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亠摘)

9 / 3565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发表时间 2019-6-26 03:44 |阅读模式
智慧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根本智慧,是通达事物总相的智慧,也就认识一切法空相的智慧,又叫无分别智、根本智。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有一切智

道种智,是了解事物差别相的智慧,是大乘菩萨的智慧,又叫差别智、后得智。

一切种智只有的智慧才叫“一切种智,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一切智、道种智在最高程度上的完美结合。虽然只有佛才能征得一切种智,但佛的一切种智在我们自性里,也是本自具足的。


一切智好比是道种智好比是,如果你能够定、慧等持,那你就可以与佛无二分别。要做到“定慧等持”,就必须要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通过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修行,就能证得“一切种智”。

无二之相,没有对立面,名为“一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无相。一起有相,都不究竟。只有离开了一切分别的智慧,才是究竟的。

所谓“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处都不住相”。以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一切事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归于圆融无碍,成为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

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要“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不动道场,不是坐在这里不动,而是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是道场。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4:35
一切智一切种智,大致相同。细分一切智平等空性之智一切种智差别事相之智自然智无师智亦略同。此在经中某一段文法,而有区别自然。智者,指此智之本体无师智者,兼括他智不学而得者言也。道种智者,能学诸法道,济度众生之智也。无碍智者,是言智之起用,处处通达而无阻碍也。又按佛学名数,‘自然,无师,无碍’,曰三大智,皆为佛智。‘一切,道种,一切种’,曰三圣智知一切法相真空曰一切,是声缘之智。知种种差别之道假有曰道种,是菩萨之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曰一切种,是佛之智也。

上讲叫一切智;从上讲叫自然智;从上讲是道种智,从上讲是一切种智;从证悟上讲是无师智,从用(行持)上讲是无碍智

一切种智,这个意思是说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分做两桩事情,那就错了,它是一桩事情。这样你才能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证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法当中绝不容许我们堕落在一边。根本智、后得智是两边,一切智、道种智也是两边,不许可你堕落在任何一边,知道它是一个圆满的整体,这就是不二法门,这实在是真实的智慧。所以他智慧开,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大受用。

無師智
謂無師獨悟之佛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無師智是無師自通的智慧。同嘉祥疏六曰:「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華嚴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智慧是無師智,是你自性裡頭本具。
  
證嚴法師說「去除了無明,心包太虛,智慧完全明朗起來了,這分的感受,知道用這個法,開闊心胸,容納一切,這叫做『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也叫做『一切種智』。」這種智慧見知之於上等跟器如六祖者。

无师智:谓无师独悟之佛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嘉祥疏六曰:‘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大日经疏一曰:‘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之授决之时,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

1、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碧岩录第六十二则(大四八·一九三下):‘以无师智,发无作妙用;以无缘慈,作不请胜友。’[法华经譬喻品、宗镜录卷九]

2、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六十华严卷三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4:44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根本智,不动智,无师智,自然智,解脱智,差别智,后得智
一切智是说什么?一切智就是通诸法性,就是根本智。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是属于一切智,根本智就是一切智。

第二种道种智。道种智怎么讲法?种种,就是众多的意思道理。这些众多的现象,众多的现象什么道理生起来的,通达这种智慧就称为道种智。这个是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包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依正庄严,就是此地讲的达众生相,这是属于道种智

一切种智,这个意思是说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分做两桩事情,那就错了,它是一桩事情。这样你才能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证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法当中绝不容许我们堕落在一边。根本智、后得智是两边,一切智、道种智也是两边,不许可你堕落在任何一边,知道它是一个圆满的整体,这就是不二法门,这实在是真实的智慧。所以他智慧开,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大受用。

