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法喜

定慧之路:第四版(致光法师)(20230601)

33 / 3639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6:48
附录 A 禅定相关经典

  在修法上别听信理论家,一定要依过来人的指示去修,此时依人不依法。有所证悟时别以老师的印证为权威,也不可以找非同见同行的人释疑,必须自证自知。这时,应当依据经典,依法不依人。以下选出一些应读的经典让大家参考。为了证明中国佛教界对于禅定所流传的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是错误的,请注意经文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至于佛对每个禅的描述是以禅支说明,即正确的说法是:

  初禅离五盖,即昏沉、掉举、嗔心、淫欲心、疑。有五支:有觉、有观、喜、乐、定。言语寂灭。

  二禅离觉观,进入无觉无观。有四支:内净/内信、喜、乐、定。圣默然。

  三禅离二禅的喜。有五支:行舍、正念、正慧/正智、乐、定。

  四禅离三禅乐。有四支: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定。出入息断。

  从以下经典可以发现依出入息观入定的几个重点:

1 初禅、分别出入息有觉有观,有人不自信一心入定。

  虽言语寂灭但觉观之粗分别未断,未达到圣默然。

  意识未默然爱分别耳识所闻之声,故有声刺之害。

2 二禅、身识了别出入息,意识无觉无观,无分别故内信一心入定。意识圣默然不分别耳识所闻声,虽闻声无刺害。

  全身受喜乐,身识受喜动故常引起意识分别身识之患。

3 三禅、全身受无喜之乐,无喜但有乐动,未离身识患。

  身识乐受少动,故意识少分别身识而不觉有身。

4 四禅、心舍念清净,出入息寂灭,身唯舍受。

  出入息断,离身识患故此时意识最清净。

5 北传阿含诸经 A1,2,3,B7,8,9,11,南传经典 A7,8,9,10,11,都特别提到在三禅有身乐受,但有些部派为了解说无觉无观时无前五识,硬把定中的身受解释为心受、出定后才身受。

6 北传阿含 B8,B9,B9,B10 诸经皆说四禅后,于不动心修神通,即于四禅后修他心智、天耳智、宿命智,此心应属于无觉有观。可是论典皆说四禅必须退到初禅方能用天耳。但《解脱道论》五通品说:已作定自在,住于第四禅能起五神通。


A.经典所说的初禅到四禅
  从经典中,对初禅到四禅基本应认识的是:1.每个禅的禅支增减,2.意识的寻伺差别,3.定中的身识之喜乐舍变化。

A1长阿含众集经说四禅
  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A2长阿含清净经说:三禅自知身乐,四禅乐尽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A3中阿含七法品昼度树经:三禅正念正智而身觉乐
  复次,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复次,圣弟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复次,圣弟子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复次,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A4杂阿含747经:初禅言语寂灭,四禅息寂灭
  【注意:言语寂灭是不能说话,但是能觉观——思维禅相,觉观寂灭是无法思维,但是还是能观察——觉知喜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

A5长阿含11经.增上经:入初禅则声刺灭
  云何九灭法?……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声刺灭非声灭,指初禅人闻声但不被刺,此与下经有异)。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A6中阿含无刺经:初禅以声为刺
  【注意:有刺是有妨碍,以声为刺是被声妨碍扰乱】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若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应如是说: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所以者何?我实如是说:禅有刺,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相为刺,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复次,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生,是为阿罗诃无刺,阿罗诃离刺,阿罗诃无刺离刺。


A7南传增支部经典第十集、七十二经——刺
  【入初禅有“声刺灭”及“以声为刺”之不同记载,关于“定中闻声”争论,请参考附录 C】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与众多高名之长老弟子俱,具寿遮罗、具寿优簸遮罗、具寿伽伽罗、具寿迦陵缚、具寿尼迦陀、具寿迦多黎沙与其余高名之长老弟子俱。

  其时,众多高名之离车人,善美之车乘相连,发出高大声,为亲见世尊而进入大林。

  时,彼诸具寿即思念:“此时,众多高名之离车人,善美之车乘相连,发出高大声,为亲见世尊而进入大林。世尊说:‘静虑者以声为其刺’,我等宜往牛角娑罗林,于彼处无声,无杂闹,当可安稳而住。”

  时,彼诸具寿乃往牛角娑罗林。于彼处,彼诸具寿乃得无声、无杂闹,安稳而住。

  时,世尊即告诸比丘曰:“诸比丘!遮罗在何处耶?优簸遮罗在何处耶?伽伽罗在何处耶?迦陵缚在何处耶?尼迦陀在何处耶?迦多黎沙在何处耶?诸比丘!彼诸长老弟子在何处耶?”

  大德!于此处,彼诸具寿即思念:“此时,众多高名之离车人,善美之车乘相连,发出高大声,为亲见世尊而入大林。世尊说:‘静虑者以声为其刺’,我等宜往牛角娑罗林,于彼处无声、无杂闹,当可安稳而住。”大德!时,彼诸具寿乃往牛角娑罗林。于彼处,彼诸具寿乃得无声、无杂闹,安稳而住。

  “善哉,善哉!诸比丘!如彼大弟子之正说,应如是说。诸比丘!我说:‘静虑者以声为其刺’。诸比丘!有十刺。何等为十耶?

  于乐远离者,乐众会为刺。于修不净相者,修净相为刺。于守护根门者,观剧为刺。于梵行者,与女相交为刺。于初静虑,声为刺。于第二静虑,寻伺为刺。于第三静虑,喜为刺。于第四静虑,入出息为刺。于想受灭定,想、受为刺。贪为刺,嗔为刺,痴为刺。

  诸比丘!无刺而住!诸比丘!离刺而住!诸比丘!无刺、离刺而住!诸比丘!阿罗汉无刺而住,诸比丘!!阿罗汉离刺而住。诸比丘!阿罗汉无刺、离刺而住。”


A8南传长部之沙门果经:三禅之乐周偏流润其身
  【此经说三禅有身乐受,四禅有身舍受,应当安住在不动之四禅修神通,在定中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

  ……然,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察(自己),犹如无负债、无疾病、出狱、自由、安稳者。观察自己,舍离彼五盖者,而生欢喜,生欢喜者而身经安;身经安者而觉乐,觉乐者而心得三昧。彼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彼由离生喜乐,以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更有比丘,以灭寻伺,内心安静、心为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更有比丘,离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以舍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彼无喜之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无喜之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更有比丘!舍乐离苦,前所感受之悦、忧具灭,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彼以纯净心,偏满其身而坐,其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神通,而彼证得种种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于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

A9南传中部之身行念经:以此身离喜之乐胜满偏满
  【注意此经以水滴、水流、全沈,形容定中的喜乐,初禅如注水随行、如无流滴。二禅如水池涌出、偏满偏溢。三禅如莲华长于水中、全沈而养。四禅舍受如布包头】

  复次,诸比丘!比丘之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彼离此身者、由离生喜、乐胜满、偏满偏溢,以举彼之全身,由离生喜乐,令无不普洽。诸比丘!臂喻巧浴师,或浴师之弟子,以撒浴粉于金属性之皿,注水而混之,彼浴粉块是水分随行,水分行亘,合内外皆充实,水分如无流滴。又如是,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离生喜、乐胜满、偏满偏溢,举彼之全身,由离生喜、乐,令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而修……念。【本经形容初禅身受喜乐所产生气感,在身上表皮不同地方乱串,犹如串串水滴跳动。感觉上犹如皮肤上有蚂蚁爬行或水流动。】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灭寻、伺,而内心静、安,心有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彼亦以此身,由定生喜、乐胜满、偏满偏溢;举彼之全身,由定生喜、乐,令无不普洽。诸比丘!譬喻有水之水池、水泉,而且,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无水之入口,北方无水之入口,南方无水之入口,而天时时惠于骤雨者;其时,由其水池涌出,其水池胜满、偏满偏溢冷水,举其全水池,如令冷水无不普洽。如是,诸比丘!比丘亦以此身,由定生喜、乐胜满、偏满偏充,偏溢;举彼之全身,由定生喜、乐、而令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而修……念。【本经形容二禅身受喜乐所产生气感,犹如水从无出口的池溢出,从身内向外全身发散。感觉上觉得气充满全身,不再是气在某处跳动爬行的感觉。】

  复次,诸比丘!比丘之脱喜而住舍,有念,有正知,而由身觉受乐,彼诸圣说:“舍而有念为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以此身,离喜之乐,胜满偏满、偏充偏溢,举彼之全身,离喜之乐,令无不普洽。诸比丘!譬如,于青莲华池,或红莲华池,或白莲华池,几何之青莲华、或红莲华、或白莲华之发生于水中,生长于水中,不出水面,全沈而养,此等从顶至根,胜满偏满、偏胜偏充、偏益冷水,如举彼全体之青莲华,或红莲华,或白莲华,水无不普洽。诸比丘!比丘如是此身离喜之乐,胜满偏满、偏充、偏溢,举彼之全身,令离喜之乐,无不普洽。彼如是不放逸,修……念。【本经形容三禅身受乐所产生气感,是一团气包住全身,犹如人沉入而不流动的湖中。此时觉得全身是一团心气,身体柔软如云雾般不知边界。】

  复次,诸比丘!比丘之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而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彼以此身令满偏净、偏纯之心而住,彼举全身,偏净遍纯之心,令无不普洽。诸比丘!譬喻有人以白布盖头而坐,举彼之全身,白布无不普洽。诸比丘!如是又比丘亦以此身,盖以偏净偏纯之心而坐,举彼之全身,偏净偏纯之心,无不普洽。【本经形容四禅身无乐受而气感消失,其舍受令心偏净偏纯,头上有白光犹如布包住头,感觉上心偏纯而觉得身僵硬如石头般无知觉。若连心都不知则是入无想定了。入无想定者出定时往往觉得我回来了。】

A10 南传中部经之萨遮迦大经:三禅以身正受乐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摄粗食乳靡,得体力,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阿义耶萨那!然而,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处,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阿义耶萨那!然而,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舍不苦不乐,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6:48
A11南传相应部经之目犍连相应:三禅以身感受乐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于此处,尊者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此等诸比丘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友!”尊者大目犍连如次曰:“诸友!余于此独坐静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谓初禅,称初禅者,何者为初禅耶?”

  诸友!余生此念:“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所生喜乐逮达初禅而住,此称谓初禅。”

  诸友!余离于诸欲,离于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逮达初禅而住。诸友!余依此法而住,与欲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第二禅,称第二禅者,何者为第二禅耶?

  诸友!时余生是念:“于此有比丘,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而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此称为谓第二禅。”

  诸友!时余由寻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得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与寻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第三禅,称第三禅,何者为第三禅耶?

  诸友!时余生此念:“于此有比丘,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此称为第三禅。”

  诸友!余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诸友!余因住于此法,与喜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第四禅,称第四禅者,何者为第四禅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前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此称为第四禅。”
  诸友!余前即由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与乐俱起、作意现行。

A12南传长部经:三禅以身感受乐
  【A8~A12 都说三禅有身受乐,而清净道论却说是心受乐】

  ……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大念处经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A13杂阿含501经:二禅是名圣默然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我于此耆阇崛山中住,我独一静处。作如是念:云何为圣默然:复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圣默然。复作是念:我今亦当圣默然,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复有觉有观心起。

  尔时,世尊知我心念,于竹园精舍没于耆阇崛山中现于我前,语我言:目揵连,汝当圣默然,莫生放逸。我闻世尊说已,即复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当圣默然,莫放逸。


A14解深密经:无寻唯伺有微细领受观察
  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A1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三三昧
  【此经说无寻唯伺在初禅二禅中间】

  云何名有觉有观三昧?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三昧。云何名无觉有观三昧?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云何名无觉无观三昧?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三昧。


A16中阿含176经心品行禅经:关于禅相
  【本经说的禅相的所行、所相、所标是四禅八定皆不同。如此禅相并非修法。禅相非出入息、十遍等修法。禅相是经验过者才知的心相,未经验者无禅相可得。已知禅相者可选任某定的禅相,把心转向该禅相而入彼定。以下经文说已知禅相者才知禅定的进退,不知禅相者不知进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真实有四种行禅者。云何为四?或有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或有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或有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1.不知禅相者是进却以为退,不知所行、相、标,只知我心离本相,不知进退。)

  云何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不知禅相,进以为退。]

  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初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以下到段末,设定为 A 句:)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二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重复 A 句)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三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重复 A 句)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四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重复 A 句)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重复 A 句)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重复 A 句)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重复 A 句)

  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2.不知禅相者是退却以为进,不知所行、相、标,只知我心离本相,不知进退)

  云何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不知禅相,退以为进。]

  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二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初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二禅。(以下到段末定为 B 句)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三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二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三禅。(重复 B)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四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B)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量空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B)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量识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B)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所有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B)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B)

(3.知禅相者,知所行、所相、所标,知心离本相,知退)

  云何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知禅相,退了知退。]

