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十八空义

3 / 1793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发表时间 2019-5-28 07:27 |阅读模式
《大般若经》云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自相空、(14)诸法空(一切法空)、(15)不可得空、 (16)无法空、(17)有法空、(18)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曰

「诸法无量空随法故则亦无量,何以但说十八。若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若广说随一一法空,所谓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说十八空。」答曰:「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减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空则过多,人爱著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复次,若说十若说十五俱亦有疑此非问也。复次,善恶之法皆有定数,若四念处、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毒、三结、四流、五盖等,诸法如是各有定数。以十八种法中破著,故说有十八空。」

《大智度论》问曰

「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若异者,离十八空,以何为般若空。又如佛说,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所谓色空、受想行识空,乃至一切种智空。若不异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有因缘故言异,有因缘故言一。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是名异。一者,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是舍离相,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中亦舍离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罗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学般若波罗蜜则是学十八空。不异,故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譬如人欲得种种好宝当入大海,若人欲得内空等三昧智慧宝,当入般若波罗蜜大海。」

复次十八空

(1)、内空者内法,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行者修四念处十二种观,所谓初观内身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甚可厌患,净相不可得。净相不可得,故名内空。《分别功德论》索比丘乐空者,此比丘入屋解内空,出屋解外空。内空喻识,外空喻身。入屋达识空,出屋解身空。已了内外空,诸法亦如是。此比丘闻说空教戢在心怀,入屋见空即达身识。余比丘者,结尽然后达空,空心难获,贵其先得故称第一。

(2)、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行者既知内身不净,观外所著亦复如是,俱实不净。愚夫狂惑为淫圝欲覆心故谓之为净,观所著色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是为外空。

(3)、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六根入六尘者),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行者若观己身不净或谓外色为净,若观外不净或谓己身为净。今俱观内外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无异净不可得,是名内外空。内外法无有自性,和合生故,是内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缘中,若因缘中无者,余处亦无。内外法因缘亦无,因果无故内外法空。

(4)、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行者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空三昧观五众(蕴)空,得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有余涅盘。先世业因缘身命尽时,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问曰:「空与空空有何等异?」答曰:「空破五受众(蕴),空空破空。」问曰:「空若是法空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破?」答曰:「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应舍,以是故须是空空。复次空缘一切法,空空但缘空。如一健儿破一切贼,复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如服药,药能破病,病已得破,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则复是病。以空灭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复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为空空。」

(5)、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含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摩诃衍经》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问曰:「十方空,何以名为大空?」答曰:「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常有故名为大,益世间故名为大,令众生不迷闷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余空破因缘生法,作法麤法易破,故不名为大。是方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难破故名为大空。」

(6)、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著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著,以无实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虚诳。复次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盘,如阿毘昙中说,云何有上法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是即涅盘。涅盘中亦无涅盘相,涅盘空是第一义空。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如是等种种名为第一义空。
问曰:「若涅盘空无相,云何圣人乘三种乘入涅盘,又一切佛法皆为涅盘故说。譬如众流皆入于海。」答曰:「有涅盘是第一宝无上法,是有二种。一者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蕴)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盘。不得言涅盘无,以众生闻涅盘名生邪见著涅盘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著故说涅盘空。若人著有是著世间,若著无则著涅盘。破是凡人所著涅盘,不破圣人所得。何以故?圣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复次,爱等诸烦恼假名为缚,若修道解是缚得解脱,即名涅盘,更无有法名为涅盘。」

(7)、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有为法空者,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问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应空,云何言有为法、有为法相空?」答曰:「若无众生法无所依,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问曰:「有为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为是众生空,为是法空?」答曰:「有人言,我心颠倒故计我为常,是常空则入众生空。有人言,以心为常,如梵天王说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无常,心意识是常,是常空则入法空。或有人言,五众(蕴)即是常,如色众虽有变化而亦不灭。余众(蕴)如心,说五众(蕴)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8)、有为法无为法空者,行者观有为法、无为法实相无有作者,因缘和合故有,皆是虚妄,从忆想分别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凡夫颠倒见故有,智者於有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导引凡夫,知其虚诳、无实、无生、无作、心无所著。复次诸贤圣人不缘有为法而得道果,以观有为法空故。於有为法心不系著故。复次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故分别说。有为相者生灭住异,无为相者不生、不灭、不住、不异,是为入佛法之初门。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有为法生相者则是集谛,灭相者则是尽谛,若不集则不作,若不作则不灭,是名无为法如实相。若得是诸法实相,则不复堕生灭住异相中,是时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於有为法无为法不取相,是为无为法。所以者何?若分别有为法无为法,则於有为无为而有碍,若断诸忆想分别灭诸缘,以无缘实智不堕生数中,则得安隐常乐涅盘。

问曰:「前五空皆别说,今有为、无为空何以合说?」答曰「有为、无为法相待而有。若除有为则无无为,若除无为则无有为。是二法摄一切法,行者观有为法无常、苦、空等过,知无为法所益处广,是故二事合说。」问曰:「有为法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空,此则可尔。无为法非因缘生法,无破无坏常若虚空,云何空?」答曰:「如先说若除有为则无无为,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如有为空,无为亦空,以二事不异故。」

(9)、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如漏尽阿罗汉名毕竟清净。阿那含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不名毕竟清净,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空。复次若人七世、百千万亿无量世贵圝族是名毕竟贵,不以一世二三世贵圝族为真贵也。毕竟空亦如是,从本已来无有定实不空者。有人言,今虽空最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尘,是等皆空,何以故?果无常因亦无常,如虚空不作果亦不作因,天及微尘等亦应如是。若是常不应生无常,若过去无定相未来现在世亦如是,於三世中无有一法定实不空者,是名毕竟空。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5-28 07:30
问曰:「若三世都空,乃至微尘及一念无所有者,则是大可畏处,诸智慧人以禅定乐故舍世间乐,以涅盘乐故舍禅定乐。今毕竟空中乃至无有涅盘,依止何法得舍涅盘?」答曰「有著吾我人以一异相分别诸法,如是之人则以为畏,如佛说凡夫人大惊怖处,所谓无我、无我所。复次有为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著处,涅盘名一切爱著断,云何於涅盘而求舍离。复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毕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毕竟空亦如是,於一切法毕竟空无复有余。」

