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什么是相对禅、断灭禅、究竟禅、如来禅

2 / 1791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28
发表时间 2019-6-23 17:29 |阅读模式
IMG_0895.JPG
什么是相对禅、断灭禅、究竟禅、如来禅

  有来无去是断灭禅,有来有往是相对禅,直截了当是如来禅,心领神会是究竟禅。

  举列子来说的,比如给你边上一个人打招呼,不认识的人理都不理你,这是断灭,如果他也对你打招呼,这就是相对。如果他直接说,别理我,烦着呢,当然,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人都比较熟悉,这就是如来禅。最后的就是大家都不说话,确知道互相要表达的意思。

  断灭,非此即彼意,如除妄求真,非要执于除掉妄想来求个真,以为有个真可求,有个妄可除,其实真妄不二。相对,有无相生,高下相形辩证之意,二元论。如来就是究竟,说究竟,即非究竟,是名究竟。同出而异名。如来者,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实相无相,真妄不二毕竟空。其上只有如来和究竟禅体性是一样(根本来讲这是知见立知,实际上知见亦是空,四者实无分别),所区别的只有相而已,行者不应分别,学者另做他论。断灭和相对禅都是歪路。言断灭者,就是想断灭掉一个不好的、不想要的,留下个好的,即使好坏俱断,那也难免执空,所以是二选一,非此即比。相对禅落入了二元分别,也是不究竟。如来,不落两边,亦非中道,不住一切,非言语文字意会可得。

什么是生活四禅法
行、立、坐、卧

“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故事你是如何理解的?其中的禅意如何?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学习中国禅文化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课程的建议?

  学习中国禅文化,我知道了什么是禅茶以及禅茶文化!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建议,我感觉周老师的课已经非常的好了,有与学生的互动,也有观看禅宗电影,还请我们品味禅茶。实在找不出如何改进。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2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3 17:30
说说禅宗(完整版)
作者:泉边林下
一、禅宗之传乘

  禅宗由释加牟尼佛所传,传法于漠河迦叶,迦叶传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传商那和修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传优婆枸多尊者,如是传到二十八代菩提达摩,达摩从海路来中国宏扬禅宗,被称为初祖,初祖传法于二祖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宏忍传慧能,以上是禅宗三十三祖的血脉传乘。     

二、现代禅宗的几种弊病

  1、落入光影门头,修道人修到至阳赫赫的境界,由于体内阳气足。进入光明境,闭上眼睛,眼前也是一片大光明,便以此认为是禅。这是落与有堕。

  2、落入顽空,修无所修法,入昏沉定,步无想天,以为是究竟禅,乃堕于空。

  3、堕于口头,现代最流于口头禅,这是由日本兴起的,后传到美国,把禅宗当哲学研究,把思想的领悟当作证悟,这是当今禅宗的最大堕落,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谈禅宗的主要原因。须知禅宗佛教的最大秘密,明白告诉大家,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大密宗。

  4、以乐之觉受当作证悟,也是落有,或有如是等人,顾弄玄虚,学颂,学拈,学公案,学语言上的勾当,种种相袭,成为恶套,假禅宗门庭,以讹传讹。天下学子谓宗门光景不过如此,因而不求真悟,害己害人。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我数年不谈禅宗,好在网络上好藏身,所以才敢罗嗦几句。我本宗门弟子,看业林衰败,法近于微,参禅者虽不乏其人,但都以礼诵为下务,以行门为贱役,以闻彗套语为自己的见解,以黠慧为妙悟,口头禅如恒河沙,证悟者当真少之又少。所以呼吁年轻后进,能好好学习,认真修行,改变这种状况。


三、禅是禅定吗?