根本智就是一切智 。差别智,清净心是佛的无分别智;起大悲度化一切众生,是佛的差别智。不动智,泽庵禅师(1573-1645)著有《不动智神妙录》专门说明不动智的神妙之处:何为诸佛不动智?不动,不移也。智,智慧也。不动非木石无性之意。向前,向左,向右,向四面八方而动之心,不住其动,乃不动智也。所谓不动智便是指心不要停留在某一事物上。因为心若停留在某物之上,便会起妄心,一旦妄心起来,烦恼便会由此而生。不动,就是要心不要止于任何一处,以免被其羁绊,只有这样本心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由运动。

无师智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自然智指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之一切种智。又作自然智慧。无作智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解脱智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苾刍。

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这是专约证入法性无分别而说的。证悟真如法性,与法性相应的如实慧,名根本无分别智。其中经过修行而能证此真如法性的方便,是加行无分别智,即加行慧。通过根本无分别智,而引发能照察万事万物的,即后得无分别智

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这是从凡夫到佛果位而分类的三种智慧。世间智,指一般凡夫及未证圣果的学者,所具有的一切分别抉择慧力。出世间智,指二乘圣者超出世间的,能通达苦空无常无我诸法行相的证慧。出世间上上智,佛与菩萨所有的大乘不共慧,虽出世间而又二谛无碍、性相并照,超胜二乘出世的偏真,故称出世间上上智。这种分类,与龙树智论的:外道离生智、二乘偏真智,菩萨般若智,意义极为相近。般若经中又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这种序列,是说明了声闻、菩萨、佛三乘圣者智慧的差别。声闻、缘觉二乘人,原也具有通达理性与事相的二方面,称为总相智、别相智。但因厌离心切,偏重於能达普遍法性的总相智,故以一切智为名。大乘菩萨亦具二智,即道智,道种智,但他着重在从真出俗,一面观空无我等,与常遍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菩萨度生的悲心深厚,所以他是遍学一切法门的,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真正的修菩萨行,必然着重广大的观智,所以以道种智为名。大觉佛陀,也可分为二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智。依无量观门,究竟通达诸法性相,因果缘起无限差别,能够不加功用而即真而俗,即俗而真,真俗无碍,智慧最极圆满,故独称一切智智。由这般若经的三类分别,便可见及三乘智慧的不同特性。

因定开慧得的是根本智,法布施开慧是属于后得智,这个不一样。但是根本智最重要,如果没有根本智,你法布施就变成世间的聪明智慧。如果在佛法里头,要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这个还不够。但是如果有根本智,那后得智跟根本智就相应了,这是非常圆满,这个才叫究竟圆满的智慧。

根本智释义
又作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根本智之名,对于后得智而言。正冥符于真理,而无能缘所缘之差别,一念之真智也。此智为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唯识论十曰:‘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三藏法数五曰:‘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后得智释义
正冥符真如之智,离无分别之念故谓之无分别智,又曰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差别相之智,谓之分别智,又云后得智。以是为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众生者,此后得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同四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4:47
如来藏、含藏识、一切智、无师智、种智、本智是秘密王亦即无尽藏

  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追梦,实现着自己的梦想;都是在寻宝,希望占有无尽的宝藏;都是在藏宝,恐惧宝藏被剥夺丧失。什么是宝,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有人以财为宝、有人以利为宝、有人以名为宝、有人以权为宝、有人以势为宝、有人以道为宝,说到底还是心想的是什么,人心喜欢的才是宝,心才是宝。世俗之人,心向外追逐声、色、犬、马、瞬间的感觉享受,圣人心向内追求无为寂静、永恒的正等正觉的佛、法、僧;觉、正、净;闻、思、修;信、愿、行老子说:“众人如春登台,我独泊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虽然别人什么都有,别人都快快乐乐,什么都明明白白,而我什么都不会,就我澹然寂寞,什么都昏昏闷闷,独我与众人不同,但我仍然坚持以探索真道为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上帝给人类及每个人都藏了一个巨大的宝藏、藏得十分的隐蔽,几乎没人知道,人们踏遍千山万水、披荆斩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都在探寻这个宝藏,只到有一天,经历了旷世大劫、毁灭大劫、虚空大劫,那些广殖德本、宿根深植、具有大慧根的人,突然开悟,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人就是一口气啊!天地间的神气、空气、天罡正气、混元气一直都伴随着他,只是自己不知、不觉、不察、不晓,任自己逞能逞强、浊气滔天,遮蔽和丧失了空心、空气、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慧这一心宝,这一天地间独一无二的真宝。这一真宝,上帝就将它藏在了人们寻宝之旅的出法点,始就是终,终就是始,一分为二始,合二为一终,始终如一,善始善终,不二一宝。阿拉法,俄梅戛乃是希腊字母首末二字。《圣经》末尾篇的《启示录》中,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门!”

