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时间 2016-9-2 23:03
|阅读模式
广超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二节 心法
八识名称表
┏眼识━┓
┃耳识 ┃
┃鼻识 ┿━━━前五识┓
八┃舌识 ┃ ┃
┃身识━┛ ┃了别境识━━┓
识┝意识━━━━━第六识┛ ┃唯识
┝末那识━━━━第七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本识
论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在讲解这段论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识?佛法中经常讲到心,大乘经典《华严经》甚至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佛法中,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定义,略分为三:心、意、识。而心、意、识有时可合称为心,即是心王,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等八识。因为心有很多种作用,如有特别指明,那就有不同意义了。
简介心、意、识
1.心:为集起义。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之意。即是此心能够收集吾人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同时又可以从心中生出种种的果报。
2.意:为思量义。即思维、分别的意思,也就是心东想西想,要这要那等等的作用。
3.识:为了别义。了别之意是:心依六根接触外境,第一刹那的心念。即是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称呼它,称为了别。
心、意、识都是心,只因心有种种不同的作用,故有如此的分类。《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心法,是指前面所说的八个识。它可分为三种类:
1.心━━阿赖耶识。
2.意━━末那识。
3.识━━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
佛教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数一刹那、刹那能够知道外境的生灭的心,聚集在一起,称为识蕴。心、意、识中的识,就是能知外境的心。比如:眼睛能看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嗅到香味;舌头能舔到味道;身体能感触到东西;头脑能够想事物等。此能够知道外境的心,一念念的生灭,没有一念相同,它们无常生灭。每个心所的活动,有其生起的原因和活动范围。分为: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等八种。普通叫做八识心王。
根、境、识表,根有发识取境之用
┏眼识━━眼根━━色境
┃耳识━━耳根━━声境
识根境┃鼻识━━鼻根━━香境
┃舌识━━舌根━━味境
┗身识━━身根━━触境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八个心王排列的顺序,第一个心王是眼识,但为了使你们更加容易了解,我不依照它们的顺序来说,我先讲解“意识”。
(一)意识:依止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意识。意识就是念念生灭,能知法境的心,法境与外界无关,纯粹是心中的境界。法境又称为法尘。所谓法尘是过去的的经验,种种心念,以及我们心念中能够想起的各种名称、相貌和事物等。比如:你曾经看过电脑,内心有此记忆,再度见到时,就知道那是电脑,这就是法境(法尘),它是我们过去业识中种种的记录,现在一念念生起,形成我们一念念的心境,即是心所生出来的法,意识能知道它。比如:我们内心默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的这些念是法尘━━心所生法;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一、二、三、四、五的心是意识。一般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那是错误的。心境是意识所对的法尘,也称为法境,是一种外境,此境是心法,又称为心境。请别把心中的境当成能知的心。我们的心念要相当细微,才能区别它们。比如:当我们很入神地看书时,可能听不到外面的声响,那是意识不在耳根作用;当意识转移到耳根作用时,耳朵是能听到声音的。比如:走路时,我们知道脚板踏到的是软或是硬的东西吗?知道,但,当时你在想它吗?没有。所以能够知觉的心和所想的念头是两回事。又比如:修净土宗的人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心念“阿”的时候,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这时心中一念念生起的念头,它们念念生灭不已。我们的心散乱时,就不能觉知;我们比较冷静、专心一致时,就能够觉知它。有些人念佛时,妄念纷飞,佛号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些人却能对念阿弥陀佛的每个念头,了了分明,非常清楚。意识念念分明,非常清楚地知道阿、弥、陀、佛这些念。念阿弥陀佛的心念是法尘,它是外境,被心(意识)觉知。并不是看到、听到的才是外境,心中过去记忆的事物被心所知的都是外境。
(二)眼识:依止眼根,缘明显色(光线)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眼识。
(三)耳识:依止耳根,缘声尘(声音)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耳识。
(四)鼻识:依止鼻根,缘香尘(嗅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鼻识。
(五)舌识:依止舌根,缘味尘(味道)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舌识。
(六)身识:依止身根,缘触尘(触觉)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立名身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