问曰「一切法毕竟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三世十方诸法乃至法相、法住必应有实,以有一法实故,余法为虚妄。若无一法实者,亦不应有诸虚妄法是毕竟空?」答曰:「无有乃至一法实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实者,是法应有若有为若无为。若是有为,有为空中已破,若是无为,无为空中亦破。如是世间、出世间,若世间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已破,若出世间第一义空已破、色法无色法、有漏无漏法等亦如是。复次一切法皆毕竟空,是毕竟空亦空。空无有法故亦无虚实相待。复次毕竟空者破一切法令无遗余故名毕竟空,若小有遗余不名毕竟,若言相待故应有是事不然。」

问曰:「诸法不尽空,何以故?因缘所生法空,而因缘不空。譬如梁椽因缘和合故名舍,舍空而梁椽不应空?」答曰:「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复次最后因缘无所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毕竟空。」

问曰:「不然!诸法应有根本,如神通有所变化,所化虽虚而化主不空。」答曰:「凡夫人见所化物不久,故谓之为空。化主久故谓之为实。圣人见化主复从前世业因缘和合生,今世复集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有三种变化,烦恼变化、业变化、法变化(法法圝身也),是故知化主亦空。」

(10)、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有众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后死则不从死故生,生亦无死。若先死后有生则无因无缘,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则无有始如经中说。佛语诸比丘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破是无始法故名为无始空。

问曰:「无始是实不应破,何以故?若众生及法有始者,即堕边见,亦堕无因见,远离如是等过故,应说众生及法无始。今以无始空破是无始,则还堕有始见。」答曰:「今以无始空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见。譬如救人於火不应著深水中,今破是无始亦不应著有始中,是则行於中道。」

问曰:「云何破无始。」答曰:「以无穷故,若无穷则无后,无穷无后则亦无中。若无始则为破一切智人,所以者何?若世间无穷,则不知其始,不知始故则无一切智人,若有一切智人不名无始。复次,若取众生相,又取诸法一相、异相,以此一异相从今世推前世,从前世复推前世。如是展转众生及法,始不可得,则生无始见。是见虚妄以一异为本,是故应破。如有为空破有为法,是有为空即复为患,复以无为空破无为法。今以无始破有始,无始即复为患,复以无始空破是无始,是名无始空。」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说众生往来生死本际不可得。」答曰:「欲令众生知久远已来,往来生死为大苦,生厌患心。如经说,一人在世间,计一劫中受身被害时,聚集诸血多於海水,啼泣出泪及饮母乳皆亦如是。积集身骨过於毘浮罗山,譬喻斩天下草木为二寸筹,数其父、祖、曾祖,犹不能尽。又如尽以地为泥丸,数其母及曾祖母犹亦不尽。如是等无量劫中,受生死苦恼,初始不可得故,心生怖畏断诸结使。如无常虽为边,而佛以是无常而度众生。无始亦如是,虽为是边亦以是无始而度众生。为度众生令生厌心,故说有无始非为实有。所以者何?若有无始不应说无始空。」

(11)、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众(蕴)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别离五众 (蕴),人不可得。问曰:「若如是说,但破假名而不破色。亦如离散辐辋可破车名,不破辐辋,散空亦如是。但离散五众(蕴)可破人,而不破色等五众 (蕴)。」答曰:「色等亦是假名破,所以者何。和合微尘假名为色故。」问曰:「我不受微尘,今以可见者为色,是实为有,云何散而为空。」答曰:「若除微尘,四大和合因缘生出,可见色亦是假名。如四方风和合扇水则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如是。若离散四大,则无有色。复次是色以香味触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见。除诸香味触等更无别色。以智分别各各离散,色不可得。若色实有,舍此诸法应别有色,而更无别色。是故经言所有色皆从四大和合有,和合有故皆是假名,假名故可散。

问曰:「色假名故可散,四众(蕴)无色云何可散?」答曰:「四阴亦是假名,生老住无常观,故散而为空。所以者何,生时异、老时异、住时异、无常时异故。复次,三世中,观是四众(蕴)皆亦散灭。复次,心随所缘,缘灭则灭,缘破则破。复次,此四众(蕴)不定随缘生故。譬如火随所烧处为名,若离烧处火不可得。因眼缘色生眼识,若离所缘识不可得,余情识亦如是。如经中说佛告罗陀,此色众(蕴)破坏,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复次,譬如小儿聚土为台、殿城、郭闾里、宫舍,或名为米或名为面爱著守护,日暮将归,其心舍离,蹋坏散灭。凡夫人亦如是,未离欲故於诸法中生爱著心,若得离欲,见诸法皆散坏,弃舍是名散空。复次诸法合圝集故各有名字,凡夫人随逐名字生颠倒染著。佛为说法当观其实,莫逐名字,有无皆空。如《迦旃延经》说,观集谛则无无见,观灭谛则无有见,如是种种因缘是名散空。

(12)、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乃至法等,亦复如是。

问曰「此经说,我、我所空,是为众生空。不说法空,云何证性空。」答曰:「此中但说性空,不说众生空及法空。性空有二种,一者於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复次,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圝法空,以人多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复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问曰:「毕竟空无所有,则是性空。今何以重说。」答曰:「毕竟空者,名为无有遗余。性空者名为本来常尔,如水性冷,假火故热,止火则还冷。毕竟空如虚空,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言同?复次,诸法毕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诸法性空,何以故,毕竟空故。复次,性空多是菩萨所行,毕竟空多是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但有因缘和合,无有实性,毕竟空三世清净,有如是等差别。复次,一切诸法性有二种,一者总性,二者别性。总性者,无常、苦、空、无我,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等。别性者,如火热性、水湿性、心为识性。如人喜作诸恶,故名为恶性。好集善事,故名为善性。如《十力经》中说,佛知世间种种性,如是诸性皆空是名性空。何以故,若无常性是实,应失业果报。所以者何,生灭过去不住故,六情亦不受尘,亦不积习因缘。若无积习,则无诵经坐禅等。以是故知无常性不可得,无常尚不可得,何况常相。复次,苦性亦不可得,若实有是苦,则不应生染著心。若人厌畏苦痛,於诸乐中亦应厌畏。佛亦不应说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亦不应苦中生瞋,乐中生爱,不苦不乐中生痴。若一相者,乐中应生瞋,苦中应生爱。但是事不然,如是等苦性何不可得,何况乐性虚妄而可得。

