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骨子里的奴才基因 文/木虫 中国文人骨子里多是奴才。他们不仅是权力、制度、名声、金钱、美女的奴才,而且对外国文化表现出来顶礼膜拜,令人震惊。但此奴才非彼奴才。此奴才时常装模作样,或扮演成道德模范,或扮演成人民救星,或扮演成穷人的灯塔,或扮演成国家之栋梁,或扮演成大家与学者,或扮演成思想先锋,或扮演成民主斗士,或扮演成天才人物,或扮演成慈善家,唯独没有扮演成一个人。 当代中国文人言必称希腊,言必称美国,言必称英国,德国,法国;言必称雨果、莎士比亚、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释迦摩尼、康德、尼采、培根、萨特、伏尔泰;言必称香港、澳门、纽约、伦敦…… 许多中国文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没有自己的精髓和人格。他们只好在国外大师的文章中爬来爬去,嗅来嗅去。他们用那些耀眼的光环,用那些书本的名字,用那些难以卒读的倒装句,来蒙骗国人。他们甚至还会用飞机、研讨会、奖状、头衔,来装点自己的行装,美化自己的门面,丰富自己的学问。看看他们的文章,那可真个叫知识渊博,博引旁征,你不得不相信,又一个柏拉图诞生了,又一个康德复活了。 其实,许多中国古代文人骨子里并不想当文人,甚至一刻也不想当。他们日思夜想的依然是当奴才。他们渴望为主子跑前跑后,出谋划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一名标准的好奴才,以便被主子夸奖、赏赐。只有当他们当不成奴才的时候,被主子一脚踢开的时候,才转而当一名文人,或吟咏山河,或修撰历史,或指桑骂槐。然后,吃不到葡萄,大骂葡萄是酸的,大骂那些没有人性的主子,狗眼不识泰山。其实,事实也反复证明,他们也只有当了奴才,然后再当文人,才能够名声大震,光耀四海。 当代中国文人最喜欢金钱了。可惜,他们生不逢时,中国的稿酬比冰棍还凉,比地平线还低,让他们真正实现了最不值钱。在美国、英国每千字的稿费在750到2000美元之间。像《纽约时报》这样级别的报纸(相当于中国的《北京日报》或《新民晚报》)一篇千字文章的稿费是2000多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每千字的稿费为4800元到12800元。而中国国家级报刊的稿费为每千字100元人民币左右。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代中国99%文人不能依靠稿费过日子。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自由撰稿人数量锐减,已经不足800人。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文人竟是依靠抄袭、一稿多投、出版流俗读物,维持生计。 可是,当代蜚声文坛的文化人就真的那么值钱吗?方舟子打假韩寒。彻底暴露了,韩寒背后的那个团队。原来,青春偶像,作家韩寒,竟然是鼻孔里面插大葱——装象。教授作家余秋雨的诈捐事件,亦真亦幻,沸沸扬扬,令人叹为观止。当今中国,制假贩假的水平向纵深延伸。有人竟然说,难道奶粉中能有三聚氰胺,面粉中能有吊白块,食用油中能有地沟物,臭豆腐中能有大粪;我们文化人就不能有造假的作家、诗人、教授、思想家?中国文人的奴才基因,一方面来自悠久的历史,一方面来自制度的压力。 纵观古今,中国文人最善于动脑筋,琢磨事,陷害同事。比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会被他们嗅出,反清复明的滋味。他们还创造了“君为轻,民为贵”,“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君君臣臣,臣臣君君”的“普世道理”。他们总是一只脚践踏着自己的朋友,一只脚迈向庄严的衙门,两只手抱着名誉、地位、金钱、权力,摇尾乞怜。 一个“人“字难煞了多少中国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