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神籽

(口水帖)开元寺小悟

49 / 9642

尚未签到

5

主题

38

帖子

2375

积分

泉水

Rank: 3

积分
2375
发表时间 2010-11-26 23:46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0-11-26 10:05:28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青色叶片2010-11-25 19:57:16 的发言:
    “无记业重的人投胎是要做畜生的”这句话不是笑话,是南怀谨说的。无记业,其重心并不是说善说恶,而是你不知道它是善是恶,你没有觉察得到,你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关于轮回,不太了解,但我认为南怀谨老师表达的是,生而为人必须有觉照。
        或许,经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方式。

“经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方式”,非常赞同这句话。

但对于佛教里约定俗成的名词(名相),我们就不能随意乱解释,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基础常识贫乏或不扎实的体现。好比26个英文字母,你非要说成“abdcef......”别人不会认为你很高明,对不?

如果阿猫阿狗都不按传统,自己编造一套名词解释出来,那佛法会很混乱。写一本书,后面还得加上自己的那套名词解释,学的人更惨。

忘失正念,忘记“觉察”、“觉照”,昏昏然的,这不叫无记业,叫昏沉(包括粗、细昏沉,细昏沉容易被误以为是定)——经常处于这种昏昏然的状态,的确容易堕落到畜生道,因为这种状态已经跟畜生的愚痴相很接近了。

这种粗浅的常识性错误(因不学习或不屑学习基础,或学习后忘记、或自作聪明加以篡改),如果不是语误,而是他的确这么认为的,无论是谁,都是个低级的笑话——我们只针对事、道理,不针对谁。


喔,小桥来位高手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50

主题

310

帖子

7531

积分

江水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7531
发表时间 2010-12-7 12:15
神兄是进步了。
可不能有头无尾哦。写完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1 11:45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0-11-24 10:50:16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神籽2010-11-21 20:06:06 的发言:
记得以前看书,有说到业力的时候,说是业力除了善业,恶业之外,还有一种无记业,就是上面说的“无记”。无记业重的人投胎是要做畜生的,,

业,有善、恶、无记三种。无记业,是非善非恶的业,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它也无所谓轻重之分,也不能招感什么果报。

“无记业重的人投胎是要做畜生的”,这话编得不好笑,属于幼稚园级的错误(佛教常识的a、o、e、i......没学好)。


无记业,是非善非恶的业,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它也无所谓轻重之分,也不能招感什么果报。
小心哦。这句话可有大问题哦~!



无记业,依然会招感果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0-12-21 11:51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1 11:45:00 的发言:
无记业,是非善非恶的业,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它也无所谓轻重之分,也不能招感什么果报。
小心哦。这句话可有大问题哦~!


无记业,依然会招感果报的~!

经或论的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1 19:42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0-12-21 11:50:53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1 11:45:00 的发言:
无记业,是非善非恶的业,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它也无所谓轻重之分,也不能招感什么果报。
小心哦。这句话可有大问题哦~!


无记业,依然会招感果报的~!

经或论的依据?


瑜伽九卷六页云: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故;立无记业。 
俱舍论十五卷十二页云:非前善不善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品类足论七卷一页云:无记业云何?谓无记身语业,及无记思。
既是因缘业。何来不招果报?这样不是违反了“因果关系”
再说因缘业,里面包含了因果关系。
另无记业。 也属于无明的一种
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
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
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云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痴。

这样招不招感果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1 19:46
最讨厌就是搞这些。还是玩QQ游戏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0-12-22 11:05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1 19:41:59 的发言:
  

瑜伽九卷六页云: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故;立无记业。 
俱舍论十五卷十二页云:非前善不善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品类足论七卷一页云:无记业云何?谓无记身语业,及无记思。

既是因缘业。何来不招果报?这样不是违反了“因果关系”
再说因缘业,里面包含了因果关系。
另无记业。 也属于无明的一种

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

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

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云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痴。

这样招不招感果报?


能静下心查找资料,精神可嘉,辛苦了,

平时不学习、没有积累,骤然看到经论,难免云里雾里,解释起来也只能“跟着感觉走”,是胡乱地解释一通。帮你解释下你所引用的文字吧:

瑜伽九卷六页云: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无记业,是一种业(动转、造作,都称为业),它是什么业呢?它是(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的)业。谓=是;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善业;贪瞋痴为因缘业=恶业。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故;立无记业。

无记业,是善业、恶业都算不上的一种业。 
后面的两个引文大意也是如此。

既是因缘业。何来不招果报?这样不是违反了“因果关系”
再说因缘业,里面包含了因果关系。


“因缘业”一词的产生来源于你理解错误、断句错误。这里的“因缘”是说,善业是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产生的业,恶业是以“贪瞋痴”为因缘产生的业,无记业则不是这两种因缘产生的业。

另无记业。 也属于无明的一种
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
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
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无明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云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痴。


无记业一定“属于无明的一种”吗?不见得!
无记业有两种——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后者就不属于“无明的一种”。即便是前者,痴所摄,它也依然不会感果。无明只是延续着生死流转,不会招感苦、乐的果报。

这样招不招感果报?