(13)、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问曰:「先已说性,今说相,性相有何等异。」答曰:「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说性则为说相,说相则为说性。譬如说火性即是热相,说热相即是火性。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梵志自受其法是其性,顶有周罗执三奇杖是其相。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近为性,远为相。相不定从身出,性则言其实。如见黄色为金相,而内是铜火烧石磨知非金性。如人恭敬供养时,似是善人是为相,骂詈、毁辱、忿然、瞋恚便是其性。性、相,内外、远近、初后等,有如是差别。是诸相皆空,名为相空。如说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相。所以者何,生灭不住故。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属诸因缘故,虚诳不真故。无常因缘生故,众合因缘起故,如是等因缘故,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能生身心恼故,名为苦身。四威仪无不苦故,苦圣谛故。圣人舍不受故,无时不恼故,无常故,如是等因缘名为苦相。离我所故空,因缘和合生故空,无常、苦、空、无我,故名为空。始终不可得故空,诳心故名为空。贤圣一切法不著,故名为空。以无相、无作、解脱门故名为空。诸法实相,无量无数,故名为空。断一切语言道,故名为空。灭一切心行,故名为空。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入而不出,故名为空。如是等因缘故是名为空。

(14)、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问曰:「云何一切法有相。」答曰:「一切法有好有丑、有内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为有。」问曰:「无法中,云何言有相。」答曰:「若无法不名为法,但以遮有,故名为无法。若实有无法,则名为有。是故说一切法有相。知相者,苦法智,苦比智,能知苦谛。集法智,集比智,能知集谛。灭法智,灭比智,能知灭谛。道法智,道比智,能知道谛。及世俗善智,能知苦、能知集、能知灭、能知道。亦能知虚空非智缘灭,是名一切法知相,知相故摄一切法。识相者眼识能知色,耳识能知声,鼻识能知香,舌识能知味,身识能知触,意识能知法。能知眼,能知色,能知眼识。能知耳,能知声,能知耳识。能知鼻,能知香,能知鼻识。能知舌,能知味,能知舌识。能知身,能知触,能知身识。能知意,能知法,能知意识,是名识相。缘相者,眼识及眼识相应诸法能缘色,耳识及耳识相应诸法能缘声,鼻识及鼻识相应诸法能缘香,舌识及舌识相应诸法能缘味,身识及身识相应诸法能缘触,意识及意识相应诸法能缘法。能缘眼,能缘色,能缘眼识。能缘耳,能缘声,能缘耳识。能缘鼻,能缘香,能缘鼻识。能缘舌,能缘味,能缘舌识。能缘身,能缘触,能缘身识。能缘意,能缘法,能缘意识,是名缘相。增上相者,一切有为法各各增上。无为法亦於有为法有增上,是名增上相。因果相者,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名因果相。总相、别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总相、别相。如马是总相,白是别相。如人是总相,若失一耳则是别相。如是各各展转,皆有总相、别相,是为总相别相。依相者,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於地,地依止水,如是一切各各相依,是名依止相。依止相,摄一切法,知是等一法门相摄一切法。复次,二法门摄一切法,所谓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内法、外法,观法、缘法,有法、无法,如是等种种二法门相。三四五六,乃至无量法门相摄一切法。是诸法皆空如上说,名一切法空。

问曰:「若皆空者,何以说一切法种种名字。」答曰:「凡夫人於空法中,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起种种业故入种种道。入种种道故受种种身,受种种身故受种种苦乐。如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己出,而自缠裹受烧煮苦。圣人清净智慧力故,分别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众生故说其著处。所谓五众(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无明故,而生五众(蕴)等自作自著。若圣人但说空者,不能得道。以无所因,无所厌故。」

问曰:「汝言一切法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法各各自相摄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心为识相,慧为知相。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云何言空?」答曰:「性空、自相空中已破,今当更说。相不定故不应是相,如酥蜜胶蜡等皆是地相,与火合故自舍其相转成湿相。金、银、铜、铁与火合故,亦自舍其相变为水相。如水得寒成冰,转为地相。如人醉睡入无心定,冻冰中鱼皆无心识。舍其心相,无所觉知,如慧为知相,入诸法实相,则无所觉知,自舍知相,是故诸法无有定相。」

《杂阿含中大空经》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罗陀经》中说,色众(蕴)破裂、分散,令无所有。《筏喻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波罗延经》《利众经》中说,智者於一切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则生戏论。若无所依止,则无所论。诸得道圣人,於诸法无取无舍。若无取舍能离一切诸见,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如是等名为一切法空。

(15)、不可得空者,有人言,於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有人言,诸因缘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问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为智力少故不可得,为实无故不可得?」答曰:「诸法实无,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问曰:「若尔者,与毕竟空、自相空无异,今何以故,更说不可得空。」答曰:「若人闻上诸空都无所有,心怀怖畏生疑。今说所以空,因缘以求索,不可得故。为说不可得空,断是疑怖,故佛说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言: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力佛,於诸法中求,实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问曰:「何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无余涅盘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复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弊恶垢结等。都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问曰:「若尔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利。」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五根、五无学众、六舍法、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圝法,得如是等是声闻法。若得般若波罗蜜,则具足六波罗蜜及十地诸功德。」问曰:「上言一切法乃至涅盘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无学圝法。」答曰:「是法虽得,皆助不可得空,故亦名不可得。又复无受、无著,故是名不可得。为、无为法,故名不可得,圣谛故名不可得,第一义谛故名不可得,圣人虽得诸功德,入无余涅盘,故不以为得,凡夫人以为大得。如师子虽有所作,不自以为奇。余众生见以为希有,如是等义名为不可得空。」