  佛说:“性空,缘起,无生,随缘。无生法忍,本无生处,无生亦无灭。”真相是心和识未动时的虚空相,平等相,无分别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无相。境由心生,心因境而生的相是业相,由心内向外生的相,念念相续相是转相,业相和转相都是幻相和假相,是错觉和幻觉。人的正等正觉:大相无形、诸法空相、实相无相、不动如如、寂静湛然、感而遂通。《印光法师文钞》说:“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槃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的学问、经历,身、口、意三业障和业力如人穿的衣服,膨胀到极限,现实根本用不上,就像人长大了要穿小孩的衣服,那里穿得上,瘦身又不那么容易,理想与现实的紧张和冲突,人会感觉到很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弃掉衣服的束缚,让人自由的裸奔。人的躯体不能承载人的灵魂之重时,也要如衣服一样舍弃,让灵性自由解脱。对无为法的无限世界要信得及、守得住;对有为法的现象世界,要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得大自在、大智慧;百尺竿头、向上一路,原来是回落到大地、回落到原点。无生才是一切智、根本智、种智,无生才是生命的出口或出路、无生才是永生。《道德经》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以为把舟藏在深壑,把山藏于大川,就很牢靠了,然而坐地而行八万里,天还有天道,天地仍有主宰,力更大者连天地都驮着而去,又何况山川河泽沟壑舟筏了。把小藏于大之中以为很安全,没想到大又被更大的夺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将天下藏于天下,才不可能被盗走。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深处都有寻根的情结、探密的情结,人都喜欢原始,喜欢原生态,喜欢大自然,而厌恶一切人类的造作与表演,反对一切商业化的交往与欺骗,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与追求都是都是人类的大同与合一以及合流,但遗憾的是这一目标就如上山网鱼、缘木求鱼一样,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人都是背性,所以是人都要受极大的苦,而佛性才是顺性,人性、法性、佛性才能得大法乐,人类行为颠倒梦想的本质是空、苦、无常、无我,好在它的实质是无、当体即空,这就是菩提智慧,不思、不想、不求、不著、不追寻、持本元,放下人的心、意、识,不妄想、不执著、不分别,一切现成,人所追求的目标就在那里,它始终与我们同在,这就是“真不立,妄本空,不祛妄想不求真”的道理,佛教的止观告诉我们,境界来了,境风来了,要能够拣魔辩异,知道是心魔就行了,不要刻意用心去祛这些心魔,它们本来就是些压根都没有影的些人和事,就让它随风随云而去好了。

  佛教是外来的,但佛性却是本有的,东土佛教是中国化的佛教,经过几千年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咐本心的展转行之,佛性这一秘密王、如来藏在中国始终没有失传。佛教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始终如一、善始善终,一就是初心,就是秘密王、如来藏、无尽藏,得一就是得道。

  近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到台湾会见了星云大师,称星云大师是无尽藏。其实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是有限的,绝对的无限也是存在的,无限的佛性、法性、人性亦即空性,或者说秘密王、如来藏、本智是无尽藏,大藏经是无尽藏,佛是无尽藏,无尽藏是秘密藏,是秘密王,是一切智、种智、无师智。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没有僧宝,拥有再高深的佛、法,二宝居士、所谓道人、隐士、高人都不是无尽藏,星云大师获无尽藏的称号就如我国发现了佛顶真骨一样、可以笑傲世界,实是当代我辈人乃至当代社会之幸、之福。

