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佛教、价值哲学和其它

1 / 2121

尚未签到

20

主题

20

帖子

1734

积分

泉水

Rank: 3

积分
1734
发表时间 2013-7-26 17:19 |阅读模式

    佛教、价值哲学和其它
                       ------摘自《白话佛经--序》

  
佛经告诉我们,佛教的创立是因为有一位叫乔达摩的释迦族
王子,放弃了高贵的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历尽追求真理的艰辛,
以全部生命作为代价,才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体悟了正道。由于
觉悟,他成为了释迦族的真正圣人,因此就叫“释迦牟尼”;他
又叫做“佛陀”,“佛陀”的本意就是“觉悟者”。由于觉悟,佛
达到了对终极真理的认识,达到并且与真如实相契合为一,因而
他又被称为“如来”。
   

今天,佛的遗教成为了几乎全体亚洲人民的精神财富。佛教
在所有它所传布的地区都同当地人民的固有文化圆满地融合起
来,在始终保存其精髓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种种富于民
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于是我们有了汉地的佛教,有了西藏的佛
教,有了日本的佛教,有了东南亚洲的佛教......。

但所有的佛教徒又都一致承认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宣布的教法,一致承认“四
缔八正道”,承认“缘起性空”。所有的佛教徒,今天仍然保持着
对佛法僧三宝的敬重;他们相信由于一切事物的因缘性,也就是
因果性,条件性,所以事物总是相对的暂时的,因此他们反对执
著顽固和自以为是,提倡理解和宽容。他们相信在世俗的范围
内,没有人能够宣称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掌握了真理。他们认
为,人生充满了许多缺陷,人却有着过多的不满足,人由于无端
的妄自尊大,对其自身和环境在看法和行动上都充满了迷误,他
所盲目地追求的,说到底往往是一些琐细的、肤浅的、没有价值
的东西,这本身就构成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因而他们主张反观
自身,去除恶性膨胀的欲望,以个人的道德完善为精进目标,强
调修道进德的重要性。善与真在佛教哲学中完全是同一的。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这么说,一切信奉佛教的人,甚而
至于,任何只要认真思索过佛陀所说法义的人,任何愿意用理性
来衡量和批判他的学说的人,都不能不为佛陀关于人生现状的深
刻思考触动,都不能不赞叹佛陀的崇高道德境界和他的伟大人
格,无论是谁,他可以不赞成佛的主张,但他不能否认佛在提出
这些主张时的良善意愿,而倘若佛缺少哪怕些微的对于人类命运
的关怀心,他就不会主动承当起如此巨大的宗教使命来,人们也
就无从读到他对人生和人性有过的如此深刻和精密的思考,也就
不会感受到如此深广的悲天悯人的悲愿情怀。
   


佛陀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永恒的难题,这是一切宗教都力图要给出自己答案的基

本问题,也是一切严肃的价值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正因为问题本身具有非同寻常的
普遍性,所以,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宗教今天仍然还拥有数十亿的信徒。这个世界上宗教徒占人类的绝大部分。说实在的,彻彻底底地没有一点信仰心的人又会有多少呢?
   


人是动物,但他首先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动物,所以他才会关
心自己生活的意义,他才会追问自己何以要到世上来这么一遭,
大多数人才会想知道自己死后究竟会是什么一种情况。不同的学
说---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要对人的这一
基本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

不过,给出答案是一回事,能否真解决人们的困惑又是一回事。人生价值问题是绝大部分人类或早或
迟总要面对的问题。对于那从来不过问,或从来不曾意识到有此
一问题的人,我们除了无言的悲哀,又能表示什么呢?
   

就因为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注定永远要在现实中困扰我们,
所以一切宗教希望解答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虚幻的彼岸问题,
恰恰是现实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所谓“终极关怀”,实质上
是现实的关怀,人们不过是力图通过对终极的定位来诠释眼前的
意义,发现眼前的意义。失去了“终极”的彼端,也就失去了现实
此端,存在也就仅剩下了庸俗。

古圣先贤所说的安身立命,就是力图在一个永恒的价值框架中安放自己的存在。饮食男女不能永
远只由饮食男女的自然要求来说明其全部的生命目的和内容。    多少有大智慧的古圣先贤所以赴汤蹈火

,万死不辞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要回答这一生命价值的问题。坦白地说,这是一个非
常永恒,永恒得不会有,也不应有统一的最后答案的问题。

