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时间 2023-4-2 09:4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广超法师(2015年修订本,法喜手打备注版) 五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 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 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第二章 心法(1)
论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释义:八识名称表
┏眼识━┓
┃耳识 ┃
┃鼻识 ┿━━━前五识┓
八┃舌识 ┃ ┃
┃身识━┛ ┃了别境识━━┓
识┝意识━━━━━第六识┛ ┃转 识
┝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根本识
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大乘经典《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即一切法皆是心所造。因为心有很多不同的功能,若特别区分,那就有不同种类的心。在不同的经典里对不同功能的心有不同的定义,主要可略分为三:心、意、识。有时心、意、识可合称为心,又称为心王,即能够知道外境的心。其他部派说共有六种心王,唯识宗却说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种心王。
1、心王与外境
在金刚经,经由修证成就,心王于相上称佛,于性上称如来,金刚经的心指意识心或种种心境,或说心王所生的一切法。在心经,心王即般若或般若心,或直指人人皆有的心,应用万端(佛性,坛经: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在华严经的心指实相或理心,常称真如,一切唯心造,一切现象是唯由心(实相)造作生起、变化万物,一切就是所说外境。
2、三世一切佛
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佛,佛者,首先为觉义,坛经曰:“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所以这里的佛义可以是一切无量义……然后,觉悟者称为佛,按本论佛果有三种: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瑜伽师地论),对应坛经之“丈夫、天人师、佛”,我们世俗间则称开悟的人为肉身菩萨或活佛。传法开悟是禅宗的顿教法门,即见性开悟(悟入自性),顿悟起修包括其他的悟果,大悟(证得般若空性)、彻悟(佛果,身心俱脱,法身佛、极净智慧实相)。
3、应观法界性
界,通常指边界或地界,法界性,指法性本质,那么界的意义:于两有之间,即互为法界。比如时与空成为世界,则说世界为法界的妙有,世界不离法界,法界不离世界,即谓法界性。金刚经教菩萨法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凡夫不识法界智(法界体性智)。
4、心、意、识
瑜伽论说,瑜伽(法)是心意识波动变化的控制或抑制。唯识学本自印度古典、经典瑜伽行派,或说唯识学即瑜伽学,所以大乘唯识宗按功能开分的心、意、识之理(心法)与瑜伽法定义的心意识乃无差异别并且适用,但需强调的是,为令知与其一般的瑜伽有所区别,比如佛教把瑜伽行法作为修证工具或说方便(禅定为方便),称为佛教瑜伽(佛教禅定),则有此说为分别诸法:其他瑜伽行法权且称为外道瑜伽(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善法)。
5、功能与作用
大乘唯识宗之诸学理从功能(包括心意识三类及八种心识)、作用(包括效应六种)、活动(包括类型四种)、过程(包括现量、比量、非量)来了解心如何知道外境,让我们从中自得究竟虚幻真假的内心境界……功能与作用就象刚刚买来最新型的洗衣机说明书与实见洗衣机的实用过程……功能,金刚经谓非说所说,作用,金刚经谓如理实见。
6、外境与敷演
本章从预告“心王即能知道外境的心”开始,始由有迷惑的污染心变现到究竟虚妄与证悟的整个过程,既从佛坠落而为众生,也是由众生变化成佛过程的开演:心、外境、物(物像与识相)、色尘法尘(两种现量、同时同境、同类共境)、色境法境(比量之始、五俱意识)、心境、意境、内心境界、意识境界(身心世界一切万物)、唯识虚妄(如来藏,识俱六依)……第一念、下一念、相续念……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了别、分别、证悟……
7、八识与六识
八识指大乘唯识宗(唐玄奘法师创建,北传)建立的具有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唯识学理体系(我们辜且说具有道统或门派),在南传佛教或小乘佛法地区(原始佛教)还有六识学理(比如有分识学说),广超法师长居南传佛教地区,所以相与比较自能增真见识,得益也当非常。
8、唯识与经典
本论及讲记所引出的唯识学说属三藏经、律、论的论部,比如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为大乘唯识宗的根本论(依据)。唯识学之重要性,有人说:如果没有唯识学,就没有真正的中国佛教。实际应用中,比如坛经的文字其实非常唯识,比如一念平直、正真般若、兀兀腾腾等,且须仔细观察,这些语言是与中国文化相应的文字唯识。所以不在坛经的文字唯识见功夫(转识成智),同等于瞎子看书识字,也就等同不能认识六祖惠能这位不识字的明眼人(觉悟者,我们所寻求获得依止的大善知识)。本讲记作为唯识学所讲解内容及讲解方法(广超法师),与坛经、金刚经、心经一类契证最上大乘法(一乘)互为融通,故此推荐。
一、略说心、意、识
1、心
为集起的意思。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此心能够收集我们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果报。
2、意
为思量的意思。即思虑度量,思虑是心造作反应,度量即心审查测度境界。
3、识
为了别的意思。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对外境的第一念知觉,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法,大小乘都说心有三种不同作用,本论说有八种识分为三种类:
1、心━━第八阿赖耶识。
2、意━━第七末那识。
3、识━━前六识,即第一眼识、第二耳识、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刹那生灭能够知道外境的心,聚集在一起活动,称为识蕴;识蕴包括心、意、识,中的识,它总括八种心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