  彼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目前所行)度一切无所有处,(此是所相)非有想非无想,(所标)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后来所行)唯行无所有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非有想非无想处,(以下定为 C 句)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知道回到开始之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即行禅者已知无所有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处,此二定是所相(即所经验过)之禅相,所行是离开此所相到彼所相,所标即动念欲达到彼所相,心不念此相、标,所行却是原位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本所行。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所有处。(重复 C)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重复 C)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色乐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重复 C)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四禅。(重复 C)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三禅。(重复 C)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初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二禅。(重复 C)

  复此。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欲乐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初禅。(重复 C)

炽盛则知炽盛是指知道更快乐息寂而升上一个定,更快乐息寂是初学者的入定方式,只知道目前所行、所相但没有所标,所以不是依已知禅相为所标而转心入定。

  云何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知禅相,进了知进。]

  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以下定为 D 句)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重复 D)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D)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重复 D)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重复 D)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重复 D)……。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7:59
B.禅定杂说

B1中阿含98因品念处经的出入息修法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B2增壹阿含经声闻品:初禅到四禅是沙门四乐
  ……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后乐之法。必应沙门后得果报之乐。云何为四。若有比丘勤于此法。无欲恶法。念持喜安。游心初禅。得沙门之乐。复次。有觉.有观息。内有喜心。专精一意。无觉.无观。念持喜安。游于二禅。是谓得第二沙门之乐。复次。无念游心于护。恒自觉知。觉身有乐。诸贤圣所喜望者。护念乐。游心三禅。是谓获第三沙门之乐。复次。苦乐已尽。先无有忧戚之患。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心四禅。是谓有此四沙门之乐。

B3增壹阿含经等见品:以四禅三昧心修神通
  ……或复是时。达晓行道。不失时节。不失三十七道品之行。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初夜时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中夜时右胁着地。脚 脚相累。系意在明。彼复以后夜时。或坐.或经行而净其意。是时。饮食知足。经行不失时节。除去欲不净想。无诸恶行。而游初禅。有觉.有观.息念.猗欢乐。而游二禅。无有乐护念清净。自知身有乐。诸贤所求护念清净者。而游三禅。彼苦乐已灭。无有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得无所畏。复得三昧。自忆无数世事。彼便忆过去之事。……

B4增壹阿含经安般品:以四禅三昧心修神通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B5中阿含长寿王品迦絺那经:于不动心修神通
  ……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

  ……诸贤!(以下到段末定为 A 句)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他心智通作证。

  ……诸贤,(重复 A 句)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通作证。

  ……诸贤,(重复 A 句)得不动心。学生死智通作证。诸贤。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不动心即四禅,于四禅修四禅的天眼,修成后,天眼通依四禅天眼生起初禅眼识)

B6长阿含经阿摩昼:住不动地(四禅)修神通
  ……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犹如山顶凉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二禅。定生喜、乐。无不充满。是为第二现身得乐。

  彼舍喜住。护念不错乱。身受快乐。如圣所说。起护念乐。入第三禅。彼身无喜。以乐润渍。周遍盈溢。无不充满。譬如优钵花、钵头摩华、拘头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茎枝叶润渍水中。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三禅,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此是第三现身得乐。

  彼舍喜、乐。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周遍。犹如有人沐浴清洁。以新白迭被覆其身。举体清净。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其心清净。充满于身。无不周遍。又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娆者。其灯焰上怗然不动。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

  ……住无动地。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

  ……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

  ……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一心修习无漏智证。

B7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静虑波罗蜜品
  【此经说菩萨的功德力,入初禅还能听一切声,入二禅还能寻伺推求无量诸法,入三禅还能安住所生欢喜,入四禅还能摄受正法不住于舍】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三摩地力?舍利子!诸菩萨等安住远离诸静虑支,虽复观察一切音声,诸语业道及音声刺,而不能障最初静虑。是诸菩萨虽以如是一切善法,寻伺推求无量诸法,而不能障第二静虑。是诸菩萨虽复安住所生欢喜,而不能障第三静虑。是诸菩萨虽为成熟一切众生,摄受正法不住于舍,而不能障第四静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四种静虑,一切静虑所对治法不能制伏,又是菩萨虽于三摩地安住不舍,而不随彼定力受生。舍利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三摩地力。

B8成实论:初禅近散乱心,定心弱如花上水
  初禅近散乱心,故名有觉。又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乱心发故名有觉。如经中说“我行有觉有观行。”当知佛说散心为觉。是觉渐微摄心转深,则名为观。随定成就,心不多散是时名观。是观随逐行者至禅中间。……问曰:初禅何故以音声为刺?答曰:初禅住定心弱如花上水,第二禅等住定心强如漆漆木。又触等亦名为初禅刺,以触能令起初禅故,二禅等不尔。所以者何,以初禅中诸识不灭故。第二禅等五识灭故。

B9成实论:有人言四禅身诸毛孔闭,经未曾说
  有人言:行者得四禅四大故,身诸毛孔闭是故息灭。此事不然,所以者何?饮食汁流充遍身中,若诸毛孔闭则不应行,而实不可。故知四禅心力能令息灭。

  有部宗亦曾提到四禅身诸毛孔闭。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7:59
C.禅定闻声相关经论

C1南传相应部转法轮品:身在梵天能互相言语
  【此品与北传转法轮经,都说在梵天能听闻地神及诸天转传唱佛初转法轮之声,证明在初禅能闻声,可见南传论师把初禅的声刺灭解释为声灭是错误。】

  世尊转如是法轮时,地居之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闻得地居诸天之声之四大天王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闻得四大天王诸天声之忉利诸天……焰摩诸天……兜率诸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梵身诸天发声言曰:“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者,皆不能覆。”

C2南传梵天相应之他见:罗汉到梵天入火定说话
  舍卫城因缘。其时,有梵天生如是恶见:“无有可来此之沙门、婆罗门。”时,世尊知彼梵天之所念,犹如力士,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

  时,世尊趺坐于此梵天头上之虚空,入于火定。

  时,尊者大目犍连生如是思惟:“今世尊在何处耶?”大目犍连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世尊趺坐于梵天头上之虚空,入于火定。见已,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时,尊者大目犍连,从东方低于世尊在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时,尊者大迦叶生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处耶?”尊者大迦叶依超人清净之天眼,见世尊趺坐于梵天头上之虚空,入于火定。见已,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祇园,现身于梵天界。如是尊者大迦叶,从南方低于世尊,于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时,尊者大劫宾那,坐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处耶?”尊者大劫宾那……[乃至]……如是尊者大劫宾那,从西方低于世尊,于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

  时,尊者阿那律……[乃至]……如是尊者阿那律从北方低于世尊,于梵天头上之虚空趺坐,入于火定。时,尊者大目犍连,以偈语梵天曰:(先到梵天后入火定然后对话)友!汝今亦犹前之所持见,胜梵界之光,见其明光耶?【似乎不对,罗汉不应在佛前擅自向他说法,除非已请示佛准许,请看C3】

  梵天:友!我于今日尝不持是见,胜梵界之光,以见其明光,如何我今日,得云常住恒。

  【应是佛开示完毕】如是,世尊为令梵天界之惊异,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梵天界,现身于祇园。

  时,有梵天呼其它梵众天:友!来!汝诣尊者大目犍连。如是语尊者大目犍连:友!目犍连!世尊之弟子中,其它有如目犍连、迦叶、劫宾那、阿那律之大神通、大威力耶?

  “友!”“唯然!”其梵众天答复梵天,而诣尊者大目犍连处。诣已,以此语大目犍连曰:友!目犍连!世尊之弟子中,其它有如目犍连、迦叶、劫宾那、阿那律之大神通、大威力耶?时,尊者大目犍连,以偈语梵天众曰:三明达神通,巧妙知他心,漏尽阿罗汉,佛陀弟子中,其数有众多。

  时,梵众天欢喜于尊者大目犍连之所说,往诣彼大梵天。诣已,以此语梵天曰:友!尊者大目犍连,如是曰:

  三明达神通,巧妙知他心,漏尽阿罗汉,佛陀弟子中,其数有众多。

  彼梵众天如是云已,梵天欢喜于梵众天之所说。

【此经的北传版——杂阿含 109 经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梵起大邪见,而作是言:“我此处,常不见有能生于我宫。况复有能过于我上者。”尔时世尊入于三昧,从阎浮提没现于梵顶虚空中坐。尊者憍陈如以净天眼观于世尊为至何处,即知如来在梵顶上虚空中坐,时憍陈如亦入是定,于此而没现梵顶上,处如来下,在于东面。

  时尊者摩诃迦叶以净天眼,观于如来为至何处,寻知世尊在梵顶上,复入此定于此处没,在如来下现梵顶上,在于南面。尊者目连以净天眼,观于如来为至何处,寻知世尊在梵顶上,即入是定于此处没,现梵顶上处如来下,现于西面。时尊者阿那律复以净天眼,观察如来为至何处,寻知世尊在梵顶上,亦入是定于此处没,现梵顶上处如来下,在于北面。

  尔时世尊告梵天言:汝本所见为舍已不?复告梵天:汝本心念,我不见有能生我宫者,况能出过。汝今试观此等天身。容貌光明胜汝已不?时梵白佛:唯然已见,而今见之,斯等光明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斯等光明真为殊胜。自今已后,更不敢言此处常恒无有变易。佛告梵天:此处无常、空、不自在。佛为彼梵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入如是三昧,从彼梵没还于祇洹。尊者憍陈如、摩诃迦叶、阿那律等,亦为彼梵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从彼处没还于祇洹。唯尊者大目犍连在彼而坐。尔时彼梵问目连言:世尊弟子,颇有如汝有大威德神足者不?目连答言:诸余声闻,亦有如是威德神足。尊者目连即说偈言:

  牟尼弟子大罗汉 有大威德具三明
  得尽诸漏知他心 能现神变化群生
  如是声闻甚众多 是故汝今宜恭敬

  时尊者目连说是偈已,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从彼梵没还于祇洹。【“是定”是指以火光定入初禅,南传说是火光定,然后所入禅定是在梵天的初禅,并且说话】


C3南传梵天相应之阿卢那越提:在梵天讲佛法
  如是我闻,……

  世尊如此宣说:“诸比丘!昔有阿卢那远多王,其王有阿卢那越提之都。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住其阿卢那越提王都。诸比丘!又,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有一对上足弟子名为阿毗浮参跋婆。时,诸比丘!尸弃世尊呼阿毗浮比丘:“来!婆罗门。至于食时,到某梵天界。”

 “唯然!世尊。”阿毗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

  时,诸比丘!尸弃世尊与阿毗浮比丘,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于阿卢那越提王都,现身于梵天界。

  时,诸比丘!尸弃如来呼毗浮比丘:“婆罗门!而此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说法语。”“唯然!世尊。”

  阿毗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向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说法语、教诚、勉励,令其欢喜。

  尔时,诸比丘!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相说细语、还复牢骚说:“愚痴!实希有,未得曾有,如何弟子于师前说法耶?”【因为比丘在佛前向他人说法是不尊重老师】

  时,诸比丘!尸弃世尊呼阿毗浮比丘曰:“婆罗门!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牢骚说细语云:‘愚痴!实希有,得未曾有,何以弟子于师前说法耶?’婆罗门!是故汝越更警醒于梵天与梵辅及梵众天。”

  “唯然!世尊。”“诸比丘!阿毗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以现身说法、不现身说法、现下半身说法、现上半身说法。于此,诸比丘!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起希有,得未曾有心:“沙门之大神通大威力,实是希有,实是未曾有。”

  时,阿毗浮比丘以此白尸弃世尊曰:“世尊!知我于比丘僧伽中,如立于梵天界,依用音声,令得闻于千世界。”

  “婆罗门!汝应立梵天界,令千世界闻汝音声之时。”【此时,佛要阿毗浮比丘身到梵天向梵天说法】

  “诸比丘!”“唯然!世尊。”阿毗浮比丘奉答尸弃世尊,立于梵天界,以唱此偈曰:“精勤及勉励,从顺佛陀教,拂败恶魔军,如象破苇屋。此法与戒律,住不放逸者,弃生死轮回,应尽苦边际。”

  “诸比丘!时,尸弃世尊与阿毗浮比丘,警醒梵天与梵辅天及梵众天。犹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没形于梵天界,现身于阿卢那越提。”……

C4南传增支部:佛弟子居于梵世发音声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

  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毗浮之弟子,居于梵世,发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

  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发音声,能[使闻]于几何耶?

