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坛经提示顿悟行品

2 / 3091

尚未签到

8

主题

34

帖子

5510

积分

湖泊

希望在这永夜里,闪烁的明亮星光,为了照亮人们的前方,为了带来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510
发表时间 2019-10-28 17:16 |阅读模式
慧能祖师在众生的帮助下顿悟之经过。(南方的提示:学好,勿念非。)原文请了解一下《坛经》原著。

每一部佛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法会要有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儒宗学士、僧尼俗等人即为众成就;大梵寺时说法的地方,即为处成就;六祖慧能大师是讲法之人,为主成就;“时”即是时成就;“同时做礼”具足信成就;“愿闻法要”具足闻成就。

菩提自性是人人原有的智慧觉性,本来都是清净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补减。要用这个真心,可以直截了当成佛。一部《坛经》,就是开示顿悟成就的提纲,所以六祖一开始就讲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诫行者,不要用那妄想的心。

这段有一客施慧能纹银十两,这是一个大的供养。若以慧能大师每日砍柴而卖所得,只值几个铜钱,即是千日卖柴所积,也不值十两纹银。所以这强调出“宿昔因缘”。慧能大师识字不多,却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他的根性智慧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这亦可说是“宿昔因缘”所种植的善根。

六祖是位根性大利之人,自从于岭南闻听到《金刚经》时,当下体悟到“智慧不离自性”的道理。从他初到东山时所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及“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等语,就可以推知;慧能大师悟到了人人都有的本心自性即是佛性,体悟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不离自性。  自悟之下自心常生智慧,这就是自性本智触处应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也可以说是轻安开阔;只要能保任不离自性,即已种得自性福田。似乎只欠印证,还有什么事物可作呢?但是,倘若不遇明师指导,放不下这个虽是而犹非得境界,那轻安反而伏下危险,开阔反将陷落偏差。所以五祖说了一句“根性太利”得评语,派下了一件劳苦工作。应该认识到,破柴踏碓,种种劳作,正是教人深深地实参实究得方便。

这段经文是敦煌本所没有的。敦煌本不免有神会门下弟子的增删,但敦煌本所没有的,那就一定是法海原录本所无。倘若将各种《坛经》本子对读细校,即可由“此由彼无或彼有此无”之处,略睹《坛经》原貌之大半。  此段言慧能不敢朝参暮请,欲使他人不觉慧能将传五祖衣钵而为六祖。

只求福田,乃人天有漏之果,福报尽时,还入三涂。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谓:“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这说明福德与功德是有异的,外修事功德有漏善只是福德,所以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要内证佛性的无漏善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倘若不知“见性”为修行人首先紧要的一着,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单有福德而无功德,终不可能出离生死苦海,又怎能成佛作祖呢?在这段经文里,五祖向他的弟子们宣布了接班人的考题要求和接班人的标准。

五祖弘忍教大家做偈,是为考验门人的修悟境界,旨在“印证”,彼等门人不知自求明心见性,尽在事相上的得失测度其意,纵使神秀出偈得五祖印可,彼等就依止神秀一辈子,还是迷了自性。此即后面五祖对慧能传心法时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此段写神秀作偈前后之心态。神秀作偈时未免得失系心,呈偈时又复犹豫恍惚,可知其未得见性,因其有心有虑是为有为法,即是所修所证,仍然未到无为境界。他的偈中所说,句句有相。“时时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则心有所住;“勿使惹尘埃”是看净,看净则心住净相;故“看”亦是“妄”。妄在,又哪得见性来!这很明显表明神秀是站在渐次进修的方便上,由精进而息烦恼而期妄尽入觉得法门。这是渐修禅,实未悟得祖师顿门的大意。

五祖还未见到神秀的偈,就知道他不见性。因为前面五祖曾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上阵亦须现成立见,思量即不中用......”当五祖见到神秀的偈后,五祖评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五祖要求是在“要着眼在无相上”才能得见自性。但是,五祖还是肯定了凡是不能从顿悟直指进的行者,可以依此偈而渐修,若从渐修来说,神秀之偈自有其可贵之处;若更约悟后渐修说,此偈亦自有其保任的丰功。