  修行觉悟了的声闻缘觉的得道大士们发现了造物者的藏宝之所在, 大乘菩萨们般若波罗蜜,已经乘着智慧这舟到达了藏宝的秘密彼岸,回头一看,众生还在轮回的苦海中挣扎寻宝,就生起了无限的慈悲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把慈悲的航船倒着驾回来,普度众生,这就是“倒驾慈航”、“慈航普渡”,要让大家统统觉悟成佛、统统发现人的初心、第一念及无生、无我、不二一性的这个藏宝欢喜之地,这也就是《心经》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的精义密语。

  空性、空空,才是藏宝之所在,要把心安住于虚空、安住于无生法忍之中、安住于当下,才是人们安身立命最牢靠的地方。永嘉和尚在《证道歌》中说:“摩尼宝,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佛教三藏十二部经都只是为了说一个空字,《圆觉经》称空性这一如来藏、含藏识、一切智、无师智、种智、本智为秘密王、为秘密藏:“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圆觉经》上说:“不为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习。体用、理事、空色,以及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圆融的中道才是佛道《圆觉经》的宗旨是圆觉随顺:桓顺世缘、桓顺众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空是人的含藏识,要大兴空花佛事,大建水月道场。通过修行,激活人心脑八识田中“无我”“无生”以及“不二一性”这个第一念和第一识的初发心,悟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激发人本自俱足的“真我”和“大爱”的引发力、串习力、善种力、破斥力、愿力,心与境同体、同根、同源、共生不可分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大爱无疆。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扩而无外,收而无内;心无分别亦即无间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4:53
一切智可说是根本智,经上说六度是回向一切智的,说明修道一切智就明心见性了。道种智是菩萨智,知诸法别相。一切种智,是佛智,八识中所有种子都已清静,因为菩萨的八识中仍有习气未转。后两种智可称为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上说的很清楚,“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对于一切智,我自己认为,如果修到明心见性,如不回向大乘,是不可称般若波罗蜜。

再加两句,是否可称般若波罗蜜,一是看发心行愿,一是看修行层次。发心是发成佛之心,修行是修到知道什么是法。从“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这句来看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由此可知见性的人应该都具有诸法实相的智慧了,所以学佛发大乘心是多么的重要。

我上面帖子里说过:对于一切智,我自己认为,如果修到明心见性,如不回向大乘,是不可称般若波罗蜜。六度回向一切智,这是菩萨说的,“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六度是不能直接回向一切种智的,因为六度的前五度修的是福德,只有最后一度是修智慧。六度的回向很明确,就是要明心见性。小乘当然能修到知诸法实相的智慧,否则不可能入变易生死,但大乘认为他们的八识没有清静,种子习气还在,所以必然会再次轮回。所以我帖子里说,如果他们不发心回向大乘,就不能称般若波罗蜜。

这是大乘的说法,一是说小乘阿罗汉仍有习气,若干劫后必入轮回,一是说小乘阿罗汉不发菩提心,为焦芽败种,十方诸佛必然相劝,让他们进入轮回普度众生,回向大乘。但阿罗汉受不受后有,一直是有争论的,佛是说过不受后有。但也有骂过他们。所以就我个人没法说清楚。我上面的回帖说了是按照大乘所说,如果有经典支持,那么很多问题就不用争论了。毕竟我们接触的是大乘佛法。


作者:心里有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4:56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区别是什么?