  禅必须经由明师来传授,或者由明师来印证,否则不可言禅。禅不是指示,不是禅定,不是解会,不是专注,非止非观,甚至不是悟,禅不需要这些工具,所以不能把禅当作普通的禅定。禅类似于大手印,大手印中也有许多精华的佛法,但禅区别与它,禅是直指如来禅中的精华所在。禅区别与大手印的主要方面,是大手印还需要一些理论,而禅在实际指导机用方面则丰富的多,禅师在将自己的境界或证悟的法门传达给弟子时往往很少需要语言,可能是一个行动,一首诗歌,或者是一个沉默,甚至有的用更严厉的手段来粉碎弟子的最后妄想,比如用棒打。或者厉喝。记住,他们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机缘已到的人,唯有彻悟了的禅师才能使他的弟子悟道。

四,禅宗之宗旨

  谈禅宗宗旨,本应无言,恐害人耳目,宗门之始,即灵山会上,世尊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这下他跑不了了,谁叫别人不笑,就他微笑,佛叫对他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今咐嘱与你”(原话我忘了,大家可考证),故灵山会上,世尊以不说之说,尊者以不听之听,无上妙法之宗旨,尽在不言中。到了我们中国,初祖达摩传法与慧可,并付以《楞伽经》,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但是这里所说的心又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这颗妄想心吗?这里需要大家研究,故佛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到了六祖慧能,他说得就直接一些,可以让后世那些好研究学问找到一些下手的地方,这也是后来禅宗之乱弹的根源。

  印宗法师问六祖慧能:“黄梅咐嘱,如何指示?”意思是五祖黄梅给你说些什么佛法?祖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祖曰:“为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慧能大和尚说得全对!佛法最后一着确实是这样的,但这句话他说得对,我们说就不对!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已无尘劳之念,他的念都在真如本性里头,试问我们的自心,我们能做到吗?若能做到!我恭喜你,你做什么都对,若做不到,对不起!老实修行去。

  由是观之,禅宗本为佛门点睛之学,本为佛法中最精彩一笔,正因为太精彩了,所以有很多佛子之注意这点睛之笔,而忘了前面所画的龙。滋录同安察禅师二偈,以作注解:

  心印
     
  问君心音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需知本自空灵性,将喻红炉焰里莲。莫到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五、禅宗公案与机锋转语

  关于禅宗的公案有很多,我没有时间给大家一一翻译过来,只挑几个重要的案例讲解,以便让大家粗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先说高峰妙禅师的一段公案吧。

  禅宗的衰落和蒙古人入侵有关,蒙古人是信仰佛教的,对佛教人才特别看重,但当时有道之士都纷纷避乱,没有人愿意为元政府主持佛法,这就是禅宗在这儿出现转折的原因。

  高峰妙禅师也是这样,那时的元政府特别崇拜密宗,禅宗早已没有了,高峰妙禅师知道元政府要请他做国师,他不好回绝,就提前在天目山闭死关,也就说,他除了死,是决不下山的。

  高峰妙禅师二十岁时候开始出家,立死限三年学禅。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哥哥来看他,他巍然不顾。二十二岁时,他参访断桥轮禅师,禅师让他参“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话头,他既日夜不眠不休,艰苦用功,当时一个成就者雪岩钦老和尚来到了寺庙,高便出关来拜访老和尚。谁知他刚门前正准备说话,就被老和尚打了出去,这本是让他开悟的一种方法,但这一着没管用,被高峰妙错过了,没认得,和尚没办法,便又教他一个方便法,让他看大慧昊禅师的“无”字话头。

  雪岩钦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法器,为了成就他用了各种方法让他觉悟,有一次,和尚忽然问道:“拖死尸的那个是谁?速答速答。”高峰妙刚想回答,又被他打了一拳,师终不悟。

  这时刚好,雪岩钦到南明防友,高峰妙便到禅堂打坐,打坐的时候忽然失念睡着了,突然猛地一醒,想起当年所持的一个话头,参万法归依,一归何处,这时他疑情猛发,三天三夜,目不交睫。

  一日逢少林忌,也就是过达摩祖师诞,所有的和尚都要做经诵,他也参加在三塔念经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五祖演禅师留下的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刹那间,他参透雪岩钦老和尚的“拖个死尸是谁的话头”,这时他二十四岁。

  他去拜见雪岩钦和尚,雪岩又要打他,被他一把捉住了,道:“今日打某甲不得。”意思是今天你打不得我了,我已不是一般人了,老和尚问:“为什么打不得?”高峰一甩袖子走开了。

