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离开佛教四年后的思考(转载)

1 / 2998
累计签到:814 天
连续签到:14 天

328

主题

340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443
发表时间 2019-6-16 18:06 |阅读模式
IMG_4622.JPG

来自: 功夫老虎 2016-06-07 13:32:25

(1)
从2012年6月放弃佛教算起,如今四年已经过去了。很多佛教徒诅咒我,可我的情况却越来越好,真是“说破的鬼不害人”。我努力工作,成了单位的专家。我潜心研究华夏文化,对儒家的中庸心法有了较深的体会,终于探得本心的一丝消息。

人生总是在追求幸福,恒久的幸福来自于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和融入。儒家的价值观是非常健康的,沿着儒家的路走,可以回归本心,打开华夏文化宝库的大门。但“大路甚夷,民好野径”,儒家思想太简洁朴实了,没有神通、轮回、鬼神、福报、改命等炫奇之说,吸引不了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孔家店被打倒,程朱理学被泼了无数的脏水。改革开放后,佛教死灰复燃,俨然成了国学的代表。真正研究、践行儒家学说的太少了,我非常担心,有一天民众要么沉浸在宗教的灵修中,要么沉沦于物欲,遗忘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自强、厚德的精神。

从个人利益来说,我已经不恨佛教了,虽然我的青春全然被其毁掉。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总归要经历曲折才能找到真理的海洋。熊十力逃佛归儒,他还从唯识宗得到些好东西。我在佛教里面什么好东西都没有得到。如今我摸到中庸心法的一点精髓,全是我抛弃佛教后实践儒门工夫得到的。

有时候我感到自己很幸运,虽然沉沦异教十年之久,但醒悟过来后人生就走上正途了。物质利益算不了什么,只要能过日子就行。最重要的是,我在儒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宝贵东西,找到了万仞宫墙的大门。

(2)
人在迷途中寻求光明,朝闻道夕死可矣。宗教可能是真理的载体,但宗教本身不是真理。宗教是人演绎的,随着时光推移就会异化,其中的真精神被扭曲,更何况那些立教初期根基就不正的教派。

人都有好奇心,所以一个教派如果修行方法越奇特、神话传说越丰富,那么将引起人们的探求。但大道至简,所有的修行都是修心,修定力和洞察力,获得顺逆一如的平常心。如果置修心这个根本不顾,沉迷于宗教仪轨,那么将会南辕北辙。

《大学》里面说到修心的几个层次:止、定、静、安、虑、得。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至善之门就是儒家修行的关键。小程夫子说:圣人之学坦如大路,学者不得其门耳。儒家修行就是回复先天之善。这个修行不需要任何宗教仪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怀着诚敬之心把每件事做好:工作用专心,待父母用孝顺心,待妻儿用慈爱心,待人用平等心,待社会用感恩心。当专心、孝顺心、慈爱心、平等心、感恩心做到极致,自然意诚心正,就会合天心了。

(3)
佛教是宗教,自然脱离不了宗教敛财的劣根性,比如为了拉拢信徒就说“普渡众生”。台湾学者龚鹏程教授认为佛门只适合少部分人,而且是那种悲观厌世者。佛陀在世时,就有六十多个僧侣因为修白骨观而抑郁自杀。到了今世,佛教徒的修行方式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有不顾生态乱放生的,有成天啥事不做只念佛的,有一天睡四个小时半夜起床捡米虫的。大部分人修佛是越修越怪,得利的是僧侣及相关利益团体。

客观看待佛教,其还是有精华的。但佛教植根于印度人消极求死的悲观文化,如果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将是国家民族的大难。农奴制时代的西藏、今天的印度就是明证。所以对目前佛教的兴盛态势要抱谨慎的警惕态度。

华夏文明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最大的两个属性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在儒家,只有素位而行,没有所谓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业。儒家天道是淡泊洒脱的,但并不是出世。为官就造福一方,为士就敦厚风俗,为民就敬业爱人。儒家是以既积极又淡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佛教看五蕴皆空,是消极的;一旦被大乘佛经的福报思想洗脑,信徒十有八九是念发财咒。佛教是以悲观、贪求的心态看待生活。