(16)、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又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

(17)、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又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有法为空,故为有法空。又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有法属空,是有法空。

(18)、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喜,灭门生忧。行者观生法空,则灭喜心,观灭法空,则灭忧心。所以者何,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有法、无法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破一切法,后三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5-28 07:32
般若经诠释十八空
般若经诠释空(敬请多读读空的类别,周全理解空之如来义)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

  “云何内空?内谓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如是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内空。

  “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当知此中色由色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如是乃至法由法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外空。

  “云何内外空?内外谓内外法,即六内处及六外处。当知此中内法由外法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谓于六内处由六外处空。外法由内法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谓于外六处由内六处空。是谓内外空。

  “云何大空?大谓十方。当知此中东方由东方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如是乃至下方由下方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大空。

  “云何空空?此中空谓一切法空。此空复由空空故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谓空空。

  “云何胜义空?此中胜义即是涅槃。当知涅槃由涅槃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胜义空。

  “云何有为空?此中有为即是三界。当知欲界由欲界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色、无色界由色、无色界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有为空。

  “云何无为空?无为谓无生、无异、无灭法。当知无为由无为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无为空。

  “云何毕竟空?毕竟谓若法毕竟不可得。当知毕竟由毕竟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毕竟空。

  “云何无际空?无际谓无初际、后际、中际可得,若法无初际、中、后际可得,是法无来亦无所去。当知无际由无际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无际空。

  “云何无散空?散谓诸法有放、有弃、有舍可得,若法无放、弃、舍可得,说名无散。此中无散由无散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无散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谓一切法若有为性、若无为性,如是本性非声闻作、非独觉作、非菩萨作、非诸佛作、亦非余作,其性法尔,故名本性。当知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本性空。

  “云何相空?相谓诸法自相、共相。当知此中相由相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相空。

  “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谓色乃至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为法、若无为法,名一切法。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一切法空。

  “云何无性空?无性谓此中无少性可得。当知无性由无性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无性空。

  “云何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谓一切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众缘生故。当知无性自性由无性自性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

  “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谓有为法,即是五蕴。如是有性由有性空,色等五蕴不可得故,无生性故。

  “云何无性由无性空?无性谓无为法,此中无为法由无为法空,即是无性由无性空。

  “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谓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见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自性由自性空。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谓一切法,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界、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实际、法尔由他性空,故名他性由他性空。

  “善现,是为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大乘之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147

主题

758

帖子

5660

积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66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5-28 07:37
大乘论之《十八空论》
龙树菩萨造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前后空。十一不舍离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无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为十六空。凡有两义故。立十六空。一体二用。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空也。

  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若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故名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第三内外空。谓身空也。此身四大为内外所依。内依即六根若五根。皆有净色及意根。并依此身。故名内依。外依者。谓外六尘。若己身四大。唯除五根净色。所余色香等。属外六尘。摄持于五根故称为外。非谓离身之外也。此身能持根尘。故名为依。根尘所依也。此根及非根。皆悉是空故。名内外空也。

  第四大空。谓身所迻托。即器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皆悉是空。故名大空。

  第五空空。能照真之相。会前四空。从境得名。呼为空智。空智亦空。故立空空。

  第六真实空。谓真境空。行者见内外皆空。无人无法。此境真实。立真实名。由分别性。性不可得。名分别性。性空即真实空也。此六空辩。空体自成次第。一受者空。二所受空。三自身空。四身所住处空。五能照空。六所观境空也。前四皆是所观境空。第五能观智空。第六所分别境界相貌空。又前四所知。第五能知。第六所知相貌。第五智空治前四境。四境是空。第六真空。治第五智故智成空。若无第五智空治前四境。则有人有法。是分别性。由此智见前境。是无人无法。即治前境。若无第六境空治第五智。此智既但真解。还成分别性故。言第六真实空。名为治智也。

  第二义明空自有十二。一者行空。二非行空。菩萨学此两空为得二种善法。一谓善道。二谓善果。道即三十七品等。善果即是菩提等也。行空者。明三乘诸道无人法。非真实。非虚妄。离此四种心。是名善因。为得此善因。是故菩萨学观行空。非行空者。谓二种善果。即余无余涅盘。若有余除集。此果则离四种颠倒。非是常乐我净。若无余灭苦。即是常乐我净。此第七第八两空。是净菩萨自度。初得道后一得果。

  第三毕竟空。为恒利益他菩萨修空。毕竟恒欲利他。至众生尽。誓恒教化。此心有着。今此观心。此心定令舍毕竟之心。自然利益。方是真实智名毕竟空也。若作毕竟心。能为利益。不作不益。不复自然。恒利益不空。此毕竟之心。是智第九名毕竟空。

  第四无前后空。亦名无始空。为成毕竟空利益他故。不前后即无始终。菩萨若不解其是空。则生疲厌之心舍弃生死。既见生死是空。则不分别前之与后。及以始终既不分别始终。则于短于长心无忧喜。于长不忧。闻短不喜。既离忧喜。则能不舍生死。以不舍故。毕竟利益乃得成也。是故第十观无始空。