  阿难!彼是弟子,如来是无量。

C5杂阿含诸经:身在梵天还可闻声、见色、动念
  【杂阿含转法轮经,在梵天闻下界诸天传佛初转法轮之声】

  [此经同上 C1 之南传相应部]……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辗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天身。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捺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于波罗捺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杂阿含 1189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乐修四念处者,则乐修如圣法,乐修如圣法者,则乐如圣道,乐如圣道者,则乐甘露法,乐甘露法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作是叹言:……【梵天王于初禅天分别佛心想】

  《杂阿含 1191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随顺阿练若法。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一空闲无聚落处,与诸大众止宿空野。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随顺空法。我今当往随顺赞叹。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退坐一面。……

C6增壹阿含经:梵天王带领诸梵天下梵
  《大爱道般涅槃品》:……尔时。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将诸梵天从梵天上没。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C7佛本行集经:站立入一二三禅,耳闻声手还持刀

  《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尔时输头檀王还宫未久,有一童子名优波离,从其前众来至佛所,时优波离童子之母牵捉其子优波离手,将以奉佛唱如是言:此优波离曾为世尊剃除须发,时优波离即为世尊而剃发须。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佛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身太低也。尔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告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优波离!汝为如来剃除须发,身莫太低令尊心乱。时优波离即入初禅。【此时优波离手持刀眼观头发,听指示而入初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其身太仰。尔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告优波离童子言:汝优波离!身莫太仰令尊心乱。时优波离入第二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但以入息稍复太多。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告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使入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即入第三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然其出息稍太多也。尔时童子优波离母语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令出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即入第四禅。【不但初禅能闻声,三禅也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汝等速疾取优波离手中剃刀勿使倒地,所以者何?其彼童子已入四禅。时优波离童子之母从优波离童子手中即取刀也。【优波离到四禅时佛才说他无法持刀了,可见三禅心还知持刀】

C8华严经: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
  《如来出现品》譬如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诸梵天众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独与我语。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


C9十诵律:天耳能闻地狱乃至四禅天之声
  又一时目连语诸比丘言:“从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色界最高天有声可闻)其中众生所有音声,我以天耳皆悉能闻”诸比丘言:“目连汝何有此事?声闻弟子天耳极远能闻上至梵世,汝目连空无过人法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若有依初禅得天耳,是人则能从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音声自在能闻。若比丘依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如是。目连比丘依四禅,善修天耳通,若欲闻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皆悉能闻。目连实语无罪。”

C10摩诃僧祇律:入四禅定中以天耳闻声
  佛住舍卫城,为诸天世人之所供养多所利益。尔时舍卫城中有姊妹二人妊身未产,在家有信出家为道。诸比丘尼见其腹相即便驱出,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在家妊身无罪。此比丘尼后生男儿字童子迦叶。至年八岁出家为道成阿罗汉。共十六群比丘各持澡盥,到阿耆罗河边澡浴入水,仰覆浮戏渡河来往,拍水沐浴,尔时波斯匿王在重楼阁上四望观看。王未信佛法见是事已,倍生不信。即语末利夫人言:看汝家所事福田。夫人深信无疑不回顾看,即答言:大王!或是年少出家始受具足未知戒律,或世尊未制此戒,是故尔耳。王语夫人言:喻如家长语时眷属随从,如和上阿阇梨语时弟子随从沙门瞿昙语,时弟子皆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我共汝语而汝不回顾看。尔时尊者童子迦叶于其水中,入顶第四禅以天耳闻王语声。即语诸伴比丘作是言:长老王倍生不信,末利夫人心生不悦,今当令彼发欢喜心。皆言:善哉!各各即提澡盥盛满中水。以着于前结跏趺坐,次第行列陵虚而逝,于王殿上空中而过。时末利夫人在露处坐,见其坐影已即便仰观,见次第行列结跏趺坐前皆有澡盥乘虚而去似如雁王。见是事已心大欢喜,即白王言:看我家福田神德如是。王见已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善哉!我得善利,愿世尊及比丘僧尽寿在我国内为良福田。……

C11摩诃僧祇律: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闻声
  【以下二律部派说:入无色定过一切色想不能闻声,反证色界定有色想故能闻声。乃至入无色定有时能闻声,事因不善知出入相,出无色定闻声还以为自己在定中。】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九:佛住毗舍离,尔时比丘僧集在一处尔时尊者大目连,作如是言。长老:我入无色定,闻苏河边龙象饮已抖擞耳声。诸比丘言:无有是处,入无色定过一切色想,云何闻声?汝妄语不实,应作举羯磨。即集比丘僧,佛乘神足从空中来,知而故问诸比丘:汝作何等?诸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乃至妄语不实作举羯磨。佛告诸比丘:目连实得无色定,不善知出入相,出定闻非入定闻。佛语目连,汝当应善分别知。如是毗尼竟。

C12十诵律: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闻声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萨卑尼池岸上大象声。闻已还疾入三昧。作是念。我入三昧中闻是象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闻萨卑尼池岸上象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虚空无色定中。若见若闻无有是事。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先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是人从三昧起。闻萨卑尼池岸上象声已。还疾入虚空无色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天城中诸天歌声。闻已还疾入定。作是念。我在三昧中闻诸天歌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定。闻天城中诸天歌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无色定而当见色闻声耶。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天城中诸天歌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中阿修罗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作是念。我在定中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从定起已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无所有处无色定。闻阿修罗城中阿修罗伎乐音声。……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定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关于此公案,《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毗柰耶虽作是说而不分别,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闻声。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彼尊者起定闻声,故作斯论。问:诸余声闻亦知在定不闻声故尚无此说,况大目揵连是最胜声闻,何故乃于苾刍众中说不应说?有说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是伪毗柰耶故。(不合我宗便诬他是伪)谓佛灭后有于素怛缆中置伪素怛缆、毗柰耶中置伪毗柰耶、阿毗达磨中置伪阿毗达磨,诸伪文句不应通释。有说:定海甚深,声闻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尽故,彼尊者虽作是说亦无有过。”】

C13阿毗昙毗婆沙论:声彻梵世
  迦旃延子造此论问曰:何故转轮圣王声彻自在天宫,憍陈如等声彻梵世,佛声彻阿迦腻咤?答曰:

  或有说者“众生造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咤。”

  复有说者“众生造名誉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咤。”

  复有说者“众生赞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有下中上;若下者声彻自在天宫,中者声彻梵世,上者声彻阿迦腻咤。”

  复有说者“若转轮圣王出世则以十善教化,于六欲天中受其果报若有新生天者,诸天欢喜“我受乐亲属今已增多。”以转轮圣王出世之时,诸天欢喜故声彻自在天宫。梵天请佛转法轮故声彻梵世。首陀会诸天,觉悟菩萨故。出迦毗罗城得无上智,是以佛出于世声彻阿迦腻咤。”

  复有说者“转轮圣王是爱欲人,是以声彻不离欲处;梵世中有尊卑上下故,憍陈如声彻梵世;佛有最胜大名称故,声彻阿迦腻咤。”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8:00
C14大毘婆沙论之定中见色闻声最正确
问:身、眼、色、眼识界为必同(界)系?为亦有异系耶?

答:如是四种或有同系或有异系。

云何同系?
1.谓生欲界,以欲界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识。

2.若生初静虑,以初静虑眼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初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

是谓同系。

云何异系?
3 谓生欲界,(生欲界,则身属欲界)
(注意:所有天眼的眼识必定是初禅眼识)

 3.1 以初静虑眼,(得初禅天眼根属初禅,可见初禅之下界色)

  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初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初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3.2 即彼以第二静虑眼,(得二禅天眼根,可见二禅之下界)

  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第二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二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二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3.3 即彼以第三静虑眼,(得三禅天根属三禅,见三禅之下界)

  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三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第三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3.4 即彼以第四静虑眼,(得四禅天眼根,见四禅之下界)

  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三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四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四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4.若生初静虑,(生初禅,则身属初禅)
 4.1 以初静虑眼
  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初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

 4.2 即彼以第二静虑眼
  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二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二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二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4.3 即彼以第三静虑眼
  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三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第三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4.4 即彼以第四静虑眼
  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初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三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四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四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如生初静虑,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广说随相应知。

  有差别者。若生第二静虑应一切时说第二静虑身。若生第三静虑应一切时说第三静虑身。若生第四静虑应一切时说第四静虑身。

颇有异系身、异系眼、异系色、生异系眼识耶?答有!

5.谓生欲界
 5.1 以第三静虑眼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5.2 即彼以第四静虑眼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三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6.若生第二静虑
 6.1 以第三静虑眼
  见欲界色时,彼第二静虑身、第三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6.2 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二静虑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三静虑色时,彼第二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

7 若生第三静虑
 7.1 以第四静虑眼
  见欲界色时,彼第三静虑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三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境)、生初静虑眼识。

如是四种各异地系,是谓身、眼、色、识同系异系义。如说眼界、色界、眼识界及与身同系异系。如是耳界、声界、耳识界及与身同系异系广说随相应知。

【根据本论以上所说种种定中见色,是神通境界常有的事。初禅到四禅皆可见色闻声,但不论得初禅乃至四禅天眼,其眼识必定是初禅眼识。又在色界众生意识在(定中)依然可以看见欲界的境界,但其眼根、眼识、身体还是系属色界,耳识与眼识是同样情况,即四禅天人可以意识在定中但耳识听欲界声音。同理,欲界众生当然也可以意识在(定中)依然可以看见欲界的境界,但其眼根、眼识、身体都是系属欲界,耳识与眼识是同样情况。大毘婆沙论同意入定有不同情况听声音,大乘经典有耳闻声入定的殊胜法门呢!但所闻声是无序无杂之自然界声。

  入定闻声者,定中闻声时,意识观察声则意识起分别而落入有觉有观的初禅;若耳识闻声时意识知但不观察,则意识落入无觉有观(初禅之上)的近分定;若耳识闻声但意识完全不知,意识落入无觉无观(二三四禅)的安止定。】


C15大毗婆沙论:四禅身心能说欲界或初禅语
【佛常派弟子到梵天说法,乃至现代亦有道人能上去梵天讲法。此论认为初禅能言语,上三禅有两种说法】

  生初静虑(初禅)者,若作初静虑语,彼初静虑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欲界语,彼初静虑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

  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若作欲界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初静虑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问若尔者,上三静虑为有名不?……宁说无不应说有。而不可说以无用故。【四禅身只能以欲界心说欲界语】

  有说,名随补特伽罗地系。彼作是说:
  
  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语,彼欲界身、欲界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初静虑语,彼欲界身、初静虑语、欲界名,所说义如前说。

  生初静虑者,若作初静虑语,彼初静虑身、初静虑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欲界语,彼初静虑身、欲界语、初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

  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若作欲界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欲界语、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名,所说义如前说;若作初静虑语,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身、初静虑语、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名。【此处说乃至四禅身能以四禅心说欲界、初禅语】

C16俱舍论:初禅以上天人可用初禅定心说话
  按照《俱舍论》说“生上三地(初禅以上)起三识身及发表心,皆初定(初禅)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见、闻、触及发表(说话)。”


C17解脱道论:入禅次第灭声,闻有音声不得言说
  《解脱道论》原文: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

【我对《解脱道论》的上述内容解释如下:
 ⒈(此句强调是初禅)入初禅语言断:本论只承认初禅所灭的是不能开口说话,没说初禅所灭的是声音的觉知。(此南传论是说人入初禅语言断,但 C1~C5 南传众经皆说色界天身以及阿罗汉在初禅天——色界定能互相语言)

 ⒉(此句强调初禅到四禅)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色界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即入定时耳识能闻音声,能知人声、物声,但不知人声言语所云何事。

 ⒊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即耳识闻声,意识不分别声而依然在定,原因是入定人的意识在定中不与耳识和合。

 ⒋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入色定人是指至少入初禅者,是声成乱说明入色定可闻声,而且闻声会令心乱。

 ⒌入禅人声是其刺:此句总结佛说入禅人(指至少已入初禅)觉声刺心而乱,声刺灭并非指声灭,而是心不再被刺。

又《解脱道论》有“以天眼见梵天色。以天耳闻梵天声。以他心智知梵天心。”说明此论认同梵天有声可闻。】


C18唯识宗:遇声缘从定而起,故定中可闻声
  《显扬圣教论》:“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即《显扬圣教论》承认有遇声缘从定而起。】

  (A)《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即《瑜伽师地论》承认有遇声缘从定而起。其解释是意识在定,耳识闻声犹未出定,必须闻已有希望后时方出。】

【《成唯识论》谈五俱意识时说:故瑜伽说“若遇声缘…(即上之 A文)…有希望后时方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未转依者率尔堕(即心忽堕境中)心定无记故。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

【《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及《瑜伽师地论》都说定中可以闻声出定。《瑜伽师地论》说定中耳识闻声时意识依然在定中,耳识领受声已若意识有希望则出定。同《解脱道论》‘闻声不得言说,若得言说即出定’,因为入定时语言分别断,声音了别未断。《成唯识论》认为虽然定中可以闻声,但反对《瑜伽师地论》之‘定相应意识与耳识俱转’,认为在定时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更引用《杂集论》之‘等引位中五识无者’。其实“等引位中五识无者”的意思可能是指唯意识能入定,前五识不入定。】


C19清净道论:认为初禅不会由五根门生心是错的
《清净道论》“此中什么是有对想?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是名有对想。……可是此等有对想在入于初禅等定的人也是没有的——因为在入定之时不会由五(根)门而起其心故。”

【此论说初禅前五识灭是不合理的。
 第一、若初禅不由前五根生心,无身识不知“风触”,则修出入息观者入了初禅后就无法继续观息。如果真如此,观息只能修到初禅而已。而且,若无身识,为何观息者到四禅时知出入息已断?

