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时间 2019-7-23 08:36
例则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 67 章节:禅解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原文一: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原文二: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简解:天下人间常说吾所本之道为大,说言不可以形像、形身、形式作拟似思议虚计。由唯趣大,故不取以形像、形身、形式。若取以形像、形身、形式作量虚计,恐怕慢慢就落于微尘之间(堕于虚无)。我有三处相当器重的举措可设以安立,能任所作而得恒久受用,其一名言慈、其二名言俭,其三谓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由能至达的缘故。所谓俭,由能利行的缘故。谓言断不敢为天下先,所谓由居身所退而成全一切无所不有通达的缘故。首先,舍名慈,并舍离所有表面的形式(无一切似于造作),理则至简至极至实,舍名俭,且舍弃居有不实的方式(无所有类乎虚伪),事则至情至真至诚,再者,行舍得舍则能不出于前后而趣入大道,置心地于无所有处可得,无生死险道虚计言断形式可取得而消灭之(了道)。善行舍于慈,慈则无不所至无所不至,此最胜地,所成永久。天欲令得自在,以慈行作救度。(这就是天下人间所乐说吾道之全部)
契证金刚经法句(1):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欲离生死妄计,当离一切诸相)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欲与道相应与至见了道,当首不取于一切诸相作我见,如镜不取影像)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为唯见道之行因,为唯因缘大事)。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利行者,则为不取有无是非所相,无所障见与相碍可得而通于行,名言谓俭)。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利生者,则能行随缘无讳,众生因何缘起生有无是非诸相,本自清净不生异相非异相故,名言谓慈)
慈,所施义,知恩感德,一切母仪,近乎道大
施善福德,为见于道,本性不自为故,道本来
俭,所行义,知行知性,无微不至,几近道广
行善功德,为见了道,道了生死因故,德本分
依儒家治天下的理想:
施乎仁义(重仪),行乎礼智(知节),知不矩
依老子治天下的理想:
道怀贵柔(无智),德知省察(无德),能不武
依天下世间修行品德:
施舍为善(福德),行舍至善(功德),知不为
依天下凡圣修生品性:
无量慈悲(同缘),无量喜舍(同体),为无为
依出世间修道,则修三学四谛:
戒学(不敢为天下先),定学(慈),慧学(俭)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依世出世间道,设行六度:
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
入修大行证了大义,悉见十方三世诸佛
契证金刚经法句(2):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镜身)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镜身本不自发明及执取所照诸相,诸像相色亦不自凭空发明)。若菩萨心不住法(若镜不自趣镜身,不以身作镜相自居,不自居身而趣于独照)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则镜彗遍照如日,遍摄一切无边色照,而非别有第二日,真实大慈行舍,由无际非际处省节,镜无所身无所住身无身住,以无有依余少法无所滞流而照了遍行)。须菩提。当来之世(时燃灯如来即际,最后成佛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燃灯如来亲教亲授)如来以佛智慧(镜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是人所本,如来德相,能慈能行,德与道法能共不共)。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即见道大,生死二相俱妄,则是人名解脱无量寿,则是人名归命一切如来,则是人皈得自本觉利、则是人德道所行实际,则是人无始本大利益)。
现六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