不招。你引用的文字也没有一处说无记业会招感果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0-12-22 11:22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1 19:46:29 的发言:
最讨厌就是搞这些。还是玩QQ游戏去

顺便奉劝你几句: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都懂,可我们也只是说说而已,从来没有深思过。现在年轻,有学习的精力、理解的能力,如果想好好学、好好修,可能都很难安排出时间来——睡眠占去一半,工作、吃饭、娱乐...占去另一半,每天有多少时间学修呢?

很多人想,等我老了,我一定好好学修。可能吗?很难说。第一,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很难说;第二,即使活到很老,可人过了60岁,体力不好了、脑筋也混沌了,那时候想学,恐怕都学不了。

再说,年轻时候玩乐成习,老了还能安心学佛吗?恐怕更难!

无常迅速,一眨眼我们都活了20年、30年.......回想起以前的事,无非如昨夜的梦一样。再眨眼,我们很快就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了,那时候,今生的一切将失去,来世,我们准备好了吗?面对死神,我们能从容淡定吗?还是后悔当初不努力修行,两手抓胸呢?

修道的人,要把眼光放远一些——整个人生、乃至无量劫,好好思考。

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2 13:50
我用我自己理解解释一下无记业招果报。这样也许比较容易谈清楚吧。引用经典。实是很麻烦。
业力是组成“因果”的因素。
业力形成从身。口。意
业力性质。善。不善。为善与不善之间(就是无记业)
无记业也是业力里面的一 种。业力招不招果报呢?
如果无记业不招果报。那“因果”的定律不就不成立了?佛法不是建立在“因果”上吗?
大乘经典不是有这样一句:既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
在从修学上反证无记业招果报。
“有覆无记”能遮本性。大乘因地以上修学,难道不用“破”这一种“有覆无记”以到“圆满”这一种“破”后不是果吗?
惭愧一点。已经好多年没读经典。所以大都是凭记忆及自身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2 13:56
对于无记业是不是:属于无明一种。这个问题。可以研究一下“唯识宗”资料。

无明只是延续着生死流转,既然是生死流转。生与死也是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2 14:13
※ 以下是引用 妙慧2010-12-22 11:21:53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1 19:46:29 的发言:
最讨厌就是搞这些。还是玩QQ游戏去

顺便奉劝你几句: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都懂,可我们也只是说说而已,从来没有深思过。现在年轻,有学习的精力、理解的能力,如果想好好学、好好修,可能都很难安排出时间来——睡眠占去一半,工作、吃饭、娱乐...占去另一半,每天有多少时间学修呢?

很多人想,等我老了,我一定好好学修。可能吗?很难说。第一,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很难说;第二,即使活到很老,可人过了60岁,体力不好了、脑筋也混沌了,那时候想学,恐怕都学不了。

再说,年轻时候玩乐成习,老了还能安心学佛吗?恐怕更难!

无常迅速,一眨眼我们都活了20年、30年.......回想起以前的事,无非如昨夜的梦一样。再眨眼,我们很快就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了,那时候,今生的一切将失去,来世,我们准备好了吗?面对死神,我们能从容淡定吗?还是后悔当初不努力修行,两手抓胸呢?

修道的人,要把眼光放远一些——整个人生、乃至无量劫,好好思考。

共勉!


多谢妙慧奉劝。感谢~!
面对死神我们不能淡定也得淡定。谁都不知死神几时会来。经典上不是有一句“一息不来便为后身”生命在于呼吸之间。今生得活得好才是真的好~!哈哈哈哈。还谈什么来生。
再说修道的人。我不是。也没道可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0-12-22 14:27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2 13:49:56 的发言:
我用我自己理解解释一下无记业招果报。这样也许比较容易谈清楚吧。引用经典。实是很麻烦。
业力是组成“因果”的因素。
业力形成从身。口。意
业力性质。善。不善。为善与不善之间(就是无记业)
无记业也是业力里面的一 种。业力招不招果报呢?
如果无记业不招果报。那“因果”的定律不就不成立了?佛法不是建立在“因果”上吗?
大乘经典不是有这样一句:既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
在从修学上反证无记业招果报。
“有覆无记”能遮本性。大乘因地以上修学,难道不用“破”这一种“有覆无记”以到“圆满”这一种“破”不是果吗?
惭愧一点。已经好多年没读经典。所以大都是凭记忆及自身理解

学习佛法,要有严谨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任意、随意,那一辈子将在随意中一事无成。自己的理解太多、私货太多了,那不是在学佛,是在学“我”。

佛法讲因果(在众生上叫业果),是指善恶业感苦乐果的规律,是一定的规律——善业感得乐果、恶业感得苦果、无记业不感果。“假使经百劫”一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无记业也是业没错,但因为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不感果。

修道不同的程度将会破、或断不同的烦恼、习气,这也没错,但这跟“依因感果”的业果法则也没什么关联。

古大德说,一日不读经,面目狰狞。作为佛弟子,学习经典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功课。不读书也是个人的自由,但不读书,开口便胡说的情况难免会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0-12-22 14:36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2 14:12:30 的发言: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1 19:46:29 的发言:
最讨厌就是搞这些。还是玩QQ游戏去
再说修道的人。我不是。也没道可修

眼里没有道,只有QQ游戏——只有游戏,才能让“我”今生得活得好,今生得活得好才是真的好~!。游戏如人生、人生如游戏。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2 15:01
无记业也是业没错,但因为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不感果。
力量非常弱,说明还是有存在。有存在就有感果。除非“无”
修是因。破,断是过程。那果?这不是依因感果吗?