  第二天,老和尚突然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高峰回答:“狗舔热油铛”老和尚问:“哪里学这些虚头?”老和尚不许可他,意思他悟的不过是口头禅,缺乏实际的功用和体验。可高峰妙禅师不这么认为,他当时在工夫已有一心成就,并不是口头禅,所以他回答老和尚说:“正要和尚疑着。”老和尚没办法,知道时机还没有到,只好拂袖而去。

  第二年师徒到江心寺度假,一日雪岩钦问:“日间浩浩作得主吗?”高峰回答:“作得主。”

  这个成就了不起,在白天醒着的时候,每一个念头都觉察,并能管理好,这个成就已经很不一般了。和尚又问:“睡梦中作得主吗?”

  人死如睡,头三天是昏迷的,之后便是中阴身的幻觉,一般没有在生前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这时刻没有不迷的,所以梦觉知非常重要,这是死后破中阴幻象的关键。

  高峰妙禅师已经怔到梦觉知的境界,他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境,所以就回答:“做得主。”

  雪岩钦接着问:“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

  高峰妙楞住了,一个人睡着了,没有梦,也没有意识活动,这个时候你还做得主吗?换句话说,这是了生死的关键,找不到这个,就无法应付死后出现的大昏迷,不解决这个,就证明你所见的道体不完全,即使道被你发现了,但他还不属于你,你还没有发挥功用,没有证得。

  高峰妙禅师第一次的开悟就是一种见道的境界,这不是根本,因为道还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他被问住,人贵有自知之明,晓得自己还有一关没解,所以他也不打机锋了,老实修行。

  雪岩钦见他被问住了,知道这个孩子大有希望,就换一种教育法,和蔼地对他说:“从今日起,也不要你学佛学法,更不要博古通今,你但需饥来吃饭睡来眠,才觉眠来,立刻抖擞精神,寻,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和尚知道以前的教育法不管用了,疑情破了,锁不住他的第六识和第七意识。这也是我现在的问题,现在的话头很难锁住我,这就是我为什么开始关注密宗的原因。我必须要解决我的问题。

  高峰妙当然没有走密宗的路线,他立了志,在佛象跟前发下试验:“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

  他完完全全付出,有一天,同宿的室友睡觉时枕头掉到了地上,碰地一声,他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所有的努力,他步入了永恒的光辉,象蓝天一样的湛蓝的光明中,他终于大彻大悟,晓得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什么处,找到了真我。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晚年的时候,他在天目山搭了茅棚,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都只穿一件纳衣,夏天不用扇子,冬天不生炉子,白天捣松子为食,冬天没有食物就入定,有一年冬天由于大雪封山。信徒没发上山给他送食物,他的弟子以为他已经饿死,直到后来雪融化后,弟子们上山找到他,才发现他在入定。

  近代的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也曾进入过这种禅定,一定二十几天,不懂佛法的人认为不可思意,其实在佛教这很正常,近代广钦老和尚就曾打坐入定三个月,老百姓以为他是死了,幸亏当时弘一大师在场,他是个内行,一掸指,才把他唤出定境。

  真正开悟的人可以随便进入任何一种三昧,而没有开悟的只专修某一种定境的人即使得到三昧,也不是禅宗的开悟,何况那些没有任何三昧体验的人。他们的开悟更不知从何说起。

补充一句:

  以前我很少上佛教论坛,最近到这里参学,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依据祖师的玄记,他们预言最高的禅宗必假借儿孙脚下行,到了五家之后,将有恒河沙众生懂得禅了;我实在看不出祖师这是赞叹还是讽刺。他不说禅悟已遍及一切处,但却隐指口头禅的泛滥,今天就是这样,如恒河沙之众有情都能说禅,男男女女都是。

