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经典来说,瑜伽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有许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论典都以瑜伽命名,其中如《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是中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瑜伽行派以瑜伽为名,这个“瑜伽”当然不是指现代风行的瑜伽。瑜伽行派是4、5世纪间由无著和世亲菩萨开创的大乘学派,“瑜伽”是指心与正理相应的修行,瑜伽师就是修禅(尤其指观禅)者,也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后期大乘秘密佛教更广泛应用瑜伽一名,有许多以瑜伽为名的经典。在这里瑜伽是指持诵密咒令身口意三密相应,以达到不可思议的成佛境界。 现代风行的瑜伽运动与佛教的瑜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彼此有共同的源头。瑜伽在印度早已存在,就像苦行一样,是印度古老的传统。瑜伽一词最早见于 《吠陀》和《奥义书》,是结合、合一的意思,指由调和呼吸开始,直至观梵我一体,最终达致梵我合一。佛教采用了这种观行法,但观的内容不是梵,而是佛教的真理。 瑜伽源于古印度,佛教沿用了瑜伽的修习而改变了它观的内容,而瑜伽运动则仅仅吸取了瑜伽的外修法——对身体的训练而已。瑜伽运动和佛教彼此有共同的源头,而现今瑜伽运动则往往被佛教习禅者当作习禅的辅助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