这是一个其内容具有极端特殊的经验性而无从用语言传达的问题。每
一种宗教,每一种价值哲学,至多能够设计一条起跑线,规定一
个大致的方向,而一旦离开出发点,投入那精神寻求的旷野,除
了寻道者自己和萤火虫一样的几个亮点,任何寻求答案的人都是
孤立无援的,而那几个亮点便是先前觉悟者所能给出的榜样。


唯其如此,在现实的今天,才有那么多的人想知道佛教究竟讲些
什么,也才有这么多的人在怀疑、犹豫和苦恼。也正因为如此,
佛教才说它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说,它有无穷多的证悟途径。
仅就中国而言,古来佛教就有八宗之说,天台宗、三论宗、法相
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所有这些宗派都希望
凭借宗师们各自的体悟为修佛的人策划一条有效而简便的道路,
使之获得关于自我存在价值的解答。
   

我们今天来看佛教,同前人相比,也许又多了几个诠释系
统,多了几套术语,但在面对释迦牟尼曾为之苦恼的根本问题
时,或者在面对一切生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在答复“人生是什
么”、“人生有何意义”的问题时,我们能够提出更有力的更合乎
情理的答案吗?
   

我们姑且不讨论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我们今天来体味佛陀
的教说,只要抱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多少能够得到一
些有益的启发和领悟。

例如,对于佛教所说的众生一体,对于佛
教所倡导的非暴力主义,对于佛教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说

法,我们当然可以读解出人道主义,读解出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着的
“绿色和平运动”的精神实质。

我们可以试问自己,难道我们不应该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不需要关心人与地球的和谐吗?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威胁,但在两千年前,佛
就谈到人与一切众生,与这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再说具体一些,佛教关于不杀生的诫命恐怕不仅仅是宗教教条,从道德的
终极意义上,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敬畏生命是否应是人类的第一
诫命呢?我们是否想过,人并没有剥夺其他活物的生命的权利
呢?人类比别的动物更聪明并不意味着有权杀死他们。

面对生命的创造者---无论这是自然,或者是神---我们的这点智性或狡
猾并不意味着拥有特权;我们豢养了别的动物,同样并不意味着
就可以支配它们的生命,要知道,我们对自己的儿女就没有这种
权利,那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出自我们呢?......

人类要发展或者要延续,都要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人类自
身,在人类以往无数代积累起来的智慧,佛教同世界上其他任何
大的宗教一样,积累了我们应该无比珍视的文化财富,这正是我
们今天所以要回顾这一精神遗产的主要动机。
   

应该承认,佛教关于人生的现状的看法是悲观的,或者至少
是乐观不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自暴自弃,相反,
佛教鼓励它的信徒积极地修持,以摆脱人生的局限性,去追求它树
立的常、乐、我、净。所以佛本人一再说“人生难得,中国难
生,佛法难闻,信心难起,”

佛陀非常清楚,人在追求精神净化的路上,实在是充满了艰难困苦和机遇二者的。
   

我们今天来读佛经,不会也不可能抱信仰主义的盲目追随的
态度,我们可以批判佛的学说,但我们的批判至多只能是他表述
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能否认问题本身的存在;
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古老的问题远未得到解答。

姑且不论佛教对人生存在有何意义,如果能够静心体会佛教所倡导的善良和慈
悲,思考佛教对于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轻蔑和批判,我们不能不承
认,这中间有着伟大的智慧和善意。人是色心二法,亦即物质和精神的合成。人有物质欲望,更有精神追求,人应该遏制向外的贪欲冲动,佛教称之为无明。人应该学会超越物质主义,超越自
身。至少我们应该理解,何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和谐,何以要遏制自己的扩张欲。更进一步地具体说,在“工具理性”无限膨胀,在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日益泛滥,面对以西方工业化为
唯一现代化范本的误导下的“人欲横流”,面对拜金主义和道德沦丧,面对寡

廉鲜耻而又贪得无厌的物质追求,古代圣贤的教说
难道不是一味清凉剂吗?

本书的编者,无意说佛教是济世的良方,也同意人类面临的问题只能又现实的人类自己解决,但今
天的人类不能够悬空地在全部文化积累之外解决问题,人必须认
真地谦虚地从先人们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这就包括了佛教和一切
东方宗教以及非宗教的智慧。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1

主题

35

帖子

1810

积分

泉水

Rank: 3

积分
1810
发表时间 2013-7-26 19:14

简单一点说.人的生命若有意义的话.主要就是表达在面临矛盾,调和矛盾.而人生最大的矛盾就是生死.若到达生死同一.可能生命就有意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5-4 05:33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