  我先不说任何最究竟的佛法都会产生误解,对顿门机用禅的产生误解在论坛里处处可见,有很多人把“一念相应”当作顿禅。他们实际并没有真正的相应,观察他们的所言和对答就可以如实地发现,他们只是把理解和接受这些学说当作了相应,他们的心识根本就没有在这相应里头,他们没有做到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当下无住的一念中,他们的心随妄念流转,没有一丝透脱,因此连基本寂照都没有现前,因此“恒寂恒照”就变成“不寂不照”,这些口头禅的过失还不算严重,如果他们仍是佛子,并真实相信因果缘起的存在,他们如是安心,还不会产生太大危害,但有的人,他们跟本不相信因果缘起法,他们从佛陀的圣教量“万法本空”的得到了启示,既然一切法本来是空,那又何必修行呢?一切法本来是空,因此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按照这个逻辑,当然也无因果。他们根本没有认证到自性的无凡无圣性,他们虽然接受这种学说,而心性上并丝毫实际的法益,他们的心里是没有佛了,亦无修,但却满肚子人我众生,贪嗔烦恼,他们在心性根本就没有进入无佛可成无道可修的实际理境,所以就不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于是“一切法本来解脱的真理”就变成口头禅法,而不能落实成实际的心法,因此他们所谓的证悟也成了空中楼阁,对自己除了危害,实在没有任何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2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3 19:28
解悟与证悟
作者:吕建福

《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佛应现世间,教化众生,五时设教,虽言有权实,显有迟速,原其本意,唯为此一大事因缘。令众生开悟而解脱,乃佛陀应化人间的本怀,亦一大圣教的根本旨归。迷倒众生唯有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方能出离生死之海。教下三藏十二部,种种施设方便,无非为此一事。禅宗更是直接以明心见性为标的。

然悟有二门,一曰“解悟”,一曰“证悟”。其间的分别极为重要,关系到禅宗的真生命。古时大德对此极为重视,开示学人,不殆烦劳。黄蘖禅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第一不得作知解。”又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黄蘖传心法要》)现今去古愈远、去圣愈遥,人根顽钝而知解发达。种种学术文化繁荣,所谓“知识爆炸”、“信息时代”云,直是现代人情量知见翻腾、卜识度量不休的同义语。详审解悟与证悟之别,对于今人就更其重要了。

何谓解悟?解悟即是从语言文字中求知解、从经藉言教中觅道理。何谓证悟?证悟即是离文字言说而直契真如实相,也即直契本心、从己分上参究得开悟,也名“真悟”、“实悟”、“彻悟”、“妙悟”。明末憨山德清禅师曰:“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山穷水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融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一)

解悟多落知见,遇着境界往往不得力。因为解悟所得,只是识心领略,所悟之理,不过是语言道理而已,于生命本分上便无真实受用。曾有解悟“心外无法、同体之义”者向益大师请益:“心外无法、同体之义明矣,如何大心不发而自利?法外无心,法法皆是法界明矣,云何逢缘又生取舍?”大师对之曰:“汝之所明者,语言道理而已。法尘妄影,尚不能自利,何况大心!已是取舍,何待逢缘,此即是汝烦恼习气。若果了同体法界,更有何习气何舍哉!”(《灵峰宗论》卷三)“果了”即是证悟!

解悟一般都粘带情识,依文解义,说明似与真际相符,用处却与妄缘不隔。古德所说:“说时似悟、对境还迷”,即是对解悟者言。《少林悬记》云:“后来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达理者少”,正是指后世学人滞于解悟、向文字中寻道理,所谓“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的现象。古来大德每云:“才开解路、便落生死”、“依他作解,障自悟门”,盖因解悟乃缘影妄心边事,堕在意根,不离分别妄见,于真参实悟,翻成障碍。憨山老人示曰:“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一)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名世,其真义即是要学人远离知解分别、情识妄见而直契真如、明见自性,当下契证本来大事因缘。故强调“参须实参”、“悟须实悟”。实参,即是决心超越生死无常,不求一点佛法知解;实悟,即是要当念顿空生死无常,不存一点佛法知解。知见解路,乃真参实悟最在所忌。

