)
离相别无佛(用,大佛手,体,证自证,明四智,圆乘)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真定)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正定)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3-28 07:42
七轮清洗序列与三脉净洁
喉轮:无上无下(天蓝色同体轮,不空成就)
额轮:无背无面(竹青色
喜舍轮,正一平直、光明
心轮:不出不有(草绿色慈悲轮、无是无非,平等)
性轮:即空即有(砖红色见性轮、中有成就)
腹轮:无善无恶(橙红色正智轮、无量无边)
脐轮:无喜无嗔(金黄色正道轮、无人无我,无二)
顶轮:无表无内(兰紫色正觉轮、无四超二、十方)


颜色种:吸提圆光
佛教法相加护三脉清净
中脉:释迦佛(横三世佛)
左脉:阿弥陀佛,右脉:药师佛
中脉:药师佛(东方三尊)
左胁:日光菩萨,右胁:月光菩萨

中脉:释迦佛(竖三世佛)
任脉:弥勒佛,督脉:燃灯佛
中脉:释迦佛(华严三尊)
左胁:文殊菩萨,右胁:普贤菩萨


佛教法相加护内外明澈(内外部同圆,意生身)
自性身:阿弥陀佛,内:观音,外身:势至
7.jpeg
三轮、四轮
额轮(三、嗡、陀、天蓝色印堂穴,印堂,眉心轮
心轮(二、啊、阿、草绿色膻中穴,胸堂,法身轮
根轮(一、吽、弥、砖红色)会阴穴,性轮、海底轮
顶轮(万、寂、佛、兰紫色百会穴,顶首


意义种:一、二、三、万
语言种
:嗡、啊、吽、寂
文字种
:阿、弥、陀、佛

眼观鼻、鼻观心

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十三脉轮系统参照
13、第十三脉轮
12、顶轮
11、独觉兽轮
10、三眼轮
09、鼻尖
08、下巴尖
07、喉轮
06、上心轮
05、下心轮
04、太阳神经丛
03、脐轮
02、性轮
01、根轮

G_20230401073849.jpg

带质境界
地:实、固
水:默、流
:亮、明
:起、
:虚、觉
:通、动
:照、遍

:幽、深
:空、寂
:旧、落
:来、去

净水:净性通流
珊瑚:善性含福
水晶:性定净明

玛瑙:性德藏宝
琉璃:性体流明
珍珠:性明体圆

金石:坚固光明

瑜伽五层身体
物质身:食物身(肉体身)
能量身:气能身(生理身)
意识身:心意身(情绪身)
智性身:觉悟身(灵性身)
妙乐身:喜乐身(灵力身)


秘密七个身体
肉身体(物质体)
以太体(情绪体)
星光体(魂魄体)
心智体(心灵体)
灵性体(高我体)
宇宙体(光明体)
涅槃体(非存在性,本体)


佛性七个体用
法身(下根,母)
自受用身
变化身
等流身
化身
报身
法身(上智,父)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4-1 07:39
七支坐法(百度)
双盘莲花坐法,参考百度要点
72.jpg

所谓“七支”是指打坐姿势的七个要点。其中,第1、2、4、5个要点能引入遍行气,第2个要点能引入上行气,第2、3个要点能引入等住气,第7个要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71.jpg
(一)双足跏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
(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
(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
(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如果打坐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能双跏尽量双跏。手脚匹配。不可手单脚双。比如,单趺,脚右押左。手不可左押右。要配。否则阴阳五行乱。长久有问题。要同步匹配。这个很重要。


百度搜索链接页
七支坐法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4-3 10:59
通教四禅(果上修法)
离生喜乐:成所作智同圆镜(五,观离,现成正觉,等流身)
定生喜乐:妙观察智见非功(六,
得定,现等正觉,变化身)
离喜妙乐:平等性智心无病(七,
正智,遍正等觉,自受用身)
舍念清净:大圆镜智性清净(八,
如如,正等正觉,法身成就)

具足根本,有为非有,无为非无心一境性
身念住处:观身如身(南传)
受念住处:观受如受
心念住处:观心如心
法念住处:观法如法

身念住处:观身不净(北传)
受念住处:观受是苦
心念住处:观心无常
法念住处:观法无我

入四念住者
随所住处恒安乐…
如是我闻者
现等正觉即一时佛在,即是众生成佛
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言下须见得


心一境性智
能所双亡,心境不二
唯识无尘无境,舍识,现成无量无边智,真识不灭(不坏)
万境自如如,圆觉始觉究竟正一本觉,本觉佛正中(无始)
无上正等正觉于世人本自中有,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三界整一(果觉果见)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欲:化、善见、相分(贪,戒)所缘、妄、迷、境、法、色法
色:报、善现、见分(嗔,定)能缘、邪、悟、心、我、心法
法、究竟、自证(痴,慧)缘缘、迷、觉、我、空、涅槃

欲:、境、见惑、名、净、用、净、果、僧
色:
、行、思惑、色、正、相、密、道、法
空:
、果、能所、识、觉、体、禅、根、佛
正一体证自证分:无明自性、无覆无记、本来面目

一念不觉生,三界唯心造
无明而有行,究竟如来因
实无有法、实无所行、实无有名(法金刚经

实相三种:心王法、胜义色法、究竟涅槃:无量三三昧平等严净

第四禅天
色界二十三天
初禅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
二禅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天:十八天修法之
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
凡夫即佛:严饰天、少严饰天、无量严饰天、严饰果实天
烦恼即菩提:若不想修净土地,可以五品动禅契修出三界
无想天、不烦天、无热天、善见天、
大善见天、色究竟天
摩醯首罗天:一宫两门,出入无边,密严法界,无量光明

十八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设五禅支法为五品动禅,最上大乘、显密相入(极果)
分证真觉:名字即佛、理即佛、观行即佛
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功德大回向)

学分:如何区别色界十八天与色界二十三天的修法安立?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4-9 08:41
十巴拉密
十种巴拉密(parami)为菩萨修行的完全课程,需要生生世世去实践的德目;声闻乘人则不需要做到极端的难行能行,但是此生此世也需要具备某些资粮。
C7.png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楼主| 发表时间 2023-5-10 12:01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5-5-12 04:12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