帕绷喀大师在《三主要道笔记开妙道门》中说:凡为出离心所摄持的,就是解脱的因;凡为菩提心所摄持的,就是一切智的因;凡为正见所摄持的,就是轮回的对治法。

三智:《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妙音笑金刚

1、一切相智

性相:于一刹那智证如所有尽所有一切行相的究竟智者,是一切相智的性相。

差别:有现证如所有的一切相智,及证尽所有的一切相智二种;有现证发心等一切因果行相的一切相智,及佛地二十一聚无漏智。

界限:唯在佛地有。

2、道相智分

性相:由般若慧现证三道无谛实所摄持的大乘圣者之现观者,是道相智的性相。道相智及大乘圣者之现观是一义。

差别:有声闻道智之道相智,独觉道智之道相智,及大乘道智之道相智三种,彼—一中各有方便智所证种类二种。

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中皆有。

3、一切智

性相:从一切事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分,而安立的小乘所证住种性,圣者心中的智,即是一切智(体智)的性相。由依小乘圣者身心相续通达空性之体智所摄。

差别:于果般若母有远近之体智二种。

界限:从声闻见道乃至佛地中皆有。

清按:这里只取了任老译的本子。

按,这里的三智,异名极多,任老的译作,合法尊法师是一致的。

三智

1,一切相智

又有名“一切智智”,或“遍相智”等。近来亦有按藏文对译为“遍智”的,如新出的《现观庄严释心要庄严疏》,就是译为“遍智”,有时候译为“一切智”(《大智度论》里也这样用过)也行。不过呢,习惯上,早先的译法,“遍智”或“一切智”是下面的第三顺位要介绍的。

所问的“帕绷喀大师在《三主要道笔记开妙道门》中说:凡为菩提心所摄持的,就是一切智的因”,引文的“一切智”,实际就是指的这个“一切相智”,而不是第三。

2、道相智

道相智,又有译为“道智”的。同样,也有容易混淆之处,就是,《大智度论》里,“道智”和“道相智”并不相同。尊法师、任老译为“道相智”。新出的以《现观庄严释心要庄严疏》为代表,则译为“道智”。

3、一切智

一切智,也有异名,如“一切知”、“遍智”。新近也有对藏文而译为“基智”的。问题中的“一切智”,上面说了,不是指这个。

《大般若經》卷四六二說: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如來曾說一切智智略有三種,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云何?有何差別?」

佛告善現:「一切智者,謂共聲聞及獨覺智。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相智者,謂諸如來應正等覺不共妙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故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覺智?」

佛告善現:「一切智者,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差別法門,聲聞、獨覺亦能了知法門差別,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種相。故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覺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故道相智是共菩薩摩訶薩智?」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學遍知一切道相,謂聲聞道相、獨覺道相、菩薩道相、如來道相。諸菩薩摩訶薩於此諸道,應常修學令速圓滿,雖令此道作所應作,而不令其證住實際,故道相智是共菩薩摩訶薩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故一切相智名一切相智耶?」

佛告善現:「知一切法皆同一相謂寂滅相,是故名為一切相智。復次,善現!諸行狀相能表諸法,如來如實能遍覺知,由是故名一切相智。」


基智(一切智)的界限,是見道以上的聖者都有。
色拉、法幢尊者:在《現觀莊嚴論》的〔次一切智性〕中,〔心相續當中具有〔基智〕自身的補特伽羅心相續當中,以現觀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所攝持,住於小乘證悟種類的聖智〕就是〔基智〕的定義,它與〔住於小乘證悟種類的聖者心相續之智〕同義,若予以區分,有四種:(1) 接近果佛母的基智、(2) 遠離果佛母的基智、(3) 不順品的基智、(4) 對治品的基智。界限:存在於一切聖者的心相續當中。

作者:释观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4:59
问:什么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答:
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又依空、假、中三观之义,别立二种三智,即:

(一)别相三智,别教菩萨次第修习别相三观,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习中道观,了见佛性,成就一切种智,常住涅槃。

(二)一心三智,不依别相之次第,融三谛于一境,即于一心而作三观,故所发之三智亦于一心中证得,无前后之别。

又华严经疏卷四亦举出俗智、真智、中道智三智,其中真智即观照真谛空理之智,相当于一切智俗智即观照俗谛诸法差别之智,相当于道种智中道智不偏真俗二边,双遮双照,相当于一切种智[观音玄义卷下]

问:什么是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

答:
清净智,即观第一义,断除一切烦恼习,而离障无染之智;此乃如来之第一义智

一切智,即了知一切时、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一切法相之智;此乃如来世谛之智

无碍智,又作无滞智。即于上记四种一切法相,发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假思量,了达无碍之智;此乃如来世谛之智

此三智为三种般若中之观照般若所摄,亦为一切种智所摄。[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九]

问:什么是指外智、内智、真智?