  第五不舍离空。菩萨修学此定止。为功德善根无尽。何以故。一切诸佛于无余涅盘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门。有流果报已尽。功德善根本为化物故。恒有此用。如来虽入涅盘。犹随众生机缘。现应化两身。导利含识。即是更起心义。故众生不尽应化之用亦不尽。故言虽入无余而不舍功德善根也。若二乘入灭。无更起心。以慈悲薄少。不化众生。若佛入无余而更起心者。以诸佛菩萨三身利物无穷故。如来法身即是一切无流法之依处故。言散灭不舍离功德也。所以得知涅盘之中犹有法身者。以用终体。既睹应化之用不尽。故知此身之体。常自湛然。永无迁坏。如毗婆沙师说。无涅盘无有自相。而不可言无。何以故。为能显事用故。若不依涅盘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则烦恼不灭。涅盘既能生道。道能灭惑。即是涅盘家事。既见有事。则知应有体故。不得言无也。如来法身在涅盘中。即义亦尔。为除分别涅盘不舍功德。即是分别性。真实义中。无此分别。故名不舍离空。语言说涅盘不舍功德。而涅盘中亦无不舍之意。故名不舍空。即成不舍生死之意。前明不舍生死毕竟利他。异于二乘不能永利。今明虽在生死及涅盘并皆化物。此义不异故。前来至此。凡有三空。名利他事。此即第十一不舍空。亦名不散空也六性空。七相空。八一切法空。此三明自利利他因。问空何所为。答为清净佛性即空故名性空。问何故名性空。

  答佛性者。即是诸法自性。何以故。自然有故。但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譬如无始生死中。有心无心两法自然无因。若心有因。此因为本。有为始有。若本有因。此因即是自然。既是自然。亦应许心是自然。昔未有因。应无众生。有时有因。方有众生。如土石等。若有因时应成众生。故知自然一分作有心。一分作无心。故言譬如无始生死中。有心无心两法自然无因也。佛性亦尔。自然无因。虚妄尚有自然义。何况真实而不自然。故由无始佛性为因。所以六入欲求解脱。若无佛性。解脱之果。不得成就。譬如净珠能清浊水。以佛性无始故。生死无始一异空。净不净空等如上说。此空性为离五失显五种功德。人法是分别性从人法生分别。是依他性。就分别性觅法不可得。就依他性觅所分别之人法。亦不可得。即真实性。真实无体。无体故无相。无相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无灭故寂静。寂静即是自性涅盘。此自性空除五种过失。一除下劣心。不薄信佛性是有可得。得之有无量功德。则不能发菩提心。不发此心。常守下劣。佛性令其发心。故言能除下劣心也。二除高心。若人不解佛性平等。谓我有佛性。我已发心。他无佛性。不能发心故高慢。若体此理。无有此彼。高心即灭。故言能除高心也。三除着虚妄弃舍真实。虚妄所以是生死过失者。如人来打拍骂詈毁辱等事。一非本有。二由心所作。虚妄所起。非是自然。即是虚妄。若不体真实道理。谓此是真实。则取着虚妄。皆弃真实。故生三毒利等烦恼。若识生死虚妄非是实有则不见能拍所骂。不见众生过失。不生烦恼。即弃虚妄。但见众生皆有佛性。功德圆同。即是能取真实。由此即生慈悲成菩萨者。四能除我见。诸法本来自性真实。若有若无。二皆平等。若人能作此解。即舍我见执相之心也。五除怖畏。能令众生信受甚深正法。正法有相与无相体解佛性则能信受。无相正法则不谤大乘也。次明此性空能引五种功德者。一除下劣生正勤。二除高慢生平等。三除虚妄生慈悲。四除见生般若。五除怖畏受正法故言性空。显佛性理有五种功德。离五过失。治护性令得清净。即是自利因故。此第十二名为性空。佛性即是空也。

  七自相空。为得三十二大相。八十小相。相又有二种。一者色相。谓四大五尘。二无色相。谓一切四阴心法也。化身非生死。非涅盘。何以故。生死是虚妄颠倒。不过苦集两谛。化身不尔。依法应身而有体非颠倒。复能除众生颠倒。故言非生死。非涅盘者。有始终故以非生死。则无生死虚妄之相。以非涅盘。亦无涅盘真实之相。故名相空。若菩萨能修此相空。则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修治化身之相貌。令得清净故。第十三名为相空。

  八一切法空者。谓一切如来法无量恒河沙。如十力无畏等。明相离不相离空。若以法身望应身。有离不离。但应身没不离法身。何以故。一为法身是本。应身为末。末不离本。本为离末。问法身若不离应身者。有何过咎。

  答若尔则一人得佛。一切人皆应得。以一切人不同得故。故知法身有不即应身义。法身亦不离应身。何以故。以法身无有差别。常不离三世诸佛功德故。若能如此。亦离亦不离。道理而修行者。此则能得应身之果。但应化两身悉能利物。化身正为下种。应身为成熟。令此一切法空为清净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复有两义。一则无离无不离。以不可偏执。二则无执及所执。以境智无差别故也。此即第十四辨一切法空。至此凡有三空。明自利利他因竟。第十五有法空。第十六无法空。此两空通出前十四空体。言有法空者。谓人法二无所有。为除增益谤。言无法空者。谓真实有。此无人无法之道理。除众生妄执。谓无此道理故名无法空。为除损减谤。离增离减。则非有无。故名为空体也。故此两空还属前十四空所摄也。

  第十七有法无法空。此一空出诸空相。所言有法无法空者。明此空体相。决定无法。即名决定无。有此无人法之道理故。名决定有。此无此有。是空体相。体明理无增减。相明其体决定。决定是无。决定是有。即是真实无。真实有。真实无人无法。真实有此道理。此论所以但明十六空者。正以此两空属前六空体所摄也。亦为十四空者。即后四空还辨前诸体相故。此后空并属前十四摄故。有十四十六十八广略不同。