 第二、初静虑有天眼见色、天耳闻声,所以初禅有前五识,而且,初禅的有觉有观就是发生在前五识。】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9:23
定中闻声的各家说法
  定中闻声有不同说法,南传佛教认有人说入初禅就不能闻声。北传《成实论》说初禅能闻声二禅不能;《大毘婆沙论》说四禅还能听能看。大乘的《瑜伽师地论》说入定时是耳识闻声意识犹在定中。属于南传的《解脱道论》说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还说入定闻声是次第灭非顿然灭。其实清净道论是依解脱道论加上后期的见解写成的,所以《解脱道论》应比《清净道论》还原始,只因此论与《清净道论》思想相左而被舍弃。《十诵律》更说到有些比丘认为声闻弟子的天耳极远能闻上至梵世(即初禅天有声可闻),而佛却说若依四禅善修天耳通,欲闻阿鼻地狱乃至(四禅天的)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皆悉能闻(即四禅天有声可闻)。况且诸经皆说梵天人在色界闻欲界音声而下来欲界,可见初禅能闻声。《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说优波离站立手拿剃刀为佛剃发时,听声音指导而次第入初禅到四禅,以上经律证明三禅能听声音。

  由所举大小乘经论证实:⒈在禅定中意识虽在定中而耳识还能闻声。⒉随定力加深而次第觉灭声。⒊定中意识随耳识作意思维该声则退根本定,此时意识在近行定分别声。

  部派佛教的阿含经典中,佛对初禅所灭法的描述有三:

  ⒈杂阿含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语言灭非觉观灭)
  ⒉长阿含入初禅则声刺灭。(声刺灭非声灭)
  ⒊中阿含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在初禅时声还是刺)

  可见初禅所灭法的描述,在不同教派有不同说法。我的解释如下:


  第一部经:初禅言语寂灭,是指无法说话,不是指不能思维分别,乃至在四禅虽然无觉观亦能在定中观心生灭无常等之微细知觉。另外,佛只说初禅言语寂灭,到二禅才圣默然,说明初禅虽不说话但心未默然而思维分别。第二部经:声刺,是指“心被声干扰”不是指声本身,所以“初禅则声刺灭”不是“声灭”,是指初禅闻声不被声刺干扰灭。第三部经:以声为刺,是指初禅闻声还会被“声刺”干扰。为何有三种不同说法?因为这三部经来自不同部派。按《瑜伽师地论》提到“若遇声缘从定而起”,即意识入定耳识闻声,意识依然可能会被声干扰而退禅定。有觉有观的初禅(意识)定心脆弱,耳识闻声时警觉意识去分别每句话,于是很容易失念心乱而出定。理由是初禅并非圣默然,口虽不言语心却在觉观分别业处——呼吸,当时若分别声音的语言则会退禅定。

  况且修出入息观者,在三禅时还在观出入息,此时应有(身识)触觉知息风(空气摩擦皮肤);(属皮肤的)耳膜触声与身识的触觉同是皮肤与空气接触,既然三禅还知身有出入息,当然耳识还可以闻声。若有人认为入眠时不是有出入息却不闻声?应如此回答,入眠时已经无第六识,是耳识闻声但意识不作意,其实入眠时身识必知有出入息,因为你掩深眠者之鼻他必惊醒;同理,三禅还知有出入息应可闻声。又入眠的耳识还可因闻声而引发梦中意识或警醒意识;同理,定中耳识必闻声后才能警觉定中意识分别声而出定。还有,入色界定人必有身识,入色定人若身体若被摇动,定中意识亦可能被身识警觉而出定,况且,佛说在三禅定中知道全身受乐,知道身受乐不就是身识吗?

  二禅、三禅还能听声音吗?我说能!佛说二禅是圣默然,原因是二禅时心(意识)已无觉无观(非全无觉知),此时耳识闻声时依然警觉意识,由于意识当时无觉观所以对每句话都不知所云;此时若心有意(去觉观)听,则能与耳识和合而分别声音语言内容,不过二禅定力较初禅胜,闻声后比较快回到定中。三禅时耳识听声音,意识入定深故闻声细微如在远处,然而四个禅的近行定,若欲闻声犹能听闻,四禅根本定时逐渐听不见声音。这样逐渐听不见声音才符合以下经论:

 ⒈《佛本行集经》优波离为佛剃发入三禅还听声音。

 ⒉《十诵律》于四禅善修天耳通,若欲闻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一切音声皆悉能闻。

 ⒊《摩诃僧祇律》童子迦叶于水中入四禅以天耳闻声。

 ⒋《解脱道论》次第灭声。入色定人是声成乱。

 ⒌《瑜伽师地论》若遇声缘从定而起。

 ⒍《杂阿含诸经》梵天人在色界能闻欲界音声。

 ⒎《华严经》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

 ⒏南北传的《转法论经》梵天互相言语。

 ⒐相应部之梵天相应:目犍连到梵天后入火定说话。

 10. 相应部之梵天相应:阿卢那越提在梵天讲佛法。

 11.南传增支部:佛弟子居于梵世发音声。


定中闻声之总结
  无色定虽不能闻声,但会不自觉出定而闻声,当然也可能不自觉出定闻香味。入色定虽然意识在定中,耳识依旧能闻声,其中四禅渐次觉得声灭。入初禅耳识不能闻声是错误的,应当是耳识能闻声,只是意识不分别声的意义。

  其实入初禅和二禅者全身都在受喜乐,这说明意识入定而前五识并不入定,故知身受喜乐。二禅还知道蚊子钉却因为身受喜乐而不知道痛。然而,多数入定者的身体被碰触时,身识都能警觉意识而出定;当然,也会因耳识警觉意识作意而出定!请看《清净道论》形容初禅、二禅遍满喜生起时:“展至全身,犹如吹胀了的气泡,亦如给水流冲入的山窟似的充满。”充满气感与流动感即身受喜的感觉,既然二禅有胀的触想,那不是违背此论在附录 C19 说初禅无触想。可见此《清净道论》说入初禅时灭前五识的“有对想”是自相矛盾的。总结:此论说二禅知身受喜必有身识,身识是有对的前五识。

  有些部派说三禅的乐是心受,他们说:原因是此乐来自内心不从外来。请看《清净道论》如何解释乐以身受:“虽然具足第三禅之人没有受乐的意欲,但有与名身相应的乐受(即心受);或者由于他的色身(指身)曾受与名身相应的乐而起的最胜之色的影响(即身乐受在定中无,出后有),所以从禅定出后亦受于乐,表示此义故说乐以身受。”《清净道论》认为三禅当时的乐是心受,而且硬把经文的“身受”讲成出定后的身受乐。可是,A8~A12 诸经文明明白白的说“身受乐”是三禅的禅支,请看以下经典讲的“身受乐”:

  《大念处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

  《沙门果经》:更有比丘,离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以舍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

  《身行念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以此身离喜之乐,胜满偏满、偏充偏溢,举彼之全身,离喜之乐,令无不普洽。

  《解脱道论》:彼坐禅人不染喜故,得舍念智,以身受乐;是圣所说,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

  《杂阿含经 347 经》: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此经还分别说身与心都受乐】

  三禅的正智升起,所以三禅人修毘婆舍那比二禅殊胜。又有身受乐就必定有身识的了别,此时意识若分别身乐受就落入观,所以三禅近分定应是无觉唯观。

  南北传经典都说:“三禅发自内心的乐以身受”,由于无喜动故,觉全身一体受乐而不知各身分。即乐发自内心令身受乐,此乐由身受。北传认为“五识相应名身受,意识相应名心受。”有身受就有身触,有身触则有身识,既然三禅有身受必还有身识,乃至耳识。只是当时意识不去分别前五识,造成只知心受乐不知身受乐,意虽不分别而身识还是自知受乐;此时若意识去分别身识之乐,则落入无觉唯观的近行定。依北传的观点,四禅八定都有自己的近分定,但不像南传学者把初禅与二禅之间的近分定说成第五禅。佛在经中只说初禅与二禅之间属于无觉有观,佛不曾说有第五禅。还有,有些部派佛教说从二禅上三禅、三禅上四禅的近分定与根本定同是无觉无观。但是,近分定的(南传说有七个速行心)心在变化中,既然近分定意识有变化(至少心从低转向高的禅定),既然能觉察变化的定心至少是无觉唯观。又,从二、三禅动念转入另一个定时,动异念则非无觉无观,此时心落入无觉唯观。又,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等经 B3-B6 中都说在四禅住不动心时修神通,修神通必定起观,此近分定之观至少是无觉唯观。

  为何有人入色界定不闻声?关键是入定当时是否处在有色想,若心还住于出入息则有色想,有色想故必能闻声。在四禅出入息断时,若心安住于法尘则无色想,虽有耳识(未离色界故)但意识不作意分别(耳识所闻声)而无声想;有如专心看书时耳识闻声,若意识专注于书中的意义——法尘,于是以为听不到声音,若眼识专注于书中的文字则必能闻声。那么,心安住于鼻尖,则有色想而闻声(如此才符合“童子迦叶在水中入第四禅以天耳闻声”因为在四禅时有意听就是有色想),那些入四禅还有色想的闻声者,必须心离色想转缘法尘,才能灭声想而入无色定。至于无色定必定灭色想,此时无前五识而不能闻声。至于睡觉,若深眠则无意识当然不闻声;在梦中,若不知有呼吸则无色想故不闻声,若知有呼吸则有色想故能闻声。


《清净道论》讲禅定虽仔细,但不全是对的
  以上举例说明禅定闻声相关经典的教证后,顺便提起我学南传止观的老师寻灭比丘说:《清净道论》有许多观点是后期部派论师的观点,他不同意南传佛教所说的初禅不能闻声。他还认为南传经典除了相应部经典,其余的长部经典、中部经典、增支部经典、小部经典都曾被后人增减更改。更认为《清净道论》所说的“第五禅”、南传阿毘达摩的八十九心、二十四缘、二十五美心所等理论皆非佛说。然而,有如《百法明门论》的百法不全是佛说。但是,非佛说不一定非佛法。

  其实南传论典在佛音论师之前已被修正过,已非原始佛教,而且见解有错误。请看以上 C1-C4 等南传经典如何记载身在梵天可以说话:就明白南传论典“初禅能不能闻声”之误,主要是论师把经中的声刺灭误解为声灭。为何佛说“初禅正受言语寂灭”而又说梵天可以说话?原来“初禅正受言语寂灭”是指生于欲界散地者心入色界定,一动用欲界身口说话必然要退回欲地,所以欲界身入初禅时必须言语寂灭。然而,罗汉及生于初禅以上天人,是身心都在初禅天动身口说话,当时身与心都在色界定地,所以可以言语。从以上南北传经典都处处证实:一、初禅可闻声,二、若身在初禅还能互通言语。

  可见南传经典与《清净道论》在法义上差异有多大。《清净道论》还有很多错处:

  论文说“十种安止(定)善巧”中的“使诸根平等而行道” 谈到:“若定强而精进弱,则倾向于定的怠情,而怠情增长;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倾向于精进的掉举,故掉举增长。唯有定与精进相应,才不得陷于怠惰;精进与定相应,才不得陷于掉举。所以应使两者均等;以两者的均等可得安止定。”

  按此论说入初禅后没有掉举,如此理论不合南传经典。南传经典说“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这明明说乃至无色界定还会掉举呢!可见佛音论师认为色界、无色界定中没有五上分结的掉举,才会有“入初禅后没有掉举”的错误结论。其实,欲界的掉举是举心掉入往事的回忆;色界的掉举是举心掉入所执取的定,虽掉举但犹在定中。要弄清楚:掉举不是五盖的掉悔,有掉悔不可能入初禅,有掉举却能入四禅。

  论文说“十种安止(定)善巧”的第四项:“什么是当策励于心之时即策励于心呢?由于他极缓的精进等而心惛沉之时,他便不应修习轻安等三觉支,而应修习择法等三觉支。”中提到入安止定必须生起择法觉支、喜觉支、舍觉支,如此说来需生起七觉支而进入初禅,出自哪部经典?其实禅支的喜是喜受,不是喜觉支;觉观是观察禅相,不是择法觉支。

  南传佛教的论典把无觉无观归为第五禅,可是,南传经典中不见佛说过有第五禅,试问遵从《清净道论》法义的南传佛教怎么可能是原始佛教?还有,此论把念心所归入善法,难道做恶事不需要念力吗?有恶见的外道不能修邪法而正念入定吗?《清净道论》错误太多,会是原始佛教吗?会是佛说吗?肯定是后人在佛灭后自圆其说。若是!难怪此论只能在边地的狮子国自我宣扬,不像《俱舍论》在古代佛法中心的那兰陀寺经过严厉考验而被各派学习。当然《俱舍论》也有错。

  其实《清净道论》的法义还真不如《俱舍论》,因为《清净道论》只是排除异己的一家之说,最终失去真实;《俱舍论》是集各家的优点,比较能保存真实情况。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有原始佛教的观念,南传、北传、藏传佛教我们都不应排斥,里头有好的都可以学习,错的不学就是。何必认定某部分有错误就全盘以非佛说消灭之,阿罗汉都无这份能耐,除非你是佛。可见,“非佛说”正是教派分裂的真正始作俑者。

  其实,南传佛教修行法门依据论典多过依据经典,所依论典皆是后人之作。比如帕奥禅师以《清净道论》的“禅相”理论教出入息观法,但是,《清净道论》说出入息观的禅相有多种,不是只有鼻端白光一种而已!此法能修吗?能!还有,马哈希大师把丹田的上下观为生灭的修法,原始经论根本没有观丹田,丹田一上一下是生灭相吗?非也!此法能修吗?能!