答:
外智,善能分别明了六根六尘之境、博览古今、通晓俗事之智。

内智,善能灭除无明烦恼、心意寂静之智。

真智,善能通达净秽同体无别、万物本自寂静之智。[宝藏论离微体净品]

问:什么是楞伽经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答:
世间智,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问:什么是不动智,无师智,自然智,无作智,解脱智?

答:
不动智,是指心不要停留在某一事物上。因为心若停留在某物之上,便会起“妄心”,一旦妄心起来,烦恼便会由此而生。不动,就是要心不要止于任何一处,以免被其羁绊,只有这样“本心”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由运动。

无师智,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

自然智,指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之一切种智。又作自然智慧。

无作智,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

解脱智,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问:什么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答:
佛的全智,包括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
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
这个横面的智慧,佛家称为“
尽所有智”。

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的一层的智慧;
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


问:什么是尽智与无生智?

答:
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之无漏智慧。
无生智,为知其智不退之智慧。

问:什么是权智与实智?

答:
权智,又称方便智。通达权巧方便之智慧。
实智,乃契合实理之智慧。

若判其事理深浅,则权智照事浅,实智照理深。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古来诸家学者亦以此二智,各宣扬其教说。


[大乘义章卷十九、法华玄义卷三之下]

作者:净圆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5:00
什么是般若法门?

何谓般若?姑以名义、体性、义相、理相、声缘菩萨、佛及总说各项说明之。

名义
颂云: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般若者真见,不观梦幻实。

不住色生心,合集流注等,般若者纯净,我相尘垢离。

名义者,即般若之名及名中所含之义也。般若谓正知般若者,真见般若者,纯净此正知,真见纯净,是般若三要件。即般若名义,通真通俗。

先有颠倒,后起烦恼,凡夫一时正知,一时不正知,如隔日既不能正知,即是缺般若第一要件。

合集流注,谓不住合亦无集,不住流亦无注;此皆一切法之假相,实相中无此。

合集相是小乘所见,大乘则不见合集相。以一切法表面虽似集合,实则稀疏,并非合集,此即不云消雾散不相到之理。又流注相虽有,流注体则无,观一切境不见有合集流注相,即是般若。

体性
颂云:体有真及俗,真体离言思,亲证或疏缘,俗体谓经论,大经卷六百,论庄严中观,余复无量种,各各名句义。

真体离言思,亲证或疏缘。真体的疏缘,即三要中,正知、真见、纯净,而非亲证。亲证真体则离言思。般若不能说出,如盐中碱,醋中酸,糖中甜,不能说出一样。

俗谛谓经论等句,大般若分两科:[1]、深般若。[2]、广般若。共六百卷,前八会,或说深般若或说广般若。杂说以补偏救弊,恐众生著于空有二见。九会单说深般若,即《金刚经》,深般若最重要。理趣品专谈密乘,世人不信密乘者,不知密乘即大般若理趣品所说。密乘是总持修法,第十二会、第十三会皆般若支分,或因人根机不同而说,自此后专说各各六度的般若。又前五度是广般若,后般若是深般若,深般若的法相即性,广般若的法相即相《现观庄严论》释广般若,《中论》释深般若,惜《现观庄严论》一书,中国未译。译佛教典最好者即玄奘、义净、菩提流支、昙无谶各师。玄奘法师所译各经论皆好,《大般若经》尤为善巧。又《现观庄严论》注者甚多,宗喀巴大师取无著、天亲《胜解脱军胜军四子所注》。由上略引观之,可知余无量名句义,皆释般若矣。(西藏名深般若即中国所谓性宗,西藏名广般若即中国所谓相宗。