  第十八出空果。所言不可得空者。明此果难得。何以故。如此空理。非断非常。而即是大常。常义既不可得。故断义亦不可得。无有定相可得故名难得。何以故。此之空理。非苦非乐。而是大乐。非我无我。而是大我。非净非不净。而是大净。此空属八空事用所摄。以见无人法正是空体故名随事用不同离张成异。如上所辩。初六空明空体即十空明空用。用中后两空。为十四空所摄。第十七一空。为六空体所摄。第十八一空。为八空用所摄。故十八成十六。十六还十四。或先广后略。或先略后广。理事不同。体相差别。若离若合。其义如此也。此下第四分别空道理有三。一净不净。若言空。定是不净。则一切众生不得解脱。何以故。以定不净不可令净故也。若言定是净。则修道无用。何以故。未得解脱无漏道时。空体本已自然清净故。则无烦恼为能障智慧。又能除则不依功力一切众生自得解脱。现见离功力众生不得解脱。知此空非是定净。复由功用而得解脱。故知此空非定不净。是名净不净不净净道理也。又释。若言空理定是不净。一切功力则无果报。何以故。以空界自性是不净。虽复生道俗不可除。道则无用。无此义故。故知此空非性不净。

  问若尔既无自性不净。亦应无有自性净。云何分判法界非净非不净。

  答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

  问何故不说定净定不净。而言或净或不净耶。

  答为显法界与五入及禅定等义异。所以不说净者。为明眼等诸根虽为烦恼所覆而不为烦恼所染。又非是净。又非自性净故不说为净。若是法界虽为烦恼所覆。而不为烦恼所染故非不净。而是自性净。以是自性净故。不说为不净。故知法界与五入体异也。问何故不说定是不净。答为明与禅定有异。何以故。若言法界定有烦恼。即自性不净。而此法界虽为烦恼所覆。而非自性不净故。不得说定是不净非不净。正是法界之道理定有。问何故不说如如定净。而言净不净耶。答为令众生修道故。说为净不净。即显如如与五根有异。何以故。如如及五根。同为烦恼所覆。而并不为烦恼所染。同皆是净而净义有异。何以故。五根体离烦恼。非烦恼性故。五根唯净。非是不净。若如如不离烦恼。而是烦恼自性。故知净而复有不净之义。又如如及禅定。同为烦恼所覆。并有不净义而不净义不同。若是禅定。为烦恼所覆。而复被染一向失于自性。举体成烦恼亦成不善。若是如如。虽复不离烦恼。名为不净。而犹不失自性。亦不转成烦恼及以不善故。言即不净而复有净义。可为三句。一五根离烦恼。不为烦恼所染。则但是净。非是不净。二禅定成烦恼。为烦恼所染。但是不净。无复有净。三如如以异五根故。不为烦恼所染。是净而不离烦恼。即是不净。故言净而复有不净义也。又如如以异禅定故。不离烦恼。故言不净而犹不失自性。亦不转成烦恼及以不善。故言即不净而复有净义。二明非有非无道理。无人无法。故言非有实有。无人无法之道理。故言非无。亦言真实有真实无。即非有非无也。三明不一不异道理。诸净不净。净则离断离常。常义异我故言不一。我体常故言不异。此明如如具三德也就此十六空。作四科料简。初有六空。辩空之自相。次有八空。辩空事用。三有两空。辩净不净。四明此十六空理。能除四种过失。一除戏论。二除怖畏。三除懈怠。四除疑惑。一除戏论者。有两。一世间众生。于内外法中。起无量戏论。谓有我无我等。皆依人道果等。是名戏论。若见道及道果皆悉空。则能除此等戏论。若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此之四空。能除世间人法二我之戏论。若是空空。及第一义真实空。此之两空。能除出世间因果境智等戏论也。二除怖畏者。众生闻人皆空。则生怖畏。不肯修道故。如来为说此空有事用。何以故。若人能修八空事用。则能得道及以道果。乃至三身等一切功德也。三除懈怠者。若观定净不劳修道。若言定是不净。则永不可除灭。亦不假修道。唯处生死。永无解脱也。是故须辨是有净不净。何以故。有惑之时。则不净。除惑已后。即清净故。应须修道。四除疑惑者。惑者之心。既闻如如是有是无。则生犹豫。不能决断。谓如见杌谓人。呼人为杌故。佛为分判明人法二我决定是无。无人无法之道理。决定是有故空。有无两义存焉。如此道理能除疑之心也。第三明唯识真实。辨一切诸法唯有净识。无有能疑。亦无所疑。广释如唯识论。但唯识义有两。一者方便。谓先观唯有阿梨耶识。无余境界。现得境智两空。除妄识已尽。名为方便唯识也。二明正观唯识。遣荡生死虚妄识心。及以境界。一皆净尽。唯有阿摩罗清净心也。

  第四明依处真实。所谓苦依谛。第五邪行真实。谓集谛。第六清净真实。即是灭谛。第七正行真实。即是道谛。四谛各有三种。已如别解也。解节经明。佛说有七种真如。一生。二相。三识。四依止。五邪行。六清净。七正行。第一生真如者。谓有为诸法并皆无如。二相真如者。谓人法二无我。三识真如者。谓一切有为唯有识。四依止真如者。谓如所说苦谛。五邪行真如者。谓如所说集谛六清净真如者。谓如所说灭谛。七正行真如者。谓如所说道谛。此之七种真如。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真实性摄。是故名为七种真如。即是前明七种真实。具如三无性论中广释也。

  问云何知此之七种皆是第一义谛。即真实性摄耶。

  答。由两义故。知此七种皆是最胜最极。谓即是二智境界。所言最胜者。即是如如第一义谛。此第一义谛。即为如理智所照故名最胜。最极者。即是一切智境界。即是俗谛。此俗谛为如量智所照。如理智者。即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又如如理是一切种智。如量智即是一切智。唯是一智通真即有通俗。即空即真义。而取名如理智。亦名一切种智。若俗义有义。取名如量智。亦名如一切智故。言最胜最极。而是二智境界。即如理如量两智所知也。复有别义。知此七种真如。是真实性摄。何以故。明一切真实法。皆离一异等妄想谓非一非异。离四谤故。明此七种真如不可得。说异于诸相。亦不可说。不异于诸相故。言异于诸相。不可得说。不异于诸相。亦不可说。亦异不异。非异非不异。皆不可说。明此七种真如。于诸相中不可说。其有亦不可说。其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皆不可说。离四谤故。复有别得信有。何以故。即是清净境界故。故知是有。若有人能心缘此法。心即清净。是故应知。此七种真如。皆是常住。于一切时。性不异故。以是清净境界。是故应知。是真实善性由此理常是善。是故应知。是乐谛。何以故。常故所以而乐。善故所以是净。如此七种真如。即是一切法之体性。以是体性故。故说为我。即是常乐净我四德也。又释。所以名此七种为真如。第一义谛真实性者。为其同是一味故也。