  只要是好法门,修了能减轻烦恼,智慧能增长,何必分别是谁说,何必分别南传北传。至于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原始佛教的人,如果只依《清净道论》的见解来否定他宗,不过是狭隘与固执的见取见。说到南传佛教的论典,我的老师(寻灭比丘)认为是后人的理论,《清净道论》更不原始。他告诉我只有相应部经典的法义还比较纯净,就是说,他认为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的经典已被掺杂太多后人的见解,论典更别说了。他让我深深体会到“正法靠师传,经论传斗争(即区别教派);重经论轻师,必自是他非。”当今之世,拿起经论就能依法修成者太少了,不依止师就深入经论,往往自是他非。多数修行成功者,都是依止师传而得法,经书只是作为参考。

  本来是依自己的体验对有缘者教导禅定,只因学员误听信“禅定闻声”就没入定,我无奈地在此搬一大堆经典来灭诤,目的是让南北传教友知道,大家自宗论典都有非佛说,别再以非佛说诋毁他宗。其实,教导修行时,为了灭除学员从他处学来之疑,在此自是他非,非我本意。真无奈,斗争时期传法真苦差啊!希望学员看了本文,别堕入是非心,更勿以此找人论战。理论多么正确都无益于静心,理论辩赢也无助于入定,不如先放下理论,按某个修法的指导入了定,入了四禅自证自知呼吸停,现法乐住而乐不亦乎;舍念清净后掌握清净心,此时看经典或修观时必然非常自信,方知学佛法,若执着某一部派论典为权威,终归落入爱议论而障道!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09:23
附录 B 证果相关经典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使的复杂理论,如今中国佛教几乎全盘接受 88 使和 98 使的讲法,更创立 81惑。然而,在经典里佛不曾说到有 88 使和 98 使。而且南传佛教如今依然只是讲十结。以下列出 88 使和 98 使的理论出自哪些论典,其中大正藏编号1521 及 1527 是大乘论师依据小乘论典而说 98 使 ,1541/1543/1546/1547/1552 都是小乘论师关于 88 使和 98 使的着作,都不是佛所说的论典。

1521 十住毘婆沙论 圣者龙树造 98
1527 涅盘论 婆薮盘豆作 98
1541 众事分阿毘昙论 尊者世友造 88,98
1543 阿毘昙八犍度论 迦旃延子造 88,98
1546 阿毘昙毘婆沙论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88,98
1547 鞞婆沙论 阿罗汉尸陀盘尼撰 88,98
1552 杂阿毘昙心论 尊者法救造 88,98

  我个人认为修行时哪会有那么多心去分别近百个烦恼,应当以经典所说的三结、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来讲解证果,放弃部派佛教的 88 使和 98 使的理论。

  关于证果后退果的问题,南传说一到四果都不会退;北传大小乘佛教说有六种阿罗汉,其中退法阿罗汉是退失现法乐住的阿罗汉;又有的说二果三果会退初果不退。原因是初果破我见属见道,一见永见不退。贪嗔属修道所断,若离修道而失正念,则贪嗔有缘再起,所以二果三果会起烦恼而可能退果。至于阿罗汉证入金刚喻定属于智,若退禅定则退现法乐住,亦退失正念而贪嗔有缘再起,但其所证了无生死智一证永证不退,所以说,退法阿罗汉只退现法乐住,不退阿罗汉果。

D.关于证果所断烦恼

D1杂阿含卷二39经说:离贪触断不说识断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此经同南传相应部S.22.5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所坏),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识喻种子,得住处);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识以色、受、想、行等四蕴为其住处)。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喻种子得水),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不执取),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六尘)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六识之根)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舍弃根尘境界后)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识)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识)住已知足;(识入果定)知足已解脱;解脱已,(证果时舍识境入智境)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非断灭)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证涅槃之心智)唯见法,(死时)欲入(再度舍识境,此时识不生长,识无生故,知心智本无生)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D2善见律:须陀洹断三结,阿那含断五下分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D3毘尼母经:十结尽故名阿罗汉,没说88使98使
  毘尼母经卷第八: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


D4长阿含自欢喜经:说罗汉尽十结,没88使98使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此法无上。智慧无余。神通无余。诸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况欲出其上。

D5 放光般若经:说罗汉断十结,没说88使98使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行空菩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罗汉道。是人已得无相解脱,逮得五力乃至罗汉。是为菩萨得法眼净。

D6杂阿含经:说居士断五下分结,没说88使98使
【杂阿含经(928)说在家居士最高能证优婆塞阿那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

D7显扬圣教论:菩萨修行过程有九种清净
【前七种,在维摩经称七净华,在清净道论也有。第八是罗汉如灭之智,第九是佛果的圆满示现之智】

  一尸罗清净:谓如有一善住尸罗及善守护别解脱戒。如法威仪行处具足,于小罪中见大怖畏受学学处。

  二心清净:谓如有一依戒清净远离欲恶不善法。如前所说,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具足住。

  三见清净:谓如有一具心清净鲜白无秽,离诸烦恼得住不动。为欲证得漏尽智故,观察诸谛如实了知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趣苦灭行道圣谛。

  四度疑清净:谓如有一依见清净,于佛法僧无惑无疑。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度疑清净得妙智见,唯佛所说僧所行道,能得出离。此复云何?谓能尽苦及证苦边。若诸外道所说之道不能尽苦及证苦边。

  六行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见清净得妙智见,知出离道有下中上,下者苦迟通行所摄,中者苦速通行乐迟通行所摄,上者乐速通行所摄。七行断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智见清净得妙智见,谓我应断下中之行,及为发起上妙圣行。

  八无缘寂灭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断智见清净,证得无余诸漏永尽。

  九国土清净:谓诸佛共有无上功能果能示现不可思议国土庄严极净佛思及极净菩萨思及思眷属法。


D8集论:小乘证果有二十七种
  大乘阿毘达摩集论曰:云何果差别?此有二十七种。谓信胜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分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

  何等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软品清信胜解,成就软品顺解脱分未定生时。

  何等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中品清信胜解,成就中品顺解脱分已定生时。

  何等已具资粮补特伽罗: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上品清信胜解,成就上品顺解脱分即此生时。

  又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决择分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顺决择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成就上品顺决择分即此生时

  此中三品顺决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有可退义,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发起故。

  何等随信行补特伽罗:谓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他教修谛现观。

  何等随法行补特伽罗:谓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谛增上法修谛现观。

  何等信胜解补特伽罗:谓随信行已至果位。

  何等见至补特伽罗:谓随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证补特伽罗: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慧解脱补特伽罗: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

  何等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谓已尽诸漏及具证得八解脱定

  何等预流向补特伽罗:谓住顺决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

  何等预流果补特伽罗:谓住见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见道,亦名趣入正性决定,亦名于法现观。

  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预流果。

  若于欲界倍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一来果。

  若已离欲界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

  若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预流果,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以于解脱是不发趣因故,虽已发趣复为邪出离因故,及为不正出离因故。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

  何等一来向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一来果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向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不还果补特伽罗: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

  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能为下趣下界胜因故。

  何等阿罗汉向补特伽罗: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何等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

  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最胜摄故。何故最胜?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何等极七返有补特伽罗:谓即预流果,于人天生往来杂受,极至七返得尽苦际。

  何等家家补特伽罗:谓即预流果,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

  何等一间补特伽罗:谓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苦际。

  何等中般涅槃补特伽罗:谓生结已断,起结未断。或中有才起,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中有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思惟已发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生般涅槃补特伽罗:谓二结俱未断,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无行般涅槃:谓生彼已,不由加行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谓生彼已,由加行力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何等上流补特伽罗:谓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后入色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得尽苦际。复有乃至往到有顶,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又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胜品修,五上极品修。由此五品杂修第四静虑故,如其次第生五净居。

  何等退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何等思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何等护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

  何等住不动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

  何等堪达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然堪能练根。

  何等不动法阿罗汉: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何等欲界异生补特伽罗:谓于欲界若生若长,不得圣法。

  何等欲界有学补特伽罗: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犹有余结。

  何等欲界无学补特伽罗: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无有余结。

  如欲界有三,色、无色亦尔。

  何等欲色界菩萨补特伽罗: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

  何等欲界独觉补特伽罗:谓无佛出世时生于欲界,自然证得独觉菩提。

  何等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

  何等胜解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胜解行地中,成就菩萨下中上忍。

  何等增上意乐行菩萨补特伽罗:谓十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有相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无相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

  何等无功用行菩萨补特伽罗:谓住不动善慧,法云地中所有菩萨。

  复次如说预流果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

  渐出离者,如前广说。

  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胜果。


D9显扬圣教论:七贤圣、八种证果、四沙门果
七种贤圣
  一随信行:谓如有一性。是软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信解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信解行趣向谛观。

  二随法行:谓如有一性是利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择法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择法行趣向谛观。

  三信解:即随信行已见圣谛。

  四见至:即随法行已见圣谛。

  五身证:谓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未得诸漏无余尽灭。

  六慧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未得八解脱身证具足住。

  七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

八种证果者
  一预流向: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流果终无中夭。

  二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

  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

  四一来果:或倍离欲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预流果,进断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断,说名微薄欲贪嗔痴。此云何知?谓以筹虑作意观察境时,心生于舍,无习向心、无习趣心、无习着心,应知是人三毒微薄。

  五不还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先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一来果,进断欲界余烦恼故,修对治行。

  六不还果:或先离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一来果,尽断欲界余烦恼故得。

  七阿罗汉向:谓如有一学已见迹,为断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修对治行。

  八阿罗汉果:谓永断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得。

四沙门果
  一预流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谓身见、戒禁取、及疑;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预流果。不堕落法或极七返、或复家家。(大毗婆沙论云:家家有二,谓天家家、及人家家。天家家者:谓于天上,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受二三生;或一天家、或二天家、或三天家受二三生。人家家者:谓于人中、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洲处、或二洲处或三洲处、受二三生;或一人家、或二人家、或三人家受二三生。又云:由三缘故建立家家,一由业故,二由根故,三由结故。由业故者:谓先造作增长欲界二有、或三有业。由根故者:谓彼已得对治欲界三品、或四品结无漏诸根。由结故者:谓彼已断欲界三品、或四品结。于此三缘,随一不具,不名家家。)

  二一来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薄贪嗔痴;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上品中品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一来果。或复一间。(大毗婆沙论云:一间有二,谓天一间、及人一间。天一间者:谓于天上唯受一生。或四大王众天、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睹史多天、或乐变化天、或他化自在天受此一生。人一间者:谓于人中唯受一生。或赡部洲、或东胜身洲、或西牛货洲受此一生。又云:由三缘故建立一间,一由业故,二由根故,三由结故。由业故者:谓先造作增长欲界一有业。由根故者:谓彼已得对治欲界七品或八品结无漏诸根。由结故者:谓彼已断欲界七品或八品结。于此三缘,随一不具,不名一间。)

  三不还沙门果:若随胜摄五顺下分结永断,所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嗔恚;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永断、或色界系烦恼永断、或无色界一分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不还果。或中间寂灭、或生寂灭、或无行寂灭、或有行寂灭、或复上流。(俱舍论言上流者:是上行义,以流与行其义一故,谓欲界殁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别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于静虑由有杂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故。谓若于静虑有杂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即此复有三种差别:全超,半超,遍殁异故。言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于先世串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殁生色究竟;最初处殁生最后天,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从彼渐次,生下净居乃至中间能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言遍殁者,从彼渐次,于一切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殁。无不还者于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胜进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还义满。必不还生曾生处故尚不生本处,况有生于下;应知此谓二上流中,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余于静虑无杂修者,能往有顶方般涅槃。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于诸定爱味为缘,此殁遍生色界诸处,唯不能往五净居天;色界命终,于三无色次第生已,复生有顶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槃,见不违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者,由此过彼无行处故。)

