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每天忙忙碌碌,辛勤劳动,为的就是多赚点钱,让自己的家庭生活质量过得更好。 但是往往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 这时可能很多家长会说:“我每天做得像狗一样,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省吃俭用出来的钱, 全部花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面,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不是爱? 送上学接放学,问寒问暖。回来还要煮饭炒菜给他吃?这不是关心?” 没错~这是爱,这是我们给孩子们最好的爱,但是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给他们的物质需要。吃好的用好的,这些只是身体营养、物质需求。我们很多很多家长都忘记给孩子一种最重要的东西:心理营养... 什么是心理营养?所谓心理营养,是相对于物质营养而言的,是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很难具有幸福感。
心理营养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当孩子心理营养匮乏时,会出现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性格懦弱、自私冷漠、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而孩子有了充足的心理营养便有了爱的能力。 “一个心理营养充足的孩子拥有安全感,拥有爱的能力、价值感、 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与他人连接的能力,这些能力如同养分一样浇灌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拥有了与他人连接的能力,便可以大胆地去与他人交往、交流; 拥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就能够去信任别人,并且能给予他人鼓励; 拥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就可以自己做选择,为自己负责。
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
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
—— 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原生家庭。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总结了七类原生家庭的典型问题,
看看你中了多少条?
第一个现象:父母不断的贬低孩子。 这种父母会不断的贬低、甚至当众贬低孩子,以“谦虚”为名,狠狠地打击着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小孩长大之后,多半会变成讨好型人格,无法承认自身优秀的部分,只会永远的自卑下去。
第二个现象:父母对孩子疏于陪伴和关爱。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说,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带孩子,丢给老人带就好了。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并非物质,而是至亲父母的关心和陪伴。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有钱的留守儿童,长大之后跟父母一点也不亲呢?就是因为父母的物质给到位了,但感情需求没跟上,导致了孩子的情感断层,对亲情、对家庭一直都很疏离,而这种习惯会带到他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里。
第三个现象: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有些父母会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大到升学就业,小到刷牙洗脸,啥都要管。这样让孩子根本没有自我,没有隐私,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要么孩子成为巨婴,要么孩子直接崩溃。
第四个现象:父母本身有严重的恶习。比如父母有酗酒等习惯,无法做到情绪管理,家里终日打打闹闹,在这样的家庭里,小孩始终没有安全感,那他就会在别处寻找安全感。尤其如果是涉世未深的女孩子,就很容易吃亏。
|