(4)
有人说儒家只关注现实伦理,不能解决终极关怀。其实儒家的终极关怀就在现实伦理中实现,王阳明说“不离日用平常内,直造天地未画前”。中庸之道的实质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圣贤表面看和平凡人一样,但内心已经和天道契合为一。

至于生死大事,儒家并不是最看重。如果时刻把死字贴脑门上,而不知尽义务,甚至抛弃亲人出家,在儒家看来是最大的自私。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只有把生的问题搞明白了,才知道死的秘密。如果一天不事生产,耗尽心神去研究所谓的天堂地狱和六道轮回,将是可笑又可悲的事。

对于死亡的秘密,儒家圣贤也透露一二。孔子说“死生者,昼夜之像”,王阳明说“长生在求仁,颜子到今日还没死”,刘宗周说“本心中有原始返终、死生之说”。孟子说“尽心知性,知性知天”,尽我们的仁义礼智之心,就能回归天赋的善性,到时就能窥见天道的奥秘了。

(5)
佛教传承发展了两千多年,流派众多,经书浩瀚。由于每个时代的伪经都要加一个“如是我闻”,所以佛经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佛经中有鼓励信徒带目的行善的,有告诉信徒消灾发财的,有教唆燃指自残的,有让信徒贡献家财和妻女的。这些相互矛盾的说辞汇集一起,信徒很难分辨。所以佛教自己也说“修道人多如牛毛,得道人少如麟角”。

儒家不一样,儒家的经典就四书五经,而且彻始终贯穿三个思想,一是不离伦常,极高明而道中庸;二是道义主宰,君子喻于义;三是正心诚意,思无邪。明代儒学大盛,皇帝即使怠工,文官集团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发现明代文官治理下的中国就是人间天堂,村镇藏风纳水,老少各得其养,经济发达,“普通读书人的道德领悟超过罗马的宗教领袖”。当然,明代儒学后来流于空谈心性,也有弊端。

(6)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家族统一天下。陷入骄奢淫逸的司马家很快就出现“八王之乱”,进而是五胡乱华,北方的汉人被屠殆尽,佛教依靠胡人政权终于捞取了第一桶金,在汉地有了一定规模的信众和传教场所。

程夫子曾感慨的说到“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就是说如果诸葛亮去世得晚,辅佐后主统一天下后,中国必将迎来礼乐大兴的王道政治。可惜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五胡乱华后,佛教进入中华的文化主流,佛菩萨等印度偶像成了中国人的祭祀对象,中国以天道为主体的信仰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隋唐佛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显著地位,八宗兴起,寺庙占有天下十分之三的土地,传统的中华天道信仰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第一个清醒的人是韩愈夫子,他发表了《谏佛骨表》,一千多年后,这篇雄文仍然让佛教胆战心惊。但韩夫子更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道统”理论,这个道统由尧、舜、禹、文王、周公传至孔子,孔子传门人颜、曾、思、孟。孟子死后,道统断绝。韩愈试图用儒家道统来对抗佛教,恢复华夏族的天道信仰。

两宋时期,中华文化登峰造极,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横空出世,从理、心、气等不同范畴阐述儒家的性命之学。至此,在士大夫精英阶层,佛教一败涂地,儒家的内圣之学成了正直士大夫毕生精研的本源学问。佛教在民间虽有市场,但每况愈下,有智慧的禅宗被简单迷信的净土宗吞并。

(7)
近代西方的达尔文主义倡导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此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国家间比谁的实力强,个人比谁的财富多地位高,狼性文化盛行。人的本性是什么?是狼性?羊性?本善?本恶?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且这个善性是天赋的。儒家的天是形而上的神秘本体,并没有人格化为上帝。《孟子.尽心》说“尽心知性,知性知天”,扩充心的仁义礼智四端,就能知道天赋的善性,进而知道宇宙的法则。孟子又说“人异于禽兽几希”,人和禽兽的差别就那么一小点,因为人心有天赋的仁义之根。