所谓“无上菩提”,必须要当下认识自己的本心,明心见性。要知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中,知一切法都是圆触无碍,没有一点滞塞不通的地方。要达到一切皆离虚妄,万境都到如如不动的境上,这如如不动之心,才是真实的,也就是无上菩提的本性。  五祖对神秀开示“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缘心、妄想心而求得的,所以要求神秀要明心见性,得到本体、开悟见性,入到佛法门里边来,而不作门外汉。

此处慧能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可见他在碓房八个月离,没有一个理解他的人。而江州别驾张日用居然能说出“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的话来,显然是一位有识之士。  六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坛经》为“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尚有第二偈:“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此似以六祖偈得立场反驳神秀偈而作解释用的,决非六祖当时原有第二偈。惠昕,契嵩删之,是为妥当的。

慧能的偈与神秀的偈,恰恰相反。神秀的偈即未见性,慧能偈又何以见性呢?所以五祖说的“亦未见性”是实话。用鞋擦去此偈,就是不用言语而以行动来表现他向上提携的为人做法,意谓连此“无”也抹去了才能见自性。  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后来禅者认为不专限于否定方面,而是否定重否定后的大肯定,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话有约有楼台”就是此意,所以这一句“本来无一物”竟成了宗门极响亮的口号。明代憨山德清更教人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话头参。定要见“本来无一物”是一个什么?如何使不惹尘埃的光景?但是,这些说法和教法,应是六祖入室受教悟启五句“何期”以后的境界,偈句虽是仍旧用得着,而面目却已大改其观了。  宋代永明延寿的《宗镜录》中,为神秀翻案文章,认为“神秀是双眼圆明儿六祖止具壹只眼”,意谓“六祖专于顿悟而神秀悟渐修智双备”。金,元两朝间的万松老人独对此见解作评唱说:“此壹只眼,是‘尽大地是沙门壹只眼’,是‘把定乾坤眼’,是‘顶门金刚眼’”。

“无所住而生其心”得境界,正是“本来无一物”的升华。慧能虽然先已悟了觉了,但是只悟到“无所住”,尚未悟到“而生其心”,此时才是真正大悟。当下启陈他的大悟所在,说出了五句“何期”,真是吐露出了他见性的心声。虚云大师曾经解释此五句说:“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度,后一句是度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

正法的传授,原无所谓秘密。密付的亦只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单传的亦只是人人所自具的自性。若问如何使“以心传心”?五祖说得很明白,皆令自悟自解,唯其能够自悟自解,才能够心心相印。  此段中六祖有句“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可见开示指导虽要亲近明师,而参验亲证尤须自力自度。倘若自己忘却了自性,不能从自己内心实现得本来面目,明师亦无能为力。纵使佛菩萨现前,亦度不了这没意汉。

对慧明说法,只教证取无念心。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其本来面目,即是见了性也。

开悟并不是修行成就,更不是成道。只是打开了智慧之门,明白了修行的方向而已。开悟只是明“理”;而断烦恼、证菩提、行大愿的修行才是“事”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称开悟了就“成佛了”是不圆满的。开悟并没有成佛,只是迈出了走向成佛路上最关键的一步,知道修行的路该怎么走了,不会走错路了。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修证、行愿。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不通五明的,学习五明。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心,明白道理而己,亲见本性是修证的结束,而行愿才刚开始,明理后要学五明,通达方便般若,度尽无量众生,行菩萨道。只有见地、修证、行愿三者皆圆满了,才能成就佛果。
回复 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1043 天
连续签到:1 天

330

主题

3545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烟波钓叟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697
发表时间 2019-10-28 19:08
作一个明白人,不如做人清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尚未签到

8

主题

34

帖子

5510

积分

湖泊

希望在这永夜里,闪烁的明亮星光,为了照亮人们的前方,为了带来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510
 楼主| 发表时间 2019-10-28 19:44
读行由品之旅,与自身之间的联系,必须经《心经》化解迷途之危难。之后开悟,走向正途。
心经最终的一句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般若波罗密多咒是秘密咒。

从印度到中华一直都是梵音华文。
由于咒为密意。故只能翻字不翻义。

在即度亦不能翻义。若翻义者即执有为句相。则非密义。

众生根器大小优劣各异。又缘起之不一而属多相。故菩萨度生。亦当应机说法而使受益。
若机不相应。则不能度生。故说经后双显咒。此为应机之便以有情为喻。
如大雄鹰与驼鸟。同系鸟类。行动之速均快。但二者于行缘别异。