但末世禅宗,知解之风日盛。例如公案,本来是禅匠们老婆心切,缘末世学人根性稍钝、不能当下证会而设,原是要学人横亘于心、唤起疑念、念兹在兹,作为开启本心的方法。然后世学人却卜识度量以妄心测之而有种种巧见谬解。圆悟禅师评唱雪窦《碧岩录》,即是要从正面扫荡关于公案的种种邪知妄见。圆悟门人大慧宗杲担心如此评讲公案,有使禅宗走向舞文弄墨、纯任知解的危险,甚至将《碧岩录》刻板付之一炬。但末世任知解、会道理、识量分别的种种流弊终于发展起来。中峰禅师总结当时只尚言通、不求实悟的禅风曰:“今时学者这病,在速于要会禅。禅无你会的道理,若说会禅,是谤禅也。如麻三斤,柏树子,须弥山,平常心是道,云门顾,赵州无,一一透得,是解禅语,亦非会禅也。若不妙悟,纵使解语如尘沙,说法如涌泉,皆是识量分别,非禅说也。当知禅语初不难会,凡一千七百则公案,俾之通会于片晌之间亦不难。如今之禅学者流,多是商量个语话,皆不肯回头扣己而参,所以古人目禅语为野孤涎唾,良有旨也。”(《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示云南福元通三讲主》)“解禅语”、“会禅”、“商量个语话”皆是识量分别的解悟,“回头扣己而参”才是证悟之道。解悟所得,无论如何高超玄妙,乃至“说法如涌泉”,总堕在识量分别中,若不向自心中真实契证,总是说食不疗饥、说药不疗疾。“苟非悟入,皆名妄解”,此等聪明境界,若执着不放,于生死饥疾之治疗,不惟无补,抑且有损。古人喻之为“识解障心,如油入面,永无出期”。有鉴于此,明末博山元来禅师对于禅宗行人“唯勉以真参实究,深戒知解”,“博山宗风,遂擅天下”。史家赞曰:“明兴二百余年,宗乘寥寥,得和尚而丕振,猗与盛者!”(刘日杲《博山和尚传》)博山深悉末世病根所在,对于解悟、证悟之别,论之尤详:

“禅者有二种悟门:一者,从文字语言中得解悟;二者,从已分上参究得彻悟。夫解悟者力弱,彻悟者力强;解悟者如闻人说物,彻悟者如亲眼见物。闻见虽一,疑与不疑,实霄壤之远也。”

博山进一步指出从文字语言中求解悟的诸种弊端,约有二种障、二种慢、二种怯弱心、二种安稳想,俱为禅病:

(1)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于十二分教,深求谛理,生死分中,了无交涉,是谓之障。理障者,于实际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宝,不得实用,于生死分中,亦无交涉,是谓之障。

(2)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谓我今已悟,众生在迷,如我见处,人所不知,由引起慢。增上慢者,谓我已入至位,上无佛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佛这一字,吾不喜闻,由此起慢。

(3)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怯弱心:一者,我见理已极,行不能逮,贤圣位中,未得亲履实践,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见地已与佛同,实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于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4)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安稳想:一者,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又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大圆体中,求其生死去来,了不可得,由此起安稳想。二者,见理虽明,不能亲证,诸教乘中,多于净土,惟念佛往生甚为妥当,由此起安稳想。”

反之,不为文字作解而真参实悟者,有诸种受用胜益:

(1)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有二种受用:一者,得诸佛化仪;二者,得诸佛果用。化仪者,谓诸佛净秽之中,菩萨眷属,声闻眷属,香云花云,幡幡宝盖云,及天龙八部,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二者,得诸佛果用,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九十七种,及清净法身,并神通光明说法等,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2)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具足诸菩萨无作妙行。谓过去诸菩萨,未来诸菩萨,现在诸菩萨,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所行妙行,谓时同、处同、身同、行同,于一刹那顷,一微尘许,悉皆具足。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3)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体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入彼世界,世界入自身,自身入世界;入自身不见有世界,入世界不见有自身,互摄互融,无坏无杂。复于众生分中,同一悲仰,又于众生分中,起同体大悲。谓善于恶,悉无自性,皆自心现量,既无心外之境,以无作用,兴慈运悲,不妨于无性体中,而解脱无性众生也。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4)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幻化故。谓缘生无性,生本无生,无性缘生,众生何有,实如幻化,吾与之居。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博山元来禅师《宗教答响三》)

