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
南怀瑾弟子魏承思讲述
2000年,老友来新国先生和陈知涯将军打算出版《南怀瑾全集》。怀师指定我来写序言,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下来。动笔之前,最难的是究竟如何给他定位。怀师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年少时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礼义具备,诗文皆精,以神童名闻乡里,并习各门派武术,毕业于浙江国术馆。早年曾钻研道家学,青年时代发心学佛,循迹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出关下山后,深入康藏地区参访密宗上师,经白教贡嘎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上师陆续印证为密宗上师。) 因而,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这些称谓皆似是而非,因为每一种说法都只涉及他学问人生的一个侧面,怀师也从未以此自居。 我曾经在文章中称其为“当代大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派高人,如鬼谷子、陶渊明、孙思邈等,他们虽然对世事洞若观火,却宁可选择闲云野鹤的人生,而不愿出将入相,食官家俸禄。古人又有“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做一个周旋于市井俗人之间而能出污泥而不染的隐士,当然比避居山野更难了。在我看来,南怀瑾实为这样一个隐士。可是怀师并不认同这样一种人生定位。后来想想也确实不妥。怀师一生为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而奔波,(到了台湾以后,一面担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教授。同时,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1985年,怀师离台赴美客居,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前些年更是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推广儿童诵读东西方经典的文化运动。) 其人生岂能用一个“隐”字概括? 我决定先花半年多时间,(夙兴夜寐),将南怀瑾已出版的全部著作重温一遍。温故知新,所得甚丰,怀师的学问兼及儒、释、道三家,(在精研中国文化之外,并摄入西方文明的精华。因此,)很难说(怀师的学问)究竟是偏于(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哪一家。准确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怀师说: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换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一个人必须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怀师不同于一般学者,而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可以说,没有怀师这样的学养,实在很难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对这样一个人生定位,怀师是认可的。因此,当我据此写成上万字的《南怀瑾全集前言》送交他审阅时,他一字未改地嘱咐送交付印。(如今怀师仙逝,任何学生若将他贬低为一个“文化学者”、“国学大师”;或搞出“现代造神”运动,将他曲解为一个“宗教人士”的话,都是对怀师的背叛!) (至于社会上有些不肖之徒对其攻击、污蔑或质疑,怀师生前就从来不屑一顾。这就是他不同凡响之处。记得当年有一个叫张中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编辑。“文•革”后因自称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余永泽原型,而被媒体炒作成“大师”。他托人将一部书稿“禅外说禅”交给南怀瑾的老古出版社想要在台湾出版。怀师看完书稿后认为他完全不懂禅学,没有同意出版。不料此位老先生因此怀恨在心,写了一篇文章挑怀师《论语别裁》中的毛病,甚至用“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文章副标题,顿时被媒体炒得纷纷扬扬。其实,要从任何一个人的数千万言著作中挑几处瑕疵不足为奇。再说怀师的著作除了一本《禅海蠡测》为其亲撰之外,其余皆是对学生随口说出,由大家根据录音整理成文的。整理者程度有差次,有些记录稿经怀师仔细审阅,有些则并非如此。倘非道德有缺陷的人,对南怀瑾这样一个孜孜不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者,敬仰犹恐不及,岂能如此往他身上泼脏水?但怀师对张某人的文章只是微微一笑,不置一词。倒是不少同学促我撰文驳斥。我读罢文章,觉得以其水平之低实没有必要回应,因为张先生毕竟不少学问圈中人。我只对大家说了一句话:“算了,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