义相
颂云:三智或八法,广七十义等,八不四无生,二种无我等。

义相谓法相八法即[1]、法身。[2]、圆加行。(圆即总)[3]、边际加行。(边际即内容,如六度等。)[4]、顶加行。(顶即由初地至初十地)[5]、刹那行。[6]、一切智。[7]、道种智。[8]、一切种智。三智分为八法,又分为七十义,是为广般若;八不,四无生,即能修之三法(见《中论》)。是深般若,二种无我,即补特加罗无我,法无我,谓所证明之果;即菩提及涅槃二转依是也。(二种无我是果,与八法、四无生法者相对。)

颂云:初发菩提心,至究竟成佛,诸道地因果,从旨趣所因。

义相即法相,理相即旨趣谓初发心修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以至成佛,为究竟道也。诸道地谓五道(即由资粮道至究竟道)十地(即由初地至十地)。众旨趣谓理相也,如但了理相,则不起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6 05:02
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佛说一切智,说道种智,说一切种智,是三种智有何差别?”

佛告须菩提:“萨婆若,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名所谓内外法,是声闻、辟支佛能知,不能用一切道、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道,菩萨摩诃萨应知:若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应具足知,亦应用是道度众生,亦不作实际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菩萨摩诃萨应具足诸道,不应以是道实际作证耶?”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未净佛土,未成就众生,是时不应实际作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住道中,应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中,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住道非道,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亦非非道,实际作证?”
佛言:“不也!”
“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处,应实际作证?”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住道中,不受诸法故,漏尽心得解脱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漏尽心得解脱不?”
“不也!世尊!”
“汝住道非道,漏尽心得解脱不?”
“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亦非非道,漏尽心得解脱不?”
“不也!世尊!我无所住,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无所住,应实际作证。”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为一切种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

(论)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法声闻、辟支佛总相知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道有四种:一者、人天中受福乐道,所谓种福德;并三乘道为四。菩萨法应引导众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缘。世间福乐道,是十善布施诸福德;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及六波罗蜜是菩萨道,菩萨应了了知是诸道。菩萨以佛道自为、为人,以余三道但为众生,是菩萨道种智。须菩提问:何以道种智为菩萨事?佛答:菩萨应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众生,虽出入是道,未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而不取证;具足是事已,然后坐道场乃取证。是故,须菩提!道种智是菩萨事。

摘自《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46

主题

182

帖子

2万

积分

北冰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298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6-29 05:53
如实智

如实智是佛教术语,为密教所说五智的共通之智。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乃真言行者发心修行的结果所得之智体,亦为大日如来的内证之智。若以向内自证之观点而言,此五智称为正体智;若向外利益众生,则称为后得智

释义一
真如实相的智慧。

释义二
故如实智虽通于正体、后得二智,然就自证而言,多用正体智之名,以证六大真如之实际
[fan(a)](a,阿)字本不生之理,故称如实智。又因佛自能了知诸法之实相,故称如实智者;佛不仅自能了知诸法实相,且以之对众生宣说,故又称如实说者。此二称均为常见于经典中的佛之德号。(大日经疏卷一)p2377

释义三
佛教术语,如诸法实相之智。知诸法实相之智。是唯佛所得之智也。智度论二十三曰:‘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同八十四曰:‘如实智有何等相?答曰:有人言能知诸法实相。(中略)此中说如实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烦恼未尽者犹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二乘及大菩萨习未尽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名如实智。但诸佛于一切无明尽无遗余,故能如实智。’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四如实智
瑜伽行派用语。即由四寻思(观)所引发的四种决定正智。全称四如实智观。又名四如实知、四如实遍知,或四知。亦即由观想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发的四种如实智。乃‘四寻思’之对称。