以上全是证悟境界,非解者能知。诚为修行人鉴照悟境,了达已悟之真假浅深的珍贵资料,不可多得,宜各珍重。

解悟不惟力弱且识解障心、起种种禅病,而且易引发种种狂见狂解:
从语言中作解,未得彻悟者,流出无边狂解。有以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而生狂解;有以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而生狂解;有以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而生狂解;有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生狂解;有以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而生狂解;有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生狂解;有以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生狂解;有以入门便打,而生狂解;有以答门机缘,口头快便,而生狂解;有以不必参究,直下承当,而生狂解;有以入门便骂,而生狂解;有以习学诗赋词章,工巧技业,而生狂解;有以放下又放下,开口即错,而生狂解。嗟呼!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反成毒药。(博山元来禅师《宗教答响三》)

种种狂解,汇成狂禅之风,以一片识心,竖指擎拳,逞口嘴、弄精魂,这就是“狂禅流俗”,正是教下、宗下各大德所痛加呵斥的宗门流弊,斥之为“野狐禅”、“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

禅宗无弊,弊在学人不识宗家之旨,以解悟为证悟,堕在聪明境界、语言道理之中愈转愈远。古人云,言语只是载道之器,见道即忘言。大珠禅师曰:“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大珠禅师语录》)永明大师《宗镜录》云:“文字性离,始名解脱”。执着于文字道理之解悟,便识上生识、心上求心,愈生愈求、愈觅愈远。

但学人莫要错会了“文字性离”而视解悟、知见、经教文字为畏途。知解无边,文字无过,过在于学者执着文字相、徒夸知解而不销归自性、于本心上领略,此即“只尚言通,不求实悟”。古德云:“吾宗门中,非不看教,只不滞斯解。”徒夸知解而不能行固是病,全无知解、灭裂横行也是病。紫柏老人开示曰:“知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证极之知。故无解悟之知,刚修行之知无本矣;无修行之知,则证极之知无道矣。又证极之知,为解悟修行之知所归宿也”(《紫柏老人集》卷八)仅仅滞留于文字道理的解悟而不“向心而觉”求证悟,只是谈道而非进道,古人称之为“伪行”、“伪学”,唯有趋向证语之道,方名“真行”、“真学”。大珠禅师教人“舍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大珠禅师语录》卷下)言语纸墨道理于生死关头是一点靠它不得。而真学以解行双到为宗趣,非开解无以趋道,非力行无以证道。由此可见,解悟乃修行、证悟之先导,而证语乃解悟、修行之归宿。

时值末法,人根愚钝,众生业障深而福慧薄。表现为外部环境,即是今日社会信息繁多,知识、理论发达;体现于内在根器,即是现代人之执见深重,往往执一为是、厚此薄彼。欲求闻言便悟的上上根人,百千不得其一。故禅宗的现代弘扬,语言文字实为重要的方便,经教理论、种种言说不可废也。贾题韬老居士论讲“开悟”,将禅宗搁置末尾,担心“直接地来讲禅宗,便摸不清头脑”(《论开悟·见道与修道》),良由以也。盖因现代人知解发达,若不藉教讲宗、依教说禅,先以教下博、大、精、深的理论来启导、廓清,便难以使一般现代大众在(理性)知见上获得一正确的导向而正确理解禅宗。可见解悟实为现代一般大众学禅的重要一关。解悟、证悟之别对现代人是更显重要。然而,既明解悟、证悟之别及其关系,如何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运用呢?今将灵峰益大师的一段开示录之于下,作为本文的结束:

千经万论,求这语言文字,则转多转远;求之现前一念,则愈约愈亲。盖一切经论,不过现前一念心之注脚,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难明,故藉千经万论互相发明。今舍现前心性,而泛求经论,不啻迷头认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经论是明心性之要诀,必不弃舍,但看时知无一文一字不是指点此理,就所指处,直下从身心理会清楚。如破我法二执,的的破尽,不留分毫。辨种现根随,则使自心种现根,随历如指掌,不使家贼作祟。是谓不离文字,而得观照。不作文字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参实究(《灵峰宗论》卷二)

如此修行,方名本色道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5-6 18:51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