  四阿罗汉沙门果:若随胜摄贪欲嗔痴无余永断,若全分摄见、修所断一切烦恼永断无余。由彼断故得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阿罗汉六。恒住法界者,谓三种界广说如经,一断界,谓断见道所断诸行。二离界,谓离修道所断诸行。三灭界,谓灭所依所摄诸行。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20:41
D10南传的《人施设论》说42种证果
【此论谈 44 种人,42 种证果,其中的 3-8,在北传说是六种阿罗汉,即动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思不能、护不能。然而,南传说 3-8 是禅定, 4 和 6 才是圣人。】

  1.什么人是时解脱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以适当时间(要待时机),用(名)身证得八解脱之后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后,他的一些漏完全被灭尽——这个人被称为「时解脱者」。

  2.什么人是无时解脱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实在不是以适当时间(不待时机),用(名)身证得八解脱之后而住,而是以(道)智看到之后,他的诸漏完全被灭尽——这个人被称为「无时解脱者」。所有的圣人在圣解脱里都是无时解脱者

  3.什么人是动法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随欲得、不容易得、不顺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时问(随意)入定和出定。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对于那个人来说,因为放逸的原因,那些定会摇动——这个人被称为「动法者」。

  4.什么人是不动法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随欲得、容易得、顺利得,又能在喜欢的地方、喜欢的方法及喜欢的时问(随意)入定和出定。这种情况不会有机会一对于那个人来说,因为放逸的原因,那些定会摇动——这个人被称为「不动法者」。所有的圣人在圣解脱中都是不动法者

  5.什么人是退法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随欲得、不容易得、不顺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时问(随意)入定和出定。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一那个人因为放逸的原因,他会从那些定退离——这个人被称为「退法者」。

  6.什么人是不退法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随欲得、容易得、顺利得,又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时问(随意)入定和出定。这种情况不会有机会一那个人因为放逸的原因,会从那些定退离。这个人被称为「不退法者」。所有的圣人在圣解脱中都是不退法者

  7.什么人是思不能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随欲得、不容易得、不顺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时间(随意)入定和出定。假如他随思的话,不会从那些定退离;假如他不随思的话,会从那些定退离——这个人被称为「思不能者」。

  8.什么人是护不能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是诸色俱行或无色俱行定的得利者,他既是不随欲得、不容易得、不顺利得,又不能在想要的地方、想要的方法及想要的时间(随意)入定和出定。假如他随护的话,不会从那些定退离;假如他不随护的话,会从那些定退离——这个人被称为「护不能者」。

  9.什么人是凡夫呢?哪个人的三结既没被舍断,又没有为了舍断那些法而修行——这个人被称为「凡夫」。

  10.什么人是种性者呢?因为那些法的无间(修习)而出现圣法,因为具足那些法——这个人被称为「种性者」。

  11.什么人是布畏止息者呢?七个有学和那些具有持戒的凡夫是怖畏止息者。阿罗汉是不怖畏止息者。

  12.什么人是不能行者呢?哪些人具足业障、具足烦恼障、具足果报障、不信、无希望、劣慧、鲁钝,在诸善法中不能进入正性决定——这些人被称为「不能行者」。

  13.什么人是能行者呢?哪些人不具足业障、不具足烦恼障、不具足果报障、有信、希望、具慧、不鲁钝,在诸善法中能进入正性决定——这些人被称为「能行者」。

  14.什么人是确定者呢?五种人(具足)无间(业)和那些持有邪见的人是确定者,八种圣人是确定者。剩下的人是不确定者。

  15.什么人是向道者呢?具足道的四种人是向道者,具足果的四种人是住果者(住立在果上)。

  16.什么人是同首者呢?哪个人的漏灭尽和命灭尽是不前不后(同时)——这个人被称为「同首者」。

  17.什么人是住劫者呢?这个人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而且应是劫的被燃烧时间,在这个人未作证预流果之前,劫不会被燃烧——这个人被称为「住劫者」。所有具足道的人都是住劫者。

  18.什么人是圣者呢?八个圣人是圣者,其余的人是非圣者。

  19.什么人是有学呢?具足道的四种人和具足果的三种人是有学。阿罗汉是无学,其余的人既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

  20.什么人是三明者呢?具足三明的人是「三明者」。

  21.什么人是六通者呢?具足六神通的人是「六通者」。

  22.什么人是正等正觉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在以前还未听闻的诸法中,自己彻底了解诸谛,在那里既得到一切智性,而且在诸力中得自在——这个人被称为「正等正觉者」。

  23.什么人是独正觉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在以前还未听闱的诸法中,自己彻底了解诸谛,在那里既没有得到一切智性,而且没在诸力中得自在——这个人被称为「独正觉者」。

  24.什么人是双分解脱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以(名)身证得八解脱之后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后,他的诸漏完全被灭尽——这个人被称为「双分解脱者」。

  25.什么人是慧解脱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实在不是以(名)身证得八解脱之后而住,而是以(道)智看到之后,他的诸漏完全被灭尽——这个人被称为「慧解脱者」。

  26.什么人是身证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以(名)身证得八解脱之后而住,以(道)智看到之后,他的一些漏完全被灭尽——这个人被称为「身证者」。

  27.什么人是见至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如实地了知「这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集」;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灭」;如实地了知「这是导向灭苦之道」,以他的智慧彻见和实践了如来所教的法,以智慧看到之后,他的一些漏完全被灭尽——这个人被称为「见至者」。

  28.什么人是信解脱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如实地了知「这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集」;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灭」;如实地了知「这是导向灭苦之道」,以他的智慧彻见和实践了如来所教的法,以智慧看到之后,他的一些漏完全被灭尽,但是不同于见至者——这个人被称为「信解脱者」。

  29.什么人是随法行者呢?哪个人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者的慧根是非常强,他修习带领慧、以慧为前行的圣道——这个人被称为「随法行者」。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随法行者,住果者是见至者。

  30.什么人是随信行者呢?哪个人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者的信根是非常强,他修习带领信、以信为前行的圣道——这个人被称为「随信行者」。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的人是随信行者,住果者是信解脱者。

  31.什么人是极七次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三结而成为预流者,不堕恶趣、决定、趋向究竟正觉。他在天和人间轮回流转七次之后,苦的作尽——这个人被称为「极七次者」。

  32.什么人是家家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三结而成为预流者,不堕恶趣、决定、趋向究竟正觉。他轮回流转二或三家之后,苦的作尽——这个人被称为「家家者」。

  33.什么人是一种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三结而成为预流者,不堕恶趣、决定、趋向究竟正觉。他只一次转生人类之后,苦的作尽——这个人被称为「一种者」。

  34.什么人是一来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三结、薄贪瞋痴性而成为一来者。只要来这个世间一次后,苦的作尽——这个人被称为「一来者」。

  35.什么人是不还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五下分结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完全寂灭了,不会从那个世界回来——这个人被称为「不还者」。【化生是指生色界,其中最差的是第 40 的上流至色究竟天】

  36.什么人是中圆寂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五下分结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完全寂灭了,不会从那个世界回来。他在被生(色界)之后,或者还未到达寿量的中问,为了最上结的舍断,而使得生起圣道——这个人被称为「中圆寂者」。

【北传说中般涅槃有三种:或中有才起,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中有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思惟已发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37.什么人是生圆寂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五下分结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完全寂灭了,不会从那个世界回来。他超过寿量的中间之后,或者接近死时,为了最上结的舍断,而使得生起圣道——这个人被称为「生圆寂者」。

【北传说生般涅槃:从欲界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而第 37 说是化生色界,到接近死时生起圣道。】

  38.什么人是无行圆寂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五下分结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完全寂灭了,不会从那个世界回来,他为了最上结的舍断,以无行使得生起圣道——这个人被称为「无行圆寂者」。

  39.什么人是有行圆寂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五下分结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完全寂灭了,不会从那个世界回来,他为了最上结的舍断,以有行使得生起圣道——这个人被称为「有行圆寂者」。

  40.什么人是上流至色究竟天者呢?在这里有一种人,由于完全灭尽五上分结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完全寂灭了,不会从那个世界回来,他从无烦天死后去到无热天,从无热天死后去到善现天,从善现天死后去到善见天,从善见天死后去到色究竟天,在色究竟天为了最上结的舍断而使得生起圣道——这个人被称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者」。

  41.什么人是预流者和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呢?
  为了舍断三结而修行的人是为了作证预流果而修行者。哪个人的三结已被灭尽了——这个人被称为「预流者」。

  42.为了淡薄欲贪、瞋恨而修行的人是为了作证一来果而修行者。哪个人的欲贪、瞋恨是淡薄性——这个人被称为「一来者」。

  43.为了完全的舍断欲贪、瞋恨而修行的人是为了作证不还果而修行者。哪个人的欲贪、瞋恨是完全的被舍断——这个人被称为「不还者」。

  44.为了完全的舍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而修行的人是为了作证阿罗汉果而修行者。哪个人的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完全的被舍断——这个人被称为「阿罗汉」。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20:41
E.关于怎样的人能证果
E1杂阿含964经:妓女畜男女习五欲,也能证初果
  ……婆蹉白佛。颇有一比丘于此法、律得尽有漏。无漏心解脱。乃至不受后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众多比丘尼于此法、律尽诸有漏。乃至不受后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乃有众多优婆塞修诸梵行。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得成阿那含。不复还生此。(此优婆塞修诸梵行)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于此法、律修持梵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优婆夷。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于此法、律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复还生此。(此优婆夷修持梵行)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颇有优婆塞受五欲。而于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塞居家、妻子、香华严饰、畜养奴婢,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于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于居家,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于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畜养男女习五欲的优婆夷就是妓女,佛说她贪乐五欲却已破我见,得须陀洹,决定正向三菩提。

E2杂阿含347经:慧解脱不得禅定、亦能证初果
【初果只破我见,不必离欲界恶法】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时,诸比丘愿度须深。

  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此经说有身乐受与心乐受是有区别的】、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稽首佛足。


E3杂阿含990经:未断淫欲亦能得二果
【本经说未断淫欲也能得斯陀含,不应筹量他人道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食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难令坐。

  时,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难: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

  阿难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根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

  佛告阿难: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

  阿难!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于彼筹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

  阿难!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

  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自非如来,此二有间谁能悉知?

  是故阿难!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无余灭。若掉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无余灭。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无余灭。若苦贪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无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至如来能知人人。

  阿难!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难?

  如来所说岂有二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后世?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后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生此究竟苦边。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E4杂阿含854经:一聚落内有500阿那含
【本经说一村落就有上千人于佛前证初果,这些人于末法都会天上人间来回,尤其从天道回人间时已经几千年了,他们将继续修行证果。勿轻信现代末法不可能修证。】

  ……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此那梨迦聚落,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佛告诸比丘: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非是如来所乐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今当为汝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E5善见律:佛灭后(公元1500-2500)还能得阿那含
【善见律卷第十八说公元 ac2500 年内犹能证爱尽罗汉,可见目前要证初果应当是绝对不难。】

  ……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bc500- ac500)。法师曰: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答曰:不都尽,于千年(ac500-1500)中得三达智。复千年(ac1500-2500)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ac2500-3500)中得阿那含。复千年(ac3500-4500)中得斯陀含。复千年(ac4500-5500)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ac5500-10500)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岁后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Bc=公元前,Ac=公元】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20:41
F.证果杂说
F1四分律:说二果失精,不说三果失精
  世尊以此因缘即集诸比丘告言。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精。是为五过失。善意睡眠有五功德。不见恶梦。诸天卫护心入于法。系意在明相。不于梦中失精。是谓五功德。于梦中失精不犯。精有七种。青黄赤白黑酪色酪浆色。何者精青色,转轮圣王精也。何者精黄色,转轮圣王太子精也。何者精赤色,犯女色多也。何者精白色,负重人精也。何者精黑色,转轮圣王第一大臣精也。何者精酪色,须陀洹精也。何者精酪浆色,斯陀含人精也【即二果失精】。

F2大毗婆沙论:阿罗汉有梦
  大毗婆沙论云:问:何等补特伽罗有梦?答:异生、圣者、皆得有梦。圣者中、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独觉、亦皆有梦。唯除世尊

F3杂宝藏经28:初果未断淫,不可能走路离地四指
【本经说身能离地四指者无有淫欲。所以别信初果走路离地四指的传说,因为初果未断淫。】

  如鸠留孙佛时有一仙人,名曰定光。共五百仙人,在于山林中草窟里住。时有妇人偶行在此,值天降雨风寒理极,无避雨处,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诸仙人见之,即便谤言: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净行。尔时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诽谤堕于地狱,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作十八变。诸仙人见已,而作是言:身能离地四指无有淫欲,何况定光,升虚空中有大神变而有欲事!我等云何于清净人而起诽谤。时五百仙人即五体投地,曲躬忏悔。缘是之故得免重罪。当知菩萨有大方便,真是众生善知识。佛言:尔时定光仙人者,今弥勒是也。尔时五百仙人者,今长老等五百比丘是也。(出自杂宝藏经 28 仇伽离谤舍利弗等缘)