补充一点

要记住一点佛学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别永远忘了这一点。佛法就是有与无,无与有。有有无无,无无有有。说“有”有“有”的位置而说“有”。说“无”有“无”的位置而说“无”。依教理来说“无记业”是会招果报的。唯识宗资料研究一下。《百法明门论》也可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25

主题

1062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03
发表时间 2010-12-22 17:09
※ 以下是引用 诗铭轩2010-12-22 15:00:48 的发言:
无记业也是业没错,但因为它的力量非常弱,所以不感果。
力量非常弱,说明还是有存在。有存在就有感果。除非“无”
修是因。破,断是过程。那果?这不是依因感果吗?


补充一点

要记住一点佛学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别永远忘了这一点。佛法就是有与无,无与有。有有无无,无无有有。说“有”有“有”的位置而说“有”。说“无”有“无”的位置而说“无”。依教理来说“无记业”是会招果报的。唯识宗资料研究一下。《百法明门论》也可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大段,又是你自己的“记忆”、“理解”吧?

世俗上有很多没有作用的“存在”:比如说,你被蚊子踢了一下,这力量非常弱小,小到你无法觉察,你可以说,蚊子踢我是没有作用的。无记业不感果,道理也如此。

依教理来说“无记业”是会招果报的——哪门子的教理说的?你举出来吧,别搞忽悠。唯识宗没这么说、《百法》也没这样的观点。你若要编,就编大的吧,你干脆说:“三藏十二部全都这样说”,一句话就够了。

修道、证果,这是因果;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这也是因果——但这根本就是两码事,此是此、彼是彼。头脑要清晰一点。

还有“有无”的问题。佛教里,什么是“有”、什么是“无”,都有严格的定义、明显的界限,佛教不搞忽悠、不搞诡辩。别把自己一套“理解”强加到佛教上来——你这套东西是在打完游戏、头脑不清的情况下想出来的吧?

不读书,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信口胡说,是对人对己的不负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2 20:32
“无记业”是会招果报的。这句是依然坚信。对于错还是对。是自己的事。

佛经上。当初为什么佛不把:业会遭果报这一说法。注明“无记业”除外呢?


讨论到此结束。不会把“理解”强加到佛教上。

还是玩游戏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50

主题

310

帖子

7531

积分

江水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7531
发表时间 2010-12-25 12:40
看了头晕,到底在说哪个无记啊?
唯识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之无记分为四种,《成唯识论》卷三所载,一、能变无记。二、所变无记。三、分位无记。四、胜义无记。

俱舍论卷七开立下列四种:(一)异熟生心(梵 vipa^ka-ja)。(二)威仪路心(梵 airya^pathaka)。(三)工巧处心(梵 s/ailpastha^nika)。(四)能变化心(梵 nairma^N!ika)。
是不是研究欲界的“无覆无记心”啊?
各个果报都不同啊!是不是分析名言中事?
不要去搞经论典了,头有两个大,到最后,理是理,我是我。悟又误。老老实实,一门深入。该咋滴咋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5 20:51
※ 以下是引用 阿斗2010-12-25 12:39:57 的发言:
看了头晕,到底在说哪个无记啊?
唯识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之无记分为四种,《成唯识论》卷三所载,一、能变无记。二、所变无记。三、分位无记。四、胜义无记。

俱舍论卷七开立下列四种:(一)异熟生心(梵 vipa^ka-ja)。(二)威仪路心(梵 airya^pathaka)。(三)工巧处心(梵 s/ailpastha^nika)。(四)能变化心(梵 nairma^N!ika)。
是不是研究欲界的“无覆无记心”啊?
各个果报都不同啊!是不是分析名言中事?
不要去搞经论典了,头有两个大,到最后,理是理,我是我。悟又误。老老实实,一门深入。该咋滴咋滴。

问斗兄好~!
咱们在讨论“无记业”招不招感果问题。


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
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
(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
(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之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
(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
咱没到那境界,只是偷来说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50

主题

310

帖子

7531

积分

江水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7531
发表时间 2010-12-26 09:08
问好诗兄。佛教建立在三世因果上,虽胜义空有难知难解,但名言中事,果报不爽。果报之事,不是有无,只是执与不执,不执,虽报若无,如如不动。若执,虽愿或不愿,帝网重重,而过炒面。
有闲食茶,勿招果报。下拔舌地狱我早报名了,你也来做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9

主题

301

帖子

1万

积分

洋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988
发表时间 2010-12-26 19:46
闲时定当拜访,
下拔舌地狱需大愿力。佩服佩服~!(欢喜赞叹,能生无量诸公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5-8-29 17:07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