名寻思
(na^mais!an!a^-gata-ya-tha^-bhu^ta-parijn~a^na)
︰乃四寻思中之名寻思所引发之如实智。又名随名求如实智、缘名如实知。谓菩萨如实了知诸法之名言,乃随世间施设,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故。若于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无有能于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无有想,则无有能起增益执。若无有执,则无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事寻思
(vastv-es!an!a^-gata-ya-tha^bhu^ta-parijn~a^na)
︰乃四寻思中之事寻思所引之如实智。又名随事求如实智、缘物如实智。谓菩萨如实了知诸法之体事,乃离名言,寂灭不可得,故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自性假立寻思
(svabha^va-pra-jn~apty-es%an!a^-gata-yatha^-bhu^ta-parijn~a^na)
︰乃四寻思中之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发之如实智。又称随自性施设求如实智、缘自性如实知。谓菩萨如实了知诸法之自性乃假非实,如影像水月等,唯相似显现,而非其体。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之如实智

差别假立寻思
(vis/es!a-pra-jn~apty-es!an!a^-gata-yatha^-bhu^ta-parijn~a^na)
︰乃四寻思中之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发之如实智。又名随差别施设求如实智、缘差别如实知。谓菩萨如实了知诸法之差别之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离言说性,成实故非无。如是由胜义谛故,无色等诸法。由世俗谛故,非无色等诸法,即了知真俗相依不二之义,故称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其他
此四如实智,为菩萨于加行位之观法。同时,后得智亦能作此观,故有漏智之摄,悟入依他起性。又,发此四如实智之观乃依印顺定及无间定之力。如《成唯识论》卷八说,四善根位之后二位中,于忍位,依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无所取中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于世第一法位,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而印持能所二取之空。


《瑜伽師地論》卷90:「復次有二種如實智一者如理作意所發。二者三摩地所發。當知此中由正聞思所成作意。聽聞正法增上力故。於五種受分位。轉變所起過患。如實了知。又即於此分位。轉變如理思惟。名不定地如實正智。此為依止能隨入修。」(CBETA, T30, no. 1579, p. 809, b8-13)

《瑜伽師地論》卷90:「依定所發如實智者。謂即依彼行相轉時。輕安所攝。清淨無擾。寂靜而轉。當知此行與前差別。又無常性是一切行共相。苦性是一切有漏法共相。二如實智為依止故。當知如實能正顯了彼法二相。」(CBETA, T30, no. 1579, p. 809, b21-26)

略说:如实智二,不定定地。前闻思成,如理作意。后修所成,轻安寂静。闻思修证,由前入后,前若不正,后皆枉然。暂伏烦恼,名为轻安,非理乐着,非道是魔。


《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云何名為四如實智。一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者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者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者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即於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為如是義於事[立假>假立]。為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無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無有想則無有能起增益執。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觀[21]見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22]嚮應光影。水月焰[23]水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於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諦故非無色。於中說有諸色法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了知。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愚夫於此四如實智有所闕故不現前故。便有八種邪分別轉。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謂由如是邪分別故起諸雜染。起雜染故流轉生死。於生死中常流轉故。恒有無量隨逐生死種種生老病死等苦流轉不息。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於現法中正了知故。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復生起。不生起故於當來世從彼依緣所[24]起分別亦不復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當知一切戲論皆滅。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槃。」
(CBETA, T30, no. 1579, p. 490, b13-c28)

略说:四如实智即:名、事、自性假立、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寻思即观行,引即引发,如实即如实了知诸法实相。一者知名为起想故于事假立,二者观事性离言说,三者知事自性假立如幻化,四者了事差别性非有无。凡夫此四不现,随八邪分别转,起杂染堕生死,诸苦流转不息。菩萨依止此四,于现法正了知,戏论摄缘不生,虚妄分别不起,由二俱灭之故,能证大般涅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4-5-7 11:53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