F4四分律:讲解如何入禅得果无犯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十七群比丘往语六群比丘:“长老,云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耶?”时六群比丘报言:“如汝等所说者,则已犯波罗夷法,非比丘。”时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问言:“若有诸比丘作如是问‘云何入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为犯何罪?’”上座比丘报言:“无所犯。”十七群比丘言:“我等向者诣六群比丘所问言‘云何入初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愿,云何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彼即报言‘汝等自称得上人法,犯波罗夷非比丘。’”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与十七群比丘作疑恼。


F5十诵律:自证果向他人说,犯波夜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实是阿罗汉,向他人说,波夜提。

  实向阿罗汉,向他人说,波夜提。

  实阿那含、向阿那含,实斯陀含、向斯陀含,实须陀洹、向须陀洹,向他人说,皆波夜提。

  若比丘,实得初禅,向人说者,波夜提。

  实得二禅、三禅、四禅,慈、悲、喜、舍,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我好持戒,向他人说,突吉罗。

  若比丘实见诸天来至我所。龙、夜叉、浮荼鬼、毘舍遮鬼、罗剎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波夜提。

  乃至实见土鬼来至我所,向他人说,突吉罗。

F6十诵律:证果不一定会说法
【健忘非失念,十诵律说阿罗汉般特四月乃能诵一偈。】

  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诸比丘:我教化四众疲极,令诸比丘当教诫比丘尼。尔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次第教诫比丘尼。上座比丘次第教诫竟,次至长老般特。

  时阿难往语般特言:“汝知不,汝明日次应教诫比丘尼。”般特语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我夏四月乃能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阿难,得过是次者善。”

  阿难再三语般特言:“诸上座已教诫竟,今次到汝。”般特比丘亦再三报阿难言:“我钝根不多闻,未有所知,夏四月乃能诵得拘摩罗一偈。得过次者善。”

  阿难复言:“汝明日次教诫比丘尼。”即受阿难语。夜过已,中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乞食,食后还自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入室坐禅。

  尔时诸比丘尼闻,今日般特比丘次教诫比丘尼,皆生轻心:“是不多闻诵读经少,夏四月过诵得一拘摩罗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我等所未闻法云何得闻?我等所未知法云何得知?所诵拘摩罗偈,我等先已诵。”

  诸有比丘尼,先不入祇陀林听法者,时皆共来。有五百比丘尼,出王园比丘尼精舍,往祇桓听法。诣长老般特房前立,謦欬作声扣户言:“大德般特,出来!”长老般特即从禅起出房,至独坐床上,端身大坐,诸比丘尼头面礼竟,皆在前坐。

  时长老般特以柔软语言:“诸姊妹!当知我钝根少所读诵,夏四月过诵得一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恶,常系念现前舍离于诸欲,亦不受世间无益之苦行’虽然我当随所知说,汝等当一心行不放逸法。何以故?乃至诸佛,皆从一心不放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作是语已,用神通力于座上没,在于东方虚空之中,现四威仪行立坐卧。入火光三昧身出光焰,青黄赤白种种色光。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种种现神力已还坐本处。

  诸比丘尼见长老般特如是神力已,轻心灭尽,生信敬心故尊重净心,折伏憍慢。即随比丘尼所憙乐法所应解法,而为演说。众中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有种声闻道因缘,有种辟支佛道因缘,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者。尔时众中。得如是种种大利益。


F7中阿含:三果共有七种涅槃, 三种在中阴身入灭
【本经说的三种中般入灭属于中阴身入灭。第一纔燃便灭是指‘死有’入灭,第二上已即灭是指‘中有’入灭,第三未至地灭是指‘生有’入灭。此经不但指出从死到生,有死有、中有、生有三阶段,也指出三果犹堕中阴。然而,南传佛教不承认有中阴身】

  《中阿含七法品善人往经》: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

  (A 段)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

  譬如烧麸,纔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A 段)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上已即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二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A 段)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三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A 段)譬若如铁洞然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地而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生般涅槃。是谓第四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A 段)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行般涅槃。是谓第五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A 段)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无行般涅槃。是谓第六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A 段)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是谓第七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我向所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F8佛使比丘说:阿罗汉未必能辨认阿罗汉
  依泰本巴利藏第 25 册,178 页记载:长老舍利弗不知道罗婆那跋提是位阿罗汉,而不断向他说法,目的是想使他证得阿罗汉。佛使比丘认为这表示智慧如舍利弗也未必能辨认阿罗汉,然而,有天眼明的阿罗汉,是可以使用天眼观察对方是否还有下一生的业报,就能知道对方是否是阿罗汉,可能当时舍利弗没有用天眼观察就向罗婆那跋提说法。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0 22:50
G.关于退果
G1中阿含福田经:9种阿罗汉,两种阿罗汉有退

【中阿含大品福田经说:退法阿罗汉,犹是无学。南传说不动法和不退法才是】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G2别译杂阿含(30)经:得时解脱后退失六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毗婆波世山七叶窟中。尔时有一比丘。名曰求悳(杂阿含译瞿低迦)。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处于闲静。勤行精进。以不放逸。断于我见。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复还退失。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还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独处。修行精进。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魔王波旬知佛在王舍城毗婆波世山七叶窟中。瞿昙弟子名曰求悳。亦在王舍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勤行精进。心不放逸。得时解脱(杂阿含译意解脱,南传 cetovimutti 译心解脱)。自身作证。得已退失。如是六返。尔时魔王而作是念。求悳比丘若第七得。必自伤害。出魔境界。作是念已。捉琉瑙琴。往到佛所。扣琴作偈:

  大智大精进 有大神通达 于法得自在 威光极炽盛
  汝声闻弟子 今将欲自害 人中最上者 汝今应遮断


  云何乐汝法 何故学他死

  尔时魔王说是偈已。佛告魔言。波旬。汝今乃是诸放逸者之大亲友。汝今所说自为说耳。乃不为彼比丘说也。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不怯弱 坚修行精进 恒乐于禅定 昼夜修众善
  干竭爱欲使 坏汝魔军众 今舍后边身 永入于涅槃


  尔时魔王忧悲苦恼,失琉璃琴愁毒悔恨,还本宫殿。

  佛告诸比丘。当共汝等诣仙人山求悳比丘所。佛将诸比丘诣求悳所。见求悳尸东犹如烟聚。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烟聚已不。诸比丘言。已见世尊。尸南西北亦如是聚。佛告比丘。此是波旬隐形绕求悳所。觅其心识。佛告比丘。求悳比丘以入涅槃。无有神识。无所至方。尔时魔三化形靡纳。而说偈言:上下及四方 推求求悳识 莫知所至方 神识竟何趣?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如此健夫。破汝军众。以入涅槃。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G3有部律:9种阿罗汉,其中退法和护法两种会退
【有部尼陀那说退法阿罗汉犹是无学】

  长者以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间几是福田?佛言:有二,谓学及无学。学人差别有十八种,无学之人有其九种,是谓福田,堪销物利。

  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以上九种阿罗汉其实是两种和七种不同分法,即:解脱方式有慧解脱、俱解脱两种;现法乐住的稳定程度有七种: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


G4萨婆多部律:四三二果有退。退果言退不犯戒
【萨婆多部认为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会退。】

  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八

  问:若比丘如是语“我于四沙门果退”犯何罪?

  答:偷罗遮。

  问:若比丘言“我得四沙门果”得何罪?

  答:不得言得,波罗夷罪。

  问:我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罪耶?(答实者不犯是指真正退失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

  答:不犯。实不得退言得退,波罗夷;实者不犯。

  问:若比丘言“我是学人”得何罪耶?

  答:若言“我学波罗提木叉”偷罗遮。若空无所有言“学圣法”波罗夷。学修多罗毘尼阿毘昙亦如是。

  若比丘言“我是最后生”犯何罪耶?

  答:若说“过去法已灭”偷罗遮。若说“实生尽”波罗夷。

G5大毗婆沙论:阿罗汉退现法乐住则会起诸烦恼
  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义。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喻为证,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惟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彼引此等世间现喻,证无退起诸烦恼义。’

  为遮彼执,显有退起诸烦恼义,若无退者,便违契经。如契经说:阿罗汉有二种,一退法,二不退法。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是时解脱。六反退已;于第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槃。故知定有起烦恼退。

  问:若有退义,分别论者所引现喻,当云何通?

  答:不必须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缆,非毗奈耶,非阿毗达磨;但是世间粗浅现喻。世间法异,贤圣法异。不应引世间法,难贤圣法。若必须通,当说喻过。喻既有过,为证不成。

  如瓶破已必有余瓦,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瓶破已非有余瓦)即与喻别,不应为证。如烧木已定有余灰,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若无烦恼者(烧木已非有余灰)即义与喻别,不应为证。

  然,世间木无被烧义,但木极微,与火极微为因已灭,此火极微,与灰极微为因已灭。应作是说: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间想,谓火烧木令木成灰,木既灭已犹有余灰,非全无物。故喻与法,义不相似。

  又阿罗汉断诸烦恼,非令全无。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若相续中违烦恼道未现在前,尔时名为烦恼未断。若相续中违烦恼道已现在前,断诸系得、证离系得,不成就烦恼,名烦恼已断。应作是说,修习圣道是希有事,今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不令无。是故尊者妙音说曰:烦恼不在自身中行,说名为断,非令全无。如说天授(于此)舍宅中无,非谓天授余处亦无;烦恼断时应知亦尔。过去有故,若遇退缘为因,引生未来烦恼,故必有起烦恼退义。

  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契经?答:彼说退时退道非果,以沙门果是无为故。问:既许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别而说无退?又彼许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为全不得?若得学道,果亦应退,非无学果,成学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过:退无学道不得学道,若尔应住异生位故;若非异生及学无学,应离凡圣有别有情,许即便非世尊弟子。故应许有起烦恼退。

G6俱舍论:阿罗汉会退现法乐住,非退果
  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去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又云: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槃。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

G7大毗婆沙论:预流果无退,上三果有退
  《大毗婆沙论》: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且彼文说:(初果)见所断烦恼于无事起,故断已不退。云何说彼于无事起?谓无处转故。云何无处转?谓于我转故;于胜义谛我毕竟无,故彼烦恼断已不退。(二三果)修所断烦恼于有事起,故断已有退。云何说彼于有事起?谓有处转故。云何有处转?谓于少分净相转故。云何名为少分净相?谓于发爪唇齿面目手足指等形显色中有少净相,于中亦有诸不净相。观不净相由如理作意,先离烦恼;观彼净相由非理作意,起烦恼退。无有少法有我我所,可令观彼退无我观。如契经说:一切法无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特伽罗,于此身内空无士夫,无能作者、无遣作者、无能受者、无遣受者,纯空行聚;是故一切见所断结,圣慧断已皆永不退,是故无退预流果者。复次永断三界见所断结,立预流果,无退三界见所断结永断者故。


G8显扬圣教论:有六种阿罗汉
  退法等有六者:谓退法等六无学果,广说如经。一、(绝对退)退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不思则退)思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宁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三、(放逸则退)护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四、(不退不进)住不动(应译为住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五、(不退更进)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软根,堪能不退;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功德。六、(自性不动)不动法: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此人于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摇动,亦不为发起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摇;是故说名为不动法。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1 04:06
H.关于初果的恶行
  我个人认为既然二果还有贪嗔,而初果贪嗔未断且重过二果,并非如一般所传说不作恶行,只是其恶业不足令他堕恶趣。然而,初果所作恶业的苦报,就在剩下的七世善道中受痛苦。请看有部的见解“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如《金刚经》“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比如有人多世作善,其果报应七世作人,此生作一次恶业应堕地狱,然而,若善业大于恶业,则先受用七次善报才去地狱。同理,初果之善业更应当先受用七世善报,然其所做恶业之果报,未堕地狱之前,因他七世之内解脱生死而成为非择灭了。

H1大毗婆沙论:唯三果是善士趣,初果二果不是
【此论说初果和二果名为善士,三果名为善士亦名善士趣,四果名为胜善士但不名为善士趣。又说“若已得果及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能如是。”即初果成就无学正见、正定,已是善士;但未永断不善烦恼业,平时还贪恋妻子财物,染习欲事。甚至有时会发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

  《大毗婆沙论》问:何故不说预流一来为善士趣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有说:世尊此中以七善士趣、赞美中子(即三果),或时有处赞美长子(即四果),如伽他言:阿罗汉极乐,以无贪爱心,及我慢已断,永断痴网故。或时有处赞美幼子(即初果),如池喻经广说。今此亦以赞美中子,是故不说预流一来。

  ……有说:本为差别预流、一来,世尊说此七善士趣。谓彼虽得名为善士;如契经言:云何善士?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正定。云何胜善士(四果)?谓若成就无学正见乃至正定,然其(四果不入三界故)不得名善士趣;以彼尚远,非能近趣胜善士故。唯不还者名为善士亦名善士趣。彼是善士又能邻趣胜善士故。由此义故预流、一来非善士趣。