  一生真如者。谓因果体一。而名字有异。何故言一。同是依他故有。因既依他。果亦依他。此之因果体即五阴。五阴无记。说名为果。五阴善恶有记之义。说名为因。取其能生为因所生为果。亦是对前为果。对后为因。故知只是一念五阴。而有因有果之名。体实未尝有异。故言一体为名字有异也。此因此果。既并依他。则无有自性。无自性故体不真实。故名一味。即是同无真实故名生真如。二言一味者。此生真如既是依他性。则无真实生故名生真如。即是无生性空。以无生故。即是一味。三此依他性。则必有分别性。分别性既是无相性。无相性即是无相真如。即相真如即是一味。是故以此三义。名生真如也。二相真如者。以显法通相故。是人法二无我。即二空之理。名一切法通相。即名相真如也。三识真如者。但唯有识。无有境界。境界不成故。识亦不成。此则能缘所缘。同是不可得性故名识真如也。四依止真如者。所谓苦五阴为体。此五阴者。为众生依处。托此为我人众生寿者等故名依止。苦谛有四相。谓苦无常空无我。此之四义同是无倒。皆名真实。即是依止真如。二者此下四相皆是空。无所有故。皆名真实。亦依止真如也。五邪行真如者。所谓集谛。集有两义故称真如。一无倒真如。谓能生之义。此义真实。即是集真如。二能生所生。皆无所有。以无所有故。故名邪行真如。六清净真如者。所谓灭谛。亦有两义。一无倒真如。谓四德皆是无倒故称真如。二灭谛。与生死无有差别。同一如如。皆无所有。故名清净真如。七正行真如者。所谓道谛。道即般若。般若与无明。体性相乖。道即无倒。真如如道。及烦恼体同故。于二空皆是无所有故。是一味如如故。名正行真如也。亦名真如。亦名如如。亦名真实。皆尽得也。十胜智真实者。有十种胜智。为除十种我见。一一者执。二因者执。三受者执。四作者执。五自在者执。六增上者执。七常者执。八不净净者执。九修行者执。十系缚解脱者执。一一者执。谓合集诸法。共立一名。则堕断见。何以故。如七入论偈所说。譬如岸崩。不更还本。乃至冢间体不再来。唯根境界。是名众生。若圣教说。有如空鸟迹会可见。此谓世入外道显一者执。其谓即身是人。身灭我亡。相堕断见。为破此执故立五阴。胜智虽有三义。谓多合集别异。三世色心并名为阴。故名为多合集。三世色心同名为阴故。谓合集色聚异受。受聚异于想等故名别异。是名五阴。若解了五阴有此三义。则无一者之执。言三世者。过去已谢。未来未有。现在不住。而以一切内外诸色同名阴也。以三义对治三种无明。谓一假说及以相杂。一无明者。如世入外道等。谓身是一物。一物是我。人不知但有三世五阴故堕断见。此是即阴计我。阴灭我亡故。佛为说三世五阴是多非一。即破其一者之执也。二假说无明者。如优娄佉等外道。谓身异分。即执有人异法。此是离阴执我故堕常见。何以故。人法既异。则谓阴灭我存。由其不解。合集诸阴。假说为人。但名无体。迷此假说故。名假说无明。故佛为说合集假说为法。体即是空。即破其此执故言能除假说无明也。三相杂无明者。如一切有部所执。谓八圣道中。正思正见。同是般若所摄。以其不能分别两异故生此执。故经部大乘师说。正思故者。欲求前理未决断犹属作意。作意即是意业故非是般若所收。唯有正见。是名般若。通而论一切知见。能通达选择。皆属般若。五阴亦尔。若不能分别受异想。想异行等。谓想受只一物。则失其体性故名相杂无明。相杂无明故失正见。失正见则不能得解脱。故佛为说五阴体不同。分别受想等异。为立通别二相。别相生证见。通相生比见也。问五阴云何为根本真实所摄。答色有三种。一分别色。亦有长短大小方圆等义。皆属分别假。以无别体故也。二种类色。谓各有种类。如从因生果。以火生为因生火家种类。种类既其相似。即是实法相生属依他假。以其种类依因得成。非是自性之力也。三如如色。若是分别假名一向无体。即是法空。若是依他假。虽复有体。体非真实。依他而有。即有法空。此两空之体。既是真实故名如如色。以如是色之自性故。以色目于如如。此是如如家色故。言如如色也。以末从本为名。亦可得言以本来目于末。此之真实名真实假。假体即空故名真实。假空即如如。真实之相。亦不可得也。色阴既即三假。为三假所摄者。受等四阴理自皆然。并为三假所摄者。受苦受乐是分别假。分别体从因缘生。有因有果。即依他假。如如名真实假。若能分别通相别相。此心是想。若受领苦乐。无有别执。则名为受也。