宋明儒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夫子在《太极图说》认为人性是“纯粹至精,仁义中正”。太极图据说传承于五代仙人陈抟祖师,主要是道家修真方法,坎离交媾复返先天。八卦图有两个,先天八卦以乾坤定位,后天八卦以坎离定位。先天八卦是对称的,后天八卦是乱序的。如果从命理讲,我们的生辰八字受遗传、时节、地理的影响,已经落于后天了,所以后天之性命总归是有缺陷和遗憾的。修真就是由后天性命返回先天性命,进入先天那个至善、和谐的状态。张载夫子提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概念,天命之性是先天的,气质之性是后天的,儒家修身养性就是迁善改过、制欲和情,变化气质去合先天。

孟子说性善是指先天本性,“天”是形而上本体、万有本源,如果离开天道去修身养性,儒家和世间的心灵鸡汤就没多大区别了。孔子称这个本体为“仁”,回到仁的本体,自然能“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坦然面对世间一切顺境逆境,到那时,宇宙的妙趣就现前了。

(8)
以前我刚放弃佛教时,出于意气之愤,一度认为宋明理学是佛化儒学。后来仔细研读《二程遗书》和《近思录》,才发现宋明理学(包括理学、心学、气学)的确是孔孟真传。佛家有哲学,儒家有哲学,其中有一些相似的东西,但不能划等号。

如果没有宋明大儒们的努力,我们后人可能是无法确切掌握孔孟之道的。儒学和佛学最大的几点区别:一是儒学是生生不息的,佛学是寂灭的;二是儒学立足于客观世界,佛学是否定客观世界的,张载批评佛学“佛氏不懂天地宇宙造化之微妙,便妄臆为空”;三是儒家的修行是在伦常中实现的,佛家修行往往会脱离伦常。

儒家修行方法是“黄中通理”法,易经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最终实现“正位凝命”。入手的方式是“为善去恶”,除去非份的名、利、色心,心念自然会虚静。王阳明晚年提出天泉证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说他已经泄露天机了。现在很多佛门中人说宋明大儒的功夫来自于佛门,儒家的致中和方法岂是佛门有的?儒门致中和之法来源于华夏上古,严格说来是诸葛亮死后失传了,宋明大儒重新发掘自家的宝藏。

儒家是包容的,但为了防佛教误国,宋明大儒都会批评佛教,有些重,有些轻。《近思录》有一章《异端》,就从理论内核上批驳佛学。佛教进入中国,为了生存立足,不停改头换面,吸取儒道二家的精华,但佛学本质上是印度人悲观求死的哲学,中国人必须擦亮眼睛。

(9)
龚鹏程教授写了本《儒门修证法要》,他说儒门修行方法简捷,自己用《大学》六证的修行方法渐觉得力。我学佛时,曾经念佛、放生、印经,但心情晦暗,一无所得。四年前彻底放弃佛教后,回到华夏文化,用儒家方法修心、控制情绪,也渐觉得力,心地平和清明,定力大增,做事条理性越来越强,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

儒门不言福报、改命、彼岸,只说改正缺点、变化气质。可就简单的一句“诚意慎独”就让我终生受益。在世不修道德,犹如入宝山空手而归。德国圣哲康德说他敬畏的两个东西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折腾这么多年,我现在真正感知到了心中的道德律。

如果我的经验有用,给大家推荐几本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近思录》、《传习录》、《呻吟语》。如果想有效的话,就切身体悟,贵精不贵多。半部论语治天下,落实一句终身益。

我就不多说了,以明代大儒吕坤的一首诗结束这篇感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呻吟语.存心》:斋戒神明其德,洗心退藏于密。长将半夜萦千岁,只恐一朝便百年。试心石上即平地,没足池中有隐潭。心无一事累,物有十分春。神明七尺体,天地一腔心。终有归来日,不知到几时。吾心原止水,世态任浮云。

(全文完)
最新关注的会员朋友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814 天
连续签到:14 天

328

主题

340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443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16 18:36 来自手机
文存非常醒目,读了又读,唯有感慨。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5-9 06:02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