鹰乃展翅腾空飞行。其快速猛。鸵鸟亦能展翅。则却不能腾空飞行。只能平地奔跑。其快速猛。虽二鸟均具快行之能。但行果各异。一平地跑。一空中行。故缘起各异。
由因之故。当分教行术。方可受益。又如小学生。不能接受大学课程之道。如是小学生应授以相应之小学课程。大学生则应授以大学课程。如二种学生均坐一堂。那就应以二种课程齐授。方可二者得益。

如以无情物体而喻。汽车的轮胎坏了。不能以自行车的轮胎去换。同类自行车也无法将二八圈口轮胎换在二六圈口车轮上。因为车轮之大小各异。应以轮胎之大小各异。相应其号而为换之。方可圆满。

又如有甘露二斤。需以大碗接受装之。若相应者为圆满。碗过大则不满。碗偏小则余费。故知小器装少露。大器盛多露。如大小差异不一。则应以相应法露施之。圆满为妙。

观世音菩萨先说般若妙义。以显文令受显益。后说般若密咒。令得密益。文中分段中显多义。令其根器大小。分段受益。普皆得益。
既然咒义不可作世相文句义解。古德们一致认为咒不可以解义。我今认为咒虽无义。但具有因缘之不可思议谛相。此为真实不虚。
今破例而为开示显之。除外道之咒以外。凡佛教咒话实乃诸佛菩萨之心法。其语音语词足与诸佛菩萨相应的。
只需三业相应。一念则能动彻佛菩萨之感应。而得菩提加持。有愚痴者或浅智者认为此说好象不实在。这实在可怜。
不说是无上智慧功能如是。就是世间聪明也能造遥感器。
比如我们常用的电话。只要你一按相应的号码。你要求的人将会得到通话。各部电话机的号码不同。就等于各种咒语的本尊不一。
观音有观音的咒。文殊有文殊的咒。而且每一佛菩萨都有多种不同的咒。而每一咒都有不同的功用。
如世尊的秽忌金刚咒与枯木重生咒各有功能。互不能代用感应。功用的差别形成。主要是当时佛菩萨在某种因缘为伏魔、度生、调伏[情」「器」。而三密一念相应对因缘之用。
如观音心咒为六字大明咒。并观音化现。以舍字显身。本尊则为四臂。绿度母与白度母。乃是观音当时应众生之苦难。而以悲泪化现。同时显咒为其信息相应。
般若则为舍利弗发起因缘。度一解多而显法。故均为相应因缘之对号所显各异功用。
如电话之功能。口能对讲。
电视之功能。只能对观。
电脑之功能主在计度。功能各异。但均得对号操作。方可求得所需之用。受益圆满。

持咒亦复如是。有大德说当持咒时。此身端坐或是经行。自然身不行恶。
口持咒语。无有间断。自然口不道恶言。心忆咒语。无有杂乱。自然意不起恶念。三业清净。
名为修行。此之一说乃为善意。不作评议。今愚见之。由于与之相对本尊不一。故咒语不同。一尊亦具多咒。多咒亦复功用各异。故与本尊缘起心印有关。

三业相应方为持咒。三业者即身、口、意。
三业合一。一合无二。则无幻妄。如是为定。定则生慧。慧照般若。实相现前。与佛合一。故与诸佛菩萨三密相应。如如法相。般若密咒如是。要在三业相应(密宗解为瑜珈)受持。即可功德无量。圆满三谛般若。妙证菩提圣道。般若乃双运圆融之理。以上三谛虽事理均具。但事理之外另有事理。故当明了《证道指南》。方为圆妙取证般若捷径之道。此法于古德《心经》开示讲中未著先例。故世人研诵《心经》者颇多。而得般若悟者甚微。今为度生之故。特破先例而为显法指南途径。定夺般若精华。心随法要是也。
(心经讲义)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登录后可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阁地摊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机版|黑板报|小桥流水 ( 粤ICP备2022111527号) (粤工商备445100000015802号) (京公网安备44510202000028号)  

GMT+8, 2025-5-12 11:23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