  ……有说:有学位中,若已越界已得果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虽已得果而未越界。有说:有学位中,若已越界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二俱不尔。有说:有学位中,若已得果及永断不善烦恼业者,立善士趣。预流、一来不能如是,故不立善士趣。如不善烦恼业,如是有异熟,无惭无愧相应,二果烦恼业亦尔。

  ~~内容重复不列出~~

  ……有说:有学位中,若已永断非善士共有法者,立善士趣。何等名为非善士共有法?谓乐在家,爱恋妻子;贪着卧具衣服饮食,好着种种华鬘璎珞,及诸香等,涂饰其身;贮畜一切不净财物,所谓金银珍宝,仓库田宅,童仆作使,诸象马等;及以染心摩触骨琐众恶所集不净之身,而生净想,染习欲事;或时发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诸损恼业;预流、一来犹有此事,故不说在善士趣中。

H2大毗婆沙论:预流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
  《大毗婆沙论》:有余师说,若有不见恶行过失妙行功德,彼堕恶趣。一切预流、如实知见善恶得失;由失念故,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有作是说:萨迦耶见未断、未遍知,造恶业者当堕恶趣。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虽暂起恶业而不堕恶趣。如世尊说: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一者障三恶趣(虽作恶不堕恶),二者遮(不再作)五无间业,三者解脱种种诸恶见趣,四者无际生死已作分齐,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

H3俱舍论:智为罪大亦脱苦,预流不堕恶趣业
  《俱舍论》: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


H4中阿含盐喻经:有修虽作恶,受苦报但不堕地狱
【此经内容是说:不修戒定慧者作恶业最终堕落受地狱苦。修戒定慧者(包括初二果)作恶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但不堕落地狱,因为彼于现法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经文: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

 A1【作恶不修必受地狱苦果,如盐多水少不可饮】
  [1]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2]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碱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碱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碱不可饮。

  [3]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不修结论:作恶必受地狱苦果]

 A2【作恶但有修必受现法苦果,如盐少水多可饮】
  [4]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5]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碱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碱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碱叵饮。

  [6]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有修结论:作恶有修必受现法苦果]

 B1【作恶不修必受地狱苦果,如贱者被夺羊求贵者卖】
  复次,[重复 1]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直。是谓有人夺取他羊。

  [重复 3],[不修结论:作恶必受地狱苦果]

 B2【作恶但有修必受现法苦果,如贵者收缚窃者且夺回羊】
  复次,[重复 4]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

  [重复 6] [有修结论:作恶有修必受现法苦果]

 C1【作恶不修必受地狱苦果,如贫者负他一钱亦为主所缚】
  复次,[重复 1]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彼贫无力故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重复 3],[不修结论:作恶必受地狱苦果]

 C2【作恶有修必受现法苦果,如贵者负债无量不为主所缚】
  复次,[重复 4]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重复 6]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1 04:06
结语:见取见者爱论非佛说

  我讲法不爱引经据典,此书内容还不圆满,有错处欢迎指出修正。不过,不要只依南传经典片面说法,也请认同本书所举的北传经典。更不要以为南传经典才是佛说,北传经典非佛说。修行人何必上网也议论非佛说,太累了吧!难道这是护法的行为吗?禅宗六祖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禅定闻声之争自古已有,关于此事在南北传佛教还有不少经典可根据,总算还能引经据典来解释。但是,在《证果相关的经典》中所收集关于“初果的恶行”之北传的经论是南传所无,必定会使不少人震惊而骂这非佛说。因为关于初果圣者贪嗔未断及不稳固的正念,是否会失念而造恶行的内容,在经过几次结集后已被南传论师除掉,只好依据北传的说法啦!请仔细看看所举经论合理吗?看了之后,可能还有人会把这些经论加上“非佛说”的罪名。其实,是有人误以为初果有如阿罗汉已断烦恼那么清净、神圣。请大家想想,初果只破我见,虽得不坏信但贪嗔未除,若杂务多而没机会继续修持,必定会退禅定而失念,失念时则可能造恶业。造了恶结果如何?佛说初果的功德:“(作恶)不堕恶趣,(但)不作五无间业”。

  代代有人重复说:大乘非佛说以及密宗是婆罗门外道说,总爱以“非佛说”及“外道说”把不合自宗见解的经典销毁,于是再结集经典。已结集了何必又结集?多次结集就纯净了吗?这有如早期的圣经谈到轮回,后来被删除了,没有轮回的圣经的确是纯净了,但是其真实性却失传了。

  所附汉文经论主要来自汉传(北传)佛教,包含不同部派的经论的观点。近代有些学者说南传佛教是纯净的原始佛教,我个人认为不见得是。其实,在部派分裂后,南传佛教和其他部派都在做同一事件——排除异说,即该派的权威学者认为派内所流传的经典与其思想有异,为了统一见解、排除异说,以结集的名义修正教义,把原本差异的法义筛洗为一家之说,自以为结集后的经典纯净了。比如早期的《解脱道论》与后期的《清净道论》同属南传佛教的论典,但《解脱道论》说入色界定能闻声,到《清净道论》则说入初禅就不能闻声了。看来是南传权威学者判《解脱道论》非佛说,以结集之名把它淘汰掉的缘故而失传。幸好被保留在其他部派,结果流传到汉地,更幸运的是汉地不会以结集来淘汰经典,只会收集经典。

  佛世时的阿逸多比丘,北传佛教认为他是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来人间示现比丘身,其道行远远超过阿罗汉。然而,南传佛教说阿逸多比丘只是凡夫,为何如此差异?更要不得的是南传学者认为:佛陀成道之前一天虽是菩萨,但这位菩萨竟然还是凡夫,且隔天超越一切果位而成佛。

  关于佛最后一生是由凡夫修成佛这一点,我认为是宗派分裂后凡夫的权威学者利用结集经典排除异说的结果,若真是罗汉结集的经典怎会说悉达多是凡夫呢!唯有在凡夫的眼中,佛成道前必是凡夫。若是阿罗汉,必定知道悉达多出世那一刻狮子吼“这是我最后一生”。一出世能如此自知自证,如此智慧早已超越阿罗汉。是谁造成南传经典说悉达多是凡夫?决非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是部派分裂后的经典结集者,是这些凡夫认为悉达多是凡夫,为排除“十地菩萨示现成佛,悉达多非凡夫”的异说,用结集来净化成为后来的南传经典,如此筛选则失去佛法本来面目,反而是什么经典都收的北传佛教比较能保留真相。我举个例来说明,如果某次佛讲法有二十个人听,这二十位听众告诉身边的好友及信徒,会一句不漏吗?一定有好几个版本罢?难道佛在世时说只许一个版本流通,难道结集前后其他版本就是非佛说了。呜呼哀哉!佛涅槃前没有说要结集啊!佛怎会说某些听众所传的是佛说,某些不是?请注意:佛从来没有说过佛法要以阿罗汉说的为准,结集时却以阿罗汉说的为权威,阿难尊者参加结集的前一天还不是阿罗汉,难道阿难前一天说的佛法是错的?隔一天说的都对?

  后来的佛学家爱依史料考据谁才是真实,近代人盲信佛学家所研究的结论——凡夫修成佛,试问佛学家不修行的凡情结论是正法吗?佛学家总是无法承认“佛是人天导师,佛在人间也在人间以外开示佛法。”南传佛教的阿毘达摩据说是佛在天上时单独对人间的舍利弗尊者讲的,如果这天上传来的法音比人间听到的经典还深奥,佛学家又怎么能以人间历史去辩证人间以外流传来的佛法之虚实?正如佛说:定海甚深,声闻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尽故


  曾经有一位南传法师写一本《南传菩萨道》,以大乘佛教看来,罗汉谈菩萨道是夏虫语冰,小乘佛法的菩萨观点毕竟局限在人间及初地菩萨之下。定海甚深声闻不得其底,菩萨行更深;凡夫审定菩萨经典,结果必定归入非佛说。在这里提起《南传菩萨道》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南传佛教代代重演大乘菩萨道非佛说。《南传菩萨道》这本书不就是在说菩萨道应如南传经典所说的那样。

  由于佛灭后无人有权威统一不同见解,我们只能依经教作为参考。但是,不应该偏执唯有自宗经典才是佛说的狭隘见解,而是应该参考他宗,反观自宗有何欠缺。

  至于后人的见地若有所创新,不应该以非佛说而否定他,因为不是只有佛说的才是佛法。问题在于所说的法是否符合佛法之法印,以及所说的法是否契机。由于佛法是佛随顺一代时教,有些不一定适合近代人的思维了,依古代人的错误思维来教导太空时代的科学教徒,这就是不契机了。龙树菩萨及无着菩萨的中观及唯识就是当时契机的创见,当然,一切创新的见地亦必须符合佛法之法印;如果符合佛法之法印,怎能一味以非佛说否定之。大家别忘了,佛交代依法不依人,所以不要听信权威的证明,要自己去信解行证来体验佛法。

  佛随顺一代时教的某些教法,比如经典中接受古人重男轻女、一夫多妻、买卖奴婢等等观念,还有依国法盗五钱破盗戒,好多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古代的那些知识与观点怎能说服现代人呢?如果佛陀再来,必定会随顺现代的知识,比如水不再是四大的水大,而是 H2O,随顺观点男女平等来开示佛法!所以,南传佛教的信仰者不应迷信自宗为原始,一味排斥北传佛教。须知在北传佛教看来,南传佛教只是部派佛教之一,其教义不见得全部正确!再者,南传的阿毘达摩及《清净道论》,在北传佛教看来也是后人所说,不但非“原始”且也一样“非佛说”,只是信仰者自以为是“佛说”而已。

  就从结集谈谈“原始佛教”非佛说。佛一生都在因机设教地修正戒律,涅槃前还留下让后人改革的空间——小小戒可以舍。其实,佛经常应世俗观点去修正已制定之戒呢。佛因机设教,时时破旧创新,几时墨守成规?在结集经典时,迦叶尊者等上座总结说:“佛已制者不可改。”这就是墨守成规的典范,倚老卖老保守的上座能保留佛的本意吗?还有,迦叶尊者不常在佛身边,菩萨听到的佛法他没听到时,难道这位菩萨说的就非佛说吗?

  再看《五分律》记载结集经典后,从南方来的富楼(兰)那比丘语迦叶: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迦叶尊者回答:“大德,你说的这七条,佛在毗舍离,因为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所以暂时保留下来。以后就针对它们另外制定了四条。等到了舍卫城时,又改订为三条了。”富楼那比丘回答说:“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可是,后来迦叶对在场的比丘大众宣唱:“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己制不得有违!”【自从经典结集,就产生佛圣弟子之间互不赞同对方所听闻来的佛法了】

  “小小戒可舍”是阿难尊者单独听佛陀说的,迦叶尊者因为佛没说什么是小小戒,与五百罗汉一致否定阿难的提议,难道佛所交代的话不算数?请问大家,这符合佛的本意吗?佛在涅槃前,为何佛不请自说小小戒可舍,你们可曾想过,这句话比结集经典还重要啊!因为佛不请而说啊!这才是世人想不到而佛关心的大事——僧团会因小小戒而分裂,后来果然真是如此。因时因地而制定的小小戒若不舍,佛教必会被局限在某个时空而已,不能改革的佛教,只能保持封建制度、原始知识、古板思维而永远落后。大家为何没发现:佛一生都在改革教法与戒律,以适应众生根基,为了佛教将来,佛在涅槃前还提议改革小小戒,只是被古板的迦叶尊者所推翻了。其实,佛曾劝年老的迦叶尊者不必再行头陀,当时迦叶尊者也没接受佛劝,何况佛灭后。我们可以看到,佛是活泼地因机设教与制戒,迦叶尊者则是固执地墨守成规,参加结集的五百罗汉主要是迦叶和优婆离的追随者,当然与迦叶相同看法。要是由阿难尊者主导结集,富楼那等必定很称心。既然富楼那长老于此七条不能行之,非头陀行的追随者必定与迦叶的追随者形成不同部派。其实,到远方弘化的长老及罗汉来不及参加结集不知有多少位呢,其弟子所流传下来的佛法,当然会被王舍城派的弟子否定。于是王舍城派自称是上座部,余者为大众部。迦叶主导的王舍城苦行派的结集是“原始佛教”吗?所以,别再迷信上座部派才是佛说,大众部非佛说。

  若大乘经典的流传类似富楼那尊者事件,当然也被王舍城派的弟子否定。爱自是非他而找“非佛说”的王舍城派,至今在南传佛教流传,非王舍城派的其他小乘及大乘部派至今流传到汉、藏,各自的教义在流传过程中都继续变化。若印度佛教没被回教毁灭,会是谁主导那兰陀大学呢?我认为是大乘佛教,这非我臆测,是有史实证明的。我深知有人认为——同情大乘佛教的我,是背叛原始佛教的大邪见者,然而,我的老师和我一样,心中从来没有原始佛教,只知正法要靠修行人传。


罗汉传的不全是佛说?哪里有真佛说的法?
心是法主!莫外求法,化佛说法,还归心变。

(2011 年修订版)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23-5-31 04:36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5-5-12 03:03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