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提婆达多:但有此生,更无后世(亠摘)

0 / 1670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发表时间 2019-6-24 12:19 |阅读模式
IMG_4622.JPG

文摘来自
不一样的老子,不一样的《道德经》之《老子西行考证》

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在诸多佛经中都提到过两人之间不寻常的斗争。

季羡林先生经长期研究,专门写了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问题》,他认为: 第一,提婆达多绝不是失道寡助者,他的徒众数目是相当多的。第二,法显在公元5世纪,玄奘和义净在7世纪,都在印度看到了提婆达多派的僧人。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 世纪,如果以三十年为一代的话,那就有了几乎四十代。在受到正统佛徒压迫与歧视的情况下,提婆达多四十代的传人,必然是含辛茹苦,受尽了人间的折磨。然而他们毕竟是坚持下来了,提婆达多这一派必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第三,提婆达多的根本思想就是“但有此生,更无后世”。印度学者慕克吉在《提婆达多的传说》中指出“提婆达多代表正统方向”。提婆达多的“但有此生,更无后世”是否定佛教的今生来世生死轮回报应的根本思想。

义净在其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褐磨》卷九的夹注中云:“此言随党者,谓是随顺提婆达多所有伴属,言并非随党者,即是佛弟子。现今西方在处皆有天授种族出家之流”,他们“无大寺舍,居村坞间”,“妄执自然,虚陈得一,食时杂坐,流俗无分,踵旧之徒,用为通鉴”。义净站在佛教徒的立场,认为佛教开辟了新的道路,而“提婆达多所有伴属”“执自然”,“陈得一”是“踵旧之徒”。这恰好证明提婆达多派与老子学说相符,因为“道法自然”,“万物得一以生”,都是老子哲学的根本原理。

而释迦牟尼也承认提婆达多是他的导师。《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记载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当时这个世间上的人民,都很长寿的。为于法故,因为这一位国王想要求法,为求无上道的缘故,所以把他这皇帝的位子也都布施出去,都不要了,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太子。然后,击鼓宣令,四方求法,就宣布说:“我现在想在四方求法,哪一位有道德的人,能为我讲说大乘佛法的,我这一辈子,就来服侍他、侍奉他;他需要什么,我都供给他,他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所有的工作我都来做。”走使,就是给他做工人那样子。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釆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就有一位仙人,来对国王说:‘我有一部大乘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的教诲,我就为你宣说。’国王听了这位长寿仙说后,心生欢喜踊跃,立刻随从仙人,供养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挑水、砍柴、煮饭、炒菜,乃至用他的身体当做仙人的床座,这样子来供养仙人,而身心不生一点疲倦。如此经过一千年,为虔诙求法的缘故,所以一点也不懈怠,令仙人没有任何缺乏。

当尔之时,世尊欲把前面的义理,重说一遍,故说出一首偈颂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锤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因为求大乘法的缘故,虽然是世间上一个大国家的国王,但不贪恋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于是,我用锤击钟鼓,宣告四方:‘谁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为我解说,我虽是国王身份,但我愿做他的奴仆。’因为他愿求无上法的缘故,当时有一位阿私仙(寿无比、法无比的仙人),而来向国王说:‘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这种法是世间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违背我的教化,我应当为你说此妙法。’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釆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这时国王听到仙人对他说的话,心里生出极大欢喜,立刻随从仙人,供给仙人所需要的东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类,随时恭敬侍候仙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求得无上妙法的缘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来侍奉仙人。这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后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他很精进以求大法。他不是为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种的欲乐,虽是一位大国王,但因勤求法而终获得无上的妙法,乃至圆满了无上菩提。我现在把我过去行菩萨道的因缘,告诉你们。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佛说完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告诉大众,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过去无量劫前的那位把国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当时的阿私仙即是现在的提婆达多。

以上记载还讲到大乘佛法的传承,是提婆达多传给释迦牟尼的。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三法印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就是说所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不能独立存在的,“我”只是“众缘和合”的结果;“涅槃寂静”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复归于“性空”的状态。这与老子学说是吻合的。《道德经》:“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与诸行无常相通,“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 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观点与诸法无我相通。“反也者,道之动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和涅槃寂静是一样的意思。“缘起性空”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相通的,当中的“有”生于“无”的因缘是“道冲气以为和”的特质。这说明大乘佛法与老子的哲学体系有极大的关联性。

可见,他们这场争斗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派别之争,而是路线之争,正统之争。是“凡夫僧”(按:平民僧)和“罗汉僧”(按:贵族僧)的斗争,是当下建立人间乐园还是当下逆来顺受,追求死后到“极乐世界”的斗争。里面透露出老子学说对佛教的影响,老子主张当下“立教施政”重建人间的和谐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

转载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fcdTLgIXI-Td_j9X076bFQ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5-7 12:04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