  二因者执。为断此执。成十八界胜智。诸外道辈。通执一切法因我得生。名因者执。我有九法。谓知、乐、苦.欲.嗔.功力.念.法.非法。我既本有。从我生法非法。法非法令心共我和合。和合故能有所知。知故有乐。乐故有苦。由乐故生欲。由苦生嗔。欲得于乐所以厌苦。而修功力。功力故有正念。欲得解脱故。须除法非法。法非法不生。则无有知。以无知故。无苦乐等。若求解脱。当修四法。一真实语。即持戒。二施。三苦行。四者定。若能修此四种正法。则得生善道。善道得乐。乐有智慧。智慧则厌法非法。厌法非法。则得解脱。大乘破言。若说先有我而未有法非法。后时无有因缘而生者。解脱亦尔。得解脱已。亦应无有因缘。更生法及非法。如此则无解脱时也。界者种子义。自分种类是名种子。种子亦是一义。以种类同一故也。但分张果。遂成十八界。而种子有三。一者能执。二者所执。三者执。眼等六根能执种子名自种。种类即是能生。但随因缘胜负有异生果。优劣不同故。由过去贪。六尘生业熏阿梨耶识。令种子既同。是一贪故言种子。是一能得六根异果。故说因有六种也。而言根能执者。根现既非心法。实不能执。但为外道言根中别有人。是能执者故方便说根为能执。色等六尘是所执。种子由自种生故说由过去贪。内根欲用外尘故。以贪根与贪生于此尘。又由贪六尘故有六根。复以贪尘之贪生于六根也。六识是执种子。从贪内根外尘生。此十八从因名界。界是种子。假说此界。有三种义。一能作。二所作。三作为。破俱絺罗在外道时。谓我是能作。而来问佛佛方便假说眼等是能作。其执眼等为我作。又破一阴示云。离根之外。无有别我。但是眼等。从因缘生。谓为能作。实非能作。假说六尘。名为所作。为破僧佉外道所立两种常我。一谓有知我。是常我。既是常故。非是能作。二执无知我。即一切法。是有知我用自性成就智非所作是佛假说六尘。名为所作。非性有既非实有能作。故知尘亦非所作。是故假说作是六识。一破外道谓一切事皆由我意。此是增益谤。二邪见外道谓我常。以我常故诸法亦常。既两种并常故。无有能作及与所作。即损减谤。为离此二边故。假说六尘为作。根尘不作意故无有作。若离根尘亦无有识。何以故。以识必依根尘方得生故。则无有不作。正为破外道能作所作等三种无明故立此三义。为显种子有能执所执等故立十八界。若解十八界从四缘生。则不执我为能生等也。根名能作者。能作有二种。一能生识识。二能为尘作缘。尘为所作者。为眼作缘。为识所依。识是作者。作是生起有事义界义。从根本真实。眼有三。一分别眼。二种类眼。三如眼。乃至行非行胜智。例如五阴中释。四为破作者执故。说十二缘生因果事。三义无增减。言增减者。谓于行识等十一支。立因不平等。何以故。以无常法立常为因故名不平等。如僧佉等外道。立无知我为因。亦如优娄佉。立于常我为因。及执自在天为常等。而能作业。亦是立常为因。能作无常果。因果即不相类故言立因不平等理。而为论无常之果。自以有无明为因。而彼谓有常因。即是增益于因。义也损减因者。如尼揵子等外道。谓诸法自然而有。无有因缘实有谓无故。言损减因也。增果者。如僧佉等所立之义。谓因中已有果。果虽本有由因显果。此既是本有则不从因生。而理实由因缘聚集方有此果。而其执言本有故名增果。损果者。如断见等外道立义。谓一切业皆感果无未来生。实有感实有生。而邪执立无。故名损果。增事者。如自在天所执。谓一切事皆从我意心而有。如无明体别有作意能生于行。而无明体实无别有作意而生行也。又如优娄佉所执。于法体别有动转等事业。事业有五种。谓上下屈伸等执以动转为体。离体之外实无别事业。而邪执为有故名增事。损事者外道所执。谓无明无力能生行。无明若在若不在。自然有行故。知无明无力生行。若解十二有分展转相生能离因果事等增减六种邪执。略明十二有分因果之义自有三种。一明无常。二明无动转之意。三辨因果体相。若心是常则无因果。以心是无常故因果义立。若言别有动转意者。则因应作意生果。果应作意方从因生。便是自在。非谓依他。则生依他义。因依果果藉因成。互相须待。并皆依他。所以是假无有实性。若不相似则失因果之义。如豆不生麦。以非因故不互相生。若令果不似因。因不类果者。作恶便应生天。为善则堕地狱。乃至有流应感解脱。无流更增生死。是故无常生无常。此任自然之理。不劳执有作意。因果相似名十二有分。此义为破三种烦恼。谓贪爱皮我见肉无明心。此十二缘体中。若是果报分者。实若厌离以破贪爱显无愿解脱门。若是因分者。以破我见显果由因生。非我常作明空解脱门。以无明还显无明。若能解了诸业行从无明生者。无明显暗之心。即灭无明即是四谤执相之故。破此无明以显无相解脱门也。若体十二有分无增无减。则除我见离作者执故。以十二有分。正破此执也。三本所摄者。无明有三义。一者分别所显。即分别假。二有因果道理。即依他假。此两皆无所有。即真实假。无明一支既尔所余行等十一。其例皆然。不复具释。五破自在者执故。说处非处胜智。外道计自在天。如意能作善得恶道果报。生恶能招善道。作有流得解脱。作无流感生死。何以故。以得自在故。为破此执。说处非处。皆是依他。并无自在。无自在有三义。一依业处非处。二依烦恼处非处。三依果报处非处。如寿量义中。广明七种是处非处义。依业处非处者。依恶业名恶道。名为是处。无自在力入也。若依恶业不入恶道。名为非处。无有是处。善业亦然。依烦恼者。若人未舍五盖。未修习七觉。终不能得尽于苦际。依烦恼不得至解脱。故知无自在业也。凡夫依烦恼能作杀等业无烦恼为依处故并无自在力也。依果报者。土无二王。世无两佛。若令二王两佛同时俱兴。无有是处。如女人为转轮王。亦无是处。小乘声闻及辟支佛。得作佛者。亦无是处。转轮王及佛。同有不共之业。此业最胜一切依因缘果报等力。虽复作意欲同一处终不得从心也。女人有两业。一心善故感得人身。二由恶业所以为女。恒隶属于人。不得自在。皆是依他果报也。二乘之人小欲知足。依因此业故得今果。已得此果。欲求菩萨。无自在力。终不能得。如此义有两。一依业。二依果。若得此七种处非处胜智。则离我见。后得自在。如意能为也。属三性根本义。已如前释。例难可得。不复重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4-30 20:10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